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397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1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衡水市十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生物试题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其膜上部分蛋白质由自身DNA控制合成

C.能对核糖体上转移过来的多肽链进行加工

D.是性激素、维生素D等脂类物质合成的车间

【答案】B

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细胞器,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

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详解】A、真核细胞的内质网膜可以与核膜的外膜直接相连,也可与细胞膜直接相连,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桥梁,A正确;

B、内质网中不含DNA,B错误;

C、内质网可对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进行加工,并将其运输给高尔基体,C正确;

D、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激素、维生素D等属于脂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重点考查内质网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过程,其中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高于细胞外,而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甲、乙、丙、丁表示物质运动载体。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B.细胞通过载体甲运输Na+和莆萄糖的方式不同

C.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载体丙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

D.通过钠泵的作用能降低细胞内外Na+、K+的浓度差

据图分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均高于肠腔和细胞外液,则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是逆浓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出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运输,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根据小肠上皮细胞中氨基酸浓度高于肠腔和细胞外液可知,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排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错误;

B、载体甲运输钠离子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

C、载体丙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能量供应不足不会影响丙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C错误;

D、钠泵介导的是主动运输,会增大细胞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以及主动运输三种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判断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酸能使淀粉水解,故不能用盐酸来探究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用马铃薯块茎作为材料可以证明CO2是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之

C.用于鉴定麦芽糖等还原糖的NaOH和CuSO4溶液不能用来鉴定蛋白质

D.浸在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无明显变化,说明细胞已死亡

【答案】A

1、pH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发生变性;

2、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3、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4、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详解】A、由于酸能水解淀粉,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不能用盐酸探兖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B错误;

C、用于鉴定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糖的NaOH和CuSO4,溶液,将其中的CuSO4;

溶液稀释后,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C错误;

D、KNO3可以被植物细胞吸收,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在KNO3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可能是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等,细胞不一定死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教材实验,需要识记各个实验的原理、材料、相关试剂、实验结果和结论。

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小

C.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溶酶体活动旺盛

D.癌细胞分裂和分化能力比正常细胞强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细胞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逐渐变大,B错误;

C、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溶酶体活动旺盛,促使细胞中的物质水解,C正确;

D、癌细胞的分裂能力比正常细胞强,但癌细胞不能进行分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

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如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表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的名称可能为精原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

B.图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核DNA数分别为2、2、8

C.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有等位基因

D.据图可知,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题图:

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由于该动物为雄性,所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并且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该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只能为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图中一共有4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有两种,因此染色体组数为2,同源染色体有2对,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核DNA数为8,B正确;

C、该细胞之后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产生的子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但由于图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所以含有等位基因,C错误;

D、据图可知,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作用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B.受精过程与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C.受精作用使子代继承了双亲的全部遗传性状

D.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受精作用:

1、概念: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

尾部留在外面。

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4、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受精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受精作用过程需要经过精、卵细胞的识别,该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B正确;

C、继承了子代双亲的部分遗传性状,C错误;

D、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主要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中来自卵细胞的DNA多于来自精子的DNA,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结果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以豌豆为材料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B.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D.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递给后代。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能够体现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CD、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都是基因分离定律的表现,不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掌握测交实验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某种植物花朵颜色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_

表现型及比例

深紫色3/16

淡紫色6/16

白色7/16

 

A.开白色花的植株自交,子代全部开白色花

B.F1开白色花的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5/7

C.F1中开深紫色花的植株自交,子代全部开深紫色花

D.对AaBb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不同表现型比例为1∶1∶1

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

如AaBb×

Aabb可分解为:

Aa×

Aa,Bb×

bb。

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

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A、根据题意,开白色花的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aabb,无论哪种基因型的个体自交,后代全部开白色花,A正确;

B、F1开白色花的植株(AABB∶AaBB∶aaBB∶aaBb∶aabb=1∶2∶1∶2∶1中,杂合子(AaBB、aaBb)所占比例为4/7,B错误;

C、F1中开深紫色花的植株(1/3AAbb、2/3Aabb)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aabb=5∶1,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紫色:

白色=5∶1,C错误;

D、对AaBb个体进行测交,后代深紫色花∶淡紫色花∶白色花=1∶1∶2,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根据表格中的信息结合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10.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是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B.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能引起R型菌发生可遗传变异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发生转化的可能性与S型菌的DNA纯度有关

D.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可以初步证明蛋白质、糖类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只能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但并未提出转化因子是何种成分,A错误;

B、S型细菌能引起R型菌发生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B正确;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S型菌DNA的纯度越高,R型菌发生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C正确;

