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2290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docx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5032-97

1总则

1.0.1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提供异地会议电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特制定本设计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的设置专用会议室的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专用会议电视用户进入会议电视网时,应遵守本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

1.0.3会议电视系统工程应纳入通信工程建设规划之中,所需的传输信道应与数字网的建设紧密配合、同步实施,以满足社会对会议电视的需求。

1.0.4工程设计必须保证会议电视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工程设计必须选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

未经产品质量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器材,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6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的相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

术语和符号英文名中文名或解释

ADPCMAdaptiveDifferential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PulseCodeModulation

APLApplicability适用范围

AXR……AXR(型接口)

bar……巴,非法定计量单位,1bar=105pa,1pa=10μbar

BASBitrateAssignmentSignal比特率分配信号

BBorBSBlackBurst或BlackSync黑色同步信号

BERavBitErrorRate平均误比特率

BNC……BNC(型同轴电缆接口)

B-ISDNBroadband-ISDN宽带ISDN

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摄像管

CHINADDNChinaDigitalDataNetwork中国数字数据网

CHINAPACChinaPacketDataNetwork中国分组数据网

C&IControlandIndication控制和指示(信号)

CIF(或FCIF)(Full)CommonIntermediateFormat(全)公共中间格式

CMMSCentralMultipointManagementSystem中央多点管理系统

CMUCentralManagementUnit中央管理设备

CODECCoderDecoder编码解码器

CTXCosineTransferexpand扩展的余弦变换(压缩方式),为美国CLI

公司的专利

CTXplusCosineTransferexpandplus增强的CTX(压缩方式),为美国的CLI公司的专利dBm……取1mW作为基准值,以分贝表示的绝对功率电平

dB/octdB/octave每倍频程dB值

dBr……相对于所选定的传输参考点,以分贝表示的相对

压电平

dBs……表示声音信号的dB值

dBs/W/m……每米每瓦的dB值(用于扬声器的灵敏度)

dBu……取0.775V有效值作为基准值,以分贝表示的绝

对电压电平

dBv……取1V作为基准值,以分贝表示的绝对电压电平

DCTDiscreteCosineTransfer离散余弦变换(编码)

DGDifferentialGain微分增益

DPDifferentialPhase微分相位

DSKDownStreamKeyer下游键控器

DSPDisplay显示

EFSErroredFreeSecond无误码秒

FASFrameAlignmentSignal帧定位信号

FDFrameDifference帧差

FLfocusingLumen聚焦流明

HACCHACC(混合透镜)

HPFHighPassFilter高通滤波器

IFBInterFaceBoard接口板

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LD-CLEPLowDelay-CodeLinearEncourage低时延码本线性激励预处理(编码)

Pretreatment

lm流明(光通量单位)

LPFLowPassFilter低通滤波器

Lp/mmLinepair/mm每毫米线对数

lx照度单位,1lx=1lm/m2

MCMotionCompensation运动补偿

MCUMultipointControlUnit多点控制设备

NMCNetworkManagementCentral网路管理中心

pa……帕斯卡,简称帕,用以表示压力或压强的单位

PCMPulseCodeMo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

PGMProgram节目

Phone……Phone(型接口)

PSTPreset预置

QCIFQuarterCommonIntermediateFormat1/4公共中间格式

RGBRedGreenBlue红绿蓝(三基色)

SPLSoundPressureLevel声压级

VBSVideo&BlankingSignal复合消隐图像信号

VLCVariableLengthCoding可变字长编码

Vp-pVpeak-peak峰-峰电压值

VSVideoSignal视频信号

XLR……XLR(型接口)

Y/CLuminance/Chrominance亮度/色度(Contrast对比度)

