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1955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s抠图方法的总汇Word下载.docx

右击“索套”工具,选中“磁性索套”工具;

用“磁性索套”工具,沿着图像边界放置边界点,两点之间会自动产生一条线,并黏附在图像边界上。

索套闭合后,抠图就完成了。

四、(索套)羽化法——粗加工

粗略的抠图。

粗略抠图,不求精确。

图像边界不精确。

点击“索套”工具;

用索套粗略地围住图像,边框各处要与图像边界有差不多的距离;

这点能保证之后羽化范围的一致性,提高抠图的精确性;

右击鼠标,选择“羽化”功能;

调节羽化值,一般填入“20”,确定后就粗略选中图像了。

羽化值的大小,要根据前一步边框与图像的间距大小调节。

五、(索套)钢笔工具法——最精确最花工夫的方法

图像边界复杂,不连续,加工精度度高。

完全*手工逐一放置边界点来抠图。

慢。

抠一个图连手脚指都抠的话,要15分钟左右。

钢笔工具法步骤如下:

索套建立粗略路径

(1) 

用“索套”工具粗略圈出图形的外框;

(2) 

右键选择“建立工作路径”,容差一般填入“2”。

钢笔工具细调路径

选择“钢笔”工具,并在钢笔工具栏中选择第二项“路径”的图标;

按住CTRL键不放,用鼠标点住各个节点(控制点),拖动改变位置;

(3)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弧度调节点,调节两节点之间弧度,使线条尽可能的贴近图形边缘,这是光滑的关键步骤;

(4)增加节点:

如果节点不够,可以放开CTRL按键,用鼠标在路径上增加。

删除节点:

如果节点过多,可以放开CTRL按键,用鼠标移到节点上,鼠标旁边出现“—”号时,点该节点即可删除。

右键“建立选区”,羽化一般填入“0”,,

按 

CTRL+C 

复制该选区;

新建一个图层或文件;

在新图层中,按 

CTRL+V 

粘贴该选区,这样就OK了!

取消选区快捷键:

CTRL+D

注意:

此工具对散乱的头发没有用。

六、蒙板抠图法——直观且快速

1、打开照片和背景图

2、点击移动工具把照片拖动背景图

3、添加蒙版

4、前景色设为黑色,选择画笔45

5、这样就可以在背景上擦,擦到满意为止。

如果万一擦错了地方,只要将前景色改为白色,就可以擦回来。

(二)PS的一些基本概念

QUOTE:

  要学好PS,下面这些概念必须掌握。

如果你嫌烦,可以跳过这节直接到(三)去学习怎样操作PS。

但当你明白到PS的真趣时,你一定会回来跟我一起看这段烦文的。

1、选区(Selection)

  选区是指图象上一个选定的区域。

这个听起来比较废话。

这样说吧,就是PS图象上闭合的黑色虚线内的象素集合。

唔,好象专业一点了。

  选区是PS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是PS处理图象的基本单位。

PS的一切操作,只对选区内的象素发生影响,而选区外的,是被屏蔽保护起来的。

一张同时含有蓝天白云远山的图像(比如说思悦的那张山谷),我们可以把蓝天作为选区,把它调整得更湛蓝一些。

而选区外的白云和红山,却丝毫不动,保持原样。

  PS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选取选择工具。

有矩形选取工具、椭圆选取工具、线形选取工具、套索选取工具(按照鼠标移动的轨迹来确定一个不规则的闭合区域,即手绘选区)、魔术棒工具等等。

其中,最常用也最有用的工具是魔术棒。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有魔力的很棒的工具。

它的功能是把鼠标点中的那一点周围相邻的相近色彩的象素选择过来。

也就是说,按颜色确定选区。

还是用蓝天白云远山的图像做例子,我们用鼠标在蓝天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点一下,不需要痛苦地用鼠标沿着山脊云边爬行,就能把整片蓝天选中,而把天上的白云、地上的山岭轻松地排除在外。

当然,结果也有可能是只能选中其中的一部分天空,这取决于你所设定的相似宽容度参数。

这属于技术细节,我们以后再谈。

  好了,选区我们就先谈到这里。

现在在大家的脑海里要形成这样的认识:

PS只对选区工作(没有设定选区时,默认是整个图象);

PS确定选区的工具很丰富也很好使,我们能用PS设定任意一个奇形怪状的选区。

2、通道(Channel)

  

  通道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PS里面有两种通道,一种是颜色通道;

一种是Alpha(读阿尔法)通道。

  先说说颜色通道。

一张RGB模式的图象,在PS里被分成4个通道:

红色(RED)通道、绿色(GREEN)通道、兰色(BLUE)通道和复合(RGB)通道。

通道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我们可以在红色通道里调整图片所有象素中的关于红色的对比度,而不影响同一象素的绿色和兰色的对比度。

听起来很不错吧?

