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1232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口腔、食管、阴道等的腔面功能:

保护

复层柱状上皮:

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分布:

眼结膜和男性尿道等的腔面功能:

变移上皮:

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表面细胞(盖细胞)分布:

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的腔面功能:

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舒张而改变

5.名词解释:

内皮:

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

间皮:

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湿润光滑,利于内脏运动。

微绒毛:

①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②光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显纵纹状的纹状缘(小肠)或刷状缘(肾上腺);

③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

④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提高细胞的物质转运和吸收效率。

纤毛:

①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

②在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排列呈“9+2”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中央为2根单微管;

③纤毛可定向摆动,在呼吸道具有清洁功能,在输软管具有运输作用。

紧密连接:

①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和单层立方上皮,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呈箍状环绕,细胞项端,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

②紧密连接可加强细胞连接并可封闭细胞顶部间隙。

中间连接:

①常见于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

②细胞间隙内细丝中间连接:

状物质横向连接于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附着细丝,构成终末网;

③中间连接具有细胞黏着、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缝隙连接:

①常见于柱状上皮深部、桥粒的下方;

此处细胞间隙很窄,相邻两细胞的间隙中有连接点,胞膜中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直径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

③相邻两细胞膜中的颗粒彼此相连,可供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传递电冲动。

连接复合体:

在上皮细胞侧面的四种连接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挨在一起组成的细胞连接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基膜:

①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②在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两层,分别由上皮细胞核成纤维细胞产生;

③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同时也是物质交换的半透膜。

质膜内褶:

①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质膜褶皱;

②光镜下,质膜内褶附近的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排列的线粒体,形成基地纵纹;

③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线粒体在转运过程中供能。

6、简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

细胞少,间质多;

细胞无极性,散居于间质内;

无基膜,血管和神经丰富;

分布广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起源:

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

7、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有哪几种纤维成分,其形态和功能如何?

结缔组织的纤维存在于基质中,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三种。

胶原纤维:

①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

②光镜下,HE染色呈嗜酸性,着粉红色;

③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呈现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

④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韧性大,抗拉力强。

弹性纤维:

①纤维较细,分支交织成网,表面光滑;

②在HE染色切片中,着色淡红,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分;

③电镜下,弹性纤维由弹性蛋白组成,弹性大。

网状纤维:

①纤维较细,交织成网;

②用银染法显示,网状纤维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

③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淋巴组织的支架。

9、除疏松结缔组织外,还有几种固有结缔组织?

分布形态、功能如何?

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粗大,排列紧密;

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

为位于肌腱、韧带等的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位于真皮、器官被膜、巩膜等的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以脂肪细胞为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

分为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为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成部分;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

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与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10、名词解释:

间充质:

为胚胎早期的结缔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构成,分散在三个胚层之中,由中胚层细胞发育而来。

间充质细胞:

位于间充质中,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细胞网;

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质呈弱嗜碱性;

间充质细胞有很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在胚胎时期可分化成各种结缔组织细胞、血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

成纤维细胞:

①位于疏松结缔组织中,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光镜下,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多突起、不规则,胞核大而椭圆、染色浅、核仁明显;

②电镜下,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③其功能为合成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

①位于疏松结缔组织中,光镜下,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小、染色深,胞质呈嗜酸性;

②电镜下,细胞表面可见微皱褶和突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吞饮小泡;

③具有分泌作用和吞噬作用,能趋化性定向运动,并能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

浆细胞:

①位于疏松结缔组织中,光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多偏居细胞一侧,染色质沿核膜内面排列似车轮状,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②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核旁浅染区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

③浆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及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肥大细胞:

①来源于骨髓,经血液迁移至疏松结缔组织,②光镜下,细胞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而圆、居中,胞质内充满嗜碱性异染颗粒;

③电镜下,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内部结构多样化,颗粒内含组胺(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嗜碱性粒细胞(抑制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肝素(抗凝血),胞质内还含有白三烯(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④其作用为介导I性超敏反应。

11、简述软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如何?

软骨怎样生长?

根据软骨基质中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类型。

透明软骨:

包括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纤维成分主要是胶原原纤维;

具有抗压性、弹性和韧性。

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部位;

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束;

韧性大。

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廓、咽喉及会厌等处;

纤维成分为弹性纤维;

具有弹性软骨的生长有两种方式:

①附加性生长②间质性生长。

12、以长骨骨干为例试述密质骨的骨板排列方式。

骨干主要由密质骨构成,骨外表层由环骨板构成,中层主要由骨单位和间骨板构成。

(1)环骨板:

是环绕在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为厚而规则的外环骨板和薄而不规则的内环骨板

(2)名词解释:

骨单位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骨单位:

①又称哈佛系统,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沿骨的长轴排列,呈长筒状,数量多;

②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围绕中央管排列,中央管内有血客、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

③骨单位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3)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不规则的骨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合佛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3、骨组织有哪些细胞?

骨发生的一般方式?

