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16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一章醛和酮1.docx

第十一章醛和酮1

第十二章醛和酮核磁共振谱

一、课时:

6学时

二、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三、题目:

醛和酮核磁共振谱

四、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醛、酮的命名方法,结构特征及波谱特征。

(2)掌握醛酮中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醇、氢氰酸、亚硫酸钠、格林那试剂、氮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及其运用。

(3)掌握α—H的反应:

羟醛缩合发生的条件、形式和应用;卤仿反应的条件和在鉴别及合成上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

(1)羟醛缩合反应

(2)醛酮中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六、教学难点:

(1)醛酮中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醇、氢氰酸、亚硫酸钠、格林那试剂、氮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及其运用。

(2)羟醛缩合反应,核磁共振谱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

八、教学内容:

学习要求

醛和酮都是分子中含有羰基官能团(>C=O)的化合物,羰基与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羰基同时与两个烃基相连的称为酮。

 

12.1醛、酮的结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12.1.1醛、酮的结构

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所以要了解醛酮必须先了解羰基的结构。

羰基是用一个双键和氧相连的原子团(>C=O)。

 

 

12.1.2分类

12.1.3同分异构现象

12.1.4醛酮的命名

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支链视为取代基,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编号时碳原子的位置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

例如:

 

12.2醛、酮的制备

醛酮的制法途径很多,前面已学了不少,现综合介绍一些常用的制备方法。

1.         炔烃的水合和胞二卤代物的水解

①             炔烃水合:

②             胞二卤代物水解:

2.由烯烃制备

3.由芳烃侧链α-H的氧化

控制氧化条件,氧化剂不要过量。

②CrO3-醋酐作氧化剂

二乙酸酯不易连续被氧化

4.由醇氧化或脱氢

①Na2Cr2O7(加硫酸)氧化法

由仲醇氧化制备酮,产率相当高;而由伯醇氧化制备醛,产率低,生成的醛可继续氧化成羧酸。

②CuO脱氢法

③CrO3-吡啶(萨瑞特试剂)——CrO3(C5H5N)2

氧化很好地控制在生成醛的阶段,且双键不受影响。

④[(CH3)2CH-O]3Al(欧芬脑氧化法)

双键不受影响

5.傅瑞德尔-克拉夫茨(Friedel-Crafts)酰基化

是制备芳酮的重要方法,优点是不发生重排,产物单一,产率高。

6.盖德曼-柯赫(Gattermann-Koch)反应

在催化剂存在下,芳烃和HCl,CO混合物作用,可以制得芳醛

该反应叫盖德曼-柯赫反应,它是一种特殊的傅氏酰基化反应。

12.3醛、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12.3.1     物理性质(自学)

12.4醛、酮的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反应和α-H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

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如下:

 

12.4.1亲核加成反应

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反应范围:

醛、脂肪族甲基酮。

催化剂:

碱性溶液。

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上是增长碳链的一个方法。

ArCOR和ArCOAr难反应。

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例如:

 

2.与格式试剂的加成反应

 

醛和酮均可发生此反应,式中R也可以是Ar。

加成物用稀酸处理,水解成醇,故该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

此反应是可逆的,也是增长碳链的反应。

 

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

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的加成反应

 

产物α-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乙醚,溶于水,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

故此反应可用以鉴别和提纯醛、酮。

4.与醇的加成反应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

反应的应用:

有机合成中常利用缩醛的生成和水解来保护醛基。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醛、酮能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醛、酮与有α-H的仲胺反应生成烯胺,烯胺在有机合成上是个重要的中间体。

 

 

 

 

 

6.与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

12.4.2还原反应

利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试剂可将醛、酮还原成不同的产物(如:

醇、烃或胺)。

(一)还原成醇()

1.催化加氢(产率高,90~100%)

金属催化剂:

Ni、Cu、Pt、Pd等

 

如要保留双键而只还原羰基,则应选用金属氢化物为还原剂。

2.用还原剂(金属氢化物如:

LiAlH4、NaBH4、异丙醇铝等)还原

(1)LiAlH4还原

 

LiAlH4是强还原剂,但①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键都可被其还原;②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中使用。

(2)NaBH4还原

NaBH4还原的特点:

1°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它基团。

2°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二)还原为烃()

较常用的还原方法有两种。

1.凯惜纳-沃尔夫-黄鸣龙还原法

此反应是凯惜纳和沃尔夫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故此而得名。

1946年-黄鸣龙改进了这个方法。

2.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酸性还原

 

此法适用于还原芳香酮,是间接在芳环上引入直链烃基的方法。

对酸敏感的底物(醛酮)不能使用此法还原(如醇羟基、C=C等)。

12.4.3氧化反应

醛、酮在氧化反应中有较大的差别,醛比酮容易被氧化,弱的氧化剂即可将醛氧化为羧酸。

 

12.4.4歧化反应——坎尼扎罗(Cannizzaro)反应

没有α-H的醛在浓碱的作用下发生自身氧化还原(歧化)反应——分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等摩尔的醇和酸的反应称为康尼查罗反应。

 

交叉歧化反应:

甲醛与另一种无α-H的醛在强的浓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

这类反应称为“交叉”坎尼扎罗反应,是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12.4.5α-H的反应

醛、酮分子中由于羰基的影响,α碳上的H变得活泼,具有酸性,所以带有α-H的醛、酮具有如下的性质:

1.互变异构

这种异构现象就叫做酮-烯醇互变异构。

 

