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90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docx

模拟卷资直击高考习的解释

Usingtheresearchmethodofliterature,meansofobservation,behavioralapproach,conceptualanalysisandthepatternofinformation-seekingoflocalandoverseaswereanalyzedandcompared,Basicpatternstrategiesoftechnologyinformation-seeking

第5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

[直击高考]本单元包含的章节为中国古代史第五章,涉及的高考考点有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①北宋的建守和分裂局面的结束②中央集权的强化③科举制度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③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②宋辽的和战③西夏的建立④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①金的建立②辽和北宋的灭亡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①蒙古的兴起②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③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③民族分化政策④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理学③教育④文学等

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从列入高考的考点来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政治、民族关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政治方面:

总体趋势是从分裂割据,若干个民族政权的并立逐步走向统一。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由于过分地集权,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中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宋仁宗时出现了“庆历新政”、宋神宗时出现王安石变法,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改革失败。

积贫积弱状况依然如故,统一未能完成,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其长期并立,这种分裂对峙局面一直持续到元的统一。

元实行了行省制度,有效管辖了广大的版图,说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族关系方面:

两宋时期,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契丹、党项、女真等族都建立过政权。

它们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成员和组成部分。

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各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与汉政权并存及灭亡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两宋时期的三次和议,对汉政权来讲,虽属屈辱性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反映了两宋政权的腐败。

但客观上维护了长久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高潮。

两宋时期的民族战争,在性质上是有正义性和非正义之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肯定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文化方面:

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三大发明的传播与使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教育、史学、艺术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卷概要]

本套试题考查的范围为中国古代史第五章: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考查的内容则重于各历史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套试题的特点是:

(1)突出知识的整体性与新颖性。

本套试题通过习题训练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把握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结构。

在试题的设计上力求把历史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构筑历史知识的整体,如第l~4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为背景,第5~11题以范仲俺、王安石变法为背景,12~15以民族关系为背景,题型设计规范,由浅入深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全面。

(2)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宋元历史近几年成为各省高考的重头戏,尽管涉及面比较广,但大多还是围绕改革、民族关系、科技文化来命题,本套试题反映高考的命题这种趋势,使单元练习更富有针对性。

如:

选择题5—11题、材料题26题就是对改革的相关知识的考查;选择题12—15题、材料题27题就是对民族关系相关问题的考查;选择题22—25题、问答题29题就是对科技文化史的考查;(3)充分发挥史学的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22—25题、29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的“议和”与“战争”,同时掌握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融合相关的史实,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试题全解]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国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据此,回答1——4题

1、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其中首要措施是(A)

A、削夺大将兵权B、削弱丞相权力

C、削弱地方的权力D、扩大科举规模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之宋太祖原是禁军大将,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首先从削夺大将兵权开始。

[答案]A

2、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C)

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C、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D、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集中军权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宋为了消弱地方军事力量,规定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这就是“强干弱枝”,另一半驻守各地,即“内外相制”。

[答案]C

3、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宋太祖任命文官周渭到这里担任知县,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周渭仅在马上拱手致意,—向目中无人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其原因是(B)

A.地方行政长官握有驻军将领任免权B、地方军、政、财权分离,互不统属

C、驻军粮饷要依靠地方行政长官支拨D.驻军的实力不强,厢兵、乡兵强大

[解析]此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以及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再认、再现能力。

知县周渭不把大将符彦卿放在眼里,主要是因为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派转运使管财政。

即地方军、政、财权分离,互不统属。

[答案]B

4、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B)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

C.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

同时A、C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D时间不合,北宋初年就设转运使了,而北宋送“岁币”议和是中期以后。

[答案]B

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范仲淹、王安石先后进行了改革。

回答5——11题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C)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括百姓,以备岁币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可知当时土地兼并情况十分严重,从“为国守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可知北宋统治者是纵容土地兼并的态度。

[答案]C

6、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在于(D)

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B、是否在统治危机四伏的背景下进行

C、是否从根本上挽救危机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都是在统治危机四伏的背景下进行,目的都是为了挽救危机,维护封建制度。

所不同的是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则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D

7.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

青苗法就是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班费20%的利息;募役法就是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

它可见这三项措施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

[答案]A

8.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C)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

①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②是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募役法”;③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④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青苗法”,选项①②④都体现了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观点。

[答案]C

9、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D)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分析四个选项,①反映了该法的特点是政府干预经济,②说明了实行该法的目的,③④说明实行市易法的作用。

所以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D

10、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B)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和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

唐代的“庸”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就是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与唐代的“庸”相似。

[答案]B

11、“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B)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内容。

“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答案]B

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尽管并立的政权间,有战有和,但经济文化的交流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据此,回答12—15题