Y/R-Y/B-YYellow/Red-Yellow/Blue-Yellow黄/红—黄/蓝—黄(彩条信号)亮度分量/色差分量

3会议电视系统的组成

3.0.1会议电视主要宜由摄像机、话筒、编辑导演设备、调音台、会议电视终端设备、多点控制设备、图像显示设备、会场扩声设备等组成。

在全国会议电视网还应设置CMMS和监控管理工作站。

3.0.2摄像机和话筒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会议电视的每一会场最少配备一台带云台的受控摄像机、一台辅助摄像机和一台图文摄像机。

面积较大的会议室,宜适当增加辅助摄像机,以保证从各个角度摄取会场全景或局部特写镜头。

b)会议电视会场应根据用户要求参与发言的人数确定话筒的配置数量。

话筒不宜设置过多,其数量不宜超过10个。

3.0.3编辑导演和调音台设备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编辑导演设备的配置:

①由多个摄像机组成的会场,应采用编辑导演设备对数个画面进行预处理,该设备应能与摄像机操作人员进行电话联系,以便及时调整所摄取的画面。

②单一摄像机的会场可不设编辑导演设备,由会议操作人直接操作控制摄取所需的画面。

b)调音台设备的配置:

①声音系统的质量取决于参与电视会议的全部会场的声音质量,每一会场必须按规定的声音电平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全系统有较好的声音效果。

由多个话筒组成的会场,应采用多路调音台对发言话筒进行音质和音量的控制,以保证话音清晰,并防止回声干扰。

②单一话筒的会场可不设调音台。

3.0.4每一会场应配置一台会议电视终端设备,重要会场应备用一台,并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a)视频编解码器宜以全公共中间格式(CIF)或1/4公共中间格式(QCIF)的方式处理图像。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采用CTX或CTXPLUS等其他编解码方式,但必须与CIF,QCIF兼容,便于按不同用户的要求选用合适的编解码方式。

b)音频编解码器应具备对音频信号进行PCM,ADPCM或LD-CELP编解码的能力。

c)视频、音频输入、输出设备应满足多路输入和输出,以及分画面和消除回声等功能要求。

d)多路复用和信号分离设备应能将视频、音频、数据、信令等各种数字信号组合到64~1920kbit/s数字码流内,或从码流中分离出相应的各种信号,成为与用户和网路接口兼容的信号格式。

该格式应符合TZ-20-95《64~1920kbit/s会议电视网路技术体制》的相关规定。

e)用户和网路的接口应符合G.703或ISDN6B+D,30B+D等接口标准,并应符合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数字接口参数要求,其时隙配置应符合2048kbit/s传输信道的规定。

帧结构应符合TZ-20-95《64~1920kbit/s会议电视网路技术体制》的相关规定。

f)会场的操作控制和显示应采用菜单式触摸屏和汉化显示终端,全部会场CODEC,MCU和级连端口的状态信息,应在工作站的显示屏幕上一次全部显出,菜单触摸屏的会场地址表格中,应只对完好的会场信息作出操作响应,用以保证播送的画面一定是好的。

3.0.5多点控制设备(MCU)的配置数量应根据组网方式确定,并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a)多点控制设备应能组织多个终端设备的全体或分组会议,对某一终端设备送来的视频、音频、数据、信令等多种数字信号广播或转送至相关的终端设备,且不得劣化信号的质量。

b)多点控制设备与传输信道的接口应符合本规范3.0.4e)节的规定。

c)多点控制设备的传输信道端口数量,在2048kbit/s的速率时,不应少于12个。

d)同一个多点控制设备应能同时召开不同传输速率的电视会议。

e)多点控制设备应能受控于PC视窗软件(Windows)。

f)多点控制设备应能进行2~3级级连组网和控制。

3.0.6图像显示设备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小会议室或在大会议室中的某一局部区域,宜选用监视器。

