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72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讲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华文化的标志、见证及近代经历的衰微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此考点将是今后高考命的方向,命题角度也比较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可结合史书典籍或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文物古迹方面的新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来复习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对该考点要注重理解包容性的两层含义。

借助一些历史史实和现实事件,还可以结合民族之间的态度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从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现象中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相对于外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中华文化根据地域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命题,“为什么”“怎么样”。

可结合抗击冰雪精神,航天精神等来分析,要求全面牢记所有要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知识清单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的作用。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要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1.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共10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重要提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表明了中华文化动、静结合的特点。

源远流长是动态,表明中华文化的历史;博大精深是静态,表明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

(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重要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涵盖两层意思: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要求能够结合材料区分开来。

[重难点突破]重点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纵向表明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

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或中断或湮灭,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从发展历程年,其特征是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横向表明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1)独特性:

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显示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其想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采。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体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典例1】(XX·广东饶平模拟)在我国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欢迎的歌舞主要有黄河以北各省的“秧歌”、西南各省的“花灯”、南方各省的“采茶”、东北的“二人转”、内蒙古和山西的“二人台”等。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a.受大众传媒的影响b.不同的区域,文化一定不同 c.丰富多彩,有区域特征d.通过社会体验获得【解析】c。

本题主要通过不省份不同的文化特色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共10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重难点2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方面。

1.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是一视同仁。

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3.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把它当做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仁义醇厚,道家的清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峻,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是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精华相互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

【典例2】(多项)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晚灯习俗。

这表明()a.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b.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c.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d.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解析】ab。

本题主要是考查外来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交流与兼容性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分析可知,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人我国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了我国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体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兼容性,因此ab正确。

c、d项错误。

重点3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灿烂辉煌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同时,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中,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有着中华文化共性的特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化的特征。

【典例3】藏族文化中的成就突出的天文、历法、医学,技艺高超的绘画、建筑、雕刻,令人陶醉的音乐、舞蹈、曲艺,众多的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等,记录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②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共10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解析】a。

此题考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这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并长期积淀形成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由此可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但又形成一体。

④说法错误。

高考考向探析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命题角度一:

中华文化经历的历史阶段  【例题1】(XX·广东雷州调研题)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剖析】b。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故选b。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命题角度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表现【例题2】(XX·广西玉林调研)(多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收集了当时齐、鲁、楚等地的各具特色民歌,内涵深厚丰富,其四言诗格式,为中国格律诗之滥觞,造就了中国文学不同于别国文学的独特风格,明代以来已被翻译成英、日、德、法、俄等多种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这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说明()a.中华文化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更优秀b.世界上各国的文学都继承了《诗经》的风格c.中华文学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d.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绚丽多彩【剖析】cd。

《诗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

a、b两项说法错误。

命题角度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区域性表现【例题3】(XX·广东佛山调研题)“五羊”是广州城市最为知名的一个标识,广州XX年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五只羊分别有五种不同的色彩,包括蓝色、黑色、红色、绿色和黄色,分别象征着珠江、岭南文化、木棉花、白云山和“穗城”。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a.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b.独特性的特点c.区域性的特点 d.民族性的特点【剖析】c。

抓住题干“珠江、岭南文化、木棉花、白云山和穗城”,这都是广东特色,因此c项正确。

【名师指引】这一考点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常以选择题为主,但并不排除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复习我们要综合来考虑。

高考命题将会以有关史料和古文为载体,考查对这一知识的感受和领悟能力。

复习时注意把握两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产生的原因、意义,要注意联系当前的一些文化活动,如中华民族对传统节日的继承、我国丰富的文献资料、最近举行的文博会、文化艺术节、中外文化交流年、奥运文化、孔子热等活动来理解。

【新题导练】1.(多选)“门前潮汐家家海”和“华夷估舶(注:

估舶意为商船)自成群”,无疑对岭南文化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这说明岭南文化()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它区域文化完全不同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c.是岭南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共10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剖析】bc。

岭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不能认为是民族,因此a、d两项说法错误。

考向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命题角度:

中华文化包容性表现【例题4】(XX年高考政治,广东卷)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c.民族性d.地域性【剖析】b。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包容性,因此b项正确。

