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063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中学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高考地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复习

考点扫描

新课标考纲考点

①农业区位因素;②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条件;③工业区位因素;④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⑤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⑥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知识建构

 

考点简析

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力、科技等)。

其中科技因素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改造自然因素和改善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的发展的,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见下表。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的利用、改造和变化

自然因素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利用玻璃温室,可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进行调节

地形

不同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利用缓坡发展梯田

土壤

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人类长期培育可形成肥沃土壤,如水稻土、黑垆土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决定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运输

不同类型的农业类型,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不同

交通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政策

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结构的转变

科技

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扩大农作物区位范围;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劳力

劳力的数量、素质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影响

区域劳动力数量多少影响产品成本和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比较

由于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每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都是各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

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如下表。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条件

问题及解决途径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水热配合较好,人口稠密、劳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扩大经营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干旱、半干旱气候

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

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人少地多

合理进行农事安排,修建水利工程

3.各种指向型工业布局的条件及变化趋势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但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影响工业部门主要因素的差异,分为不同类型的指向型工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

工业类型

布局条件

工业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

发展变化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

制糖厂、水果罐头厂、水产品加工厂

原料地

逐渐减弱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

印刷厂、家具厂、啤酒厂

消费市场

逐渐加强

动力指向型

消耗大量能源

金属冶炼厂

能源地

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投入大量劳动力

装配厂、服装厂

廉价劳动力丰富地区

劳力素质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精密仪器厂、卫星、飞机制造

高等教育、科技发达地区

不断加强

4.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传统工业为主线、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新兴工业区一般是在清洁的环境、发达的科技基础上,以新兴工业为主线、以中小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两种工业地域发展的立足点不同、主导产业不同,发展的趋势也不同。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主要分布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业等

典例剖析

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区位条件:

①以中小型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工业分散在小城镇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有高等教育;④便捷的交通;⑤军事订货

5.环境需要对工、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工业区位选择与环境保护

工厂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产出废气、废水和废渣,从环境保护出发,区位选择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主导风向: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如水泥厂、化工厂、酿造厂、钢铁厂等,应设置在城镇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要设置在与当地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水源地:

对水体有污染的工厂,如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等,其污水排放口应远离城镇水源地,设置在城镇河流下游。

③距城市距离:

规模小、无污染的企业,如食品厂、印刷厂等可有组织的安排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企业,如机械制造、纺织厂等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如钢铁厂、火电厂等应布局在远郊,且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

④设置防护带:

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利用防护林带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⑤无害化处理:

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通过建立焚烧炉或深埋处理废渣;通过改造设备,清除烟尘和有害气体。

(2)农业区位选择与环境保护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会产生农业环境问题,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应注意以下问题。

问题

主要分布地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地形坡度大或土质疏松等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及开矿等

治理的措施是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荒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地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频繁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制度等

干旱缺水问题

华北、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西北地区:

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稀少

华北地区: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等

西北地区: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

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等

不合理的灌溉及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灌溉;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工业区位选择

一、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一)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土地、水、资源。

2.经济因素:

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3.社会因素:

政策、投资者的个人偏好、消费习惯、国防需求等。

4.环境因素:

主要考虑与盛行风向、水源地的关系。

(2)区域工业区位因素

某地区的工业区位因素因素,一般从经济位置、资源配置、交通条件、市场容量(人口数量、消费能力)、科技教育、劳动力(数量与素质)、国家政策、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突出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从而提出合理的发展方向。

2、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

具体方法是:

1、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具体见下表: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对区域污染降到最低。

在布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风向的影响:

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要考虑风向的影响。

在常年有盛行风向地区,要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在风向复杂多变的地区,要布局在当地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在冬夏季风对吹的地区,要布局在与对吹风垂直的郊外;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要布局在 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

(2)水源的影响:

有水污染的工业,要远离城镇水源地河流的上游,同时考虑排污的需要,要尽量接近流经城区的河流的下游并采取无害化处理。

(3)地形的影响:

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形区,避免布局在通风效果不理想的山谷或盆地中,以免废气大量聚集而影响人体健康。

(4)与城市的距离:

占地少、基本上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市区边缘的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外。

总之,在工业局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各方面的效益和谐统一起来。

三、典例剖析

【典例1】(2010全国文综Ⅱ卷)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

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

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完成6-8题。

6.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地B.消费市场C.劳动力价格D.交通运输

7.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D.方便产品运输

8.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原料生产环节B.加工环节

C.运输环节D.销售环节

【解析】第6题,果酱的生产是以柑橘为原料,农产品的加工为了保持柑橘的新鲜,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故选A。

第7题,根据材料,果酱集中在S洲的原因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故选D。

第8题,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故选C。

【答案】6.A7.D8.C

【典例2】(2010福建文综)右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

完成1—2题。

1.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A.①B.②

C.③D.④

2.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B.桉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D.港口建设

