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089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PS 页数:62 大小:3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汉语语法学诗稿.dps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前奏和初创模式孙汉康1300210007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法学前奏: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法学前奏:

马氏文通马氏文通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

盖将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奥秘。

启其缄滕,导后人以先路。

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

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是书所论者三:

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

马氏文通题记一、作者一、作者关于马氏文通的作者,有三种说法,一说马建忠,一说马相伯,一说二人合著。

学界一般公认是马建忠。

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

少好学,通经史,后在各国使馆学习洋务。

曾得北洋大臣李鸿章赏识。

建忠精通欧文,自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精通。

深感国外语法成系统,而中国独无,乃愤发创文通语法救国语法救国。

使青少年尽快学习母语母文,腾出更多时间学习其他科学知识。

二二.简介和目录简介和目录1.目录目录序实字卷之五:

动字后序实字卷之六:

状字例言自记实字卷之一虚字卷之七:

介字实字卷之二:

名字、代字虚字卷之八:

连字实字卷之三:

次、静字虚字卷之九:

助字实字卷之四:

动字论句读卷之十2.简介简介马氏文通全书共十章,正名卷之一属于理论探究,论句读卷之十讨论词组、句子,其余八卷逐一讨论了八种字类(词类)。

所以后人称之为词类本位语法体系。

该书是我做第一部用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专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虽然马氏文通往往因其模仿拉丁文法而为人诟病。

但客观来说,作为第一部系统介绍汉语语法的书,能有如此的水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料。

我们不能苛求于马氏。

三、学术成就三、学术成就

(一)语法体系

(一)语法体系1.语法单位语法单位:

字、顿、读(句读)、句

(1)字)字。

马建忠对字的分类使用了多种标准。

意义标准:

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语境标准:

即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分布标准:

一个词在句子位置上不同而词性不同。

词类通假:

即各个词根据词汇及功能意义定类是固定的,这是基本属性。

当它临时作其他词类时,就称为假借。

通假主要有三类:

名字假借为动字、名字假借为状字(副词)、静字假借为动字和数词假借为动字。

(2)顿)顿顿者,集数字而成者。

即句中的应该停顿部分。

(3)读(句读)读(句读)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读者曰读。

(4)句)句凡有起词、词语而辞意已全者,曰句。

凡字相配而辞意一全者,曰句。

按照这个说法,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有起词(主语);有语词(谓词);辞意已全(意思完整)。

另外,还有“排句”、“迭句”、“反正之句”等。

2.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

X词词马氏建立的句法成分名之为“X词”,包括以下10种:

起词、语词、表词、坐动和散动、止词、转词、断词、状词、加词、司词。

3.句法语义关系:

次句法语义关系:

次次者,名、代诸字于句读中应处之位也。

马氏文通建立了六个次,相对应的三组:

主次、宾次;偏次、正次;前次、同次。

4.语气和句类语气和句类马氏文通从“助字”入手,论述了汉语句子的语气和句类。

将“助字所传之语气”分为“信”和“疑”两种,即等于把句子分为“传信之句”和“传疑之句”两大类。

传信之句包括“属望之辞气”和“禁令之辞气”,并把这类句子称为“谕禁之句”。

传疑之句分为“设问、拟议、咏叹”三类。

对于六个传疑助字又根据用法不同而细分为三类:

一是有疑而用以设问者;二是无疑而用以拟议者;三是不疑而用以咏叹者。

(拟议:

揣度议论)5.句型句型(散见于其他章节)

(二)公认的成就

(二)公认的成就1.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言语法著作,使我国语法学同世界语言学界实现了第一次接轨,第一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体系。

2.在汉语词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汉语词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确立了汉语的词类体系,提出了词类划分的标准,确定了汉语的词类。

词分九类:

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比较一下新中国成立前比较流行的几本语法书就会发现他们的惊人相似之处,它们大多是采用或稍微增改了马氏的分类,或者有的是名称稍有不同而已。

3.第一确立了汉语的语法体系第一确立了汉语的语法体系把句子成分分析为:

起词、语词、止词、加词、转词、司词,还分析了句子的三种结构单位:

顿、读、句。

4.重视揭示汉语语法特点重视揭示汉语语法特点汉语缺乏词性变化;次序很重要;语气词丰富;将preposition(前置词)译为“介字”,指出了介字和动字的特点有相通的一面。