D、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不仅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也可以证明蛋白质、糖类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如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

以下措施可以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显著增高的是()

A.使图示细菌不被标记,延长培养时间

B.使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

C.使图示细菌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

D.让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

噬菌体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图示细菌不被标记,不管是否延长培养时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会增高,A错误;

BC、图示细菌被32P标记,在细菌细胞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被32P标记,延长培养时间,这些噬菌体会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放射性显著增高,B正确,C错误;

D、图示噬菌体同时被32P标记,缩短培养时间时,DNA被标记的噬菌体较少,且未从细菌体内完全释放出来,故不会明显增高上清液的放射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以及该实验的分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的多样性除与其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有关外,还与其空间结构有关

B.酵母菌细胞中的DNA一般具有互补的两条链,且其两条互补链中的碱基序列一般不相同

C.DNA双螺旋结构构建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硏究都用到建构模型法,但构建的模型不同

D.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但与其空间结构无关,A错误;

B、DNA的两条链是互补的,两条互补链中的碱基序列一般不相同,B正确;

C、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过程中用的是物理模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用的是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C正确;

D、原核细胞中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都可发生DNA复制,该过程中DNA和DNA聚合酶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易错A选项中需要考生识记双链DNA都是双螺旋结构。

13.某DNA片段中共有碱基对2000个,若碱基A的数量为600个,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条DNA单链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呈现相反的关系,且平行排列

B.鸟嘌呤的数量为1400个,该段DNA分子中的氢键数为4000个

C.该DNA片段中一条链中的五碳糖、嘌呤和磷酸数量与互补链相等

D.若该DNA片段复制3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9800个

【答案】D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

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

3、根据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T=600,G=C=(2000×

2-600×

2)/2=1400。

【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单链中的碱基互补配对,但排列顺序不是相反关系,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相反关系,A错误;

B、鸟嘌呤的数量为1400个,AT对有2个氢键,GC对含3个氢键,所以这段DNA分子中氢键的数量为600×

2+1400×

3=5400个,B错误;

C、嘌呤包括腺嘌呤和鸟嘌呤,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五碳糖、磷酸的数量与互补链是相等的,但嘌呤(腺嘌呤、鸟嘌呤)数量与互补链不一定相等,C错误;

D、若该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8个DNA分子,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

1400=9800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等,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其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某研究小组将两条链都被15N标记的DNA放在只含14N的缓冲液中进行复制,将亲代DNA和定期获取的复制产物放在试管中离心,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能代表两次复制后分层结果的是c

C.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中密度DNA含量逐渐减少为0

D.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减小

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将15N标记的DNA放在只含14N的缓冲液中进行复制,新合成的子链全是14N。

【详解】A、从图中ab看出,a全是密度大的DNA分子(双链全是15N),b全是中等密度的DNA分子,说明b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复制2次后,共有DNA分子4个,其中2个DNA分子双链全是14N,另外2个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所以小密度∶中密度=1∶1,B正确;

C、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DNA分子双链全是14N的比例的个数增加,中等密度DNA分子数目不变,比例接近于0,但不会等于0,C错误;

D、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DNA分子双链全是14N的比例的个数增加,所以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减小,D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5.体外转录技术是在体外无细胞系统中,用DNA作为模板,模仿体内转录过程生成RNA的过程,该技术能够控制转录的基因、转录的过程和转录后RNA的用途。

下列哪个组合给予的条件能更好完成噬菌体DNA的体外转录过程()

A.噬菌体DNA、RNA聚合酶、四种核糖核苷酸和ATP

B.噬菌体DNA、核糖体、相关酶、适宜的温度和pH

C.噬菌体DNA、四种核糖核苷酸、ATP和适宜的温度

D.噬菌体DNA、除去DNA和RNA的细菌细胞提取物、适宜的温度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生成RNA的过程。

因此,完成噬菌体DNA的体外转录过程需要噬菌体DNA作为模板,除去DNA和RNA的细菌细胞提取物提供酶、ATP和四种核糖核苷酸,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转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细胞的基因表达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转录的产物RNA无需加工即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

B.转录出的RNA上嘌呤所占比例与对应基因中嘌呤所占比例可能不相等

C.HIV侵染人体后进行逆转录时,需T细胞提供逆转录酶、模板、能量和原料等

D.翻译时,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显著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所以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A正确;

B、基因中嘌呤所占比例为50%,转录是以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所以合成的RNA链中嘌呤所占比例不一定为50%,B正确;

C、逆转录酶和逆转录模板由病毒提供,C错误;

D、翻译时,1条mRNA链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出多条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