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16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docx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版合并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陋室铭》理解性默写

1.

描写陋室环境优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

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4.

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5.《陋室铭》处处紧扣“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一句来写,最

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爱莲说》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

公园举行花展,观赏牡丹的人很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

之爱

宜乎众矣

3.

《爱莲说》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5.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

濯清涟而不妖

6.《爱莲说》中表现主人公不受世俗羁绊,找不到爱莲知己的句子是:

之爱

同予者何人

三、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

1.

《登幽州台歌》中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把个人置放在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

使个人

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登幽州台歌》中纵观历史长河千百载,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的诗句

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望岳》表现出泰山钟灵毓秀,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

阳割昏晓。

4.《望岳》中抒发作者具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5.孟子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意思与之

相近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杜甫且行且歌,把对大地山河地无限深情贯注在他的诗作中,他在《望岳》开

篇一问一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着力描写泰山地整

体形象。

7.《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身在最高层。

 

8.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9《.游山西村》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句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0.《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通过迎神赛会的形式来祈求丰收的句子是:

萧鼓

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11.《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

更护花

”隐喻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形象、贴切地展现了作者

愿为国效力地献身精神。

12.《己亥杂诗(其五)》中抒写诗人离开京城,胸中忧虑、失落地句子是:

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四、课外古诗理解性默写

1.

《春夜洛城闻笛》中表明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此夜曲中闻折

何人不起故园情

2.

《竹里馆》中能表现隐居生活环境幽静,诗人弹琴自得的句子是

独坐幽

篁里

弹琴复长啸

3.

《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

明月来相照

4.

李商隐的《贾生》中寄予诗人不遇明君、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可怜夜

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5.《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拜访,并且赞美贾谊才华横溢的诗句是

宣室求

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两句告诉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

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

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7.

赵师秀雨夜约客,客人迟迟不至。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

落灯花

”两句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深夜独坐,望灯而待的情景。

8.《约客》一诗中,交代季节和环境的两句是__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

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___。

9.《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两句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是在批评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晚唐

统治者。

10.《逢入京使》中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两句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1.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_草书之春不久归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_______。

 

五、《木兰诗》理解性默写

38.《木兰诗》中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

壮士十年归

39.《木兰诗》中写军情紧迫,将士快速奔赴前线的诗句是:

万里赴戎

关山度若飞

40《.

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

西

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41.《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

寒光照铁衣

42.《木兰诗》中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河中石兽》答案

一、问题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理臆断欤)

 

(角度:

可据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角度:

老河兵正确)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二、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

(一)(17分)

1.(4分)⑴经历,经过⑵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⑶慰问,问候⑷给⋯⋯看

2.(3分)C

3.(6分)

(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评分说明:

“如”翻译正确1分,补出“石兽”1分,句意正确1分。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评分说明:

“亡”、“岂”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4.(4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

的现

象设喻说理。

评分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说苑》记载:

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

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

 

“我的舌

头还在吗?

”老子说:

“在。

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

”“我的牙齿在吗?

”老子说:

“不

在了。

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常枞说:

“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

”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二)(14分)

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经历

(2)晒

11.

翻译(4分,每小题

2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

(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

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

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4分。

甲文示例:

(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1分)

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分)

 

乙文示例:

(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1分)

(3)要注意细节。

(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1分)

【参考译文】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

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

“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

”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

“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三)答案:

 

9、(1分)夜半/有

数盗/执炬

露刃入(划错一处,则

1分扣除)

10、(4

分)已,停止。

但,只,仅仅。

创,伤口,创伤。

断,断定、判定。

11、(3

分)C

12、(4

分)①在河底

寻找石兽

(它),不是更

荒唐

吗?

希望

乞求(得到)

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13、(2分)第一空:

“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四)答案:

14.答案:

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

每小题

0.5分,共

2分。

意思对即可。

15.答案: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

大意及关键词

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

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评分:

每个方面

1分,共2

分。

意思

对即可。

17.答案: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

作用:

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

作用:

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

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评分:

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

共2分。

写法、作用各占1分。

意思对即可。

 

(五)18.寻找只通“猝”,突然隐藏

19.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20.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当求之于上流。

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六)

21.①虽有嘉肴即使②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③阅十余岁经过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22.(注意加点的翻译)

(1)故曰:

“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2分)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或译为洪水)带走呢?

(2分)

2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1分)比如太阳光是直

线照射地面的而不是发散的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只根据日常灯泡的光是发散

的这一道理就推论太阳的光到达地球时也是发散的。

(举例1分,流畅1分)(共

3分)

 

(七)答案: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12分,共12分)

24.C

25.A

26.B

27.D

 

(八)

28.

