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984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中医针推推拿学重点超给力.doc

推拿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体征、治疗原理、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是什么?

[含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作用下,使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而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亦是临床最常见的腰腿痛原因之一。

本病好伐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以第4、第5腰椎及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多发。

本病属中医学痹症的范畴,又称腰痹。

多数患者因素体亏虚,在劳累、腰扭伤、受寒等情况下致使腰腿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而引发疼痛或麻木,少数可无明显外伤史。

[病理分型]①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

向后突出、向前突出、向椎体内突出;②根据向后突出的部位不同:

单侧型、双侧型、中央型;③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

隐藏型(幼弱型)、突出型(移行型)、破裂型(成熟型)。

[症状]1.腰痛,下肢放射痛;2.主观麻木感;3.患肢温度下降

[体征]

1.腰部畸形(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内下方为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压迫神经根外上方为肩上型,脊柱向健侧弯曲);

2.腰部压痛和叩击痛;

3.腰部活动受限;

4.皮肤感觉异常(若为第3、第4腰椎间盘突出,则压迫第4腰神经根,引起患侧小腿前内侧皮肤感觉异常;若为第4、第5腰椎间盘突出,则压迫第5腰神经根,引起患侧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和足底部皮肤感觉异常;若为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则压迫第1骶神经根,引起患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中央型突出表现为马鞍区麻木,可伴有肛周反射或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

5.肌力减退或肌萎缩(第4腰神经根受压,引起股四头肌肌力减退,肌萎缩;第5腰神经根受压,引起足趾背屈力减退;第1骶椎神经根受压,引起足趾跖屈力减退。

);

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第4腰神经根受压,引起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第1骶神经根受压,引起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7.其他: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屈颈试验、挺腹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取穴]腰阳关、肾俞、居髎、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承扶、阳陵泉、绝谷。

[手法]揉法、滚法、拿法、点按法、弹拨法、斜扳等运动关节类手法、擦法等。

[治疗原理]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增加椎间盘外压力;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促使损伤的神经根恢复。

[治疗方法]

1.循径按揉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按、揉手法在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和下肢后外侧施术3~5分钟,以腰部为重点。

然后医者用双手掌重叠用力,沿脊柱由上至下按压腰骶部,反复2~3遍,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背肌肉痉挛,促进炎症的吸收。

2.拔伸推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拇指或肘尖点压腰阳关、肾俞、居髎、环跳、承扶、委中及阿是穴,以解痉止痛。

然后在助手配合拔伸牵引的情况下,用拇指顶推或肘尖按压患处(与突出物方向相反)。

此法作用在于增加盘外压,降低盘内压,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

3.理筋整复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用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可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然后再仰卧位,用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和腘神经,对粘连有一定松解作用,并可使脊椎后部和后纵韧带牵拉,增加了椎间盘外周的压力,相对地降低了盘内的压力,从而迫使髓核复位。

4.踩跷、背晃法:

其机理同拔伸推压法,只不过力度较前稍重,可选择性使用。

5.整理手法(滾揉):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拿、揉、弹拨手法沿腰部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施术3~5分钟,然后擦热患处。

此法作用在于改善血供,加速炎症吸收,进而使萎缩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其功能。

[注意事项]推拿治疗前应排除骨折、肿瘤、腰椎滑脱及推拿禁忌症;病程长,经多次推拿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综合治疗;推拿治疗后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现象,应卧硬板床,带腰围,腰部保暖,尽量避免弯腰动作;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腰背肌肉功能锻炼,促进康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宜慎重;配合针灸、火罐、神灯、电脑中频、中药等。

[功能锻炼方法]背伸(飞燕点水)、倒走、拱桥、扎马步、抱膝滚腰、摇腰、游泳、吊单杠。

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L4~L5、L5~S1?

