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35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6~2015)    德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6月    《德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编制委员会    主任:

翟长生  副主任:

刘宗斌孟庆峰  成员:

张兴利程木文于超先刘德水李守江  牛洪春张建新蔡文晓侯广强路平  郭平银高建和韩良民    主编:

李洪奎  副主编:

董三强张俊波  编写人员:

李洪奎董三强张俊波吕昶朱德林  李燕王虹柴永昌赵慧张玉波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德政办字〔2011〕14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组织实施《德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6—2015)》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德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现就《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规划》是全市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

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依法保护矿产资源,促进矿产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遵循《规划》。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按照《规划》的要求,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分区制度和准入条件,严格执行最低规模开采制度,提高集约化水平。

对不符合《规划》的勘查、开采项目,不得批准设立矿山企业,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建设用地。

三、各级要将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

要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逐步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

加强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要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领导责任制,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

对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矿产资源规划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查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广泛开展对矿产资源规划的宣传,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情  况的监督。

要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加速推进矿产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二○一一年三月四日            主题词:

国土资源矿产通知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年3月7日印发      目 录    一、总则.1  二、现状与形势.1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  

(二)首轮矿产资源规划回顾.3  (三)矿产资源与勘查开发现状.4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8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9  (六)供需形势与保证程度.10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规划目标.14  四、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17  

(一)基础地质调查.17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17  (三)矿产资源勘查.18  (四)勘查规划分区.19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21  

(一)开采规划分区.21  

(二)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调控.25  (三)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26  (四)开发利用结构.28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29  

(一)主要任务.29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31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32  (四)矿区土地复垦.33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4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34  

(二)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34  (三)完善矿业权监督管理制度和市场建设.36  (四)调整地热空间布局,强化地热监督管理.36  (五)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激励和约束机制.36  (六)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37  (七)两种资源,两个市场.37  (八)加强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38  (九)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39      附表目录    附表1截至2005年德州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  附表22005年德州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  附表3德州市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及其预测表  附表4德州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分区表  附表5德州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项目表  附表6德州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  附表7德州市主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表  附表8德州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  附表9德州市主要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块表  附表10德州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  附表11德州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  附表12德州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工程规划表  附表13德州市矿山土地复垦规划表  附图目录    附图1德州市矿产资源分布图1/20万  附图2德州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1/20万  附图3德州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分区图1/20万  附图4德州市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分区图1/20万  附图5德州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分区图1/20万  附图6德州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1/20万  一、总则为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总方针,加强对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成果要求》及《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第二轮《德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规划》适用本市所辖行政区。

  二、现状与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的鲁西北平原。

现辖1区、2市、8县,分别为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庆云县、临邑县、齐河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总面积10356平方千米;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52.63万人,2007年末,总人口561.67万人。

  作为山东省的北大门,北依京津,南临济南,东连山东半岛沿海开放区,西接山西能源基地,具有“南北借力、东西逢缘”的区位优势。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和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崛起,德州市将成为沟通几大经济圈的重要枢纽之一,具备“南融北接”的区位功能。

辖区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誉。

京沪、德石铁路在此交汇,京福高速纵贯南北,南部的青银高速横贯东西;规划在建的重要交通线有:

京沪高铁、德龙烟线、德滨高速、德商高速和济沧高速。

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31.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098元。

地方财政收入30.7亿元,增长26.2%。

结构调整成效突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5.3∶55.2∶29.5。

  200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80.8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1723元,地方财政收入42.01亿元。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有较大改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达到582.51亿元,增长35.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6.37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增长1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21亿元,增长15.9%。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开始起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0%和35%。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4.2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8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亿元。

  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跃升。

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

58:

32。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4%。

  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

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00元和55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8%左右。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大明显变化”,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首轮矿产资源规划回顾德州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9月发布实施了第一轮《德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规划》的实施对促进全市矿产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奠定了良好开端,在加强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控矿山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矿产调查与勘查得到进一步加强,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勘查投入增长较快,勘查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矿产开发布局趋于合理。