这样的工作,是无法用选区来完成的。

  这种通道会根据图象模式(即RGB,CMYK,LAB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比如一张CMYK的图象,就会分解成C、M、Y、K和复合5个通道。

用颜色通道的好处,除了精确,还可以减少信息的丢失。

  再说说Alpha通道。

简单来说,Alpha通道是一个特殊的选区,是可以保存、调出和编辑的选区。

注意,在这里,保存和编辑的是选区本身的信息,也就是说选区的形状。

选区的形状可以编辑,并在处理图象的过程中随时调出,以使我们可以反复对该部分图象做处理。

比如说蓝天,我觉得第一次调得太蓝太假,那么好,我就把蓝天的选区再调出来,调淡一点。

要知道,确定选区事实上是一件挺烦琐的工作;

再者,除了全选,重新勾画一次选区并不能确保和第一次一模一样。

这种保存下来的选区,就是Alpha通道。

利用Alpha通道,可以进行选区的合并、相减、相交等等复杂的操作。

  现在是不是有点晕?

不要紧,不懂通道PS也玩得转(谁,谁扔的番茄?

)。

简而言之,颜色通道是PS根据图象模式对图象的一个纵向的切割分解;

Alpha通道是特殊的选区,是用户对图象的横向分区。

3、图层(Layer)

  图层是PS的精华所在。

你可以不懂Channel,但一定要了解图层。

否则,PS和windows画笔没有本质的区别。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介绍图层的概念吧。

图层就好比我们在摄影镜头前面附加的滤镜,我们在镜头前面加上红镜、黄镜、偏光镜,从取景器向外看,风景就是加工后的效果。

当我们添加新的滤镜或取下当中的一块,镜头里的风景便会随之而变。

而事实上,景物本身并没有改变。

用这个比喻希望能够说明图层的3个最重要的特点:

透明、相互独立、效果叠加。

  PS的图层也分成两种。

一种是普通图层,也就是有象素的图层。

这种图层是能覆盖下层图象的。

比如说,我把一张兔子的翻绳妹妹给copy了下来,拖到一张的枫叶图片上,就变成了该图的一个新的普通层。

并且,原来图上的一部分枫叶就会被档住,看不见了。

  另一种图层叫调节层。

首先,调节层是全透明的,只记录了一些调节信息(可以是色彩、明暗、反差)。

其次,它能对下面的一个普通层发生影响,使之呈现调整后的效果,却又不改变该普通层原有的象素信息。

或言之,调节层能达到一种无损信息的调整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特征。

它使得我们可以保留调整的中间过程,使调整动作可以被反复干预。

还是用蓝天为例,假如我用调节层来进行颜色的处理,那么只要我在图层功能板双击这个调节图层,乱拉调节杆,喜欢就调得蓝一点,不喜欢就调成红色或者黄色,甚至都不需要重新调用选区,可爽了呢。

  将图层与选区联动起来,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因为每一个图层都可以看成是单幅的图象,所以在每一个图层上都可以设立不同的选区;

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选区,也可以在不同的图层上穿行调用。

1 

调整尺寸(resize)

  这个操作看起来大家都用得很熟了,就简单讲讲吧:

  1)选择“图象(Image)”菜单

  2)点开“图象大小”(ImageSize)选项

  3)在对话框的在宽(width)和高(height)栏输入想要的尺寸,只需要输入其中一个,另一个会按比例自动计算出来

  4)确认

  Tips:

◇ 尺寸的单位可以在“文件(file)菜单——属性(properity)——标尺与单位(Rules&

unit)”里面设定。

一般设为象素(pixel)

     ◇ 一般来说,尺寸只应调小,调得比原来的图片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会变得粗糙。

 

2 

调整清晰度(sharpen)