①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纵贯脊柱的全长,加强了纤维环的后面,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

②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位,后纵韧带的变窄,造成了自然结构的弱点,使髓核易在该处向后方两侧突出。

③旋转枢纽。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多于女性。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本病的内因,各种急、慢性颈部外伤史导致本病的外因。

本病属中医学痹症、痿症、项强、眩晕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气血亏虚、经脉痹阻、肝肾不足等。

[临床型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症状:

颈部活动受限:

经常“落枕”,颈肩部酸痛、僵硬和沉重感,反复发作。

颈肩部疼痛:

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缘常有酸胀疼痛感,易疲劳不耐用。

体征:

压痛点:

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下肌、大小圆肌处常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

活动范围减小:

患者前屈、旋转幅度较前减小。

肌张力:

颈夹肌、半棘肌、斜方肌等张力增高。

神经系统检查:

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

理化检查:

X线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与表现的症状体征不一致。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症状:

颈枕肩部疼痛:

颈肩部疼痛、僵硬,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伴手指麻木、无力,肢冷,肌力减退等症状。

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向患侧旋转或侧屈时更受限伴放射痛加重。

体征:

生理曲度改变:

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脊柱侧凸。

压痛:

在病变阶段间隙、棘突旁及其圣经分布区可出现压痛,并伴有上肢放射痛加重或麻木感,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结节。

皮肤感觉异常:

受压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在发病初期可表现为痛觉过敏,后期则表现为感觉减退。

若为第5、第6颈椎间病变时,刺激第6颈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

若为第6、第7颈椎间病变时,刺激第7颈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腱反射减弱:

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萎缩,肌力减退,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及桡骨膜反射减弱。

各种试验:

扣顶(击顶)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拔伸试验阳性。

理化检查:

X线颈椎正侧位、斜位或侧位过伸过屈可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变小,消失或反弓,项韧带钙化,轻度滑脱,椎间孔变小。

(三)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感,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无力,头痛、头昏、大小便改变(如排尿、排便障碍,排便无力或便秘等)。

双上肢沉重无力,活动不灵活。

胸胁部束带感,严重者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瘫痪。

体征:

运动功能障碍:

活动欠灵活,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严重者活动受限,卧床不起。

感觉异常:

主要表现为痛觉、温度觉异常,双下肢与躯干部以及双下肢之间不对称性异常。

肌力与生理反射:

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和桡骨膜反射及膝、跟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征如霍夫曼征和巴宾斯基征阳性,以及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

理化检查:

X线——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CT检查:

可见颈椎间盘变性,颈椎增生,椎管前后径缩小,脊髓受压等改变。

MRI检查:

可显示受压节段脊髓有信号改变,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

1.每当头部取过伸位或转向某一方位时,即出现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视、听觉障碍等。

2.猝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楚,恢复后如常人,无意识思维运动障碍。

3.颈项部或枕顶部疼痛。

体征:

压痛:

病变节段横突部压痛。

活动受限:

颈椎活动范围减小。

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

理化检查:

X线——钩椎关节侧方或后关节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张口位可见寰枢椎关节移位。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造影检查:

可见椎动脉扭曲、狭窄或中断状。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症状:

慢性头痛头痛,以额部特别是眼窝眉棱处,持续性;视觉、听觉异常:

眼珠疼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睑无力,常伴有耳鸣、耳聋。

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咽喉部不适,干渴,有异物感,嗳气,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头颈部转动时症状可加重;肢体发凉,局部皮温降低,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疼痛加重,也有指端发红、发热、疼痛或痛觉过敏。

体征:

视器:

视力较前无明显改变,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及结节。

咽部:

咽部无明显红肿。

外耳道:

外耳道清洁,通畅,无明显分泌物。

心脏功能:

可见心律不齐或心动过速,其余无明显异常。

X线——椎体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六)混合型颈椎病:

指出现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者。

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PPT:

松解,调整)

[取穴]风池、风府、太阳、百合、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缺盆、极泉、小海。

[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弹拨法、牵抖法等。

[操作方法](除脊髓型外其他预后良好)

1).滚动拿捏颈项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肌肉3min,接着,用拇指指腹与示中二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径向两旁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3min。