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生产规模过低的矿山。

矿山数由原来的406处减少为387处,压减4.68%。

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存在的问题∶矿产资源规划法律地位不明确,统一管理与部门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监管措施强制性不够,规划预审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矿产资源与勘查开发现状1.矿产资源形势  

(1)概况  全市现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下同)11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4种,水气矿产3种,以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居多。

查明(或预查、简测)各类矿产地436处。

其中大型矿区6处、中型矿区30处、小型62处、矿点338处,以小型和矿点为主。

见附表1,附图1。

  

(2)矿产资源基本特点  ①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明显。

受成矿地质条件控制,矿产资源的空间赋存规律十分明显。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临邑地区,煤炭  分布于沿黄地带的齐河、禹城。

地热全市各县(市)均有。

  ②矿种较单一,主要为能源矿产。

地处鲁西北平原,广泛发育古近纪济阳群生油层和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因此主要赋存较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

  ③矿区(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油气、煤矿资源聚集度高。

全市查明(或预查、简测)矿产地436处,其中小型和矿点规模矿产地占全市矿产地总数的91.1%,以粘土类矿产居多。

在能源矿产中,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中型油田中,煤炭全部为大、中型矿区(井田)。

油气、煤炭资源聚集度高。

  ④煤矿区开发技术经济条件较差。

已查明的井田多数沿黄河分布,上覆较厚的第四系,临近黄河,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开发技术经济条件较差。

  (3)主要矿产资源潜力  ①石油、天然气∶保有储量1703.2万吨,资源储量2183.2万吨。

据预测,济阳坳陷本市域内有1.26~1.90亿吨的石油资源潜力;临清坳陷本市域内的石油资源潜力为3919万吨,天然气资源潜力为270×108立方米。

  ②煤∶保有资源储量12.37亿吨,其中基础储量8.08亿吨。

据预测,-12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29.832亿吨。

  ③地热∶保有资源储量2906.33万立方米/年。

据预测,全市地热资源量为1.99×1022焦耳,折合标准煤67.87×108吨,每年热水可开采量为14.15×108立方米。

  2.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1)区域地质调查  已完成1∶20万济南市、禹城市2幅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德州市、禹城市等3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德州市域范围内的1∶10万~1∶20万航空磁力测量,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德州市德城区城市地质调查。

  

(2)矿产勘查  ①探矿权设置现状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设置探矿权32处,登记面积计2136.08平方千米,其中,煤17个,登记面积1859.88平方千米,主要集中于齐河县和禹城市;地热15个,登记面积276.2平方千米,主要集中于各县(市)的城区。

  2007年,设置探矿权37个,总登记面积2383.41平方千米。

其中,煤18个,登记面积2101.07平方千米;地热19个,登记面积282.34平方千米。

  ②主要矿产勘查程度  石油、天然气∶探明3处油气田,均达到勘探程度,其中探明临盘油气田面积2.94平方千米。

  煤∶查明煤矿区(井田)6处,其中达到勘探程度的3处,占查明总数的50%;详查2处,占33%;普查1处,占17%。

控制深度-1200米以浅。

  地热∶查明地热34处,达详查程度的21处,占查明总数的62%;普查程度的13处,占38%。

  建筑用砂∶查明矿区1处,普查程度。

  陶粒用粘土∶查明矿区1处,普查程度。

  矿泉水∶查明矿区15处,均达到详查程度。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采矿权设置现状  2005年,全市共设置采矿权(不含石油、天然气、地下水)387个。

在采矿权构成中,煤2个,占0.52%,地热9个,占2.33%,砖瓦用粘土372个,占96.12%,矿泉水4个,占1.03%。

见附表2。

  2007年,设置的采矿权增至(不含石油、天然气、地下水)394个。

其中,煤2个,地热16个,砖瓦用粘土371个,矿泉水5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005年,开发利用矿产6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1种,水气矿产1种。

