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317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普通动物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docx

《普通动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动物学.docx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脊椎动物

一、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

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

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

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二、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7.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8.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9.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

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

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

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

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

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

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

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

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

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

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硬鳞:

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

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

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

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

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

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

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

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

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

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

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7.循环:

主要特点如下。

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

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

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8.排泄:

鳃:

排出氨、尿素、盐(海产种类);

肾:

中肾,排出尿酸、肌酸及多余水分。

9.神经及感官:

(1)神经:

大脑不发达,且背面只是上皮细胞,无神经细胞。

脑神经10对。

(2)感官:

眼:

晶状体无弹性,通过其后面的镰状突起来调节与视网膜的距离,无眼睑,视力较弱。

耳:

体表不见耳痕,仅有内耳,有听斑和耳石;

侧线:

为鱼类所特有,位于身体两侧,能察觉低频振动。

10.内分泌;

后鳃腺;作用似副甲状腺;

肾间体;相当于肾上腺皮质部;

嗜铬体:

相当于能上腺髓质部。

尾垂体;与脑垂体功能相当。

11.生殖及发育:

具有生殖腺(精巢和卵巢)及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多雌雄异体。

受精及发育:

(1)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大多数鱼类;

(2)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非洲鲫鱼;

(3)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虎鲨;

(4)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星鲨、柳条鱼等。

(四)鱼纲的分类;

1.软骨鱼系:

板鳃亚纲:

鲨目、鳐目;

全头亚纲:

黑线银鲛;

2.硬骨鱼系:

肺鱼亚纲:

有内鼻孔,鳔具有肺的功能。

如澳洲肺全、美洲肺鱼、非洲肺鱼;

总鳍亚纲:

具有内鼻孔,鳔能行气呼吸,如矛尾鱼;

辐鳍亚纲:

无内鼻孔,占鱼类90%以上。

鱼类的洄游:

按功能分为生殖洄游、觅食洄游、越冬洄游;按方向分为溯河洄游(由海向河)、降河洄游(由河向海)。

三、两栖纲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幼体为单循环,成体行不完全的双循环;

3.出现五趾型附肢;

4.水中交配,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须经过变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

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外形:

分蝾螈型、蛙型和蠕虫型。

与生活习性有关

2.皮肤:

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富含多细胞皮肤腺,真皮密布微血管,适于辅助呼吸.

3.骨骼:

头骨:

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髁;

脊柱:

分颈椎(仅一个,称寰椎)、躯干椎、荐椎(仅一个,腰带借此与脊柱相连)、尾

椎。

椎体类型较多。

四肢:

五趾型附肢,具肩带和腰带,增强支持力。

3.肌肉:

肌节开始退化(尾部、腹部有残余),开始分化出颈肌、躯干肌、尾肌、附肢肌。

4.消化系统;

(1)成体肉食,蛙类眼球参加吞咽动作;

(2)始具唾液腺,但不具消化作用,分泌粘液湿润食物,便于吞咽;胃开始有消化作用;

(3)有的在上颌边缘生有颌齿,可帮助捕食。

5.呼吸系统;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肺为一对肺囊,内具少数皱褶;行咽式呼吸。

6.循环系统;

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行不完善的双循。

7.沁尿生殖系统:

肾脏一对(中肾型),中肾管为输尿管,具有泄殖腔膀胱;

雌体具卵巢一对,苗勒氏管为输卵管;

雄体具精巢一对,中肾管兼备输精作用,苗勒氏管退化。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

脑:

大脑较鱼类发达,出现原脑皮,形成左右大脑半球;

神经:

脑神经10对,脊神经形成臂丛和腰丛;

(2)感官:

眼:

角膜突出,水晶体扁圆,靠水晶体牵引肌将其前拉聚光,视力较弱;

耳:

有内耳和中耳

内耳:

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分化出听壶的);

中耳:

有鼓膜、耳柱石、鼓室、耳咽管。

(三)分类:

无足目:

具双凹型椎体,蠕虫状,无四肢。

如版纳鱼螈;

有尾目:

体长形有长尾,尾侧扁,有四肢。

如大鲵、鳗螈、虎螈(能行幼体生殖)。

无尾目:

