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004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docx

双师型教师比例方案及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比例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专任教师名单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双师型”教师名单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专任教师:

64人

双师型教师:

35人

双师/专任:

54.6%

 

“双师型”教师名单

级别

姓名

省级

李艳华

杜凯

徐丽静

王艳辉

王英

张月艳

王越荣

王颖

宋立言

市级

邓继兵

李延辉

郑春水

赵晶

张月艳

刘桂香

卜悦明

贾岩

郝艳杰

许淑萍

李清洁

王立双

姓名

韩旭红

陈红

王丽艳

崔金花

白海丽

闫丽平

赵静波

赵红艳

赵景

郑红梅

刘丽威

周大明

田大勇

索光辉

合计

35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文化程度

专业技术职务

教师

类别

1

闫立平

汉族

1966/11/15

大学本科

中专高级讲师

 

 

 

 

专任

教师

31人

2

段丽娟

汉族

1963/11/22

大学本科

中专高级讲师

3

赵红艳

汉族

1966/09/19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4

卢伟

汉族

1967/03/16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5

郑红梅

汉族

1973/07/1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6

贾丽

汉族

1966/07/17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7

关连香

满族

1972/10/2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8

曲敏

汉族

1971/05/03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9

周大明

汉族

1970/12/26

大专

中学二级教师

10

田大勇

汉族

1976/09/03

大学本科

小学一级教师

11

李东升

汉族

1973/06/1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12

贾言

汉族

1972/08/2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13

郑春水

汉族

1965/03/24

大学本科

中专讲师

14

李延辉

汉族

1973/05/03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15

李艳华

汉族

1970/06/2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16

郝艳杰

汉族

1967/10/19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17

贾云峰

满族

1970/03/1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18

张月艳

汉族

1965/03/23

大学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

19

于丽娟

汉族

1968/05/06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20

王英

汉族

1969/03/29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21

徐桂春

汉族

1962/06/12

大学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

22

刘秀娟

汉族

1965/10/21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23

霍义辉

汉族

1974/09/11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24

李春普

汉族

1972/04/07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25

赵晶波

汉族

1971/09/24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26

宋丽岩

汉族

1974/04/11

硕士研究生

中学一级教师

27

张晶

汉族

1972/07/08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28

李金铭

汉族

1980/02/07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29

张玉茹

汉族

1965/04/08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30

刘丽

汉族

1972/06/20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31

王柏玲

汉族

1972/08/02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32

王艳辉

汉族

1968/07/23

大学本科

中专讲师

专业

理论

5人

33

李丽

汉族

1970/06/18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34

王淑霞

汉族

1971/01/06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35

刘春梅

汉族

1980/08/24

大学本科

小学一级教师

36

刘丽威

汉族

1970/10/04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37

徐丽晶

汉族

1973/12/2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实习指导

38

张丽波

汉族

1972/11/0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音乐

理论

4人

39

迟曲

汉族

1982/04/08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40

牟治艳

汉族

1973/05/03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41

崔金花

朝鲜族

1970/03/22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42

陈秀丽

汉族

1960/09/08

中专

中专讲师

专业

技能

23人

43

韩旭红

回族

1968/03/2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44

索光辉

汉族

1971/04/05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45

白海丽

汉族

1970/07/29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46

孙铁英

汉族

1968/02/22

大专

中学二级教师

47

刘娜

汉族

1983/02/11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48

曹双

汉族

1973/08/18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49

程鹏瑛

汉族

1981/04/04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50

王东双

满族

1971/08/06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51

管丽颖

汉族

1972/03/02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52

刘京宇

汉族

1972/01/07

大学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53

杜凯

汉族

1968/02/10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54

何志英

汉族

1969/01/05

大专

中学一级教师

55

代春华

汉族

1971/07/10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56

沈萍

汉族

1970/12/28

大专

中学二级教师

57

李清洁

汉族

1960/10/27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58

王立双

汉族

1971/09/17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59

王丽艳

汉族

1969/04/26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60

陈虹

汉族

1967/04/11

大学本科

中专讲师

61

王颖

汉族

1970/11/24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62

王越荣

汉族

1969/09/20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63

邓继兵

汉族

1971/01/31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64

许淑萍

汉族

1971/03/11

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张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制订如下培养方案:

一、“双师型”师资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

 纵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基本内涵有二点:

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简言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归为“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1、“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a.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b.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c.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d.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等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2、“双师型”教师必须凸现下列职业能力和素养。

