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251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docx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

环境标准分级:

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

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

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

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

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

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3、污染源类型;

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

(1)大气污染物分类(2-0:

29)

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

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

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

17、28)

天然污染源:

如:

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

1)据产生类型: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2)按形状特点:

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3)按排放方式:

高架源、线源、面源

4)按排放时间:

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3)大气污染分类(P15/2-0:

60)

1)按污染物的性质:

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

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

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

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

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

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

(2)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如:

硫酸、硫酸盐、硝酸、臭氧、寿命不同的活性自由基。

6、温室气体有哪些?

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等

CO2、CH4、N2O、O3、CFCS(氯氟烃)

7、什么是酸雨?

我国的三大酸雨区?

(1)酸雨(2-0:

44):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

(2)我国的三大酸雨区(2-0:

45)

1)西南酸雨区:

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

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

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8、水污染源分类、水污染源的概念;

(1)水污染源分类

1)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人为污染源按人类活动的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污染源;2)按排放污染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无机、热、放射性、重金属、病原体等的污染源以及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3)按排放污染物空间分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点、线、面污染源。

(2)水污染源的概念

是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通常是指向水域排放污染物或对水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设置。

9、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因素;

容量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污染物特性有关。

(1)水体特征:

包括一系列的自然参数如几何参数,水文参数,水化学参数及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自净作用,这些参数决定了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从而决定水环境容量的大小。

(2)水质目标:

水体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是相对于水体满足一定的功能和用途而言的,因而不同的水质目标决定了水环境容量的大小.(3)污染物特性:

不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允许量不同,因而水环境容量也因污染物的不同而不同。

计算公式:

W=V(Cs-Cb)+C其中V是水体的体积;Cs是某污染物的指目标;Cb是某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C是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10、水体自净的方式;

11、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分类?

具体有哪些方法,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方法?

(1)物理法(3-1:

23)

筛滤、过滤、气浮、重力分离法(沉淀、上浮)、反渗透、离心分离

(2)化学法(3-1:

25)

混凝、中和、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电渗析

(3)生物法(3-1:

21)

1)好氧法: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2)厌氧法:

悬浮生长生物法、生物去膜法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法

12、常见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和物理性水质指标;

(1)化学性

1)非专一性指标:

电导率、pH值、硬度、碱度、无机酸度等;

2)无机物指标:

有毒金属、有毒准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

3)非专一性有机物指标:

总耗氧量、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总有机碳、高锰酸钾指数、酚类等;

4)溶解性气体:

氧气、二氧化碳等。

(2)物理性

嗅味、温度、浑浊度、透明度、颜色等。

(3)生物性指标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藻类等

(4)放射性指标

总α射线、总β射线、铀、镭、钍等

 

13、土壤污染物分类;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

14、常见的土壤污染的重金属有哪些?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1)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一般来说,酸度越高,金属离子浓度越高。

重金属:

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Fe、Mn、Zn、Cd、Hg、Ni、Co等。

As是一种准金属。

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

•1、物理修复

•1)客土法

•客土法是指用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的土壤置换原生土壤,以达到改良的土壤目的。

•2)玻璃化技术

•将污染区进行高温处理,使其中的污染物形成玻璃质材料(通常氧化物固体)以降低金属污染物活性的过程称为玻璃化。

•升温是玻璃化技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可使有机污染物挥发或分解,同时使Hg等金属挥发。

玻璃化技术是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土壤修复的常用方法。

•3)电动修复

•即利用土壤中的电极在污染土壤的两端加上低压直流电场,在直流电的驱动下,使得水溶的或吸附在土壤颗粒表层的污染物向不同的电极方向运动,从而富集在电极区进行分离或集中处理的过程。

•4)土壤淋洗

•土壤淋洗是运用试剂与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作用,形成溶解性的重金属离子或金属络合物,然后用清水把污染物冲至根层外,再利用含有一定配位体的化合物冲淋土壤,使之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或用带有阴离子的溶液,如碳酸盐、磷酸盐冲洗土壤,使重金属形成化合物沉淀。

•2、化学修复

•1)控制土壤的PH值

•即在污染土壤中加入碱性改良剂,将土壤的PH值调整至使重金属离子具有最小溶解度的范围,从而使其稳定化。

常用的改良剂有石灰、苏打、石灰窑灰渣及硅肥、钙镁磷肥等。

•2)改良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通过控制土壤的水分,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危害的作用。

具体做法有:

•一是添加还原剂,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二氧化硫等;