【解析】第1题,考查石化基地的区位。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本题抓住石化基地的两个区位条件,一个是市场,相对来讲东南沿海和京津唐地区的市场相对广阔,再有从资源角度考虑,京津唐和东北地区的相对资源比东南沿海丰富,综合考虑,京津唐地区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

第2题,本题抓住境外石化产业转移这个要点,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想到首先促进区域内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答案】1.B2.D

【典例3】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个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规划图。

图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从左侧该城市风玫瑰图看出,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风,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右图中①——钢铁厂,除此之外,钢铁厂还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②炼铝对环境也产生污染,不应布局在城区内;③服装厂属劳动密集型的无污染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又可方便工人上下班;④石油冶炼厂对水源会产生污染,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是布局在流经城区的河流的下游。

【答案】A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地球,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

其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时代性强、动态变化大,答题时不容易把握要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知识复习的难关。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新颖的图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有人将地图形象地称为地理学的“眼睛”,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地图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

目前,全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权威性,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并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而是趋向以热点为切入点,同时利用新颖的图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运用。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

当地1月平

均气温3℃。

完成

(1)一

(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解析:

本题隐含了有关粮食的热点问题,考查了农业地域分布、农业区位变化等主干知识。

(1)由题干“当地1月平均气温3℃”可知该地是我国的南方地区。

1985年该地盛产水稻、油菜,而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

(2)从1985年到2005年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

水稻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较快,这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具有城郊农业的特点,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

(1)B

(2)A

例2(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甲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

水平的变化情况,乙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甲、乙两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

由。

解析:

本题借用新颖的图表考查城市化过程及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

(1)由甲图中城市化水平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开始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东、中、西部地带城市化差异明显,东部地带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

由乙图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0年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小城市增加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并占主体地位。

(2)我国西部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也有弊。

若回答为“合理”,则可利用“中心地理论”,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回答,着力强调大城市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

若回答为“不合理”,则可从大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人手,强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化水平,再加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薄弱,极力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很多问题。

答案要点: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

合理。

理由:

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

不合理。

理由: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答案),并弄清楚信息之间的联系。

假如信息之间缺少联系,则需从背景知识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变化过程等)里有选择性地提取出来,通过联想进行链接。

(2)由图例入手,分析、对比图表中各个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正确进行图文转换,搭建各要素之间的“桥梁”。

(3)对易混的地理概念要分清楚,如大农业与小农业,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布局形式等。

(4)对区位因素的评价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点,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

解答此类试题先是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基础设施、国防等)、环境因素等方面考虑,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与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5)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社会热点,缩小地理复习与问题情景之间的距离,用热点带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但同时还要切忌盲目追从热点。

(6)遇到新颖图表时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思考,细致分析问题与图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

解题的突破口,有条理地组织答案。

解题思路要开阔,必要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

二、以自然地理为背景。

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在从事产业活动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了改造坡地,人们建造了梯田,但是只有缓坡才适宜建造梯田。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3(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网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

完成

(1)~

(2)题。

(1)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B.森林区c.都市区D.农耕区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B.法国c.澳大利亚D.巴酲

解析:

本组题通过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图中等值线向北弯曲,中心点P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在3月29日以前,解冻时间早,其四周解冻起始时间晚,说明该地与同一纬度相比温度回升快,气温高,表示城市热岛效应。

(2)图示平原大部分地区在3月29日以前土壤表层温度在0°C以下,冬季寒冷。

澳大利亚、巴西都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温度逐渐降低;法国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在0°C以上;美国国土辽阔,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有结冻现象,3月份以后,随着春季的到来逐渐解冻。

答案:

(1)C

(2)A

例4(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

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

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即从自然地理人手考查人文地理知识。

(1)由材料可知浓雾是冷空气平流形成的,一是地势低,冷空气容易进入;二是近地面水汽充足,有利于浓雾的形成。

(2)由图示可知乙路段海拔在50米以下,比甲路段海拔低,且接近河流,水汽充足。

结合浓雾的形成条件,可得出乙路段浓雾形成的频次更多,时间更长。

(3)聚落扩展需要考虑平地是否开阔,相邻山地坡度的陡缓,是否易发生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答案要点: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

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2.技巧点拔,触类旁通

(1)明确自然地理各要素:

地形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势高低、地形类型,气候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土壤主要包括土壤组成、土壤肥力等。

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针对问题分别进行解答。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应遵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决不能片面、

孤立地思考问题。

(3)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思考,在进行人类活动时要扬长避

短,实现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三、以某一区域(或模拟区域)为背景,考查区位选择、区位条件评价及人地关系,突出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都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

因此,高考中的许多地理试题,特别是综合题都是以地理区域为背景进行考查的。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

例5(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

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解析:

图示区域不能具体进行空间定位,但由题干可知该地是中纬度半湿润地区。

这里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地下水、河水,可联系我国华北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

(1)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其首要任务是防治水体污染,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

农业方面,应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最大限度遏制生态恶化;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