1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C)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D.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10至13世纪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相比较,A、B、D都是两个时期所共有的特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即辽、夏、金学习中原文化、采用中原的政治制度。

故出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答案]C

1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D)

A.北宋和辽的友好交流B、在宋辽边境设置榷场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向辽提供“岁币”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可知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从“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可知北宋和辽交付的地点是在雄州。

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为D

[答案]D

14.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B)

A.北宋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B.宋辽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寂寞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客观影响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岁币”,虽属屈辱性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反映了北宋政权的腐败。

但客观上有得于经济的发展即“生育蕃息,牛羊被野”,维护了长久和平,所以“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答案]B

15、绍兴和议和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C)

A、割让领土B、屈辱称臣C、贡纳岁币D、战败议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澶渊之盟是北宋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同辽签订的和约,北宋与辽约兄弟之国,每年给辽“岁币”,但没有割地。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和议中含有割地、称臣、给岁币等条款。

对比两次议和,相似之处为C

[答案]C

16、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A)

A、西夏B、辽C、金D、吐蕃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大致地理位置。

从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东到黄河,西到玉门,南到今甘肃固原,北到蒙古大漠。

可知该政权在北宋的西北部,然后联系与北宋并存这个条件,可判定选择A

[答案]A

17.与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的功能最接近的军事制度是(B)

A.募兵制B.府兵制C.禁军制D.保甲制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

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隋朝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其功能与猛安谋克制最接近。

[答案]B

18、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憾,何时灭?

”其中“靖康耻”是指(B)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议和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灭亡等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靖康”是北宋宋钦宗的年号,即1127年,这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就是指这件事。

[答案]B

19、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B)

①新疆②西藏③广东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先后顺序的再认再现能力。

西汉时期设立的西域都护统治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秦朝时设立的南海郡,郡治就在今天的广州。

唐朝时黑龙江正式划入了唐朝的版图。

故上述四个地区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B

[答案]B

20、列宁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以下战争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A、蒙古统一中国B、金与南宋之战

C、辽攻北宋之战D、辽攻金之战

[解析]本题从民族战争的性质角度命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和运用正确史实与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辽攻宋、金和金攻宋的战争,都是奴隶主贵族发动的掠夺式战争.是非正义的。

故排除B、c、D三项。

而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应予肯定。

[答案]A

21、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不包括(C)

A.设中书省B.设枢密院C、实行行省制度D.设御史台

[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题时应抓住题目

的限定条件来分析。

本题所给选项A中书省为元朝时最高行政机关,选项B枢密院为中央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选项D御史台为最高的监察机关。

以上三项均为中央机关,可排除。

只有C符合题目要求,因为行省制度是元政府在地方设置的。

[答案]C

宋元时期,诗词、理学等文化高度繁荣,三大发明的传播与使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此,回答22—25题

22、李清照诗: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真正寓意是(C)

A.赞叹项羽死的悲壮B.对项羽之死表示同情

C、借赞美项羽来嘲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自保的行为

D、借赞美项羽来劝说南宋统治者重用“人杰“奇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金军南下,她离开故土,流落到南方,她非常怀念中原。

而当时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所以李清照对此不满,借赞美项羽来嘲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自保的行为。

[答案]C

23、在宋代,词用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达到空前繁荣。

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B)

①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市民队伍的扩大③苏轼等人对词的革新④程朱理学的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②③都是宋词繁荣的原因。

而程朱理学兴起于南宋,宋词则在北宋就已繁荣,故它不能作为宋词繁荣的原因。

[答案]B

24、受佛教传播的影响(A)

1、魏晋萧梁时,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②董仲舒提出“天命观”

③回族形成④宋代的理学形成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的影响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魏晋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宋代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故①和④都受到了佛教传播的影响,而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③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故②、③与佛教的传播没有关系。

[答案]A

25、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宋元时期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是(B)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子午线长度的测定脚点③《授时历》的颁行④活字印刷术的创制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题时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宋元时的科技成就,二是领先于当时世界的。

①、④是宋代时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③是元朝时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是唐朝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故正确的选项为B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共24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上曾言:

“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

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

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

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2分)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2分)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

说明理由。

(3分)

[解析]此题通过围绕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

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

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公民失业”。

说明“募役法”的危害。

回答第二问、第四问时,可以依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即: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一切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以此理论来思考作答。

解答第三问时,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

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其不同点。

[答案]

(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公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

(1)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公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为害大、但材料三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水利法为百姓之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为害久远。

(4)一致。

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都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

27、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

大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

材料二:

天会(金太宗年号,1123~1138年)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牧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樱(遭受)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

……粘罕驱所掠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

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

——《靖康稗史》

材料三: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