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2956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施工方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施工测量

依据设计图纸和甲方给定的坐标点,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

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应用混凝土固定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

2.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6#、17#、18#楼由甲方提供坐标控制点构成矩形平面控制网,依据矩形平面控制网控制建筑物地下室轴线,地下室放样依次为依据。

详图见

16#楼整个建筑物的控制点上层留置200mm×

200mm预留洞,传递各轴线位置,依据原有的控制网放样,依次为依据,重新建立平面控制网

17#楼整个建筑物的控制点上层留置200mm×

18#楼整个建筑物的控制点上层留置300mm×

300mm预留洞,传递各轴线位置,依据原有的控制网放样,依次为依据,重新建立平面控制网

2.2高程测量

标高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底板来控制标高。

注意结构与建筑标高的不同。

对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水准点应就近引测一较为永久的标高复测点,标注其绝对标高值。

建设单位所提供水准点及标高复测点应有书面记录,并应有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证。

水准点及绝对标高由甲方提供,点名D1:

X57343.877,Y29097.174,H(m)(BM1):

1062.653

D2:

X57242.269Y29083.32550H(m)(BM2):

1064.320,±

0.000引测在围墙上,并用红油漆标注,用来控制地下室高程测量。

在一层墙壁上各设置一永久性标高点,即每层永久性的楼层标高基准点+0.500m标高点,用红油漆标注,不经许可,不得覆盖或破坏。

以后每层依次为依据向上引测,在此竖向方向引一通长直线,以消除钢尺的垂直误差。

为了尽可能避免因传导的次数而造成累计误差,在施工中高程每3层用钢尺复测一次,及时纠正误差。

标高允许偏差:

层高不大于±

3mm,全高不大于±

20mm。

如图4-4所示。

2.3各施工细部点详细放样

本工程施工采用墙、柱、梁、板一次成型浇筑;

1.各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

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放出轴线位置。

每次传导时四个控制点必须相互复核,做好记录,检查四个点之间的距离、角度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2.墙模板的放样

根据控制轴线位置放样出墙、柱的位置、尺寸线,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模板位置就位。

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300mm控制线。

放双线控制以保证墙的截面尺寸及位置。

然后放出轴线,以确定梁的位置。

如图示:

3.门窗、洞口的放样

在放墙体线的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楼层竖向钢筋上标注楼层标高控制点(一般距结构面1.0m),用油漆标注。

外墙门窗、洞口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4.梁的放样

根据控制轴线,放样出梁的轴线,再进行梁底模的施工。

5外墙大角的控制

待外墙拆完模后,沿大角处按轴线的位置,用经纬仪竖向放出通线,用以控制外墙转角模板位置,防止大角出现偏差。

在大角模板的相应位置做出标记,待上层大角模板合模时,通线与标记一定要相吻合。

如图4-7所示。

6.楼梯踏步的放样

根据楼梯踏步的设计尺寸,在实际位置两边的墙上用墨线弹出,并弹出

两条梯角平行线,以便纠偏。

3.1沉降观测

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

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业测量单位负责观测,观测点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如图4-9所示。

沉降观测的方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三个水准基点,与图纸上给出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1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

必要时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3.2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3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致使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

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bah≤n1

(或∑∑−=∆bah≤0.1n

式中:

n——表示测站数;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

≤30m;

(3)前后视距差: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规定,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3.3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如下:

(1)16#、17#及18#楼每栋楼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

且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m。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m)。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次观测应自地下室基础施工阶段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1层,临时观测点移上1层并进行观测直到±

0.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

然后每施工1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1,,−−=∆inincHH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01HH=

累计沉降量:

)(ncc∑∆=∆,n表示观测点号。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

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定期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4)利用沉降曲线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mnnmLCCq/∆−∆=

式中mC、nC∆——m、n点的总沉降量;

mnL——m、n点的距离。

3.4控制点、预留洞的做法

1.控制点

待±

0.00完成后,将控制线按分段施工的要求,每楼设四个控制点。

根据控制点的位置,在底板混凝土浇筑初凝之后,把轴线控制线确定。

待混凝土彻底凝固后,用全站仪精确定位,在混凝土平面上弹出控制线并做出标记。

并加以保护,未经同意不得进行覆盖、击打等蓄意破坏。

2.预留洞

在控制点的正上方每层相应位置预留三个200mm×

200mm大小的预留洞,在紧靠核心筒一角处预留一个200mm×

200mm大小的预留洞。

不用时用模板盖上加以保护,同时也防止落物。

3.5误差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轴线位移3mm,混凝土柱垂直度允许偏差3mm;

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

3.5.1使用仪器

经纬仪,测角精度2秒,测距精度2mm+2ppm;

水准仪DS-3200,所用仪器应按规定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5.2测量验收

工程定位后,应会同有关单位验收,并形成书面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