2).点穴疏通经络法:

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穴1min,以酸胀感像头顶部放散为佳,再点揉太阳,拜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各1min以酸胀感为度。

3).拔伸牵引颈部法:

医者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嘱患者身体下沉,术者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牵开,边牵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度由小加大,至最大限度后持续30s,在逐渐向下复位。

4).拿揉弹拨上肢法:

提拿患者两侧肩井并按揉患肢,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为主,用多指横拔腋下臂丛神经分支,使患者手指有窜麻感为宜。

5).牵抖拍揉结束法:

牵抖患侧上肢2到3次,最后拍打肩背部和上肢,使患者有轻快感为宜。

落枕

[辨证要点]

症状:

颈部疼痛:

常在晨起感到颈部疼痛,重者疼痛可牵及头部、肩部、上背部及上臂部。

功能活动受限:

颈部相对固定于某一位置,常歪向患侧,转动不利,向患者轰动功能障碍尤其明显。

体征:

肌痉挛:

常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处发生痉挛,可触及条索状结节。

压痛:

常在上述肌肉处有压痛,胸锁乳突肌痉挛着,在胸锁乳突肌处有肌张力增高和压痛;斜方肌痉挛着,在锁骨外1/3处或肩井穴处或肩胛骨内侧缘有肌紧张感和压痛;肩胛提肌痉挛着,在上4个颈椎棘突旁和肩胛骨内上角处有肌紧张感和压痛。

理化检查:

x线一般只有生理曲度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晨起突感颈部疼痛不适,固定于某一位置,,局部僵硬,活动受限。

与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病、颈椎结核等相鉴别。

[治疗]

治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取穴:

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等。

手法:

一指禅推法、滚法、弹拨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擦法等

操作步骤:

(1)滚推颈项放松法:

患者坐位,医师立于其后,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3~5min,以宋姐颈项部肌肉。

同时做颈部轻微的屈伸和测区运动。

(2)提拿弹拨颈肌法:

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部,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以疏通气血、解痉止痛。

(3)摇转搬动颈部法:

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左手持续托起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

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

摇动旋转之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切忌暴力蛮劲,以防发生意外。

(4)按揉腧穴拿颈法:

按揉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每穴0.5min,手法由轻到重。

然后,轻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

(5)擦颈通脉结束法:

在颈项部加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肩周炎的中医名称、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功能锻炼方法是什么?

中医名称:

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等

临床表现:

症状上,1.表现为肩部疼痛(多呈慢性、渐进性发作,个别患者可急性发作曾持续性剧痛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后诱发或加重,特点为初期为阵发性,后期逐渐发展成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均可受限,早期活动受限多因疼痛所致,后期多因肩关节粘连而产生,以上举,外展,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多见,特别是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难以完成。

严重时肘关节活动也受限,后期可发生上臂肌群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使肩部一切活动均受限,反而疼痛会减轻);体征上,肩关节周围可找到疼痛位置明确的压痛点,肩关节被动运动检查可现运动功能障碍;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改变,但可排除骨关节本身病变,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骨质疏松现象。

治疗原则:

对疼痛较敏感者,采用轻柔手法在局部治疗,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对感觉较迟钝者,采用较重手法治疗,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初期活血止痛,后期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治疗方法:

推拿:

1滚揉肩部解痉法、2按肩弹拨镇痛法、3摇扳肩部松解法、4拿捏松肩舒筋法。

针灸:

条口透承山;拔罐;药物敷贴。

功能锻炼:

弯腰晃肩、蝎子爬墙、体后拉手、外旋锻炼、双手向后背伸。

1弯腰晃肩法:

弯腰伸臂,做肩关节环转运动,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2爬墙运动:

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远处,反复数次。

3体后拉手:

双手向后,有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

4外旋锻炼:

背靠墙而立,握拳屈肘,手臂外旋,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反复数次。

5双肩内收外展运动:

双手在颈后部交叉,肩关节尽量内收及外展。

5甩手锻炼:

患者站立位,做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内收、外展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反复进行,反复数次。

腕管的解剖构成、表现和治疗方法?