5.概念明确、逻辑严密概念明确、逻辑严密6.重视实用重视实用在讲语法规则和语法现象时,也常常谈及修辞。

7.朴学作风朴学作风书中使用了7326个书证例句,注重从语言事实中归纳语法规律。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模式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模式第二章新著国语文法第二章新著国语文法题记:

题记:

先察句,定其句,次论词,得其神。

此所谓“句本位的文法”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一、作者一、作者黎锦熙(18901978),湖南湘潭人,字君缉,号劭西。

1920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首创“国语文法”课,选用白话文为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文法缜密。

第一次科学而系统的揭示了汉语白话文著作的语法规律。

1924年出版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巨作新著国语文法。

1925年提倡白话文,推行拼音字母,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推行国语运动。

后同人拟定国语罗马字,定北京音为国际标准音,又修改注音字母。

1935出版国语运动史纲,是国语运动史上一重要著作。

黎锦熙从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成名成家,被语言学界称为“黎派”。

如廖序东、徐世荣、舒舍予、白涤洲等诸多语言学家和作家。

黎锦熙著作达七百多种,内容十分广泛,其学术成果代表着一个时期中国语言科学的研究水平。

二、背景二、背景1904年,在“中国文学”第一次作为一门学科进入教育体制。

1923年,民国教育部出台初、高中国语课程纲要。

国文教育一步步发展。

与此同时,实践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新文学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扔抱着复古态度推崇文言,“国粹派”竟以“你们虽有文学,却无文法”为由,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诋毁和谩骂。

1925年,章士钊出人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公开提出小学生要读“经书”,并发文攻击白话文。

妄图扼杀新文化运动。

面对语文教学的严峻任务和“国粹派”的挑战,黎锦熙毅然上书章士钊反对复古读经,并亲自积极推行国语,和赵元任等人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

同时针对“有文无法”的谬论,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首创“国语文法”课。

在实践的基础上,他逐渐归纳总结了一套白话文的法则,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汉语白话文的语法规律,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巨著新著国语文法。

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在当时和马氏文通一样,是其他任何语法书都无法比拟的,它也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

三、简介三、简介新著国语文法共20章,前三章是大纲和核心部分,着重介绍了语法上的基本概念。

第4-6、12-13章是句法部分的深化;第6、14章是词类问题;第14章以后的内容基本上是句法、词法的结合:

第14-16章主要讨论复句和与之相关的连词,第17章研究汉语的句类和语气词,第18章介绍叹词,第19章是对全书图解法的总结,第20章是标点符号与结论。

这些可以分为四大块:

基本知识与理论概说,词类,单句与复句,而以句法为中心。

这种迥异于马氏文通结构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极深,现代汉语语法著作的编撰次第基本沿袭该书。

四、主要学术成就四、主要学术成就

(一)拓展了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拓展了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把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从古代汉语转移到现代汉语,拓展了研究范围。

这不仅适应了“五四”运动以后进步潮流的需要,从语法学的建设和本身来说,马氏文通作为我国语法学的“鼻祖”,开创了语法学的科学时代。

新著国语文法以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开创了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将语法学研究应用于现实语言

(二)将语法学研究应用于现实语言第一次系统地把与语法学的研究扎根于现实语言里,不仅为现实语言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架起了一座科学的桥梁,为探索现代汉语自身的语法特点和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一套科学的方法。

同时也开创了我国把语法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语法教学的先例。

特别是全书内容安排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教育原则的要求,这些是前无古人的。

(三)确立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三)确立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1.“词”概念的提出,以区别于“字”词”概念的提出,以区别于“字”马氏文通称不同的词类为“X字”,其他语法学著作虽有“词”这一概念,却无科学的定义。

新著国语文法明确指出,词“就是说话的时候表示意思中的一个观念的词语。

”“字就是一个一个的单字”。

另外还特别确立了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指出“文法中分别词类,是把词作单位”。

2.“短语”的概念短语”的概念新著国语文法认为,“两个以上的词联合起来,还没有成句的,叫做短语,简称语”。

这显示比马氏文通的“顿”或“读”的界说清楚多了,至今学界仍沿用改名。

3.提出了“助词”和“量词”提出了“助词”和“量词”摆脱了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语法的羁绊,提出了汉语的“助词”和“量词”。

助词指专用在语句的末尾,表示说话的语气和语态的语气词。

量词过去多附在形容词里,在这里提出了“量词”的概念,虽然也是附在名词大类下,但是毕竟突出了汉语的特点。

4.对句子进行了分类对句子进行了分类把句子分成一般的句子(单句)和包含“子句”的“包孕复句”、有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