【名师指引】关于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有一个关键的细节问题需注意,即“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往往只考虑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而忽略或遗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因此在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全面,不可忽视对教材中一些细节问题的把握,且这一考点的出题形式比较灵活,要注意把握对包容性的两层含义的区分,可结合“孔子热”、党的xx大报告中的有关文化的部分来分析。

【新题导练】2.《红楼梦》中贾府为秦可卿发丧,和尚、尼姑、道士、儒官,各色俱全。

这从一个侧面主要说明中华文化()①包容性②求同存异③兼收并蓄④差异性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剖析】b。

题干“和尚、尼姑、道士、儒官各色俱全”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即包容性,没有差异性,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向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命题角度: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例题5】(XX·江苏启东调研)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凋《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剖析】bc。

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a项错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d项错误。

  【名师指引】虽然目前这一考点在各种考试中大部分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但并不说明该考点不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注重从问答题的角度进行复习,要注意结合前面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新题导练】3.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吸收了往届奥运火炬的优点,又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火炬造型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好传播。

“祥云”的文化概念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北京奥运会火炬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的无穷魅力。

共10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一是得益于他特有的包容性。

分析时注意不要遗漏。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是因为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传承。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想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限时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独树一帜b.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c.异彩纷呈、一脉相传d.薪火相传的继承性  【解析】b。

抓住题干“以众为师”,即可选b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这是因为()a.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c.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d.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解析】c。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先c;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3.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成功地运用了视觉艺术的世界语言,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鲜明而美丽地表达出来,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击缶、日晷、飞天、活字印刷、丝绸之路等中国故事,用全人类都能接受的表现方式讲述了()  a.中华民族的智慧优于其他民族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b。

奥运会上通过“击缶、日晷、飞天、活字印刷、丝绸之路”等中国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

4.“门前潮汐家家海”和“华夷估舶(注:

估舶意为商船)自成群”,无疑对岭南文化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这说明岭南文化()①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它区域文化完全不同②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③是岭南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④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共10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  【解析】d。

岭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不能认为是民族,因此①④说法错误。

  5.有一首歌中唱到: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④【解析】b。

此题是记忆性题目,依据知识点可知①②③④全选。

二、多项选择题  6.“原生态唱法”是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最大亮点和热点。

观众从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  陕北民歌中感受到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这表明()  a.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凸显民族的个性和特征,需要加以融合  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解析】ad。

由题干“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陕北民歌”等原生态唱法,可得出ad;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不合题意。

7.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人们尊陆羽为茶圣,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

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辉煌灿烂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中华文化有多样性【解析】acd。

中国人喜欢喝茶表明文化有共性,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表明文化有区域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同时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表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三、简答题8.XX年5月23日上午,xx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

“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

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多难兴邦: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抓住问题关键点“源自史书典籍”。

“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而这一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仍有深刻影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可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点来回答。

【答案】

(1)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多难兴邦”源自春秋时期的史书典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共10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抢分频道基础提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

关于汉字的看法正确地是()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d.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文字【解析】c。

本题考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的传见证的理解。

a、b、d三项错误。

2.《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而成。

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解析】b。

《论语》这一史书典籍经由其弟子收集整理传承下来并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差异性b.民族性c.地域性d.包容性【解析】c。

从“东酸、西辣、南甜、北咸”可知体现的是地域性,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多项选择题4.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b.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c.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d.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解析】ab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其中a、b、c三项分别是从时间历程上、汉字上、史学典籍上证明,d项不符题干要求,故选abc。

5.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正确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没有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解析】acd。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c、d三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因此b项错误。

三、简答题6.材料一: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载下来,流传后世的。

钱伟长先生就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30XX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却可以。

”材料二:

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史官的设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如《春秋》、《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等。

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内容比较简单,但让注意问题的要求“结合材料”,所以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来分析中华文化的这两大特点。

共10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答案】材料一说明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内涵丰富,到今天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二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自古就有史官一职,使大量的史实得以记录,丰富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为中华文化的传存发挥了积极作用。

能力提高训练一、多项选择题1.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a.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b.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c.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