简单脂肪醛、酮在平衡体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极少。

二酮(β-二羰基类化合物)的平衡体系中,由于共轭效应,烯醇式的能量降低,烯醇式含量会增多。

2.α-H的卤代反应和卤仿反应

(1)卤代反应

醛、酮的α-H易被卤素取代生成α-卤代醛、酮,特别是在碱溶液中,反应能很顺利的进行。

例如:

(2)卤仿反应

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碱溶液中与卤素反应,则生成卤仿。

若X2用I2则得到CHI3(碘仿)黄色固体称其为碘仿反应。

碘仿反应的范围:

具有结构的醛、酮和具有结构的醇。

因NaOX也是一种氧化剂,能将α-甲基醇氧化为α-甲基酮。

碘仿为浅黄色晶体,现象明显,故常用来鉴定上述反应范围的化合物。

3.羟醛缩合反应

有α-H的醛在稀碱(10%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羟基醛,故称为羟醛缩合(或醇醛缩合)反应。

 

通过羟醛缩合,在分子中形成新的碳碳键,增长了碳链。

若用两种不同的有α-H的醛进行羟醛缩合,则可能发生交错缩合,最少生成四种产物。

若选用一种无α-H的醛和一种α-H的醛进行交错羟醛缩合,则有合成价值。

(1)酮的α-H的缩合困难,一般较难进行。

酮与醛的交错缩合可用与合成。

二酮化合物可进行分子内羟酮缩合,是目前合成环状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例如:

4.醛酮的其它缩合反应——柏琴(Perkin)反应。

P332~333。

12.5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12.5.1简单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影响亲核加成的因素

1.空间因素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无论是反应物还是亲核试剂的空间体积对反应影响很大,体积越小越好,空间基团越大,位阻也越大。

R、Rˊ、Nu-的体积增大,平衡常数减小。

2.电负性因素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羰基反应性能还主要决定于羰基碳原子上正电荷量,正电荷量愈大则亲核加成愈容易进行;羰基碳原子上的正电荷量决定于所连接基团的吸电性还是给电性。

3.试剂的亲核性对亲核加成的影响

试剂的亲核性愈强,反应愈易发生。

12.5.2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醛、酮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为加成——消除历程。

12.5.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1.对手性脂肪酮的加成

 

加成方向遵守克拉姆(Cram)规则

Cram规则——设α-手性碳原子上所连的三个基团分别用L、M、S代表其大、中、小,则加成时Nu主要从最小基团S一侧进攻最为有利,生成的产物为主要产物。

2.脂环酮的加成

脂环酮的羰基嵌在环内,环上所连基团空间位阻的大小,明显的影响着Nu的进攻方向。

3.Nu的体积对加成的影响

对于同一反应物,所用Nu体积的大小,也影响其进攻方向。

12.6重要的醛酮(自学)

12.7核磁共振谱

12.7.1基本知识

1.核的自旋与磁矩

由于氢原子是带电体,当自旋时,可产生一个磁场,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个自旋的原子核看作一块小磁铁。

氢的自旋量子数ms为+,-。

2.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的磁矩在无外磁场影响下,取向是紊乱的,在外磁场中,它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

给处于外磁场的质子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当辐射所提供的能量恰好等于质子两种取向的能量差(ΔE)时,质子就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2.核磁共振谱图的表示方法

 

12.7.2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1.化学位移

氢质子(1H)用扫场的方法产生的核磁共振,理论上都在同一磁场强度(Ho)下吸收,只产生一个吸收信号。

实际上,分子中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氢,再不同Ho下发生核磁共振,给出不同的吸收信号。

 

这种由于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磁场强度下产生吸收峰,峰与峰之间的差距称为化学位移。

2.屏蔽效应——化学位移产生的原因

由于电子产生的感应磁场对外加磁场的抵消作用称为屏蔽效应。

3.化学位移值

化学位移值的大小,可采用一个标准化合物为原点,测出峰与原点的距离,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值(Δυ=υ样品-υTMS),一般采用四甲基硅烷为标准物(代号为TMS)。

化学位移是依赖于磁场强度的。

为了使在不同频率的核磁共振仪上测得的化学位移值相同(不依赖于测定时的条件),通常用δ来表示,δ的定义为:

标准化合物TMS的δ值为0。

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诱导效应

(2)电子环流效应(次级磁场的屏蔽作用)

12.7.3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

在核磁共振谱图中,每一组吸收峰都代表一种氢,每种共振峰所包含的面积是不同的,其面积之比恰好是各种氢原子数之比。

如乙醇中有三种氢其谱图为:

 

故核磁共振谱不仅揭示了各种不同H的化学位移,并且表示了各种不同氢的数目。

12.7.4峰的裂分和自旋偶合

1.峰的裂分

应用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仪时,得到等性质子的吸收峰不是一个单峰而是一组峰的信息。

这种使吸收峰分裂增多的现象称为峰的裂分。

2.自旋偶合

裂分是因为相邻两个碳上质子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而产生的。

我们把这种由于邻近不等性质子自旋的相互作用(干扰)而分裂成几重峰的现象称为自旋偶合。

(1)自旋偶合的产生(以溴乙烷为例)

(2)偶合常数

偶合使得吸收信号裂分为多重峰,多重峰中相邻两个峰之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J),单位为赫(Hz)。

(3)自旋偶合的限度(条件)

磁等性质子之间不发生偶合;两个磁不等性质子相隔三个σ键以上时;则不发生偶合;同碳上的磁不等性质子可偶合裂分。

3.裂分峰数的计算

裂分峰数用n+1规则来计算(n—邻近等性质子个数;n+1—裂分峰数)

当邻近氢原子有几种磁不等性氢时,裂分峰数为(n+1)(n′+1)(n″+1)

作业:

P2991,2,4,5,6,7,8,9,11,1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