比起马氏文通的分类,显然进了一大步。

5.提出“论理的次序”和“文学的提出“论理的次序”和“文学的次序”的新观念次序”的新观念“论理的次序”指“语义结构”,相同的语义结构图解也相似,即语义关系相似。

“文学的次序”指“语文习惯上移动变更的次序”,是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次序,并非就是论理的次序,由此产生出“变式句”、“省略句”以及“兼格”句。

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句子语用次序的最初的分析。

(四)打破“词本位”语法系统,首创(四)打破“词本位”语法系统,首创“句本位”语法“句本位”语法1.“句本位”反映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句本位”反映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句本位”实际上是一种语法科学体系上的教学法名称。

换言之,确定词类功能要在句子中讲,词类才能获得生命。

同时,句本位也是帮助初学者掌握教学语法的一个名称,其教学法事实依据是汉语中句法繁难于词法,句法问题是汉语语法学的核心所在。

从句子的研究入手,不但可以灵活区分和掌握复杂的词类,而且在发现语言普遍规律、翻译外语等发面有一定帮助。

2.“句本位”有别于西方的词本位语法体句本位”有别于西方的词本位语法体系系印欧语系中,词及其形态变化丰富,因此语法机都是词类本位语法体系;汉语极少词形变化,以次序、虚词为重要的手段。

基于汉语这些特点,和对马氏文通的批判,新著语法文法毫不留情地打破了传统语法研究的桎梏,从造句规则出发向下讲到用词,以句法控制词法,首倡句本位学说。

这较马氏文通乃一大进步。

虽然还存在可商榷之处,但比起一味模仿西方语言的词本位语法体系,确是一次大胆而颇有创意的革命。

3.“句本位”的三个原则句本位”的三个原则原则一:

“先理会综合的宏纲句子,然后再从事于分析的细目词类”。

主张把词类和句子融会贯通起来,并且以句子为纲,带动词类教学。

换言之就是从造句到用词,拿句法控制词类,语法分析重点在句。

原则二:

此类的划分与句法有密切关系。

词的句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之一,划分此类必须“依句辨句”。

这是对汉语语法的一种探索,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在今天也有影响。

原则三:

“句本位”的文法,不限于字、词、语、句,而要扩大到句群、段落和篇章,以章法控制句法;从教学方法说,不限于纯语法,而应结合语音、词汇、逻辑、修辞等学科进行综合教学。

4.由句本位出发而提出“依句辨品,离句无由句本位出发而提出“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品”“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如此分类的凭借有两个:

一是意义,一是句法成分。

即经意义标准衡量划分出句外静态词的类别后,再与句法成分标准关联分出句内的动态词的类别。

根据这两个标准分出来的类有时会出现偏差,对此,作者又提出了“转类”法解决这个问题,转类相当于今天说的活用。

后来,黎锦熙认为“凡词依句辨品”是对的,但“离句无品是不对的。

”(五)“位”和“散动”的创立,是对文(五)“位”和“散动”的创立,是对文通的继承与发展通的继承与发展新著为实体词创立“七位”,分别称作“主位、呼位、宾位、副位、补位、领位、同位”。

这儿的“位”在印欧语中称“格”,文通叫“次”。

“位”虽借自格,却不同于“格”,“次”是名词、代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关系,它可以离开句子而讨论名字、代字的次。

但是“位”必须在句中。

与句子成分联系在一起,离开句子,就无所谓“位”。

实体词理论上可以分为七“位”,实质上可统一为主位、宾位、领位三个。

因为呼位常在句首,很像主位副位。

补位有人觉得是主位和宾位的同位,在“同位形式上多在本名前,很像领位。

(六)提出设立了六大成分,并创立了一套(六)提出设立了六大成分,并创立了一套分析句子成分的图解法分析句子成分的图解法1.设立了句子的六大成分设立了句子的六大成分新著在句法上设立了句子的六大成分,并明确指出:

“若干的词集合起来,联成一个句子,就这一个句子来考察他中间各观念联结配置的方法和所担任的职务,便将一个句子分解为若干部分,这叫句子成分。

凡是表示完整思想的句子,主要成分有二(主语、述语),连带成分有二(宾语、补足语),附加成分有二(形容词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

这个论述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今天中学语法所用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六大成分,深受其影响。

2.首创汉语语法图解法首创汉语语法图解法句法分析的图解法源于美国学校课本里流行的”里德和凯洛格图解法“,“五四”前后传入我国,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

