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95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原文

 

第一单元

1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

“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

“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

“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

“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

“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

“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

上。

 

3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

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

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可别来台风啊!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

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

如果让它

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

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

呢?

”母亲说:

“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

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

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4珍珠鸟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

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

那儿还有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便用吊兰长长的、

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

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

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

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哟,雏儿!

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父母: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

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

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

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人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

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

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

睡得好熟!

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二单元

 

5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小溪的流水常

年不断。

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如果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

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

前面的抬起

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

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6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

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

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

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

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

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

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

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

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

 

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

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

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

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

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

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也许你跑得很快。

不过要是你跟猎豹和鸵鸟赛跑的话,就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24千米。

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高速度是72千米每小时。

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猎豹了。

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110千米每小时。

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但是游隼[sǔn]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

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

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的飞机速度是声速的数倍。

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

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

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

对!

我们需要一枚火箭!

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快得多才行。

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

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

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看!

前面呼啸而过的东西是什么?

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

那是流星体!

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

有的流星体运动的最大速度能达到25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速度的6倍多。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不过,还有

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

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

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

 

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

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

约7圈多!

科学家认为光的换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居然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

 

8冀中的地道战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

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

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

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

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

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

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

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

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

 

也过不了关口。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

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

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

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

"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

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

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

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

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

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

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第三单元

9《猎人海力布》

 

在内蒙(měng)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

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

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

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

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

“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小白蛇说:

“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

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

 

定会好好酬(chóu)谢您。

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

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

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动物说的话。

”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猎人来说,

实在是太好了。

他问小白蛇:

“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

”小白蛇说:

“真的。

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

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海力布点点头。

跟着小白蛇来到龙宫,老龙王对海力布十分感激,要重谢他。

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

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

“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

”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zhǔ)他说:

“敬爱的猎人,

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的什么话,不要对别人说。

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

永远不能复活了!

”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

他把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qí

n)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上有哪些动物。

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

这样过了几年。

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

鸟在议论着什么。

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

“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

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tā),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

他急忙跑回家对乡亲们说:

“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

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大家听了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

呢?

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cuī)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

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

说:

“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

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再晚就来不及了!

”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

“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

不说谎话。

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

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

“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

 

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

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qīng)盆大雨。

半夜里,听见一声

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mò)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10牛郎织女

(一)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哥哥嫂子过日子。

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

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

他每天放牛。

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

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

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

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

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

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的牛虻都赶跑了。

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

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

牛好想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

自然,有时候他还

 

觉得美中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