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235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7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外部言语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分类过渡言语

内部言语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二、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

教学过程:

【复习】

1.情绪情感的概念?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3.3-6岁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导入】

儿童语言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说三不说四,有时候说话断断续续,有时候把“姑姑”叫成“嘟嘟”,这体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什么特点呢,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呢。

我们一起学习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新授】

第一节 言语发展概述

一、语言、言语概念

语言是什么?

皮亚杰承认语言是我们最灵活的心理表征方式。

它帮助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也是我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

因为有了语言,这个世界才变得文明又多彩。

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言语。

使用着一定语言的人,他说话、听话、阅读、写作等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一)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以物质化的语音和字形而被人们所感知。

它以词汇标识着一定的事物。

它用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而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

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言语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的材料和语言规律进行交际的过程。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交际工具。

它的主要构成是:

听、说、读、写,这些活动就是交际过程的言语。

言语可根据表现形式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工具、是符号,它有别于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

言语是表明的心理交流的过程,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2.语言和言语又是密不可分的

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儿童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学会和参与言语活动。

同时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若没有言语活动的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分类

(一)外部言语

1.对话言语

3岁以前的学前儿童与成人的交际主要形式是对话。

他们的对话言语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成人的问题。

往往是成人逐句引导,他们逐句回答,有时他们也向成人提出为什么。

2.独白言语

到了学前儿童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在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如各种游戏)中获得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与成人的交际过程中也逐步运用报道、陈述等独白言语。

学前儿童最初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表达会显得不够流畅,叙述时常会用“这个……这个……”或“后来……后来……”。

在正确引导下,一般到6~7岁时,学前儿童就能较清楚地、有声有色地描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了。

3.初步的书面言语

学前儿童的书面言语指读和写,基本单位是字,由字组成词、句以及篇章。

书面言语包括认字、写字、阅读、写作。

其中认字和阅读属于接受性的,写字和写作属于表达性的。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语言开始的,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

先会阅读,后会写作。

(二)过渡言语

在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发展中,有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我们称之为过渡言语,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它体现了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外到内的过程。

皮亚杰(1926)把它称为“自我中心语”。

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语是其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

维果茨基则认为,学前儿童的自言自语是朝向自己的言语,应该称为“私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语”。

这种言语形式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和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心环节。

(三)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

内部言语是针对自己的言语。

外部言语是为了和别人交往而发生的,内部言语则不执行交际功能,它是自己专用的言语,因而一般来说,它比外部言语简略,常常是不完整的。

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们不出声的思考往往就是利用内部言语来进行的。

三、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语言也是为交际而产生,在交际过程中发展的。

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在学前儿童时期的功能,除了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协调行动),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

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语言、陈述性语言逐渐发展。

(二)言语与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其思维过程。

由于语言的参与,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尤其是语言在感知中的概括作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具体表现为:

借助词可以把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表示出来。

通过语词使感知到的东西成为理解了的。

借助词将相似的物体及其特征加以比较,易于找出并辨别各种物体的差别。

借助词可分出事物的主要特点和次要特点。

借助词能概括地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易于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且可以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同类的未知事物。

也就是说,词帮助我们迅速认识和概括出新事物的特征。

(三)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即自我调节功能,是和其概括功能——自觉的分析综合功能密切联系的。

学前儿童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对认识过程进行调节。

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的发展,是由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引起的。

如:

学前儿童初期无意注意占优势,这种注意是由外界事物本身的特点引起或由成人的语言来组织的。

到学前儿童晚期,学前儿童会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自己的注意,即较自觉地产生了有意注意。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幼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

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一)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言语能力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言语能力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的作用,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二)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度,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三)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0~1岁为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

在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婴儿的语言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习分辨语音和发音上;

婴儿此时对语言的反应,并不是对语义的反应,而仅仅是对语音的反应;

为促进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成人必须加强和婴儿的沟通,不断地向婴儿强化有关某些物体或动作的词汇。

(二)1~1.5岁为语言发展的理解阶段

由于婴幼儿逐渐对成人语言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们开始能够发出一些有意义的连续音节,并能说出一些词句。

婴幼儿采用以下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单音重复:

如将吃饭说成是“饭饭”,将汽车说成是“车车”。

以音代物:

狗—##“汪汪”,小汽车—##“嘀嘀”。

一词多义:

“妈妈”—##抱、吃东西、玩耍等多种意思。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滞后于理解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婴幼儿能够理解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能说出来的东西;

随着思维和语言的逐渐结合,婴幼儿开始借助有限的单词以及重新组合这些单词的能力,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1.5~3岁为语言发展的表达阶段

对于1.5~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在此阶段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

增加了句子中的字数;

发展了语言的功能;

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法。

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婴幼儿只能用比较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妈妈好”“爸爸再见”等。

随着语言表达内容的不断增加,婴幼儿开始使用复合句,句子中的字数也不断增加,如“她不是我妈妈,我妈妈上班了”等。

从2岁起,婴幼儿对语言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喜欢说话、听故事,并记住这些内容。

从这个阶段起,婴幼儿语言功能的作用(包括概括作用和行动的调节作用)得到了极为明显的发展;

到这个阶段末期,婴幼儿已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愈来愈强,他们的思想也愈来愈容易为成人所理解。

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幼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幼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其发展过程如下:

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

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为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岁幼儿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总结】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才能在工作中给与儿童最好的指导。

【思考】

1.语言和语言的关系

2.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结合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借助”我爱你”视频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学生举例

教师演示案例

提示学生关于学前儿童书写问题,防止小学化

帮助学生区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

学生体验何为内部言语

学生阅读

专接本内容,强调

小组学习

教师提供指导支架

掌握3-6岁幼儿言语的发展

3-6岁幼儿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3-6岁幼儿言语的发展

1.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2.婴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导入】

儿童说“滴滴”是说汽车还是开汽车呢?