四肢发达,椎体为前凹椎或后凹椎,如蟾蜍、黑斑蛙、虎纹蛙、海蛙。

(四)生态:

1.发育;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陆生。

2.休眠;由于体温不恒定,有冬眠和夏眠现象;

四、爬行纲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使之完全适应陆地繁殖;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

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

4.完全的肺呼吸;

5.心脏三腔(2心房1心室,心室有不完全的中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6.消化道化更多,出现盲肠;

7.后肾排泄;

8.神经系统较发达,出现新脑皮。

(二)爬行类形态结构特点:

1.外形:

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

3.骨骼系统:

头骨:

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

脊柱;脊椎化为颈椎(多枚,且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胸腰椎,荐椎(2枚)、尾椎。

带骨:

肩带:

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

腰带:

骼骨、耻骨和坐骨形成闭锁式骨盆;

四肢:

为五趾(指)型。

4.肌肉系统:

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5.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6.呼吸系统:

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

8.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

排泄物主要是尿酸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

(2)感觉器官:

a.嗅觉器官:

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

b.视觉器官:

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

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

d.红外线感受器:

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0.生殖系统:

雄性:

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

雌性:

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三)爬行类的分类:

1.喙头目:

仅一科一种,即喙头蜥,其椎体双凹型,有脊索残余。

2.龟鳖目:

特征是身体略呈椭圆形,被有函状骨甲。

如大头平胸龟、乌龟、海龟、棱皮龟、鳖(又称甲鱼、脚鱼、水鱼或王八)。

3.有鳞目;体通常细长,被角质鳞。

蛇亚目:

盲蛇、眼镜蛇、响尾蛇;

蜥蜴目:

壁虎、鬣蜥蜴、中国石龙子、草蜥、巨蜥、避役。

4.鳄目:

心脏具四腔,但室间隔具潘氏孔,具槽生齿和次生硬腭。

如杨子鳄、马来鳄、食鱼鳄。

(四)生态:

1.繁殖:

(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

A.卵膜:

外包坚韧的卵壳,具支持和保护作用;

B.胚胎发育中胚胎产生了可供给胚胎水分及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胎膜:

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水环境中发育。

(2)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2.休眠:

为变温动物,能行冬眠或夏眠。

五、鸟纲

(一)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以此主支迁移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各种复杂的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行为(筑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形态结构特点:

1.外形:

体呈流线型,外被羽毛;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小、颈长、尾短,前肢特化为翼。

2.皮肤:

特点是薄、松、缺乏皮肤腺;有多种衍生物,如角质喙、鳞片、爪和羽毛(分正羽、绒羽、纤羽)。

3.骼系统:

轻(薄、内有蜂窝状间隙)而坚固(有愈合现象)。

头骨具单枕髁;飞翔种类胸骨发达形成龙骨突;腰带形成开放式骨盆。

4.肌肉系统:

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特具栖肌和鸣肌,皮下肌发达。

5.消化系统:

具有角质喙(取食器官),口腔中无齿,有的具嗉囊;胃分腺胃和肌胃,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6.呼吸系统:

肺呈海绵状,气管末端形成气囊,行双重呼吸,在微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发声器官为鸣管。

7.循环系统: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

大脑半球发达,为纹状体,表面光滑,视叶和小脑发达;脑神经12对;

感官:

视觉发达(双重调节),听觉次之,嗅觉退化。

9.泌尿生殖系统:

排泄器官:

具有后肾,以后肾管为输尿管,无膀胱;排尿酸。

生殖器官:

雄性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雌性大多只具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右侧退化。

(三)鸟纲的分类:

1.古鸟亚纲;原鸟、孔子鸟、始祖鸟。

(1)有齿,肋骨无钩状突,胸骨无龙骨突或不发达;

(2)翼具三枚分散的掌骨,指端具爪;

(3)尾长,尾椎不愈合。

2.新鸟亚纲:

(1)特征;无齿,多数肋骨具钩状突,胸骨发达,有龙骨突;翼无爪;尾短,尾椎多有愈合现象。

(2)分目:

分三个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

(三)鸟类的生态:

1.生态类群;走禽、水禽、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鸣禽、地禽等。

2.繁殖行为;有占区、配对、营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3.鸟类的迁徙:

依据迁飞习性有不同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漂泊鸟。

六、哺乳纲

(一)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被毛、胎毛、哺乳。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体被毛,体温高而恒定(约25~37),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3.异型齿,口腔腺发达,出现口腔消化。

4.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很高的成活率。

10.头骨具两个枕髁;

11.皮肤富于腺体;

12.代谢废物以尿素形式排出体外。

(二)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

1.皮肤:

基本结构:

表皮(由内向外依次是生发层、颗粒层、角质层)、具皮和皮下层;

皮肤衍生物:

有皮肤腺(有皮脂腺、汗腺、臭腺、乳腺),角化物(毛、爪、甲、蹄、角)。

功能;保护、感觉、调节体温、求偶等。

2.骨骼系统:

头骨:

骨化程度高,下颌骨为一齿骨,具双枕髁,中耳腔中有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锤)

脊椎:

颈椎恒定为七枚(海牛为6枚、树懒为9枚);双平椎,椎骨间具椎间盘。

胸椎与肋骨和胸骨共同构成胸廓。

附肢骨:

着生在躯体下方,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利于支撑身体和运动;

3.肌肉系统:

分节现象极少,分化水平更高;特具膈肌。

4.消化系统;消化道分化程度高,出现口腔消化(既有物理消化又有化学消化)。

5.呼吸系统:

包括鼻、咽、喉(内有真声带能发声);气管及支气管由“C”型软骨环支持

管壁;肺呈海绵状,肺泡数量多。

6.循环系统:

具四腔心脏,为完善的双循环;体温恒定为恒温动物;红细胞无核。

7.排泄系统;包括肾(属后肾)、输尿管(后肾管)、膀胱和尿道。

排泄物以尿素为主。

8.内分泌系统:

分化水平高。

(详见生理卫生部分)

9.神经系统:

较其他类群动物大脑半球发达,具有沟回以增大表面积,具有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

10.感觉器官:

耳除有内耳、中耳外,还有较长的外耳道和收集声波的外耳廓;视力发达。

11.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胎生哺乳。

雄体;具睾丸、输精管、阴茎管;

雌性:

具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子宫有双体子宫(家兔)、双分子宫(牛、羊、马)双角子宫(犬、猫、鲸)、单子宫(灵长类)

胎盘是由胚胎的绒毛膜、尿囊和母体子宫内膜组成。

分蜕膜胎盘(包括盘状胎盘和环状胎盘)和无蜕膜胎盘(包括散布胎盘和子叶胎盘)

(三)哺乳动物的分类:

1.原兽亚纲:

卵生、有泄殖腔(故称单孔类);无耳廓;体温基本恒定(26~35);体被毛,具乳腺(但无乳头)。

如鸭嘴兽。

2.后兽亚纲:

胎生,无真正的胎盘;腹部有育儿袋,内有乳腺和乳头,幼仔在其中发育;具有双子宫双阴道,肛门与泌尿生殖道分开;体温较原兽亚纲高(33~35),较恒定。

如袋鼠、袋熊等有袋类。

3.真兽亚纲:

有真正的胎盘;牙齿再出性(乳牙和恒牙更换明显);体温恒定向(37);阴道单个。

食虫目:

如鼹鼠、刺猬等;

翼手目;能飞翔和进行超声定位,如蝙蝠、果蝙、吸血蝠。

灵长目:

大脑特别发达,第一趾与其他趾相对握。

如金丝猴等;

兔形目:

如华南野兔、鼠兔;

鲸目:

次生性水生,体形似鱼,前肢鳍状,后肢退化,成体无毛。

如鲸、白暨、江豚、等。

鳞甲目:

如穿山甲。

食肉目:

门齿小,犬齿发达,具裂齿,脚具利爪。

一般为肉食性,如狼、虎、熊等;

鳍脚目:

四肢桨状,趾间具蹼。

如海豹、海象。

长鼻目:

如非洲象、亚洲象;

海牛目:

如儒艮、海牛;

奇蹄目:

如马、犀牛(角由毛变化而来)、斑马;

偶蹄目:

如野猪、牦牛、黄、角马等。

反刍动物的胃由四部分组成:

瘤胃、网胃(巢胃)、瓣胃、皱胃,前三部分由食道变态形成,皱胃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

角分实角和洞角,由骨质部分和角质部分组成。

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物征:

1、生活习性:

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

具有三种营养方式,即

①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

②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

③渗透营养(腐生营养)。

有的兼有其他营养方式,如绿眼虫在有光时行光合营养,无光时行渗透营养。

2、形态结构:

体制有不对称、球辐对称;单细胞,少数联合成群体;细胞中分化出多种细胞器,完成动物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如运动器(纤毛、鞭、伪足),消化细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防卫细胞器(刺丝泡)。

3、生理:

通过体表进行呼吸、排泄,伸缩泡和收集管主要是排出多余的水分。

4、生殖:

方式多样,以胞囊度过不良环境。

(二)代表动物——草履虫

1、生活环境:

富含有机质的淡水中。

2、形态结构:

形似倒置的草鞋;表膜密被纤毛,细胞质中分化出多种细胞器,有大小两个细胞核,大核与营养有关、小核与生殖有关。

3、动:

纤毛摆动,使虫体沿纵轴旋转前进。

4、生殖:

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三)原生动物的分类:

1、鞭毛纲:

运动胞器为1或多根鞭毛;多自由生活,少寄生;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同配或异配生殖。

如眼虫、夜光虫(与赤潮有关)。

2、肉足纲:

运动胞器为伪足;多自由生活,少寄生。

常见种类:

痢疾内变形虫、太阳虫。

3、孢子纲:

全寄生,行渗透营养,裂体生殖、孢子生殖、配子生殖。

如疟原虫。

4、纤毛纲:

运动胞器为纤毛(较鞭毛短而多),分化出多种细胞器,细胞核有大小一,横二分裂。

常见种类:

草履虫、栉毛虫、棘尾虫、喇叭虫。

二、多孔动物门(侧生动物们)

(一)门的主要物征:

1、生活习性:

固着生活、淡水或海水生。

2、形态结构:

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多细胞,有细胞分化但无明确组织;

体壁由皮层、胃层及二者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体柔软多孔似海绵;

具有特殊的水沟系,有利于摄食和呼吸。

3、生理:

摄食、呼吸、排泄通过水沟系来完成。

4、生殖发育:

胚胎发育中有胚层逆转现象;海产种类发育中两囊幼虫出现两次囊胚。

(二)多孔动物的分类特征:

胚胎发育中出现胚层逆转现象;体内有领细胞、骨针、水沟系等;被认为是较早分化出来的原始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支,故名侧生动物。

常见种类:

白枝海绵、毛壶、拂子介、偕老同穴、沐浴海绵、淡水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特征:

1、生活习性:

水生、自由或固着生活。

2、形态结构:

体型多辐射对称,少数两辐对称(如海葵),具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具有两胚层和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有原始的组织分化,出现了神经网。

3、生理:

呼吸及排泄均通过体表完成,具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两种消化方式。

4、生殖发育:

生殖方式多样,有的有世代交替(水螅型为无性世代,水母型为有性世代),也有的终生水螅型(行出芽生殖、有性生殖);海产种类有浮浪幼虫。

(二)分类:

1、水螅纲:

单个或群体生活,有的有世代交替,性细胞由外胚层产生。

如水螅、薮枝螅、桃花水母。

2、钵水母纲:

多为大型水母,水螅世代不发达,性细胞由内胚层产生,如海蜇。

3、珊瑚纲:

固着生活,单体或群体生活,只有水螅型,无世代交替,大多具发达的骨骼;性细胞由内胚层产生。

如海葵、红珊瑚。

四、扁形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特征:

1、生活习性:

少自由生活,多寄生。

2、形态结构:

身体扁平,左右(两侧)对称,有的假分节;

具有三胚层,出现了中胚层,皮肌囊发达,出现了器官系统的分化,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排泄系统为原肾管(有焰细胞),具梯状神经系统。

3、生殖发育:

多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固定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

(二)分类

1、涡虫纲:

体表有纤毛,多自由生活,少寄生,多数肠道发达,感觉器官较发达,间接发育的种类经牟勒氏幼虫阶段。

如三角真涡虫。

2、吸虫纲:

体表无纤毛,寄生,肠道简单,神经不发达,感官消失;

出现吸盘、锚、钩等附着器官、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多数有中间寄生,如三代虫、指环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姜片吸虫。

3、绦虫纲:

体表无纤毛、体内寄生;体扁平带状,假分节、消化系统消失,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一节片。

如猪肉绦虫,牛肉绦虫。

五、线虫动物

又名原体腔动物或假体腔动物

(一)门的主要特征:

1、生活习性:

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2、形态结构:

体呈长线形,体表具角质层、有蜕皮现象、不分节。

具有原体腔、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排泄系统为腺型或原肾管型(无焰细胞)、体表呼吸。

3、生殖发育:

多雌雄异体,且异形,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

(二)分类:

1、线虫纲:

体呈长圆筒状、角质膜光滑或具环纹,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多为合胞体)、肌肉层构成,表皮两侧增厚为侧线,体表呼吸,雌雄异体,多直接发育,自由生活或寄生。

如:

人蛔虫、钩虫、蛲虫、丝虫。

2、轮虫纲:

体较小、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头部具一纤毛轮盘、常行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生活史复杂,水生。

如臂尾水轮虫、球轮虫。

六、环节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特征:

1、生活习性:

多自由生活,少寄生。

2、形态:

左右对称,真分节(多为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具疣足、刚毛。

3、结构结构:

具有次生体腔,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体表呼吸,具链状神经。

4、生殖发育: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阶段。

(二)分类:

1、多毛纲:

头部明显,感官发达,体两侧有疣足,雌雄异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多海产,如沙蚕。

2、寡毛纲:

头部常退化,无疣足,以刚毛协助运动,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发育,淡水或内陆土壤中生活。

如水丝蚓、环毛蚓。

3、蛭纲:

一般称水蛭或蚂蟥。

体扁长,体节数恒定,体节又分体环,无疣足和刚毛,体前后端各有一个吸盘,多营暂时性体外寄生;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七、软体动物门

(一)门的主要特征:

1、生活习性:

淡水、海水或陆生,分布广泛。

2、形态结构:

形态多样。

身体分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具外套膜,内壁形成鳃或血管密集成“肺”,是呼吸器官,外壁分泌形成贝壳;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并存,前者发达后者极度退化;多为开放式循环,少闭管式循环(头足类);神经系统变化较多。

3、生殖发育:

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海产种类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

(二)代表动物——河蚌

1、生活习性:

淡水中底栖生活。

2、适应性特征:

A.头部不明显,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退化;

B.具有两片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C.外套膜合抱成,内有二片瓣状鳃。

外套膜及鳃表面的纤毛摆动,使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腔,流经身体后从出水孔流出,使其能完成呼吸、取食、排泄和生殖等生理功能。

D.胃腔中有一晶杆囊,内有晶杆,既能搅拌食物,也能溶解释放消化酶,充分消化食物。

E.发育中有一钩介幼虫阶段,暂时寄生鱼体表,随其转移扩大分布范围。

(三)软体动物的分类:

1、多板纲:

具有8块履瓦状排列的贝壳,梯状神经,海产。

如毛肤石鳖、锉石鳖。

2、腹足纲:

约10万种,为动物界第二大纲,分布广泛,身体左右不对称,头部发达,有眼和触手1-2对,足发达、位于腹面;常有一螺旋形贝壳。

其不对称体型是在胚胎发育中形成的,为次生性不对称。

常见种类:

鲍(其贝壳称石决明,供药用)、田螺、海兔、海牛、蜗牛,蛞蝓。

3、瓣鳃纲:

身体侧扁,具2片贝壳,头部退化,无感官,鳃呈瓣状,足呈斧状,多海产。

如泥蚶、毛蚶、牡蛎、三角帆蚌、船蛆。

4、头足纲:

体两侧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外壳退化为内壳或无,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非常发达的眼,足特化成腕,神经系统高度发达集中形成脑,外包软骨环;闭管式循环;海产。

重要种类:

鹦鹉螺、金乌贼、无针乌贼、枪乌贼、柔鱼、章鱼。

乌贼适应快速掠食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