  因为扫描和resize的原因,数字化后的图象看起来会比实际模糊。

于是我们有必要调整图片的锐度。

PS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锐化滤镜。

  1)选择“滤镜(filter)”菜单

  2)选择“锐化(sharpen)”子菜单

  3)点中“锐化(sharpen)”选项

  4)如果感觉图象还不够清晰,需要加强锐度,重复1,或按重复使用同一滤镜的快捷键CTRL-F

  5)如果感觉锐化过度,可以褪去锐化,褪去滤镜效果的快捷键是CTRL-SHIFT-F

    5.1选择“滤镜Filte”菜单

    5.2选择“褪去锐化(fadesharpen)”

    5.3 在对话框输入锐化程度百分比,减轻锐化度。

3 

裁剪(Crop)和旋转(Rotatecanvas)

  3.1剪裁的目的有多种。

有时候是为了去除不干净的边界,比如愿赌扫上来图片上的不完整的白边;

有时候是为了重新构图。

这个操作非常的简单:

1)选择“矩形选区”工具(工具箱左列的第一个图标,或按快捷键“M”)

2)在图象上选取需要保留的区域,将白边等多余的部分排除在选区的外面

3)选择“图象(Image)”菜单

4)选中“裁剪(Crop)”选项,即可

  这个工作在PS6中有所不同,PS6的工具箱中,裁剪成为个独立工具(快捷键是“C”,ESC中途取消操作),可以不再使用选区工具了。

而且PS6的裁剪工具会使在裁剪线以外的图像变暗,直观地感受到效果。

  3.2旋转也是经常使用的一个调整。

因为扫出来的片子常常是不齐整的,需要在PS里做校正。

  2)选择“旋转画布(RotateCanvas)”

  3)在子菜单选择合适的选项,有90度顺时针(CW)转、90度逆时针(CCW)转、水平翻转、垂直翻转等等。

而常常用到的是Arbitrary(任意旋转),自调角度(Angle),可以精确到0.1度甚至更低(0.01就跟没转一样)。

  4)旋转后,四个边角处会以底色填充,形成3.1中所说的不干净的边界。

此时,重复3.1的1)-4)裁剪出干净的图象。

4 

去除杂质

  图片上的星星点点,兴许是底片上的灰尘,也可能是扫描仪上的杂质,反正看着脏兮兮的画面就是叫人难受。

别着急,体贴的PS为你准备了轻便好使的吸尘器,轻轻松松把垃圾赶走。

它就是——橡皮图章(CloneStamp)。

  1)选择“橡皮图章”工具(工具箱左列从上往下数第五个墨水瓶样子的图标,或按快捷键“S”)

  2)选择合适的笔触(图章是一种特殊的笔)。

  3)按住Alt键,在污点附近的干净区域(和污点处的本来面目一致的地方)单击鼠标,这个步骤称为取样。

  4)放开Alt键,用鼠标在污点处单击或拖动。

PS会把鼠标所在位置的像素抹去,以取样所在处的图象填充。

也就是说,用污点旁边的图像把污点掩盖。

 

  赶紧试试吧,能修补得不落痕迹的呢。

不满意的包退包换。

◇取样时,应尽量接近污点,靠得越近效果越真实。

     ◇修补时笔触大小的选择,应以污点大小为准,稍大于污点面积为好。

(按快捷键F5调出笔触功能板,有大小不一的笔触可供选择)笔触太大会波及正常象素,太小了会使修补工作过于烦琐。

     ◇大片面积修补时,连续的单击鼠标比拖动鼠标的效果更自然。

5 

调整图片质量

  这个处理能大幅度提高图片的素质,操作步骤可繁可简,处理结果更取决于各人的审美习惯。

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些最简单的调整方法。

  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来声明一个调整的总则。

用PS调整图片,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调节层(adjustlayer);

其二,是直接用Image菜单下的Adjust子菜单,直接改变图象的象素信息。

基于前面的讨论,我强烈推荐大家采用前者。

  5.1调节图片的亮度/对比度(brightness/contrast)

    1)选择“图层(Layer)”菜单

    2)选择“新建(New)”子菜单

    3)点中“调节层(Adjustlayer)”选项,打开调节层对话框

    4)在对话框的“类型(Type)”栏的下拉菜单里,选择“亮度/对比度(brightness/contrast)”