儿童为什么会自己造词呢?

什么是单词句,什么是电报局呢?

儿童的表达为什么要结合动作表情才能理解呢?

这些疑问都包含在儿童语音、词汇和句子的发展过程中。

第三节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语音的发展

(一)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特点。

1.生理因素

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进一步成熟,语音听觉系统以及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增强。

2.词汇的积累

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等也会影响幼儿正确发音。

(二)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

幼儿的发音水平在3~4岁时进步最为明显,在良好教育条件下,他们几乎可以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任何发音。

此后发音就趋于稳定,趋向于方言话,在学习其他方言或外国语时,常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而产生发音困难。

(三)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

4岁以后,城乡的绝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掌握普通话中的韵母,而对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稍低。

大多数3岁的幼儿可以掌握声母,一部分幼儿声母发音的错误主要集中在zh、ch、sh、z、c、s等辅音上。

研究者认为,3岁幼儿的辅音错误较多,主要是因为其生理上发育不够成熟,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与方法,故发辅音时分化不明显,常介于两个语音之间,如混淆zh和z、ch和c、sh和s等。

(四)语音意识逐渐发展

幼儿语音意识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别人的发音很感兴趣,喜欢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还表现在很注意自己的发音。

他们积极努力地练习不会发的音,倘若别人指出其发音的错误,他们会很不高兴,对难发的音常常故意回避或歪曲,甚至为自己找理由。

二、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逐渐增加

3~6岁幼儿的词汇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发展的;

词汇的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

幼儿期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如史慧中等人(1986)在对幼儿词汇的研究中发现,3岁的幼儿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到了6岁时,他们的词汇量增长到了3500多个。

(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词的类型和词的内容两方面。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即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等。

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然后掌握虚词,即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一般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成分,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幼儿掌握虚词不仅时间较晚,而且所占比例也很小,只占词汇总量的10%~20%。

伴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掌握同一类词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他们先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再过渡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词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进一步提高。

以名词的发展为例:

幼儿使用频率最高和掌握最多的名词,都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如“日常生活环境类”“日常生活用品类”“人称类”“动物类”等,而像“政治、军事类”、“社交、个性类”等距离日常生活较远的抽象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发展起来。

(三)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

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含义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词义理解的扩张和缩小。

扩大:

如果幼儿不知道单词“苹果”,则他可能仅仅是为了达到谈论“苹果”的目的,而使用某种相似客体的名称(如“球球”)。

幼儿除了用某一熟悉的客体的名称来指代不熟悉的客体外,还会为不熟悉的客体杜撰一个新词以达到指代其目的。

这一颇具创造性色彩的现象即“造词”现象,它会随着幼儿词汇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少。

缩小:

即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该词结合的那个具体事物。

比如,“桌子”一词仅仅指他家里的某张桌子。

这种缩小倾向与扩张倾向一样,都表明幼儿最初对词义的理解是混沌、未分化的。

只有经过进一步发展,幼儿才能从具体到抽象地逐步理解词义。

三、句子的发展

(一)句子结构的发展

1.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

幼儿在句子的习得过程中,最初出现的是主谓不分的单词句(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

如“狗狗”,可能指的是所有的四脚动物。

后发展为双词句(有两个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又称为电报句)。

如“妈妈,饭饭”,它可能表示“饭是妈妈的”,也可能是指“妈妈在吃饭”。

而后又发展到简单句(语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如“我叫小明,我爱画画”。

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如希望别人对自己作评价时,会说“我是个好孩子,是吧,妈妈”。

2.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

朱曼殊等人的研究(1979)表明,2岁幼儿在运用句子时,有修饰语的情况极少,仅占20%左右;

3岁时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达到50%左右;

6岁时可达到90%以上。

随着幼儿词汇量的增加,使用修饰语能力的增强,幼儿句子的长度也在增长。

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6岁幼儿简单陈述句的平均长度,发现2岁时幼儿句子的平均长度为2.9个词,3.5岁时为5.2个词,到了6岁时增长到了8.4个词。

句子长度的增长表明了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句子功能的发展

幼儿句子功能的发展表现在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幼儿早期语言的功能中表达情感(如表示“高兴”与“不高兴”)、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愿望)和指物(叫出某一物体的名称)三方面是紧密结合、没有分化的,表现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