全市有矿山企业387家(不含石油、天然气企业,下同),其中大型矿山10家,中型矿山2家,小型矿山(含小矿)375家。

从业人员2.17余万人。

开采矿石量385.52万吨、110.54万立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6334.93万元。

按矿产类别统计,能源矿产矿山企业11家,完成工业产值1.58亿元;建材非金属矿产(砖瓦用粘土)企业372家,完成工业产值2.05亿元;其他(矿泉水)企业4家,工业产值77万元。

详见附表3、4。

  2007年,开发利用矿产6种,分别为石油、天然气、煤、地热、砖瓦用粘土和矿泉水。

全市有矿山企业394家(不含石油、天然气企业,下同),其中大型矿山19家,中型矿山3家,小型矿山(含小矿)372家。

从业人员2.16余万人,年开采矿石量974.0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约45864.31万元。

  (3)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  2005年,煤矿采区回采率为85%。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005年,德城区地下水超采漏斗面积4823平方千米,地面沉降面积4579.28平方千米,累计沉降量在500~936mm之间,沉降速率每年35.71~66.86mm。

因开采石油、地下水,造成地面裂缝。

煤矿采空地面塌陷1000亩。

邱集煤矿煤矸石年产出量3万吨,积存量15万吨,废水年排放量3.6万吨。

采油井、钻探井及储油罐造成周围土壤污染。

砖瓦粘土矿山累计破坏土地756.266公顷。

  2007年,全市粘土类矿山累计破坏土地926.17公顷,累计已治理面积514.76公顷,治理率为55.58%。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  完成石油土壤污染置换治理4处,累计换土4200立方米;石油土壤污染生物治理10处,治理面积33亩。

2000年以来,全市已关闭砖瓦粘土企业63家,复垦土地2000.14亩。

2005年,治理粘土类矿山破坏土地面积446.48公顷,治理率为59.03%。

  3.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随着采矿业发展,矿山“三废”排放量将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石油开采土壤污染面积逐渐增大,采油注水产生的地裂缝和喷油塌坑仍然存在;煤矿山开采形成的地面塌陷面积将逐渐扩大,新建煤矿还将产生新的塌陷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面积也不断扩大;地面沉降量和沉降面积逐渐加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质调查与勘查工作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受成矿地质条件限制,多数重要矿产为隐伏矿床,埋藏深度大。

目前找矿方法仍多停留在传统的地质找矿上,矿产勘查缺乏创新,技术手段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找矿工作没有明显突破,重要矿产(主要指煤)新增储量不多,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2.砖瓦用粘土消耗量大,破坏耕地比较严重  现有372家砖瓦用粘土矿山企业,开采粘土形成近13736亩露天采场。

采场众多,分布比较广泛,且布局不够合理。

部分采场占用农田,破坏耕地比较严重。

  3.地热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利用水平较低  目前全市开采和拟采地热井达19口,德城区内的部分地热井之间的距离小于2000米。

由于地热井布局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地热梯级综合利用程度低,地热热能未能充分利用,地热尾水直接排放,以致浪费资源较严重。

  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因历史欠账大、资金短缺等因素而滞后,部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难度大。

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程度较低,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制度尚未建立,制约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供需形势与保证程度1.主要矿产供需形势  

(1)煤  2005年,保有资源储量12.37亿吨,其中储量1.59亿吨。

2007年,保有资源储量约11.92亿吨,其中储量1.51亿吨,由于重算增减和开采,储量比2005年减少5.3%。

2005年,原煤产量65万吨,全市工业消耗原煤1441.61万吨,原煤产量仅占消费量的4.52%,缺口高达1376.61万吨。

2007年,原煤产量54.29万吨。

至2010年,预计原煤需求量将达2374万吨左右,原煤产量可增加到近180万吨,供需缺口仍然高达92%以上。

预计2015年、2020年产量分别为220万吨、270万吨,需求量分别为2874万吨、3374万吨。

资源储量能保证需求,但由于产能的限制,规划期内,原煤主要依靠外部供应的局面不会改变。

  

