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397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学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鲁B.齐C.燕D.宋

【解析】西周时期鲁国在现在山东,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不存在材料中现象,故A项

错误;

齐国也属于边远地区分封,故B项错误;

燕国属于偏远地区分封,故C项错误;

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过在中原地区,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

4.(2015·

江苏淮安四模·

1)《国史十六讲》认为:

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

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

C.导致诸侯割据D.促成秦朝统一

【解析】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西周的强盛,故A项错误;

西周宗法体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中地方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导致诸侯割据,故C项正确;

秦国实力的增强促成秦朝统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

江苏南通一模·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

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

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

江苏南京、盐城一模·

1)《礼记·

大传》载: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  )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做人的道义是亲近自己的亲人,亲近亲人所以能尊敬祖先,因为尊敬自己的祖宗所以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因为同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所以有国家的尊崇,重视国家所以爱戴百姓”,故尊宗敬祖是人本性,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信息,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宗法制体现家国结合,也就是“家国亲情一体”,故B项正确;

君主和百姓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亲亲”、“尊宗”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不是分封制,故D项错误。

7.(2015·

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解析】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毋易树子”意思是不要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意思是不要以妾为妻,“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维护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列强订立条约内容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内容,故C项错误;

“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了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

8.(2015·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

1)《通典》记载:

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

“凡杀其亲者,焚之;

杀王之亲者,辜(磔)之”;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注重公平正义③重视宗法伦理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刑法

【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①正确;

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②错误;

“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③正确;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5·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

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的思想

【解析】《礼记·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A项错误;

“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B项正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项错误;

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

10.(2015·

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考点】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郡县制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

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

推行郡县制。

【答案】

(1)原因:

王室衰微;

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2分)

破解:

统一国家;

11.(2015·

21)(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4分)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西周统治;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1)意图: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

形成了二元体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江苏泰州二模·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

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镇慑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

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能避免,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

江苏南京三模·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

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A.郡县制度: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

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

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汉代儒学——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秦朝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科举制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制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1)内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

郡县官员分工负责;

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

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

(3分)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御史大夫)

(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掌副丞相”;

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

(1)地位:

副丞相(丞相助手)。

(1分)

职能:

执掌奏章;

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

2)《东汉会要》载:

“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

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

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

【解析】虽加“试文”,但不是科举制,人才来源仍是“从郡国奏举”,故A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是基础,故B项错误;

“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要求,故C项正确;

加“试文”,但不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解析】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

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

在三省外皇帝任命其他官员为相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

唐初设三省的宰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

江苏泰州一模·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

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

“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

”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材料中“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以及“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的信息说明二者都强调科举制度对社会等级的消融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中后者没有提到文化的融合,故B项错误;

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不是前者强调的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江苏南通、扬州二模·

2)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

”其目的在于(  )

A.缓和三省矛盾B.分割宰相权力

C.评议皇帝得失D.加强君主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

【解析】古文意思为:

从今天开始,中书、门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到朝堂上议政,都要命令谏官跟随着,如果官员有过失,就要监督伺察。

监督官员与缓和三省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

监督官员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并不是为了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

谏官评议的是官员的得失,故C项错误;

监督官员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2)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

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信息,故A项错误;

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

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兴盛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

2)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它是它是地方的最高官府,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都省的制衡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只能反映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专门机构,故D项错误。

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解析】A项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不符,故A项错误;

B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不符,故B项错误;

C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不符,故C项错误;

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可知体现出要求行省高效行政,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可知中央要控制管理地方重要事务,体现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百官志》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