例如,儿童说出单词句“饼饼”,既可能是指物的功能,表达出“这是饼饼”“我看到了饼”的意思,也可能是意动的功能,表达出“我要吃饼”“给我饼”的含义,还可能是情感的功能,表达出“我看见饼很高兴”的意思,等等。

幼儿还喜欢边说边做,尤其是当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时,就急着借用动作来解释,因为只有这样才不影响他们交流的进行。

3岁以后,这种不分化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幼儿语句功能的逐步分化还表现在词性和句子结构的逐步分化上。

幼儿早期的词语不分词性,他们往往把名词和动词混用,还把名词词组当作一个词来使用。

如“嘭嘭嘭”,既可表示名词“枪”,也可表示动词“开枪”。

他们最初使用没有主谓之分的单词句,以后才发展到层次分明的复合句。

幼儿这种句子功能混沌不分的现象反映了其认知水平的低下。

(四)句子的理解

幼儿对句子的理解总是先于句子的产生,他们在会讲正确的句子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这种句子的意思。

早在前言语阶段,他们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母亲抱着婴儿问“爸爸在哪里”时,幼儿就会把头转向父亲。

对他说“拍拍手”“摇摇头”,他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

为什么对语句的理解在前而说出语句在后呢?

有人认为,理解仅仅需要幼儿认出词语的意思,而说话则要求他们回想或者从他们的记忆、词语以及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中积极地回忆。

说话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不能说出话和句子并不意味着幼儿不能理解它。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即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后又从独白言语经过渡言语发展到内部言语。

大约4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过渡言语。

过渡言语的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了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与思维联系密切,主要执行自觉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与人的意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过渡言语主要变现为出声的自言自语,一种介乎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

“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形式包括以下两种:

(1)游戏言语:

幼儿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言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

(2)问题言语: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用以表现困惑、怀疑、惊喜等。

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

四五岁幼儿的“问题言语”最为丰富。

2.从情景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

情景性言语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关,说话者事先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计划,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3岁以前的幼儿说话常常是情景性的,表现为说话断断续续的,缺乏连贯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到了6~7岁时,幼儿才能比较连贯地进行叙述,但叙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完善的。

言语连贯性的发展往往是思维逻辑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幼儿口语表达的逻辑性较差,表明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较低。

(二)言语表达技能的发展

1.说话技能的发展

幼儿在前言语阶段,就已经能用手势进行交流。

到了2岁末,幼儿的沟通技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国外有研究表明(Wellman等,1985),2岁幼儿对有效沟通的情境已十分敏感。

在简单的情境中,他们多使用较短的言语表达,而在复杂情境中却增加了沟通活动。

这一时期的幼儿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反应。

如当传达者未接收到听者的反馈信息时,有54%的人以某种形式重复了自己说过的话;

而在接收到正确反馈信息后又重复的只有3%。

4岁的幼儿已初步学会了根据听者的情况确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

夏兹和格儿曼(Shatz&

Gelman,1973)发现,当4岁幼儿分别向2岁幼儿和成人介绍一种新玩具时,所用语言的长度、结构和语态都是不同的。

对于2岁幼儿,他们话语简短,多用引起和维持对方注意的语词,如“注意”“看着”,谈话时也显得自信、大胆。

对于成人,则话语较长,结构复杂,也更为礼貌和谨慎。

5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能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情境调节自己的言语。

2.听话技能的发展

在幼儿期所获得的听话技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话语中讽刺意图的理解力,以及对诚实话和讽刺话、玩笑话和侮辱性话的辨别能力后期才会出现。

这表现在他们常把成人的反话当作正面话理解。

例如,幼儿擅自过马路时,妈妈说“你再往前走走看”,他就真的往前走,并没意识到此种情形中他是不应该再往前走的。

4岁幼儿对听者困惑的眼光或“我不懂”等形式的反馈不像7岁儿童那样敏感。

尽管如此,幼儿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听话能力。

3.元沟通技能的发展

在交际的过程中,幼儿是否知道什么时候他们自己的讲话内容是清晰的,以及什么时候他人给他们的信息是模糊和不适当的?

这涉及元沟通技能,即幼儿对自己沟通技能的认识。

元沟通技能发展得比较晚,早期的幼儿尚不能觉知别人所传达的信息。

【小结】

幼儿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思维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日常交流、言语活动更要注意其教育作用。

【作业】

1.幼儿语音发展的特点

2.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

3.幼儿句子发展的特点

生活中语言现象导入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提供参考

教师讲解

举例分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举例和理论结合分析

重点讲单词句和电报句

案例和实验分析

结合幼儿实例

结合案例分析

掌握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活动

掌握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的特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言语与和活动

一、活动中学前儿童言语的特点分析

重复

自我中心言语独白

双人或集体独白

适应性告知

社会化言语批评和嘲笑

命令、请求和威胁

问题与回答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音准差

(二)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幼儿语音发展特点

2.幼儿词汇发展特点

3.幼儿句子发展特点

有的孩子一边画画一边小声对自己说话,有的孩子一定要一边游戏一边说话,这是什么现象;

有的孩子说话丢三落四,数数的时候要么不说3,要么不说4,为什么?

面对这些现象该如何进行教育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四节幼儿的言语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中幼儿言语的特点分析

(一)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