“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对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1)行业职业道德。

所谓行业职业道德是指行业中约定俗成的,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因此,“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行业、职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3)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双师型”教师既要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

“双师型”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其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就尤显重要。

 (4)管理能力。

“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

 (5)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这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关键。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1、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以“校、园研”为导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通过“校、园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园合作,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姻,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专业优势培育校本企业,并将“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校本企业的主要职责和义务。

可见,以“校、园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行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2)以“培训”为手段,促“技能”提高

 衡量一个“双师型”教师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的高低。

而专业理论和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专业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的途径主要是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

如校内培训、校园合作培训,到高校进修,出国深造等。

 (3)以“合作”为契机,促“科研”发展

 科学研究是专业教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校园合作和院校联合的不断加强,专业教师有了更多的深入第一线参与幼儿园教学和研发的机会。

通过校园合作和院校联合,企业、院校的很多研发课题中的子课题可以交由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课题组进行研发,达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2、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3、制定激励措施,合理绩效考核,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

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小组,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职称和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教师。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常规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在2012年建设基础上,现结合我校师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2-3年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60%以上,同时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

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科目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职业素质:

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

3、管理能力:

熟悉幼儿园或行业的管理规定,具备指导学生参与幼儿园管理和参加基本实践活动的能力。

4、创新能力:

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二、培养措施

1、在职培养

(一)利用放大假抽出两天时间,请我校实训基地的实习指导教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

(二)请幼儿园骨干教师来学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

2、短期培训

(一)利用假期,选派老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一两个项目进行培训,回来后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二)利用暑假请我校实训基地的实习指导教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

(三)选派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相关大学进行培训;

(四)安排专业教师每两年到幼儿园轮训,时间不少于两个月。

3、校园合作

主要是从幼儿园聘请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一是聘请幼儿园一线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经过教师培训后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二是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骨干做专职教师。

4、实行“以老带新、以优带新”进行传帮带

请技能水平高的教师或外聘实习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快速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5、开展教师技能比武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三、激励机制

1、学校在职称晋升评选中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适当加分。

“双师型”教师课时津贴在原有基础上,每课时增加2元。

2、所有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经费,由学校解决,教师个人不承担。

3、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在申报职称,评奖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4、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可认定为准“双师型”教师。

被认定为准“双师型”教师,给予一次性奖励600元。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程序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二年三月五日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程序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和吉林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师能力为本位,强化措施,多层次培养,不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专业建设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实施,学校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对象选拔、培训项目安排、培训经费落实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组 长:

赵宪成副组长:

马志坚黄仁新成 员:

刘桂香王艳辉

三、凡具备以下三条、经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评议认定后确认。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教师职称的专任教师。

2、结合专业课任教情况,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获得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证书。

(2)取得非教师系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承认的中级技术职称。

(3)主持本专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有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3、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市级二等奖以上。

四、“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

1、凡符合“双师型”资格条件的教师,应于评定年度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2、学校组织评审、考核,每年6月份评审一次。

3、“双师型”教师资格一般3年内有效,3年后需重新评审认定。

五、激励机制

1、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学校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职称晋升评选中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适当加分。

“双师型”教师课时津贴在原有基础上,每课时增加2元。

2、所有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经费,由学校解决,教师个人不承担。

3、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在申报职称,评奖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4、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可认定为准“双师型”教师。

被认定为准“双师型”教师,给予一次性奖励600元。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程序

 

长春市第七中等专业学校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程序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和吉林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师能力为本位,强化措施,多层次培养,不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专业建设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组织和实施,学校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对象选拔、培训项目安排、培训经费落实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组 长:

赵宪成副组长:

马志坚黄仁新成 员:

刘桂香王艳辉

三、凡具备以下三条、经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评议认定后确认。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教师职称的专任教师。

2、结合专业课任教情况,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获得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证书。

(2)取得非教师系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承认的中级技术职称。

(3)主持本专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有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3、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市级二等奖以上。

四、“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

1、凡符合“双师型”资格条件的教师,应于评定年度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2、学校组织评审、考核,每年6月份评审一次。

3、“双师型”教师资格一般3年内有效,3年后需重新评审认定。

五、激励机制

1、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学校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职称晋升评选中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适当加分。

“双师型”教师课时津贴在原有基础上,每课时增加2元。

2、所有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经费,由学校解决,教师个人不承担。

3、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在申报职称,评奖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4、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可认定为准“双师型”教师。

被认定为准“双师型”教师,给予一次性奖励6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