骨组织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发生有两种方式:

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15、试述各种血细胞的光镜形态结构及功能。

红细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功能:

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具有可塑变形性,血型;

寿命:

120天。

中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状、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胞质中含许多细密均匀的中性颗粒,分为大而少、含溶酶体的嗜天青颗粒(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水解酶)与小而多、分泌吞噬素、溶菌酶的特殊颗粒;

吞噬杀菌、趋化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胞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多呈椭圆形,内含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阳离子蛋白等,也是一种溶酶体;

抑制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状,胞核呈S型或不规则形,染色浅;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内含肝素和组胺,胞质中含白三烯;

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

细胞呈球状,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着色浅,胞质呈弱嗜碱性,内含嗜天青颗粒;

可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一侧常有凹陷,染色深,胞质少,呈嗜碱性,内含嗜天青颗粒;

参与免疫应答(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NK细胞介导非特异性作用)。

血小板:

细胞呈双凸扁盘状,不规则形,无细胞核,周围部有浅蓝色颗粒称透明区,中央部有蓝紫色颗粒称颗粒区,透明区有微管、微丝;

参与凝血与止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来源:

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16、名词解释:

网织红细胞:

①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还残留部分核糖体,用蝗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称为网织红细胞;

②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血液中大约经过一天后成熟,核糖体完全消失;

③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④它是衡量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造血干细胞:

①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胚外中胚层血岛内,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②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

③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

17、试述骨骼肌纤维的细微结构和超微结构。

细微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柱状,胞核多个、呈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胞体可见横纹,肌浆内含许多肌原纤维,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构成肌节。

超微结构:

由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构成;

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成沿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

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接处;

肌浆网发达与横小管形成三联体;

横纹明显。

18、简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膜②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③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④ATP被分解并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及杆发生屈动,将肌动蛋白向M线牵引⑤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⑥收缩结束后,肌浆内的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恢复原状,肌纤维松弛。

19、试比较三种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

20、名词解释:

肌节:

①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肌节由平行排列的粗、细肌丝构成②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③肌节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粗肌丝:

①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形似豆芽,由头和基杆两部分组成;

②头部朝向粗肌丝两端并露出表面,称为横桥,具有ATP酶活性,可结合分解ATP产生能量,并有与肌动蛋白相结合的位点。

细肌丝:

①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

②肌动蛋白上有与肌球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

③原肌球蛋白的两条多肽链嵌在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内;

④肌钙蛋白附在原肌球蛋白上,是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称为TnI、和TnC,其中TnC是能与Ca2+TnT结合的亚单位;

TnT是能与原肌球蛋白相结合的亚单位。

横小管:

①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包绕肌原纤维,分支成网;

③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肌浆网:

①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相邻两个横小管之间,围绕肌原纤维;

②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呈环形的扁囊称终池,与横小管共同组成三联体;

③肌质网的膜上有2+丰富的钙泵,有调节肌质中Ca浓度的作用。

终池:

①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呈环形的扁囊称终池,与横小管共同组成三联体,②其作用是将兴奋从肌膜传到肌质网膜。

三联体:

①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②由一条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的复合物称三联管;

③其作用是将兴奋从肌膜传到肌质网膜。

闰盘:

①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

②光镜下呈着色较深的横纹或阶梯状粗线;

③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在横向连接的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及缝隙连接,在纵向连接的部分有缝隙连接;

④闰盘增强了心肌纤维的连接,有利于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有利于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21、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其传导神经冲动的机制。

①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成分与突触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二者之间的狭窄缝隙为突触间隙;

②突触前成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和少量线粒体,突触前膜有钙离子通道,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③突触后成分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特异性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耦联钠通道。

22、试述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及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星形胶质细胞:

大,星形,突起多;

分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支持绝缘、构成血脑屏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损伤后可形成胶质瘢痕。

少突胶质细胞:

较小,梨形或椭圆形,突起少;

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

小胶质细胞:

小,细长;

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单立或单柱,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

支持、保护。

施万细胞:

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诱导神经再生。

卫星细胞:

营养、保护。

23、试述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各种神经末梢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游离神经末梢:

广泛分布在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细胞之间或各型结缔组织内;

感受温度,压力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参与产生冷、热、轻触和痛的感觉。

触觉小体:

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处;

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环层小体:

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腹膜、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

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内;

为调控骨骼肌活动的本体感受器,能感受骨骼肌的收缩状态。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支配骨骼肌,形成运动终板;

将兴奋传递至肌细胞膜,引起肌肉收缩。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支配心脏、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

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24、名词解释:

神经元:

①神经元可分为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②胞体:

胞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胞体为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

③树突在神经元内有一个至多个,其作用为扩大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

④轴突一般比树突细,轴突末端形成轴突终末,其功能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

尼氏体:

①为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

②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③其作用为合成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突触:

①为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②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③化学性突触以化学物质为媒介传递信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

突触前成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和少量线粒体,突触前膜有钙离子通道,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突触后成分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特异性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耦联钠通道;

电突触的本质为缝隙连接;

④突触的作用为传递神经冲动。

①分布于皮肤的真皮乳头处;

②呈卵圆形,内有许多扁平横列的细胞,神经纤维末梢盘绕在扁平细胞之间,外有结缔组织被囊;

③触觉小体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触觉。

①分布于皮下组织、腹膜、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

②呈卵圆形或圆形,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体,内含神经纤维末梢,周围有许多层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

