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375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班级姓名座号

………………………………………………………………………………………………………………………………………

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年级文科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出卷人:

高二集备组审核人:

吴捷

1、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国家利益一向是政治人物孜孜以求的历史作为,下列历史人物对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作出贡献的是

①秦始皇②康熙帝③毛泽东④邓小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的统治。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3.“作为当今之策,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此种言论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B.农奴制废除后的俄国

C.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D.统一战争后的德意志

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的结论

A.甲B.乙C.丙D.丁

5.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

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

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6.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时,共同采用的关键词是

A.政治民主B.民族独立C.富国强兵D.近代工业

7.《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

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

明治维新中“和魂才洋才”的观念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国际化  B、西方文明的日本化 

C、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西洋化

8.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地冲击之下,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了彻底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盗匪 

C.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 D.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

9.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社会平等B.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C.用西方基督教改造日本本土的宗教D.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

10、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举例:

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大前提),希腊人是人(小前提),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结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是正确的,结论是正确的

B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是错误的,结论是错误的

C大前提是错误的,小前提是正确的,结论是正确的

D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是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

二、主观题(本题共5道小题,第11题12分,第12、13、16题16分,第14、15题10分,共8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

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3分)

(2)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4分)

(3)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鞍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效,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

……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商鞍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鞍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鞍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

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10分)

1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2)两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分)

14.(10分)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

“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

……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者》

材料二、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

……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三、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

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

(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

(3分)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

(2分)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

(3分)

15.(10分)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往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曰: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

……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一一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有何具体举措?

试举两例。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3分)

16.(16分)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

道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

(8分)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

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

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8分) 

 

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班级姓名座号

………………………………………………………………………………………………………………………………………

高二年级文科历史考试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主观题(本题共5道小题,第8,12题18分,第9,10题15分,第11题20分,第4题14分,共80分)

11.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3分)

(2)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4分)

(3)梭伦改革寻求社会“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分)

 

12

(1)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鞍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

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10分)

 

13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2)两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分)

 

14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

(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

(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

(2分)评价康有为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

(3分)

 

15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指导思想。

有何具体举措?

试举两例。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3分)

16

(1)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

(8分)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

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

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8分) 

 

答案及解析:

DACCBDBDBA

11.

(1)权利:

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3分)

(2)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4分)

(3)答案一:

是。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既赋予了平民以参政机会,又保留了贵族的既得权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成了社会平衡。

(4分)/答案二:

否。

以财产等级取代血缘等级,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未能实现真正的平衡。

(4分)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的分析与认识。

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第

(2)问,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纳入到掌握情况,联系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式的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

同意或不同意,在结合改革的内容回答其理由。

办企业之初期就是为了强国的目标,因此兴办的是军事工业为主的,但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主要是轻工业为主。

(3)根据材料信息“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具有军国主义倾向,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

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

(4)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赞同第一种观点或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然后根据观点组织答案。

12.

13.

(1)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6分)

(2)作用:

日本:

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中国:

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6分)

因素:

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4分)

试题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及评价;戊戌变法的背景及评价。

(1)从材料一“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可知讲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向西方学习,求知识于世界;从材料二“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可知通过变法自强,摆脱民族危机,通过时间1898年和出处可知所讲的事件是戊戌变法。

(2)本题考查的是这三场改革中君主的地位,是否拥有实权,是否对改革有所帮助。

日本:

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日本所确立起来的是天皇制。

中国:

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他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第二问回答这类型题要考虑到当时各国所属的国内外背景,比如国内方面各阶级的力量对比状况、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否有利于改革、对新的事物是否接受、改革者的策略和方法是否得当以及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国外:

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什么、改革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国际环境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改革等因素。

14.

(1)目的:

让守旧势力没有借口,让变法有依据,有利于变法的实施;(2分)

(2)原因:

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变法;(1分)

思路:

借鉴各国变法的策略,选择适合中国的加以推行。

(2分)

(3)具体含义:

托古改制:

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

仿洋改制:

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2分)

策略评价:

用托古改制取得变法的合法性;以仿洋改制取得变法的具体经验;

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功,赢得光绪皇帝的认同;(3分)

15.

(1)措施:

移民、筑城、设县。

(2分,任两点2分)

意义:

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分,任两点2分)

(2)指导思想:

民族平等。

(1分)

举措:

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

(2分,任两点2分)

(3)意义:

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3分)

16.

(1)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4分)柏拉图主张国家应按能力来进行分工,三个阶层各司其职。

(2分)实质:

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分)

(2)共同方式:

通过兴办学校来传播思想,(2分)如孔子兴办私学,(1分)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1分)不被统治者接受。

(1分)原因:

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