应按监视器屏幕底边6倍的最佳视距,水平视角不大于±57°、垂直视角不大于±10°选择监视器的尺寸。

b)在大会议室且环境照度较强的情况下,宜选用内投式投影机,其尺寸选择宜按本条a)的规定参照执行。

c)在大会议室且屏幕区的环境照度小于80lx时,可选用投影机,其屏幕尺寸可比内投式投影机适当加大。

3.0.7会场扩声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扬声器的布置应使会议室得到均匀的声场,且能防止声音回授。

b)扩声系统的功率放大器应采用数个小容量功率放大器集中设置在同一机房的方式,用合理的布线和切换系统,保证会议室在损坏一台功放时不造成会场扩声中断。

c)声音信号输入功率放大器之前,应采用均衡器和扬声器控制器进行处理,以提高声音信号的质量。

4会议电视的组网方式

4.1专线式组网

4.1.1专线式组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a)网路组织应考虑安全可靠,设置不同物理路由或采用光缆、数字微波、卫星等不同传输媒介组成备用信道保证信道畅通。

b)面向社会,应根据不同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提供不同速率的传输信道,按质论价。

网络组织必须调度灵活、经济实用,还应为用户自行设置专用电视会议室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c)专线组网的加密方式应采用信道加密的方式。

在不同用户采用不同速率的传输信道的情况下,要便于进行信道加密。

d)除便于组织视频、音频传输信道外,还应便于组织会议电视的管理监视系统。

e)不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组网,均应考虑主备用信道和会议电视设备的倒换方便。

f)专线式组网的传输信道应采用G.703接口。

4.1.2专线式组网方式分多点控制(MCU)专线组网、非MCU专线组网两种方式,宜由用户根据不同的电视会议要求选择使用。

4.1.3采用MCU专线组网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组网的传输信道应经由数字数据网(DDN)连接,并设置主备用信道。

DDN还应保证不同用户要求采用不同传输速率时,能方便地调度和配合。

b)暂时不具备DDN连接条件的城市,也可采用数字信道直连的方式进行专线组网。

4.1.4采用MCU专线组网方式时,应配合设置中央多点管理系统(CMMS)和监控管理工作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主会场的监控管理工作站经由中央管理设备(CMU)与所有的MCU连接,数据信道宜采用DTU2606数据终端设备,通过市话电缆用2B+D的接口进入CHINADDN联网。

b)各分会场的监控管理工作站宜采用UDS调制解调器通过市话电缆用RS—232的接口进入CHINAPAC联网。

必要时,也可利用CHINADDN联网。

c)数据信道的速率宜为9600bit/s。

d)CMMS的管理功能应符合5.1.4条的要求。

4.1.5为了便于维护管理,应设置CODEC和保密机的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与专用网可共享同一套硬件。

在软件设置上应按专用网高于公用网的优先等级设置。

4.1.6采用非MCU专线组网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组网的传输信道也应经DDN连接,以便与MCU专线组网的方式共用传输信道,按用户召开电视会议的需要进行电路调度。

必要时,也可不经DDN而采用直连的专线进行组网。

b)采用非MCU专线组网方式时,宜配合设置CODEC和保密机的监测管理系统,便于掌握和了解设备运行的状态信息。

4.2交换式组网

4.2.1采用交换机拨号组网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交换机提供ISDN2B+D接口时,传输信道采用经由网路终端设备的市话对绞电缆。

b)在交换机提供ISDN30B+D或6B+D等p×64kbit/s接口时,传输信道采用光缆数字复用信道或电缆PCM复用信道。

c)每一CODEC和MCU的端口均应分别给定电话号码,用以呼叫建立会议电视传输信道之用。

4.2.2交换式组网应采用终端加密的方式。

4.2.3会议电视所需的p×64kbit/s传输信道,应根据需要在CODEC与交换机的ISDN用户接口之间插入反向复用器,将多个B信道组成会议电视所需的传输信道。

5会议电视功能和设备选型要求

5.1会议电视的功能要求

5.1.1采用MCU组网时,在网内任意地点都应具备主会场的功能,便于国家领导人和使用部门召开现场会议。

5.1.2会议电视的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全部会场显示同一画面,可用双监视器或画中画的方式显示画面。

b)主会场可遥控操作参加会议的全部受控摄像机的动作,调整画面的内容和清晰度。

应保证摄像机摇摆、倾斜、焦距、聚焦等动作要求。

c)全部会场的画面可依次显示或任选其一,由主会场进行操作,主会场应能任意选择以下四种切换方式:

