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153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三十套(2).doc

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六)部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练书法时,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中的。

A.陈述性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性记忆D.感觉记忆

C[解析]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情景记忆:

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间记忆):

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B.主席令C.教育局令D.学校令

3.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享用性功能B.教育性功能C.发展性功能D.生存性功能.

A[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含着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A.感知动作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

C[解析]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5.咨询者通过为学习者创造适当的学习条件,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方法调节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这是咨询方法中的()

A.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B.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C.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D.游戏和艺术活动的方法

B[解析]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认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咨询者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

6.根据《教师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下面哪种情况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A)

A.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B.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C.过失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D.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7.在()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

A.中等难度的活动B.简单容易的活动C.难度较大的活动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

A[解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8.调节策略属于学习策略的()

A.认知策略B.提问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C[解析]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又包括计划策略、监测策略和调节策略。

9.(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B.世界公民C.师范类学生D.在职教师

10.我国教科书长期采用的是()

A.审定制B.自由制C.国定制D.合作制

C[解析]我国教科书长期采用国定制,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只有一种版本,就是统编教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B),制定本法。

A.宪法B.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处理困扰。

A.放松B.商讨C.妥协D.使用药物E.攻击.

BCE[解析]压力应对策略有减轻不适感和处理困扰。

处理困扰指直接改变压力来源。

减轻不适感是调节自己,消解不良反应。

改变压力来源可以通过攻击(破坏)、逃避(使自己置身于威胁之外)、寻找其他途径(商讨、交涉、妥协)和预防未来压力(增加个人抗压力)实现。

3.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形式为最适宜,其结构包括()

A.目标B.主题C.情景D.任务E.评价标准

BDE[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主题、任务和评价标准。

主题是课程单元的主要内容范围。

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

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

4.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A.事件性质越复杂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C.对不喜欢的事情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E.事件性质越简单.

BCE[解析]影响时间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事件数量多、复杂,时间估计短;单调事件,时间估计长。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感兴趣,时间过的快,出现时间低估计,期待时间慢。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CD)来保障”。

A.教师B.社会C.法制D.制度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3.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4.理论的核心是建构主义,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的话,必须自己去发现或转换复杂的问题。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

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和积极导向功能。

6.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8.操行评定主要通过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和班主任评定等三种途径实现。

9.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10.课外活动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可行性、协调性和明确性。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

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

2.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3.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4.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与辅导:

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5.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

[答案要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

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2.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点。

[答案要点]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3.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的特点有: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4.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要点]

(1)满足学生的需要;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3)教师有效地教学。

5.问题解决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答案要点]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

[答案要点]

(1)精深的专业知识:

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的高度上,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

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科学的方法知识:

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2.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要点]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能力:

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

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

(4)音乐智力:

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

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力:

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七)部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

()

A.瑞士皮亚杰B.奥地利劳伦兹C.美国桑代克D.苏联维果茨基

B[解析]“关键期”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这一现象最早是由生物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的。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A[解析]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重视人口的质量,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所以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做()

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B[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其中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C.物质文明建设D.反腐倡廉建设

5.《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C[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

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D[解析]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能够引起我们感觉质变的最小的量变数值就是绝对感受性。

题干是感觉阈限的定义。

7.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C)津贴。

A.特殊岗位补助B.生活补助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D.特殊奉献补助

8.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

A.教学目标分类学B.教育评价分类学C.教育目标分类学D.教育测验分类学

C[解析]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思想,创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行为性目标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9.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的作用。

A.吸引B.比较和评价C.助长D.凝聚

B[解析]群体规范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作为成员彼此认同的依据。

10.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班主任B.班委会C.共青团D.少先队

A[解析]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

A.走楼梯B.研究登山路线C.回忆办公室门号D.慢跑E.走象棋

BCE[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A.教育问题构成专门的研究领域B.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概念与范畴体系

C.科学的研究方法D.重要的教育家及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ABCDE[解析]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学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法的要素有(ABC)

A.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条文

4.属于课程目标垂直分类的是()

A.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B.课程目标C.教育目的D.德育目标E.心理教育目标

ABC[解析]课程目标的分类,有垂直和水平两个角度,垂直分类有教育、课程与教学三个层面,水平分类有认知、技能、情意三个层面。

5.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

A.任性B.懦弱C.幼稚D.思想活跃.E.蛮横胡闹

ACE[解析]放纵型就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

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3.2002年起,国家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一种收费方式简称是一费制。

4.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5.我国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6.2005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的“两免一补”的内容是免收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7.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问题创造性解决的典型例证。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18周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

10.看见路上的垃圾便绕道走开,这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

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4.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5.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案要点]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训练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答案要点]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答案要点]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

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4.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记忆是在头脑中识记、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编码: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

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

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表现方式有回忆和再认。

5.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种类和程度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答案要点]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

(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

①权威型。

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②放纵型。

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③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4)早期童年经验。

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

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需要做到:

(1)有效的说服。

通过信息传播或者沟通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就是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榜样是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所作所为来进行的一种社会学习,如在课堂中教师表扬人格完善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像优秀者学习,从而完善其他学生的人格就是一种很好的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方法。

树立榜样的时候应该注意榜样的类似性、认同性、针对性和一致性。

(3)利用群体约定。

群体约定对改变学生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建立积极的规范,避免形成消极的规范。

2.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答案要点]

(1)改善心智功能。

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

(2)传授基本知识。

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3)有效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

(6)设计情境性教学。

创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设想、举例或者换位思考等。

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八)部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C[解析]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一位新教师当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

B[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其中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重视人际关系和他人的评价与态度。

3.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4.学校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教师,可以给予(B)

A.行政处罚B.行政处分或解聘C.追究其他法律责任D.罚金或拘役

5.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A.是积极的B.是消极的C.具有二重性D.是不确定的.

C[解析]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