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090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交大网络课程检验微生物讲义20.doc

第28章肠道病毒

教学大纲

1.掌握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熟悉肠道病毒的种类、所致疾病。

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验。

3.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特点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4.熟悉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了解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教学内容精要】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是一大群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过消化道感染的病毒,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以及1969年以后相继分离出的新型肠道病毒68~71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

柯萨基病毒和埃可病毒可侵犯多

种组织系统,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

肠道病毒70型可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71型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可引起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

一、肠道病毒概述

(一)分类与命名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群寄居于人消化道并在肠道细胞内增殖的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归属于小RNA病毒科,依据交叉中和试验分为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1.脊髓灰质炎病毒1,2,3三型;

2.柯萨奇病毒A、B两组,A组包括1~22,24型;B组包括1~6型;

3.埃可病毒,包括1~9,11~27,29~33型。

4.新肠道病毒,为1969年后陆续分离到的,包括68,69,70和71型。

(二)共同特征

⑴病毒呈球形,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由60个相同的壳粒组成,每个壳粒又由VP1~VP4四种不同的多肽组成;无包膜。

⑵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进入细胞后可直接起mRNA的作用。

⑶在宿主细胞浆内复制,有较强的杀细胞作用。

除柯萨奇A组的某些血清型外,均可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引起典型的CPE。

⑷抵抗力强,耐酸和乙醚,对热和去污剂有一定抵抗力;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氧化剂敏感。

⑸临床表现多样化,经过消化道侵入机体,先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所致疾病多在肠道外,包括中枢神经、心肌损害及皮疹等。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脊髓灰质炎亦称小儿麻痹症。

(一)病毒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具有典型的肠道病毒形态,球形,衣壳由4种蛋白成分组成。

VP1、VP2和VP3带有中和抗原位点,VPl还与病毒吸附有关;VP4位于衣壳内部,一旦病毒VPl与受体结合后,VP4即被释出,衣壳松动,病毒基因组脱壳穿入。

2.培养特性仅能在灵长类来源的细胞中增殖,常用猴肾、人胚肾或人羊膜细胞等进行培养。

产生典型的CPE。

将病毒注入猴、猩猩的脊髓或脑内,可使动物肢体发生麻痹。

3.抗原性及分型利用中和试验,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3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每型病毒又含有两种型特异的抗原,分别称为D抗原和C抗原。

4.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但对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双氧水等敏感。

(二)临床意义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肠液及唾液中,故此时可从粪便和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病毒随血液播散到全身淋巴组织或易感的神经外组织,约90%~95%的患者可因机体免疫力强而阻止病毒,后发展为隐性感染。

仅约0.1%的患者,病毒可侵入脊髓前角灰白质区,在其内增殖并破坏运动神经元,轻者出现暂时性、松弛性四肢肌肉麻痹,重者可造成麻痹后遗症,极少数人可发展为延髓麻痹,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毒感染后的结局取决于病毒入侵的数量、毒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力等多种因素。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病毒分离与鉴定粪便标本处理后,接种原代猴肾或人胚肾细胞,若出现细胞病变,用中和试验进一步鉴定其型别。

2.血清学试验用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若血清抗体有4倍或以

上增长,则有诊断意义。

3.核酸检测:

用核酸杂交、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检测病毒基因组的存在而进行快速诊断。

同时可根据毒株核苷酸组成或序列的差异或酶切位点的不同来区别疫苗株与野毒株。

三、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

埃可病毒(echovirus)全名“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cytopathogenichumanorphanvirus),简称ECHO病毒,与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形态结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过程等都较相似。

1.病毒特性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均呈球形,核酸为单股正链RNA,无包膜,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柯萨奇病毒对乳鼠有致病作用,并可根据该特点分为A、B两组。

根据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A组现可分为23个抗原型,B组分为6个抗原型。

埃可病毒对乳鼠无致病作用,根据衣壳上的特异性抗原,现已鉴定出31型。

柯萨奇病毒可选用非洲绿猴肾及各种人细胞系细胞,埃可病毒最适于在猴肾细胞中生长,有些病毒也能在人羊膜细胞及HeLa细胞中生长。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均能导致培养细胞产生CPE。

2.临床意义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识别的受体在组织和细胞中分布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胰、黏膜、皮肤及其他系统,因而引起的疾病种类复杂,轻重不一(见表28-1)。

表28-1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疾病

致病病毒及血清型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其他肠道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

A2~6,8,10

手足口病

A5,10,16

新型肠道病毒71

流行性胸痛

A9;B1~5

1,6,9

心肌炎、心包炎

A4,16;B1~5

1,6,9,19

急性结膜炎

A24

无菌性脑膜炎

几乎所有型

大部分型

新型肠道病毒71,Polio

新生儿全身感染

B1~5

3,4,6,9,17,19

3.微生物学检验

1.分离鉴定将标本接种到原代或传代猴肾细胞或人源细胞系,病毒增殖后观察CPE情况,收集病毒培养液鉴定分型。

2.免疫学检测利用ELISA等可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

免疫印迹试验(WethernBlot)是诊断病毒感染的确证试验。

四、新型肠道病毒

到目前为止,新型肠道病毒(Newenteroviruses)已有5个型别,即68、69、70、71、72型。

68型与小儿肺炎、支气管炎有关。

69型尚未发现其与何种疾病有关。

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71型与散发性脑炎及类脊髓灰质炎有关。

72型为甲型肝炎病毒。

70型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均和其他肠道病毒相同,对乳鼠不致病。

它不同于其他肠道病毒的是不易在粪便中分离到。

临床特点为结膜下出血,眼睑水肿,眼球胀痛,并可波及角膜;少数可发生急性腰骶部脊髓神经根炎,可使下肢麻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