如何诊断?

解剖:

腕管是腕掌部的一个骨--纤维管,拇长屈肌和4根屈指浅肌腱、4根屈指深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此管进入手部。

腕管在手腕掌桡侧,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

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综合征表现:

症状:

腕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内疼痛、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

初期桡侧三个半手指(拇、食、中、1/2环指)感觉异样、麻木、刺痛。

晨起、夜间、劳累时加重。

后期出现大鱼际肌萎缩、麻痹及肌力减弱。

或拇、食、中指及无名指桡侧一半的感觉消失,不能掌侧外展。

体征:

Tinel征(+)手掌叩击试验、Phalen征(+)屈腕试验,可的松试验、指压试验、止血带试验、伸腕试验阳性。

检查:

肌电图显示大鱼际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X线检查可有腕部骨质增生、桡骨下端陈旧性骨折和腕骨陈旧性骨折、脱位等骨性改变的征象。

治疗方法:

(一)治则:

舒筋活络,活血祛瘀。

(二)常用手法:

按、揉、拨、摇、擦、搓等。

(三)操作方法:

推揉松腕理筋法(医师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或揉法(曲泽,内关,外关,大陵,鱼际)、摇腕松筋捻指法(腕关节和指骨关节)、扳腕旋腕解筋法(医师用双手握患者掌部,右手在桡侧,左手在尺侧,而拇指平放于腕关节的背侧,以拇指指端按入腕关节背侧间隙内。

在拔伸情况下摇晃腕关节,然后将手腕在拇指按压下背伸,屈曲扳动数次并左右各旋转其手腕2~3次)擦腕养筋结束法(擦掌腕部,透热为度)

诊断:

1根据腕部有外伤史或劳损史。

2相应手指感觉异常的症状和相关检查(参照上边的综合征表现写)。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

是指由于梨状肌受到不当外力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痉挛而压迫刺激坐骨神经,产生臀及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为主症的临床综合症.

症状:

外伤史,有髋部闪扭或蹲位负重起立损伤史,或臀部受凉。

疼痛,患侧臀部深层疼痛可沿着坐骨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痛。

功能活动受限,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患侧下肢不能伸直。

体征:

压痛点肌痉挛直腿抬高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诊断:

或有或无明显的臀部外伤史,梨状肌体表投影明显压痛,并沿着下肢放射性串痛、麻木。

走路时小碎步,缓慢移行,呈跛行态。

踝关节扭伤临床表现:

是指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致使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损伤。

临床以踝部肿胀、疼痛、淤血和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胃脘痛 分型的特点辩证论治的穴位:

理气止痛为本病的通用大法

1、寒邪犯胃:

胃痛暴作,喜暖恶寒,得温痛减,遇寒痛剧,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紧,随证加穴位:

脾俞、胃俞、足三里

2、饮食胃伤:

有暴饮暴食史,胃脘胀闷,呕吐,消化不良,苔厚腻,脉滑加穴,中脘、内关、天枢

3、肝气犯胃: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情志抑郁遇到情志刺激加重,苔薄白,脉弦,加穴膻中章门期门,肝俞胆俞

4、脾胃虚寒:

隐隐作痛,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尤喜热食,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加穴:

气海,关元,足三里

痛经治则:

通调气血。

1、气滞血瘀经期前一二日或经期中出现小腹胀痛、常伴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或见瘀点,脉沉弦,加穴:

章门期门肝俞膈腧

2、寒湿凝滞:

经期前数日或经期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色暗黑后血块,畏寒身痛苔白腻,脉沉紧加穴:

横擦肾俞命门揉血海三阴交

3、气血虚弱:

经期后或经期汇总小腹隐隐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而清稀或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薄脉虚细加穴:

督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4、肝肾虚损:

经期后一二日出现小腹部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血暗淡量少而稀薄或伴有耳鸣,头晕眼花,腰骶酸痛,小腹空坠不温,潮热颧红,舌淡苔薄白,脉细沉,加穴督脉,横擦肾俞、命门、照海、太溪、肝俞、肾俞、涌泉。

颈椎活动度:

前后倾35°~45,旋转60~80°,侧屈45°。

腰椎活动度:

前屈可达80°~90°;正常后倾可达30°;正常侧弯可达20°~30°;正常旋转可达30°

分离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挤压和刺激。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叩顶试验阳性如引起颈痛并有上肢窜痛和麻木感,提示颈神经根受压;如引起患侧腰腿痛者,提示腰神经根受压。

挺腹试验阳性提示腰神经根受压。

坐骨神经特殊检查法

1、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马尾神经瘤及其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应记录其抬高的度数。

2、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有较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3、屈颈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4、弓弦试验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提示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疼痛弧试验:

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患肢,当外展到60°~120°范围时,冈上肌肌腱在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征,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疼痛弧。

爪形手:

尺神经损伤或臂丛神经损伤。

猿手: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同时发生损伤。

腕下垂:

桡神经损伤。

握拳试验阳性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小儿推拿于明代成熟。

降逆止呕:

(1)寒吐: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横纹推向板门、揉有端正、揉中脘;

(2)热吐:

清脾经、揉外劳宫、清胃经、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

(3)伤食吐:

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推下七节骨;

(4)惊恐吐:

清肝经、清心经、分手阴阳、揉小天心、补脾经、运内八卦、推膻中、揉有端正、

急救:

水沟,合谷,端正,老龙,十宣,山根。

清热:

外感:

推攒竹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

阴虚:

补肾经补肺经补脾经揉上马分手阴阳清心经清天河水推涌泉运内劳宫肺胃实热:

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天枢推下七节骨退六腑清天河水运内劳宫揉板门运内八卦。

泻热通便的穴位:

清大肠、揉天枢、摩腹、足三里、摩擦胁肋、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按揉博阳池、退六腑。

五经哪些可补哪些可泻?

脾经:

[位置]拇指端罗纹面(拇指桡侧缘一线);

[操作]将患儿拇指微屈,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直推为补,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肝经:

(宜补不宜清,补则先取肾经,滋水涵木,先补后泻)

[位置]食指端罗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直推为补,反之为清;

[次数]300次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

(宜补不宜清,可补后加清,补脾经代之)。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中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反之为清;

[次数]300次,掐3~5次

[作用]清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反之为清;

[次数]300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指根向指尖方向推为补,反之为清;

[次数]300次

[作用]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

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

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次数]掐各5次,推100~300次;

[作用]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指至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操作同上);

[次数]各掐5次,推100次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掐(脾胃热结、口唇破烂、腹胀)推治肺部干性啰音。

大横纹:

[位置]仰掌,掌后横纹。

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操作]分阴阳,两拇指子掌后横纹中想两旁分推,合阴阳,自两旁向总筋合推;

[次数]300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运土入水:

用运法由小儿拇指指腹部的脾经穴起,沿手掌的掌根和尺侧部,至小指指腹的肾经穴。

因脾属土,肾属水,故名。

用于治疗尿频、小便赤涩、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

运水入土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

治疗脾胃虚弱。

因肾属水,脾属土,故名。

(2)由肾经穴运至手掌大鱼际肌处,治大小便不通、痢疾等。

运水入土:

按弦走搓摩:

以双掌在腋下肋部搓摩的手法,称为按弦搓摩法。

 动作要领:

患儿坐于床上,撂起上衣。

医者立其身后,以双掌在其腋下胁肋部自上而下同时搓摩,反复50--100次。

 按弦搓摩法具有疏肝理气、导滞化痰的功效,主治小儿痰郁食滞所致的胸闷气促、咳嗽喘息、腕痞腹胀、大便闭结等症。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或用汤匙边沿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次数]推300次;刮至皮下瘀紫。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清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