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1235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新青年》

  2.“人的文学”

  3.文学研究会

  4.创造社

  5.新月社

  6.语丝社

  7.学衡派

  8.甲寅派

  9.文协

10.战国策派

11.《野草》

  12.《朝花夕拾》

  13.《阿Q正传》

  14.“精神胜法”

  15.《女神》

  16.《星空》

  17.《前茅》

  18.《恢复》

  19.《虎符》

  20.《漂流三部曲》

21.《落叶》

22.“语丝文体”

23.“新格律诗派”

24.象征诗派

25.新月社

26.《铁鱼的鳃》

27.《繁星》和《春水》

28.《死水》

29.《桃园》

30.周作人

31.许地山

32.朱自清

33.李金发

34.《野蔷薇》

35.方罗兰

36.《虹》

37.胡国光

38.章秋柳

39.《风景谈》

40.《白杨礼赞》

41.《二马》

42.《鼓书艺人》

43.《老张的哲学》

44.《赵子曰》

45.《爱情三部曲》

46.《憩园》

47.《激流三部曲》

48.《还魂草》

49.沈从文

50.“京派”小说

51.《原野》

52.《蜕变》

53.陈白露

54.周萍

55.愫方

56.方达生

57.中国诗歌会

58.新感觉派小说

59.国防戏剧运动

60.“汉园三诗人”

61.“现代派”诗歌

62.《丽人行》

63.《虎符》

64.殷夫

65.丰子恺

66.何其芳

67.沦陷区文学

68.街头诗

69.《心防》

70.《升官图》

71.路翎

72.《高干大》

73.《吕梁英雄传》

74.《新儿女英雄传》

75.《邪不压正》

76.《赵巧儿》

77.《白毛女》

5

1.《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

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7.学衡派: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0.战国策派:

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演说,鼓吹强权政治。

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情文学的轨道。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其创作的标本。

11.《野草》:

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

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

1927年7月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

共收鲁迅散文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

《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

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

《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12.《朝花夕拾》:

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

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

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13.《阿Q正传》:

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

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

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14.“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对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15.《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诗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在思想内容上,《女神》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

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6.《星空》:

《星空》是出版于1923年的诗集,收录了郭沫若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的诗歌散文。

在此期间,诗人几度往返于两地,目睹了灾难重重的祖国,倾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思想感情极度矛盾。

他一方面更憎恶现实,从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思想出发,又希望在大自然里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寻找暂时的逃避和安慰。

《星空》中的诗篇清晰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感情上的这种矛盾状态。

  17.《前茅》:

《前茅》出版于1928年,收诗23首,它标志着诗人郭沫若思想的转折,反映了诗人追求革命,向往革命的激情。

此时,诗人明确宣称自己向往无产阶级革命,如《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太阳没了》等。

特别在这时期,诗人和现实斗争进一步接触,看到工农大众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在《留别日本》、《上海的清晨》中表现了这种思想。

诗人在反动势力非常强大的黑暗时期,已经坚信伟大的革命风暴就要到来,因此,称这部诗集为“革命的前茅”非常确切。

  18.《恢复》:

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出版于1928年,收诗24首,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岁月里,是诗人创作史上第二次的“诗兴大发”。

从思想内容看,诗人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表现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以大无畏的精神同敌人针锋相对,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灾难根源和革命道路,如《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胜吴广》。

从创作方法看,《恢复》趋向于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既渗透着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又充满着对革命前途的激情和思想。

总之,《恢复》显示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19.《虎符》:

《虎符》是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

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

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

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思想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20.《漂流三部曲》:

1929年12月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飘流三部曲》是郭沫若的尝试以自叙传方式抒怀感世来创作的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

全书由《歧路》、《炼狱》、《十字架》三个短篇构成,真诚率直地坦露了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辛劳坎坷,爱情的曲折痛苦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艰难追求,主人公的命运突出展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对祖国的一腔热情,也揭示了知识青年与祖国命运的休戚相关。

这部作品不仅主观感情强烈,而且描写真实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特色。

  21.《落叶》:

1926年4月出版的郭沫若的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

作品以日本姑娘菊子写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41封情书为结构线索和基本内容,着力反映他们之间纯真感人的爱情生活。

菊子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热切赞美和深刻理解,表达了鲜明的“五四”反封建精神。

小说通篇纯熟地运用书信体方式,既有浓厚、自然的抒情色彩,又充分挖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22.“语丝文体”:

“语丝文体”由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其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

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23.“新格律诗派”:

“新格律诗派”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

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

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

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

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诗的发展。

  24.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

“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个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意义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25.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6他们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

《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

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26.《铁鱼的鳃》:

是标志着许地山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940年。

小说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主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

全篇坦露着雷教授(同时也代表着作者)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风格苍劲坚实。

小说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

  27.《繁星》和《春水》:

它们分别为冰心他作的两本诗集。

在这两本诗集中,作者从自己的“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在诗中反复歌颂母爱、童心、大自然,探索人生的真谛。

《繁星》与《春水》的价值主要是在艺术形式上,它们抒写了诗人点滴的感想,零碎的闪念,片断的回忆,诗的触角可以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许多角落,因而这两本诗集对于扩大诗的题材领域具有一定意义。

  28.《死水》:

是闻一多最重要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诗人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底之间的两年时间中。

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

诗人在美留学八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

他怀着极大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梦想的祖国。

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

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

诗人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

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颤。

《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

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褪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也更成熟。

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

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七字一行为主,两行或四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行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致。

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

叠字,押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富有弹性。

《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29.《桃园》:

废名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爱和美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阿毛短暂。

悲哀却又充满着对美的追求与渴望的一生。

作品情景交融,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等艺术手法,语言凝重含蓄,风格清新淡雅,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30.周作人:

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字启明、起孟等,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

“五四”时期,周作人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的短评,鼓励“治新文学的人”大胆尝试现代小品散文,并以创作实践积极推进它的发展和繁荣。

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集。

其中,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

《苦茶随笔》。

  31.许地山:

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

许地山的创作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

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之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

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诗集《空山灵雨》等。

  32.朱自清: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字佩弦,江苏东海人。

朱自清从创作新诗步入文坛,但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

他最早创作的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后又创作了《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荷塘月色》等颇具影响的作品。

朱自清的散文结集主要有《踪迹》。

《背影》、《你我》、《欧游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往往取材者小,所见者大,情景交融,语言华美而质朴,显示出严谨洗练、朴素清新的创作风格。

  33.李金发(1900~1976):

原名遇安、广东梅县人。

早年留学法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于1920年在法国开始创作白话诗。

2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出版了《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和《食客与凶年》(1927)三本新诗集。

李金发在外国创作的这些诗歌,明显吸取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营养。

他留法期间,正值法国诗坛象征主义盛行,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以及马拉美、魏尔伦等法国象征派诗人及其诗作,对李金发诗歌创作的思想情调和艺术技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以梦幻来取代现实和以颓废为美丽的“世纪末”思想,更引起了李金发的强烈共鸣,这一点深深地映现在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

34.《野蔷薇》:

《野蔷薇》是茅盾最早的短篇小说集,由《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等五篇作品构成。

作品的人物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痛苦迷茫的女性形象。

他们都对现实深表不满,但又没有力量反抗,只能憧憬各人理想中的时代,缺乏足够的促其实现的理性。

在充满虚伪、奸诡、冷漠的人世间,他们只能默默的忍受着精神的折磨,不能自拔。

作品结构精密,手法纯熟,逼真传神的把几个少女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出来,发人深省。

  35.方罗兰:

他是茅盾创作的小说《蚀》三部曲的第二部《动摇》中的人物形象。

方罗兰的形象揭示出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许多精神特质。

这个自命为稳健的“左派”人物,充任着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长等要职,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搏战中,他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

他觉得土豪劣绅四处布满了党羽,制造恐怖气氛;但一想到群众运动,也害怕的不得了,最终动摇、妥协便占了上风。

他的迟疑不定,不自觉的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使整个县城陷于“大反动”的阴霾中。

  36.《虹》:

为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茅盾思想逐渐走向纯化,摆脱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心态的转折。

取名为“虹”具有象征意义,在茅盾看来“虹”是桥,虽幻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

主人公梅行素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发展到走上革命道路,性格是有发展变化的。

梅的性格特点是始终反叛于封建制度,坚决“往前冲”,尽管四处碰壁,但仍“我行我素”。

《虹》意味着从苦闷到振奋并积极进取的一个过渡,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知难而进的精神。

  37.胡国光:

他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第二部《动摇》中的一个投机钻营的劣绅的代表。

他凶狠、残忍、投机钻营,一时之间,俨然成为“激烈派”的代表。

在表面上,他拥护革命,精心设计并上演了一出出“解放”婢妾等丑戏;但背地里却无恶不作,丧尽天良。

作品相当真实的揭露了胡国光所代表的一类人物的罪行。

  38.章秋柳:

她是茅盾小说《蚀》三部曲《追求》中的人物形象。

章秋柳是个好动、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但生活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沉闷压抑的氛围中,她想做些有益的事情,却又无从下手,被理想幻灭的悲哀环绕着。

虽然她希望中的憧憬幻灭了,但她不能静下来咀嚼幻灭的悲哀,而是以享乐、颓废和感官刺激作为“报复”她所厌恶的现实的手段,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她身上逐渐消失。

章秋柳的形象的塑造,是那个病态社会中知识青年的病态心灵的真实显现。

  39.《风景谈》:

是茅盾创作的一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的散文。

文中作者借风景来歌颂、赞美那些真正创造风景和主宰风景的人。

在描绘风景的同时,作者也刻画了朝霞中守卫在高山上的号兵和战士的形象,来象征解放区人民的严肃、勇敢、坚定和高度警觉的精神。

在作者眼中,他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者。

散文在艺术表现上跌宕多姿,挥洒自如,叙事、写景、明理、抒怀、文情并茂,谈吐从容。

  40.《白杨礼赞》:

它是茅盾创作的一篇歌颂西北高原人民抗敌力量的抒情散文。

作者描写了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的伟岸、正直、坚强不屈,正是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象征,热情歌颂了他们的质朴、坚强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文章的风格和基调高昂,明快而又热情洋溢,比较明显的把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的对象之间的联系豁朗地表现出来。

散文歌颂的是真切、平易的事物,却蕴含着壮实、伟大的诗意。

41.《二马》:

为老舍创作的一部剖析国民性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伦敦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描写了马家父子在英国伦敦经商的种种遭遇,在一连串的笑谑中显示了海外侨胞受人歧视和凌辱的悲惨处境,进而对我国古老民族的国民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二马》在艺术上,结构安排精细,对人物心理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致,语言提炼得更为纯净,摒除了白话夹杂文言的现象,

  42.《鼓书艺人》:

它是老舍创作的一部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在旧中国,艺人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人玩弄侮辱。

作品中写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三个青年妇女都受到别人的欺骗和糟踏,也有些人自甘堕落,潦倒不堪。

但小说并没有停留在渲染他们的沉沦,而是写出他们的觉醒。

方宝庆和他的养女秀莲对艺术事业的严肃态度和美好设想,他们对于独立生活的渴望,使作品洋溢着高昂、乐观的基调。

  43.《老张的哲学》:

它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