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313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

“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A.甲为王守仁,“灵明”是人的心,主张人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B.乙为黄宗羲,其主张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时代特点

C.丙为鲁迅,“吃人的礼教”对封建礼教罪恶的揭露出自其短篇小说《祝福》

D.上述言论反映儒学经历了宋明的改造融合、明末清初的批判启蒙、民国初期的彻底否定

 

9、(4分)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

A.具有否定先秦儒学的倾向B.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D.致良知不符合君主愿望

10、(4分)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

A.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C.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D.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11、(4分)王阳明说: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哉!

”王阳明旨在

A.强调正心诚意B.倡导知行合一C.论证心外无理D.宣扬格物致知

12、(4分)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3、(4分)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B.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D.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14、(4分)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

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

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守仁解释说:

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

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D.赞成天人感应

15、(4分)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16、(4分)“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与此诗观念一致的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

17、(4分)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程颐B.王守仁C.朱熹D.陆九渊

18、(4分)古代某学者说:

“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

天人感应B.朱熹:

格物致知

C.王阳明:

知行合一D.顾炎武:

经世致用

19、(4分)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静心无为B.教人明辨善恶C.反对穷理格物D.主张天人合一

20、(4分)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故曰:

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的观点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21、(4分)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孟子的“仁政”B.朱熹的“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2、(4分)“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该主张

A.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B.表明重建儒学信仰的完成

C.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D.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

23、(4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工夫论,强调道德实践不再是迫于外在天理的

合目的性行为,而成为真正意志自由的主体行为。

王阳明的主张

A.彻底否定程朱理学B.启迪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C.维护封建道德伦理D.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24、(4分)明代有理学家提出“致良知“说,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这里的“良知"

是指

A.人心中的善恶标准B.政府的道德标准

C.学习得来的科学知识D.社会通行的法律

25、(4分)“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的“良知”内涵是

A.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B.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C.努力去掉人欲,做到知行合一D.进学则在致知,明白道德之善

26、(4分)理学家王阳明说:

A.重申传统“四民”秩序B.注重改善百姓生计

C.关注人的道德修养D.主张整合社会阶层

27、(4分)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

“……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A.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B.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28、(4分)理学家王阳明说:

29、(4分)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30、(4分)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

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

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B.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D.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31、(4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这一主张来自于

A.道家学派B.陆九渊心学

C.朱熹理学D.佛理禅宗

32、(4分)王阳明认为,“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这表明了王阳明

A.弘扬托古改制的精神B.意识到良知的普遍性

C.否定儒家经典的价值D.敢于挑战儒家的权威

33、(4分)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言论

A.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B.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

C.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D.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

34、(4分)广东第一大儒陈白沙说“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

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

”据此分析,陈白沙的学习方法是

A.独尊儒术B.格物致知C.温故知新D.反省内心

35、(4分)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其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

这反映出王阳明

A.思想保守的复古特性B.“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要义

C.外求“良知”的道德自觉D.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

36、(4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A.道家学派B.佛教禅宗C.朱熹理学D.陆九渊心学

37、(4分)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D.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8、(4分)王阳明在回答弟子问题时曾曰: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

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此话喻指

A.心即理也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D.致良知

39、(4分)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

40、(4分)人们往往引用“程门立雪”这句成语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的行为,成语典故中的“程”是指

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10小题,共计100分)

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材料二“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他一生著述甚多,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

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材料五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

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你认为呢?

他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

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1)材料一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它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材料三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

其结果如何?

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他是谁?

他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5)材料五中他是谁?

请从哲学角度评价他的观点。

(6)综上所述,简要总结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42、(10分)材料王艮(1483-1541),江苏泰州人,他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

到晚年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

提出了“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的命题,认为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就是要认识和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

因此他主张“修身立本”,以此完善自我;

强调“尊身”爱身和保身,方能人己平等和爱人。

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即是道”,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

因此“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

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

王艮也因“非名教之所能羁络”而被李贽称之为“真英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王艮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艮思想及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4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南宋陆九渊说: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说出你的理由。

(2)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

(3)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4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阳明(1472—1529)和马丁·

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

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

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

苟能致知,皆能明德。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

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

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

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

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

“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45、(10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4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

他甚至直接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

“为国以礼”。

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

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修己以安百姓”。

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同时他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子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

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先秦儒学的相关观点?

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的心学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的。

47、(10分)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

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州县贤,则民安。

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

约之使人人守法。

太守,约州县者也;

司道,约府州县者也;

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

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

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1)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

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

48、(10分)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

反之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

(一)》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49、(10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教堂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

……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概括王守仁(王阳明)的基本主张,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王守仁和马丁•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50、(10分)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

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