(2)石油  查明资源量2813.2万吨,可采储量1703.2万吨。

2005年,原油产量126万吨,加工量45.68万吨,加工量占原油产量的36.25%。

2007年原油加工量60.46万吨,比2005年增加32%。

至2010年,原油产量预计仍维持在126万吨,而原油加工量增加到68.83万吨,原油加工量占原油产量的比例提高到54.63%,可供其他加工业的原油量会有所下降。

预计2015年、2020年产量分别为120.75万吨、117万吨,加工量分别为86.33万吨、103.83万吨。

  (3)地热  2005年,保有资源储量2906.33万立方米/年,地热实际年开采量为110.34万立方米。

2007年,地热保有资源储量仍为2906.33万立方米/年,地热年开采量为474.83万立方米。

今后地热开发速度加快,预计2010年、2015年、2020年地热年开采量分别达820.12、1200.89、1610.95万立方米,均低于目前查明的地热资源储量。

本市地热资源潜力很大,预测仅德城区(包括经济开发区和商贸开发区)的明化镇组下段热储层地热可采资源量就达7446万立方米/年,连同其他县(市)正在勘查的地热资源量,其资源完全可满足今后的需求。

  (4)砖瓦用粘土  砖瓦用粘土在全市均有分布,简测资源量2273.6万立方米,保有资源量1961.4万立方米,当年消耗粘土320.32万吨。

由于宏观政策,今后砖瓦用粘土矿山转产以煤矸石、粉煤灰、黄河淤泥、工业尾矿、河湖淤泥等固体废物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我市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沉积了大量的黄河淤泥,可作为替代制作砖瓦的原料,其资源前景巨大,能满足需求。

  (5)矿泉水  2005年,查明矿泉水产地15处,可供开采总量为10258立方米/日;有4家矿泉水企业,实际开采量550立方米/日。

2007年,可供开采总量仍为10258立方米/日;有5家矿泉水企业,实际开采量1080立方米/日,比2005年增加96%。

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可以满足开发利用的需求。

  2.保证程度  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矿泉水、砖瓦用粘土等矿产在本市资源储量比较丰富,具有一定找矿前景,为保证程度高的矿产,现查明的储量能够满足开发和社会的需求。

其中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查明储量较多,能够满足矿山生产需要。

但目前煤矿山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矿山建设滞后,生产的原煤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缺口很大。

随着新建矿山陆续建成投产,煤炭供应缺口有望逐步减小。

砖瓦用粘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国家政策规定禁止开采占用耕地的砖瓦粘土,以黄河淤泥等替代制作砖瓦的原料,其资源前景巨大,能满足需求。

陶粒用粘土本市有一定的资源储量,能保证社会需求。

  建筑用砂(地砂)、水泥用粘土,本市有少量资源储量,但不能满足本市的社会需求,主要由周边邻近地区供给,为保证程度低的矿产。

  其他经济社会所需矿产本市均没有,为短缺矿产,均需市外、省外供给,或从国外进口。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的,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控开发总量,优化矿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努力开拓资源供给渠道,实现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机无限的社会主义新德州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总方针,以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矿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总原则。

  1.细化落实,做好衔接  细化、落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本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并与本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做好衔接。

  2.鼓励勘查,增加储量  加强重要成矿区带的调查评价,突出煤、地热等重要矿产,加强矿产勘查以及深部找矿,实现找矿突破,增加可采储量,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3.依靠科技,节约资源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开展地质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展采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科技攻关,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宏观调控,市场配置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引导矿山企业面向市场。

调整矿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开发布局,实现适度开发,建立健全以市场调节与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