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9890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东交通大学级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

(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

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

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

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

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

1999年为理论载入宪法。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重新确立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1929年6月,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

(2)1929年12月,毛泽东,《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

(3)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4)1937年,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5)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阐明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1941年5月,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1945年,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2)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

[(怎么批评的?

)他指出“两个凡是”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他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准确地完整地加以理解。

]

(3)邓小平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既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主要标准。

(5)1992年,“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6)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论述[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7)江泽民,十四大,实事求是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8)2004年1月,胡锦涛,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实事求是的内容、实质、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想结合,它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性质和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是: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将“三民主义”取代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社会制度进步的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7`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8、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的国情

  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性质和三大法宝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

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

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2、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党在过渡时期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3、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社会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相互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相互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相互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个体手工业的社会改造。

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社会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我们不但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革命;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

逐步过度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法改造,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方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理论成果

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3.1956年4月,。

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4.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要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5.1958年,毛又提出要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曲折发展;

1由于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我们党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时,容易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看作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导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

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级,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这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必须警惕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

3.与此同时,刘少奇提出:

要按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必须立足国情,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

周恩来提出:

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陈云提出: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射工商业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的。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

朱德提出:

要注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强调党执政以后的基本任务是保证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16、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1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主要特征、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机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生态文明。

21、全面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2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及定性认识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确定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改革开放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

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

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4、不断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跳找,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如何不断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模式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管理理念)第二,坚持“引进来”(先进技术)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

(详情参考P174)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

邓小平认为,学习资本主义的某些好东西,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

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邓小平就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

阶段一,1979年,邓小平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阶段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规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

阶段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阶段四,1985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阶段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将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阶段六,党的十四大明确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阶段七,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