(1)

事物的道理、规律

(2)固然(本来)(3)认为(称)(4)

几乎,差点

29.B

30.

(1)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2分)

(2)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说(自言自语):

“难道是古人欺骗我吗?

”(2分)

31.寻十里无迹果得于数里外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32.讲学家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了石兽与泥沙的关系,忽视了水流对石兽的冲击

作用),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刘翀错在只懂得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照搬书本,不

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九)

33.D

34.

(1)倒塌

(2)划船(3)逆水流而上(4)担心

35.

(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

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36.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卖油翁》答案

 

问答题答案:

 

1.“尔安敢轻吾射”;

2.“手熟”;

3.“以我酌油知之”;

4.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

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

写。

突出了各自的性格,同时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5、陈尧咨:

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卖油翁:

谦虚稳重,本领高强

6、善射

7、用自己的实力来说明问题,以事实服人,事实胜于雄辩。

8、

(1)矜:

自夸。

表现他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2)睨:

斜着眼睛看。

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

(3)微颔:

微微点头称赞,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有肯定的

意味。

9、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术是无止境的。

10、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或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

低调,不骄不躁,智者超然物外,愚者坐井观天)

11、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知道自

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12、评价是:

“无他,但手熟尔”。

是凭他倒油的经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以

我酌油知之)。

13、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话。

14、卖油翁。

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

生巧的道理。

 

15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对比阅读答案

一、答案:

1.

(1)曾经

(2)轻视(3)等到(4)位于,位处

2.D(3分)

3.

(1)(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2分)

(2)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2分)

4.

(1)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2分)

(2)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2分)

5.要点:

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每点1分,共3分)

 

二、【答案】

1.C(C项中,走:

跑的意思)

2.B(B项中,“之”是代词,其他各项是结构助词“的”)

3.C(C项“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希望获得机会,有为于

当世的理想抱负)

4.C(C项用先达的态度与自己去学的态度对比,反映自己求学之诚恳)

5.D

6.我站在旁边伺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三、答案

 

1.

(1)遵照,按照

(2)都(3)园子(4)同“耳”,相当于“罢了”。

2.

(1)(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熟能生巧。

4.放下;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

5.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梵天寺木塔》参考译文

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塔晃动,工匠师傅说:

“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

”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实在没有办法,工匠师傅就暗

 

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向喻皓请教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简单,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

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于是就稳定了。

原来是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像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四、答案:

1、

(1)

历史

(2)

重新

(3)

点头

(4)

慢慢的

(4分)

2.

(1)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2

分)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2分)

3【甲】:

吴下阿蒙或者刮目相

【乙】:

熟能生巧(2分)

4.略(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熟能生巧

等方面阐述均可。

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2分)

 

《孙权劝学》答案

(一)

9.D;10.B;11.A12.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二)

 

12.①研究②因为

13.D

14.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15.结友有恒(勤朴)

16.示例:

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定量读书法,如“日

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③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④定时读书法,

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三)

10.到了⋯⋯的时候离开因⋯⋯获罪(犯罪)偏爱

11.我担心每个人都依仗您的偏袒(枉法),这会让那些行为端正的人恐惧。

12.相同之处:

都善于虚心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示例:

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

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13.都是侧面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

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相寿“流涕

 

而去”是因为唐太宗没有帮他官复旧职,以他离开的失望痛苦,反衬唐太宗虚心听取劝谏,不徇私枉法。

注释:

坐:

犯罪陈:

陈述还:

恢复恩私:

恩爱偏宠纳:

采纳四

海:

天下如是:

如此。

是,此,这样遣:

派遣,打发

译文一:

濮州史庞相寿因为犯了贪污罪被罢免了官职。

庞相寿便陈述自己曾

经在秦王府当过幕僚。

唐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很是同情,准备让其官复原职。

大臣魏征便向太宗进谏道:

“当年秦王的老部下,天下有很多呀,我担心每个人都仗恃您的偏袒,而让那些真正行为端正的人恐惧。

”太宗听了高兴地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并告诉庞相寿:

“过去我身为秦王,是一府之主;今天我身在皇位,是天下之主啊,不能单独照顾老部下。

连魏大人都这样秉公执法,我又怎么能违反原则以徇私情呢!

”唐太宗便赏赐给庞相寿一些布匹丝帛让其回家。

庞相寿含泪而去。

 

(四)

15、

(1)及,赶上

(2)想,想要(3)才(4)等,等到

16、

(1)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弟子传承下来的。

(2)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

(3)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17、甲文: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乙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8、略(言之有理即可)

(五)

19、C(3分)

20、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