③环层小体感受应力刺激,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①分布于骨骼肌内的梭形结构;

②外为结缔组织被囊,内为梭内肌纤维,失去髓鞘的纤维缠绕肌纤维中段或花枝样附于中段旁;

③肌梭是调控骨骼肌活动的本体感受器,能感受骨骼肌的收缩状态。

运动终板:

①又称神经肌连接,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装置;

②躯体运动神经元轴突抵达骨骼肌后失去髓鞘,其轴突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而膨大形成的椭圆型板状隆起称为运动终板;

③运动终板的作用是将兴奋传递至肌细胞膜,引起肌肉收缩。

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

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分为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

是神经纤维的一种,光镜下,可见郎飞结髓鞘,周围有施万细胞中枢为少突胶质细胞;

电镜下,髓鞘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呈同心圆包绕轴突。

其传导方式为跳跃式,速度快。

郎飞结:

相邻髓鞘节段的施万细胞有一狭窄的间隙称郎飞结,在这一部分的轴突部分裸露。

25、联系皮肤的有关结构,说明皮肤的功能。

保护、吸收、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

26、简述皮肤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表皮:

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化层

真皮:

自上向下为:

乳头层、网织层

27、皮肤的附属器有那些?

简述其结构与功能。

毛发、皮脂腺、汗腺、指甲(趾甲)。

28、试述小汗腺与大汗腺的结构和功能。

外泌汗腺(小汗腺):

遍布全身大部分皮肤,手掌足底和腋窝;

局浆分泌(胞吐方式)。

顶泌汗腺(大汗腺):

分布腋窝、乳晕、肛门及会阴;

顶浆分泌。

29、名词解释:

基底细胞棘细胞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黑素细胞:

散在基底细胞之间,具有合成和释放黑素颗粒的功能,黑素颗粒能吸收紫外线,保护深层组织;

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

胞体多分散在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上胞体呈圆形,喝核深染而胞质透明,突起不能辨认。

电镜下,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无桥粒连接,胞质内有特征性的小泡状的黑素体,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内涵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酶转化为黑色素。

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消除对角质形成细胞核的辐射伤害。

郎格汉斯细胞:

散在表皮棘层浅层,属单核吞噬细胞,在皮肤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可识别、捕捉、处理和传递侵入皮肤的抗原物质;

梅克尔细胞:

位于表皮基底层,是一种感觉细胞。

30、试述眼球壁的分层和各层的结构特点。

眼球壁分为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三层。

纤维膜由前1/6透明的角膜,其5/6白色的巩膜和角膜缘组成;

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血管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色素细胞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

31、试述角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角膜占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不含血管。

从前向后分为5层:

角膜上皮:

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5-6层细胞构成,基底部平坦,基底细胞有再生能力;

神经末梢丰富;

前界层:

含基质和胶原原纤维;

角膜基质:

由角膜细胞和胶原原纤维板层构成;

后界层:

含胶原原纤维和基质;

角膜内皮:

为单层扁平上皮,具有保护眼球内容物和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

32、简述房水的产生和流动通路。

房水由睫状体的血液渗出和睫状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后,由后房经瞳孔到前房,继而在前房角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最后由睫状前静脉导出。

33、试比较两种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共同点: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均由胞体、内侧突起和外侧突起三部分组成。

外突中段有连接纤毛将其分为内节和外节。

不同点:

视杆细胞多,杆状外突,内突呈小球状,感弱光,有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少,锥状外突,内突呈足状,感强光和色觉,有红、绿、蓝三种视色素。

34、试述听觉的产生途径。

耳是感受听觉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中耳有收集和传递声波的作用,内耳是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构成。

由外耳道传入的声波使鼓膜振动,经中耳听骨链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前庭阶外淋巴振动,通过前庭膜引起膜蜗管内淋巴振动。

同时,前庭阶外淋巴的振动也经蜗孔传至鼓室阶,使基底膜发生共振,这就使得毛细胞的静纤毛与盖膜接触,刺激毛细胞兴奋,经耳蜗神经传至中枢,产生听觉。

35、试述视网膜的分层及各层的微细结构。

色素细胞层:

单层立方上皮;

视细胞层:

主要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构成;

双极细胞层;

节细胞层:

有神经胶质细胞、黄斑与中央凹、视盘。

36、名词解释:

角膜缘、小梁网、巩膜静脉窦、视神经乳头、黄斑

视杆细胞:

①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细胞数量多,杆状外突,内突呈小球状;

②其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能感受弱光,缺乏会导致夜盲症。

视锥细胞:

①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细胞数量少,锥状外突,内突呈足状;

②其感光物质为红、绿、蓝三种视色素,能感受强光和颜色,缺乏会导致色盲。

壶腹嵴:

①膜性壶腹底部黏膜局部增厚,形成横行的山嵴状隆起,称壶腹嵴;

②其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分Ⅰ型和Ⅱ型,其顶部有动纤毛和静纤毛,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圆锥形的壶腹帽,对毛细胞有支持作用;

③壶腥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位觉斑:

①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黏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班和球囊斑,两者合称位觉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