•二是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沉淀技术

•4)吸附技术

•5)拮抗技术

•以上方法都是在土壤原位上进行,简单易行。

但重金属元素仍保留在土壤中,一旦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改变,会再次危害生物,并不是一种永久的修复措施。

•3)生物技术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包括动物、微生物以及植物),通过人为调控,将土壤中重金属吸收、分解或转化为无害化物质的过程。

按照修复主体来分,生物修复可分为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的亲合吸附或转化为低毒产物,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动物修复:

动物修复就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如蚯蚓、鼠类等)能吸收重金属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了动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来吸收、转化污染体(如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以期达到清除污染、修复或治理的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培育植物修复重金属土壤污染技术的总称。

根据其作用过程和机理,可分为植物稳定、植物提取和植物挥发三种方法。

其中,植物挥发主要是指金属元素Hg 和非金属元素Se ,不适用于对土壤铬污染的治理。

•植物稳定:

植物稳定是利用耐重金属植物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然而,植物稳定并没有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只是将其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暂时不产生毒害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金属的污染问题。

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又会发生改变。

因此,植物稳定的持久性令人怀疑。

•植物提取:

植物提取是指利用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富集一种或几种重金属,将其转移并存贮至可收割的部分,经收割后进行集中处理。

•植物挥发: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挥发减少土壤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主要是指金属元素Hg 和非金属元素Se。

15、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什么特点?

(1)潜伏性、

(2)累积性、(3)迁移活性、(4)高毒性、(5)形态多变性和难降解

16、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见的有哪些?

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国际POPs公约首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分为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三类12种。

(1)有机氯杀虫剂

⑴艾氏剂(aldrin)⑵氯丹(chlordane)⑶滴滴涕(DDT)

⑷狄氏剂(dieldrin)⑸异狄氏剂(endrin)⑹七氯⑺六氯代苯(HCB)⑻灭蚁灵(mirex)⑼毒杀芬(toxap)

(2)工业化学品:

多氯联苯(PCBs)

(3)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

二噁英、呋喃

17、危险废物的特性;

危险废物是指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废物。

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

18、固体废物分类;

19、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1、垃圾堆肥

⏹定义:

堆肥是处理与利用垃圾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消化),形成一种类似腐蚀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并用来改良土壤。

⏹分类:

按细菌分解的作用原理,堆肥可分为高温需(好)氧法堆肥和低温厌氧法堆肥。

⏹2、填埋

⏹垃圾填埋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2005年底全国共有35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

⏹填埋场的类型:

(1)简易填埋场

(2)受控填埋场

⏹(3)卫生填埋场

⏹2、填埋

⏹垃圾填埋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2005年底全国共有35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

⏹填埋场的类型:

(1)简易填埋场

(2)受控填埋场

⏹(3)卫生填埋场

⏹填埋场分类:

(1)简易填埋场(IV级填埋场)

⏹这是我国传统沿用的填埋方式,其特征是:

基本上没有什么工程措施,或仅有部分工程措施,也谈不上执行什么环保标准。

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属于IV级填埋场。

IV级填埋场为衰减型填埋场,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受控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III级填埋场在我国约占30%,其特征是:

虽有部分工程措施,但不齐全;或者是虽有比较齐全的工程措施,但不能满足环保标准或技术规范。

主要问题集中在场底防渗、渗滤液处理、日常覆盖等不达标。

III级填埋场为半封闭型填埋场,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现有的III、IV级填埋场,各地应尽快列入隔离、封场、搬迁或改造计划。

⏹(3)卫生填埋场(I、II级填埋场)

⏹这是我国不少城市开始采用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其特征是:

既有比较完善的环保措施,又能满足或大部分满足环保标准,I、II级填埋场为封闭型或生态型填埋场。

其中II级填埋场(基本无害化)在我国约占15%,I级填埋场(无害化)在我国约占5%,深圳下坪、广州兴丰、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其代表。

⏹卫生填埋:

⏹是指对城市垃圾和废物在卫生填埋场进行的填埋处置。

为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排放的环境条件,采取适当而必要的防护措施,以达到被处置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隔绝。

也称为固体废物“最终处置”或“无害化处置”。

⏹原理:

⏹为了防止填埋废物与周围环境接触,尤其是防止地下水污染,在设计上除了必须严格选择具有适宜的水文地质结构和满足其他条件的场址外,还要求在填埋场底部铺有一定厚度的黏土层或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的衬层,并具有地表径流控制、浸出液的收集和处理、沼气的收集和处理、监测井及适当的最终覆盖层的设计。

⏹3、焚烧

⏹垃圾焚烧法已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将垃圾用焚烧法处理后,垃圾能减量化,节省用地,还可消灭各种病原体,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

现代的垃圾焚烧炉皆配有良好的烟尘净化装置,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二恶英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恶英类剧毒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有效控制二恶英类物质的产生与扩散,直接关系到垃圾焚烧及垃圾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0、噪声分类;

•噪声的分类

•按噪声源产生机制分类:

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按噪声源的时间特性分类:

稳定噪声和非稳定噪声;

•按环境噪声的来源分类:

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21、噪声污染的特点?

