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40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9 大小:15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9页
亲,该文档总共1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1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

第一单元说明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前三篇为精读课文,最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许多神奇的泉。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

“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

 

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13—14课时。

  1 燕子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

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讲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本课的教学准备,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春天。

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让学生对春天有切身的感受。

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注意和形近字区别。

“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

“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4个,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字:

“燕”的上部分是“”,不要错写成“艹”;“聚”的下面是“”,不要写成“水”;“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倦”字的右下部分是“”,不要写成“巳”;“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还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如,“尖”,上小下大,“稻”与禾有关,“漾”与水有关。

让学生根据字形规律记忆生字。

 

3.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生动、感人的意境,教学时要把学生引入情境。

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来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多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

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到的燕子:

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

最后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

教学中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

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

 

5.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

全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图,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在朗读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

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大意。

再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和情景,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

当学生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或是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美感;或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美景中去。

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教师给予指点和解说,比如,抓住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是对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

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比如,指导朗读春天一段,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

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6.要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比如,理解春天的特点和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

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地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情趣,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

教学中还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

例如,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要让学生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燕子成了音符”,让学生展开想象,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来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并体会“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思。

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7.学习词句,积累语言。

本课描写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语言优美。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

比如,“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聚拢”可以通过查字典让学生了解意思,再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横掠”可以通过画面演示,了解这种姿势,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

“掠”是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

“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可以让学生看看五线谱,知道五线谱和音符是什么样子,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下来。

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

背诵本课,可以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再到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

 

8.课后思考练习题及泡泡。

第1题是读背的要求,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完成,背不下来的可以留作家庭作业。

第2题是讨论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完成。

重点通过第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展开讨论。

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燕子的了解来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大家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可以了。

第3题可以结合课堂学习进行,让学生根据例子的提示,明确“掠”用得好在哪里,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

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

选做题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文中泡泡“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这是培养想象力的练习。

读文章想画面,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进行。

在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后,再想象生动而热烈的春天景象。

教师可提示学生想象春天都有哪些动物、植物能出现。

文末泡泡,既是想象的练习,又是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的练习。

要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五线谱,再想想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了解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

这是通过引导想象来完成的。

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与最后一句话形成了必然的联系,更好地体现了歌颂春天的主题内容,体会用“五线谱”打比方的妙处。

 

四、参考资料

 

燕子 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

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

在我国,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去。

 

郑振铎 (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生于浙江永嘉县,原籍福建长乐县。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创办《民立》周刊。

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在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

郑振铎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考古研究,致力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主要译作有《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等。

1959年出版《郑振铎文集》。

他的作品《鸬鹚》(由《鹈鹕与鱼》改编)等,曾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

  2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

“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

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滨”,水边。

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全句的意思是: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全句的意思是:

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是:

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是:

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

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

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细叶、光景、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

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

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

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

教师重点提醒: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可以这样导入:

春天是什么样的?

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

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用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

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

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

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

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

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

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

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1题是背诵课文。

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

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

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

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

”“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四、参考资料

 

贺知章 (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

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

公元695年擢升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

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

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

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 (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

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

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缜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

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3 荷花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

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

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荷花,如没有见过荷花,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观赏并了解荷花的生长情况,以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也可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本课生字,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挨”读一声,注意和“挨”(读二声)在意义上的区别;“莲蓬”的“蓬”读轻声。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裳和常、蜻和晴。

注意分辨、记忆字形,比如,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写的时候注意字的笔画和书写顺序,“蹈”的第十五笔是“”,“佛”的第四笔是“”。

 

3.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教学导入时,可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对荷花的感性认识。

如“你见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再出示有关图片资料或借助其他教学手段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

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

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教学时可以在初读时大致理清作者的思路。

然后抓住描写荷花的重点段落(第二—四段),反复朗读课文,重点学习。

作者在描写荷花的时候,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由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以一种美的感觉。

教学时,要抓住作者对荷花各部分的描写和想象,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喜爱荷花的感情。

 

4.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

“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想象它们都有怎样的姿势?

让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说出自己的想象,可不受课文内容的局限。

再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