    5)给图层命名后(可以用默认的图层名),出现“亮度/对比度”调节对话框,在相应的栏目输入数值或拉动调节杆,直到满意的效果。

    6)确认。

如果要快速恢复原来效果,按ALT键后,Cancel选项将变成Reset选项,选中。

    7)按F7调出图层功能板,能看到增加了一个亮度/对比度的调节层

  PS6在图层菜单下直接有NewAdjustmentLayer菜单,可以增加一个brightness/contrast图层。

  5.2调节图片色彩平衡

    1)

2)

3)步同5.1

    4)在“类型(Type)”栏的下拉菜单里,选择“色彩平衡(ColorBalance)”

    5)出现色彩平衡调节对话框,同样,在对应栏目输入数值或拉动调节杆,加点红,添点黄,减点绿……直到满意

    6)

7)同上

  5.3调节色阶

    1)2)3)步同5.1

    4)在“类型(Type)”栏的下拉菜单里,选择“色阶(Level)”

    5)出现色阶调节对话框,中部是图象色阶分布曲线图,图的下方有三个调节杆。

其中,最左边的暗部调节杆,决定全黑从哪里开始,越往右拉图象的暗部就越黑,图象变暗;

最右边的是亮部调节杆,决定全白从哪里开始,越往左拉图象的高光部分就越白,图象变明亮;

居中的是灰度调节杆,决定中间灰的位置,往左拉图象变亮变白,细节明显,但反差减少,相当于增加暴光;

往右拉图象变暗,反差增大,相当于减少暴光。

Level是我经常使用的调节工具,增加反差,丰富影调,还可以选择单颜色通道来微调,连颜色也一处调好。

增加反差的做法大致是:

灰度调节杆往右拉,亮部调节杆往左拉,拉多少就得具体看片子啦。

  实际上,PS里还有许多调节图象质量的工具,比如色相/饱和度、曲线等,之所以选择的上面三种方法,一个原因是直观易懂,特别是5.1和5.2,非常符合我们平常的习惯,容易上手;

而5.3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调节工具,值得推荐。

第二个原因嘛,呵呵,是其他的我也用得不多,不太懂了啦。

6 

确立选区

  选区是精通PS的必由之路。

掌握了选区,你就可以精确地对图片的每个细节进行调整。

比如说,把暗部作为选区进行局部的加暴,显露细节,例如一张明暗比较极端的片子,就完全可以既照顾亮部的细节,又使暗部细节呈现(兔子的《窗前》,就完全可以把右边的人“烧”出来);

又比如一株鲜花,花儿要往红上调,叶子却要往绿里去,是两个相反方向的调整。

这个时候就只能将花朵和叶子先后设成不同的选区,分别调整。

  选择选区的工具很多,有矫形选区工具、椭圆选区工具、线形选区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等等。

大家可以分别试试,体验一下各自的特性。

PS最强大的地方,不仅仅在于提供了这些丰富的工具,而在于支持你反复利用这些不同的工具来确定一个复杂的选区。

  选择了一个选区后,按住shift键再选,就是在已有的选区里加入新的选区;

相反,按住Alt键再选,则是从已有的选区中减去新选区。

  用shift键增加新选区时,不要求新选区与已有选区紧邻,可以是完全分离的一片区域。

  好了,有了这样的一件宝物,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就以小元的《风》做例子吧。

我们要精确选出片子里的正在受虐的树,有几个办法,一个是用套索工具,一点一点地描边,保管累死了也选不出来;

第二个方法是魔术棒,点墨绿的树身,一次选不全,就按住shift键,狂点,直到整棵树被选中,用的是加法;

第三个方法是用减法,先用矩形选取工具,选出一片刚好能包含整棵树的方形区域,这样势必包含了一点天空、一点海水、一点沙地和一点棚

子。

按住Alt键,先将左下角的孤零零的棚子挖去;

换魔术棒工具,按住Alt键,点选区里的蓝天,因为颜色单纯,马上就能看到选区上部退成树形的样子;

继续努力,将海水和沙地一一减去,就能够得到整棵树的选区。

  辛辛苦苦勾勒出来的选区,可以保存。

选“选择(select)”菜单,选中“保存选区(saveselection)”选项,在对话框里输入选区的名字(也可以用默认的名字),确认,即可保存当前的选区。

要用的时候,还是在“选择(select)”菜单,选中“调出选区(loadselection)”选项,在对话框的下拉菜单点中你想要的选区的名字,确认,就可调出保存过的选区,十分方便。

