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046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1 大小:14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1页
亲,该文档总共2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

“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

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

(1)22+13-6 

(2)22-6+13

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课本第5页例2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黑板、面包房情境图。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

还剩多少个面包?

(1)应该怎样计算: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1)54-8-22 

(2)54-(8+22)

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课本第8页例3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小黑板、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

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1)4X3+7=19

(2)2X6+7=19(3)2X8+3=19 

……

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小黑板、练习插图情境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

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

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

学生观察后问:

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

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

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

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算式可以是:

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三1~3题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合作探究

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

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

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

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

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

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

插几枝?

四、总结

课后反思:

平均分

(二)

教科书15页例3做一做练习三4~6题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

1、判断: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1、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

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租船)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

(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每条船限乘4人,有24人乘船,要租几条船?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1)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5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4~6题

五、总结。

(3)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

综合练习课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学具准备:

学具卡片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练习:

第3题:

分一分,说一说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梨,动手分一分,

然后说说分的过程,

最后填空:

一共有()个梨。

平均放进3个盘里,

每盘放()个。

第4题:

圈一圈,说一说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提出问题:

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空,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

问:

除了圈一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想乘法

除法初步认识

(一)

教科书第18页例4,做一做,练习四和1、2、3题。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

学具卡片。

例4挂图。

一、创境激趣。

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要求每盘分的同样多。

3、把大家刚才摆的过程如果用一种运算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

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

除法)

可以这样列式:

12÷

4=3(摆的方法不同,列式也不同。

这个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

”是除号。

大家把你自己刚才摆的过程也照样子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组的同学听。

4、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四的1、2、3题。

三、总结。

板书设计

除法

4=3

除号

读作:

除法初步认识

(二)

教科书第19页例5,做一做,练习四和4、5、6题。

例5挂图。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

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2、要求每4个放一盘。

20÷

4=5

20除以4等于5。

除了我们昨天学的“÷

”是除号外,今天我们再学一些新知识:

在这个算式里,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

如果把这一题变成每5个一盘,应怎么列式:

大家自己摆一摆你手中的卡片,并照样子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组的同学听,并说出每个数叫什么名字。

(2)练习四的4、5、6题。

除法

20÷

4=5

↓↓↓

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初步认识(复习)

教科书第21~22页7、8、9、10及思考题。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除法,老师想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出个题考考大家,你有没有信心应招儿?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

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

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除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习五的第1~3题。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

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一、创设情境

谈话:

同学们上学期学习了乘法口诀,过了一个春节不知大家忘了没有?

老师来考考大家,有没有胆应战?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4×

3=2×

5=3×

3=

2.填空。

()=43×

()=64×

()=8

()×

3=12()×

4=205×

()=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合作探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

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

(1)个问题: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

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

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