新著借鉴英文文法图解,根据汉语语言特质,首创汉语语法图解法,其后进行了多次修正。

这种图解法不仅可以区分主从,而且也能辨别层次,简明形象勾画了汉语语法结构的内在联系,是分析句法结构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它不仅可以运用于那些按”逻辑的次序排列的常规句,也适用于那些变式句或“省略句”。

图解法后来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大展身手,影响极为深远。

总之总之,新著作为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自1924年出版以来,其倡导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对推广普通话,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普及汉语语法知识,促进汉语语法研究,为奠定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最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筚路蓝缕之功劳。

“句本位”的体系、“依句辨品”的词类观、中心词的句子分析法,即使在今天也仍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第三章中国文法要略第三章中国文法要略题记:

语法书可以有两种写法,或者从听和读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形式(结构、语序、虚词)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或者从说和写的角度出发,以语法意义(各种范畴、各种关系)为纲,说明所赖以表达的语法形式。

这两种写法各有所长,相辅相成。

一、作者一、作者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

曾留学国外,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回国后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

吕叔湘是近代汉语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吕叔湘就开始以古代白话文献为资料进行了历史语法的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语法研究,代表了中国语法发展的主流。

他的许多论著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方面都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成果。

他既借鉴国外语法理论的最新成果,又努力探索汉语语法的民族特点;既追求语法理论的科学性,又热心语法知识的应用与普及。

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众多专著,发表各类论文和文章600余篇。

中国文法要略是和中学语法教育发面有关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语法学经历了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和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草创阶段,基于对文通的批判,一些人从文通中反思对西方语法体系模仿开始,慢慢注重汉语的实际情况。

在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等人的语言学理论影响下,尤其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语法哲学一书中的“新传统语法学”观点和他提出的“三品说”在中国语法学界的传播,中国的语言学家们开始以西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汉语语法。

1936年1月,王力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把汉语同西方语言进行简单比附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倡挖掘汉语本身的特点。

该文被认为是中国文法革新的宣言书。

1942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上卷由商务印刷出版社出版,1944年中卷、下卷出版。

该书最初是作者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文法课的讲义,后在讲义基础上改扩而成。

中国文法要略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一起,代表了20世纪前半期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他们都努力在寻求汉语语法的名族特点,以建立汉语自己的语法体系,而不是模仿某一西方语言的语法体系。

三、简介三、简介要略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词句论”以形式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共8章内容涉及字、词、词的种类和配合、句子分类和句法的变化。

下卷“表达论”以语法意义为纲说明所赖以表达的形式,共15章,又分为“范畴”和“关系”两大部分。

“范畴”部分是先立意义范畴,然后描写每个范畴可能有的表达形式,共9章,内容涉及数量、指称、时间、传信、传疑、行动、情感等。

“关系”部分讨论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种种关系,共6章。

四、主要学术成就四、主要学术成就

(一)首倡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一)首倡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全书包括两大部分:

“词句论”建立语法体系,以形式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表达论”以语法意义为纲说明赖以表达的形式。

创造性地运用了“从形式到内容”和“从内容到形式”两个研究角度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这打破了文通只重意义的旧框框,开始了以意义分析为主,辅之以语法形式分析的路子,形成了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完整表达论体系。

这是要略的独特之处,为后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法研究打下了基础。

邵敬敏评论道:

中国文法要略,.主要魅力就在于下卷“表达论”有关于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的精细分析。

.已经构拟出“语义语法”的雏形。

(二)“词句论”中建立的语法体系

(二)“词句论”中建立的语法体系1.词类体系词类体系词分为实义词和辅助词两大类。

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辅助词分为限制词、指称词、关系词和语气词。

2.短语体系短语体系(如右表格)词词组组(联合关系)名词相联相当于名字性联合短语动词或形容词相联相当于谓词性联合短语组合关系(附加关系)端语为名词,加语为形、动、名端语为动词,加语为形容词端语为名、动、形,加语为限制词或指称词相当于定中短语词结词结结合关系(造句关系)相当于主谓短语3.词在句子中的地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分为三级,即三品。

4.句型体系(如下图)句型体系(如下图)简句简句叙事句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繁句词结与词结是构造的结合复句词结与词结是关系的结合5.句子结构的分析体系句子结构的分析体系句子结构分为两套,一是主、谓语二分;二是对叙事句分为十余种语义关系成分。