•1)界定的特殊性

•2)局部性

•3)暂时性

22、环境监测分类。

类别:

监测性质划分: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监视性监测是指对污染源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的例行监测。

监测的内容:

①污染源排放的监控。

②区域环境的趋势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

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

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和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预防监测)等。

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等。

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

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按监测方法分类:

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按监测区域分类:

可分为:

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三、理解和掌握

1、理解和掌握环境的特性。

特别是整体性、滞后性、区域性等;

(3)综合性

是指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是各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解决环境问题则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共同参与,综合解决。

(4)有限性

是指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

启示:

改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2、理解和掌握水质指标中COD、BOD、DO的含义;

(1)COD(化学需氧量)

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含氧量。

以mg/L为单位,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染越严重。

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分为CODMn和CODCr两种。

(2)BOD(生物需氧量)

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的温度下(通常在20℃),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

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如果进行生物氧化的时间为五天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相应地还有BOD10、BOD20。

(3)DO(溶解氧)

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DO值越大,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3、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理解?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

理解:

仅就环境自身而不从“人-自然”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是无法全面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环境在为人类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为人类生存提供舒适性环境享受的同时,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进行消纳和同化。

然而当前人类面对的问题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其实质就是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4、掌握环境管理的“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5、理解土壤背景值的实践意义;

(1)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2)实践意义

1)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

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环境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

2)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数据;

3)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

四、认真研究和分析以下二个案例,思考并回答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

案例1:

面临危机的土地资源

案例2:

我国是全球三大酸雨区

案例1:

面临危机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一项重要的可耗竭资源。

如果人口压力不大,同时在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土地应当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反过来,如果过度利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土壤退化,使一些土地永久地失去农牧业的生产力。

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全世界都在拼命榨取土壤的肥力,土壤的退化在不断加剧。

土壤退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沙漠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

沙漠化以沙漠前缘推进的形式吞噬和分割成片的草原和农田,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的专家们说:

近5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每年以200~300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使绿洲面积减少1400多平方千米。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农耕地在过去45年里的逐步退化十分严重,约占全球植被面积11%的土地发生了中等或严重的土壤退化。

这部分土地大约有12亿公顷,大约相当于耕地和草原总面积的43%,许多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难以为继,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在自然和人工作用下,每一块土地上都不断有土壤流失,也有新土壤形成。

如果流失的数量大于新形成的数量,就造成土壤侵蚀。

通常温带地区土壤侵蚀的问题不很突出,而热带地区这一问题就较为严重了,由于过度利用和利用不当造成的土壤侵蚀不仅范围很广,而且数量十分巨大。

世界观察研究所估计,每年全球因耕地侵蚀而流失的表土超过新土壤形成的数量高达230亿吨,其中印度47亿吨,前苏联23亿吨,美国15亿吨,我国高达33亿吨。

如果世界耕地表土的平均厚度为18厘米,按照上述速度流失,150年就会丧失殆尽,人类将面临无地种粮的困境。

当然,不是所有的农田在正常的耕作条件下都受到过度侵蚀。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没有充分注意到土壤侵蚀的严重性,从而为自己准备了一场静悄悄的、不知不觉的危机。

土壤盐碱化具有同样的性质。

在过去40多年里,由于耕地灌溉面积急剧扩大,土壤盐碱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全球有9.5亿公顷土地(约占耕总面积的1/3)的生产力受到土壤盐分日益增长的不利影响。

有些地区的盐碱化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有近6亿公顷的耕地,即约占灌溉总面积24%的土地,是因灌溉不当而产生盐碱化的。

根据《中国环境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50年代到70年代平均每年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增加1560平方千米,8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00平方千米。

1992年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5.9%,已超过全国现在耕地面积。

退化的草原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

水土流失和污染的情况也很严重,1992年统计全国水蚀面积在179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两者合起来接近国土总面积的40%。

1993年统计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污水灌溉污染的有330万公顷,大气污染的有530万公顷,垃圾污染和固体废物堆存侵占的有90万公顷。

查资料,思考、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你分析一下。

2、你认为土地退化会带来什么后果?

谈谈你的见解。

3、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