①主席控制方式。

会议主席在指定时间内可以选择广播任一会场的画面。

②导演控制方式。

导演可以通过CMMS监控管理工作站,选择广播任一会场的画面。

③声音控制方式。

MCU根据与会者发言的声音强度和持续时间,选择其中最符合条件的发言者,将其画面广播给其他会场。

④演讲人控制方式。

适用于教育或作报告,各个远离教育中心或报告厅的会场可以看到教师或演讲人,教师或演讲人可以选择观看任意一个会场的画面。

d)除主会场与发言会场可以进行对话外,还允许1~2个会场进行插话。

e)任何会场均有权请求发言,申请发言的信号应在主会场的特设显示屏上显示,该显示屏应放在会议主席容易观察的位置。

f)当某一会场需要长时间发言时,主会场应能任意切换其他会场的画面进行轮换广播,而不中断发言会场的声音。

5.1.3采用MCU组网时,全网应统一在较高等级的时钟上进行网同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主MCU应外接高等级时钟源,时钟准确度不宜低于10-12量级,最大时间间隔误差≤1000ns。

b)时钟接口可采用2048kHz模拟口或2048kbit/s数字口。

c)全网采用主从同步方式,以主MCU为基准,全部从MCU和CODEC均与主MCU同步。

5.1.4全国会议电视应进行统一管理和计费,CMMS和会议电视监测管理系统应能保证完成下列工作;

a)电视会议预约登记

用户申请召开电视会议必须预约登记,其内容为:

召开电视会议的日期、地点、会期、参加人数、租用会议室的大小、采用何种传输信道的速率等。

b)调度和检测传输信道

根据用户预约登记的信息,事先应进行电路调度,将需用传输信道的详细资料通知CHINADDN网管中心,由它们进行传输信道检测、故障诊断及处理、组织迂回等准备工作,并按会议要求组网及试运转。

c)计费

根据电视会议实时记录的上述相关参数,按邮电部规定的收费标准,计算出应向用户收取的费用,并打印收费单据。

5.1.5设计加密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全网应采用统一的数字编解码和信道加密设备,设置统一的密匙管理和监控设备。

b)保密机应统一按G.703接口进行设计,CODEC和MCU帧结构中的ECS信道应处于常开状态。

c)保密机应按分段口密的方式接入会议电视系统,保证MCU之间或MCU与CODEC之间能够顺利通过会议控制和指示信息(C&I)。

5.1.6设置业务联络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设置专用的程控调度电话系统,主机设在主会场,各分会场和相关机房设置电话机,专用于业务联络。

b)全部调度电话用户宜设置热线功能,用户摘机可接入话务台或主会场的数字话机,也可进行拨号呼叫。

c)每个用户点重复设置一部国内长途直拨电话机作为备用手段。

5.1.7采用MCU组网时,应将MCU和CODEC进行编号,以便实现主会场对各远地分会场的受控摄像机进行遥控动作,编号方法应满足下列要求:

a)编号应以M,T表示,M代表MCU,编号范围应为1~191;T代表终端(CODEC),编号范围应为1~191。

b)编号应以8位二进制码在BAS位置中传送。

c)呼叫只涉及一个MCU时,M值可任意设置;若涉及两个及以上的MCU时,M值应在1~191中选择。

5.2设备选型要求

5.2.1会议电视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a)符合《64~1920kbit/s会议电视网路技术体制》TZ020—95的规定。

b)符合《视听电信业务中64~1920kbit/s信道的帧结构》YD/T847—1996(等效ITU-TH221:

1993)的规定。

c)符合《视听系统中帧同步的控制与指示信号》YD/T846-1996(等效ITU-TH.230:

1993)的规定。

d)符合《使用2Mbit/s以内的数字信道在视听终端间建立通信系统》YD/T848-1996(等效ITU-TH.242:

1993)的规定。

5.2.2会议电视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a)满足会议电视的功能要求和主要设备的技术要求(见附录C)。

b)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

c)有利于今后系统扩容及设备扩展的能力。

d)视频设备必须满足PAL-D制式。

6会议电视系统的质量要求

6.1传输信道要求

6.1.1会议电视的传输信道应采用G.703E1接口,传输速率2048kbit/s,接口指标应符合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6.1.2会议电视的传输信道应以用户方式接入CHINADDN,接口速率为2048kbit/s(p×64kbit/s,p=1~31),接口指标应符合ITU-TG.703,X.2l,V.35专线式接口建议的各项特性。

长途主备用信道或路由和传输速率的变换,均应由DDN负责提供。

6.1.3会议电视的传输信道必须采用双向信道,信道的误码、抖动等各项指标应符合维护标准规定的要求。

6.2CODEC之间端到端的传输性能指标

6.2.1会议电视网内任意两个CODEC之间端到端的传输性能指标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6.2.2会议电视设备适应传输信道差错的能力,在传输性能符合表6.2.1的情况下,会议电视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表6.2.1传输性能限值表

项目名称

传输信道速度(kbit/s)

误比特率(BER)

1小时内

最大误码数

1小时内

严重误码事件

无误码秒

(EFS%)

国内段

会议电视链路

2048

1×10-6

7142

0

92

国际段

会议电视链路

2048

1×10-6

7142

2

92

国内、国际

全程链路

2048

3×10-6

21427

2

92

国内段

会议电视链路

64

1×10-6

6.3会议电视效果的质量评定(待定)

7会议电视设备安装设计

7.1房屋建筑平面和设备布置

7.1.1会议电视应由下列房间组成:

a)会议室:

会议室的面积应按参加会议的总人数确定,平均每人按2.2m2计算。

一般应设置大、小两个会议室,供不同场合选用。

b)控制器:

一般应设置不小于30m2的单独房间,如果设备较多,还应按实际需要增加面积。

c)传输室;一般应设置不小于20m2的单独房间,如果设备较多,还应按实际需要增加面积。

d)值班休息室:

面积不宜小于15m2。

e)库房:

面积不宜小于15m2。

7.1.2房屋建筑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平面布置应以会议室为中心,机房或辅助房间应尽量与会议室相邻。

b)除上述用房外,还应统一考虑设置与会人员会前休息饮水场所和厕所等公共用房,以及室外停车场地。

c)较大型的电视会议室,应考虑与会者的集散方便和防火安全措施。

如与其他用房合建,还应考虑集散时,不影响其他用房的正常工作。

d)电视会议室位置的选择,应符合防止泄密、便于使用和尽量减少外来噪声干扰的要求。

7.1.3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话筒和扬声器的布置应尽量使话筒置于各扬声器的辐射角之外,扬声器宜分散布置。

b)摄像机的布置应使被摄人物都收入视角范围之内,并宜从几个方位摄取画面,方便地获得会场全景或局部特写镜头。

c)监视器或大屏幕背投影机的布置,应尽量使与会者处在较好的视距和视角范围之内。

d)机房设备布置应保证适当的维护间距,机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500mm;机背和机侧(需维护时)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800mm。

当设备按列布置时,列间净距不应小于1000mm;若列间有坐席时,列间净距不应小于1500mm。

e)会议室桌椅布置应保证每个与会者有适当的空间,一般不应小于1500mm×700mm,主席台还宜适当加宽至1500mm×900mm

7.2电源和接地

7.2.1交流电源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电压波动超过交流用电设备正常工作范围时,应采用交流稳压或调压设备。

重要会场的MCU,CODEC,保密机应采用不间断电源。

7.2.2摄像机、监视器、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