“表达论”中从语义分析出发分析形式表现,分别体现在“范畴”和“关系”两部分之中。

范畴部分首先确立语义范畴,然后讨论每个范畴的表达形式。

“词句论”以语法形式为纲,阐述其所表达的语义。

如此对词的分类,以词的语义特点为标准,分为实词和辅助词,词的配合形式分析着眼于配合成分间的意义联系来加以分类。

据此再来划分句子类型。

(三)“表达论”以语义为纲全面描写汉语(三)“表达论”以语义为纲全面描写汉语句法句法下卷“表达论”用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以语义为纲描写汉语句法。

如第十三章“时间”范畴部分重点对“三时时间词”和“动相”的含义及分类进行分析。

再如“指称”范畴,首先从语用角度分为有定和无定两类,对于有定指称主要分析“三身指称”等等。

其次,表达论之关系讨论主要讨论了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种种关系,如联合、递进、比较、因果、假设等,并且一一详细分析了每类复句所具体包含的语义类型。

(四)第一次提出“动词中心观”,构建(四)第一次提出“动词中心观”,构建了动词为中心的句法模型了动词为中心的句法模型要略明确指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认为叙事句的几本格局是:

起词(动作起点)动词止词(动作止点)。

然后详尽勾勒了叙事句即动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型系统,分为二成分句、三成分句和四成分句3大类,共11小类。

这些分类都是围绕动词而确立的,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句型研究影响巨大,很多论著就是以动词和它前后词语的组合能力和组合关系为主要标准来划分标准的。

(五)第一次提出了动词的“方向”概念(五)第一次提出了动词的“方向”概念要略指出,有些句子只有起词而没有止词,因为许多动作只和一个人或物发生关系,所以有起词而无止词,如“花的开或谢等”只有一个方向,没有两个方向的。

在分析句子时,认为句子中心动词所表示动作之由起,所终止,以及所关涉的各个方面的名词,都是对这个动词的补充,把话说明白,因而统统称为“补词”,包括起词、止词、受词、关切补词、凭借补词等,从而建立了一套补词体系。

(六)第一次提出了主语二重性(六)第一次提出了主语二重性从对句子构成成分的“句法、语义”双重分析中,要略有意贯彻“主语二重性”观点:

1.主语是从句子的外部格局上区分出来的句法主语是从句子的外部格局上区分出来的句法成分。

成分。

充当主语的名词(或词组),从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上看是作为语义中心的动词的一个关系语(补语)。

2.施事关系语(起词)是众多关系语(补词)施事关系语(起词)是众多关系语(补词)中的一种。

中的一种。

当句子用施事关系语充当主语的时候,这个成分既与谓语相对,又与充当宾语的止词或者受词相对(语义层面)。

由此可见,句法形式上的主语的设立主要是考虑表达(语用)的需要,即考虑在一定的语境中以什么作为表达的主题。

(七)第一次提出并研究了汉语语法结构(七)第一次提出并研究了汉语语法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之间的变换关系作为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要略把汉语的举行变化置于句法、语义、语用的多层背景下观察分析,指出相同语义结构的词组才有变换的可能。

变换分析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揭示隐形关系。

揭示隐形关系。

借助句子和词组的变换能解释名词性偏正词组内部隐含的各种关系。

如拿起动作端语为例,“水流”与“流着的水”:

动作和系事。

如拿补语作端语为例,“用话激他”与“用来激他的话”:

动作和工具或方式。

2.划分各类次范畴划分各类次范畴要略通过变化对叙事句、表态句、判定句、有无句进行了再分类,变换是进行再分类分一种有效方法。

如“有无句”从语义上分为表“存在”意义的和表“领属”意义的两类。

要略还指出,汉语句法结构的变换关系是有语用规律的,如具有强调、简明与整齐的作用,如:

a.男子数千人死于火。

b.男子死于火者数千人。

前一句不如后一句那么特别强调“数千人”。

(八)多角度对比研究汉语语法的思路与方(八)多角度对比研究汉语语法的思路与方法法要略充分运用了“比较”这个方法对汉语进行研究,重视通过各种语言现象的比较以发现汉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

1.古今比较古今比较“指称(有定)”一章中比较了白话的“他”和文言中的“之”、“其”、“彼”,指出文言里的三个字没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抵不了白话里的一个“他”字。

就句法功能而已,“他”可以作主语、领属性加语、止词和补语,“之”只能作止词和补语,“其”专作领属性加语,“彼”虽可以作主语,但是指示性意味仍然很浓。

2.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文句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文句和白话文句比较和白话文句比较如第十章“指称(有定)”第一节“三身指称”中比较了“吾”、“我”、“余”、“予”四种文言第一人称的用法。

又如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