     

  确定选区还有一个小窍门。

一般来说,我们用上面的方法做出来的选区会有一条明显的边界。

特别是当你针对选区的调整比较大的时候,选区内外就会泾渭分明,暴露出后期调整的痕迹。

PS为选区提供了一个隐形的工具:

羽化(feather)。

所谓的羽化,就是边界两边的象素做一个渗透处理,形成一个渐变的过渡地带,使边界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具体操作如下

  1)选择“选择(Select)”菜单

  2)选中“羽化(Feather)”选项

  3)在对话框输入羽化半径。

一般来说,羽化半径与选区的面积大小成比例。

如果是为了过渡自然,10pixel以内就足够了。

  羽化时,PS是在这样工作的:

在当前选区边界处,按照指定的数值,向内外两个方向做渗透处理,就是在选区内减少一些象素的选取,而选区外增加一些象素的选取(这也是为什么做了羽化后选区边界会向内收缩的原因)。

羽化半径小的时候(比如1),这个渗透带就窄一些;

反之(比如10),渗透带就宽一些,理论上过渡也就更自然一些。

但羽化的数值也不是越大越好,还是要根据你的图片以及选区来决定。

一个面积很小的选区,如果选了一个大数值的羽化半径,就有可能使一个象素都取不到了。

◇ 多种选区工具结合使用。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既然PS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工具,我们就该用到尽。

     ◇ 加法减法结合用。

如果一个选区色彩比较少,那适合用魔术棒+加法;

如果选区形状复杂,色彩繁多,而背景却比较单纯,比如逆光的人像,那就该用魔术棒+减法了。

     ◇ 使用羽化工具来修饰选区边缘。

选区不一定都要做羽化。

羽化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使边界更自然一些,但不是绝对。

而边界自然的目的的为了隐藏后期调整的痕迹。

     ◇ 分选区进行图片调整时,正确顺序为:

确定选区——>

羽化——>

调整

7 

签名

  签名包括名字和copyright标志,可以做得很简单,也可以做得很复杂。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讲起。

  1)选择“写字”工具(工具箱右列从上往下数第8个,有“T”图样的图标,或按快捷键"

T"

  2)选择适当的前景色,也就是字的颜色(按快捷键“D”是设置默认颜色:

前景纯白(RGB三色的值都是255),背景色纯黑(RGB三色的值都是0);

按快捷键“X”是交换前背景色,即前景色变背景色,背景色变前景色)。

需要其它的前景色可以以击工具条上的前景色显示区,在颜色选择对话框中确定(可以点选也可以输入RGB数值)。

  3)在对话框里输入需要的文字。

    这个对话框里,除了文字输入栏,还有许多选项栏,有字体、字大小、字间间距、字的颜色等等,用以设置文字的格式。

要注意的是,设置是对之后输入的文字发生影响。

如果是要改变已输入的文字效果,需要先用鼠标选中目标字(使之变蓝),再改变设置。

PS6中,输入文字无需对话框,直接在图片上

  4)确认后,刚刚输入的文字单独成为一个图层,浮动在背景之上。

也就是说,在拼合图层之前,我们可以随时修改我们输入的文字及其效果,直到满意。

  5)copyright标志,对应的是一个特殊字符,一般的字库里面没有。

据说是可以用字符映射表新造出来的,但我没试过。

我是用PS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1、选择“写字”工具(快捷键“T”)

    5.2、选择与签名相同的前景色

    5.3、选择适当的字体和大小,输入一个小写“c”,确认

    5.4、在刚生成的“c”文字层上建立一个新图层

    5.5、选择“椭圆选区”工具(鼠标在“矩形选区”工具图标的右下角的黑色小三角上做稍长时间的停留,就能看见浮动的同一类型的侯选工具条,这时单击椭圆标志的图标即可)

    5.6、按住Shift键,在5.3建立的新层上拖动鼠标,绘出一个圆形的选区。

选区的大小稍大于5.3中写的“c”

    5.7、选择“编辑(edit)”菜单

    5.8、选择描边(stroke),在宽度(width)输入1,并选中“居外”,确定,则前景色画出了一个正圆

    5.9、选择“移动(move)”工具(按快捷键“m”),调整圆圈的位置,使之正好包住5.3写的“c”

    5.10、选择“图层(layer)”菜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