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77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docx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

《农药生物测定》课后复习题

D

1.

2.

3.杀虫剂生物测定中移取试虫的方法有哪些?

(1)一般移取法:

对于活动强度不大或具有假死习性的试虫(棉铃虫等),可用镊子移取。

体型小,软体或易碰伤的试虫(蚜虫、红蜘蛛等),用毛笔移取,注意刺吸式口器的口针。

沾药未干的试虫,必须等药干后才能移取。

(2)趋光法: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移取试虫(如家蝇)。

(3)吸虫法:

适用于活动强度不大,微小的或易受机械伤害的目标昆虫(拟谷盗、米象等),

用真空或喉管空气注射吸虫法移取。

(4)自行迁移移虫法:

利用试虫的自行迁移生活特性达到混匀移虫的目的。

如蚜虫等。

(5)麻醉法:

对于飞翔或活动强度大的试虫,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麻醉处理。

4.论述胃毒、触杀、熏蒸、内吸、忌避作用测定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一、胃毒作用测定技术的基本原理:

通过试虫吞食带药食料,由消化道中毒致死,以测定胃毒毒力的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

无限取食法:

试虫可以无限制地取食含有杀虫剂的饲料,不计算实际吞食药量的用药方法。

此法简单,但不能避免其他毒杀作用的干扰;药量不易掌握,有拒食效应时难获得满意结果。

例如:

1)饲料混药喂虫法2)培养基混药法3)毒饵法4)土壤混药法

定量取食法:

使供试昆虫按预定杀虫剂的剂量取食,或能准确地测出试虫取食后所吞食药量的用药方法。

例如:

叶片夹毒法)、液滴饲喂法、口腔注射法

二、触杀作用测定技术原理:

将药剂施于虫体的全部或局部(合适部位),使药剂经体壁进入虫体而发挥触杀作用。

直接施药法:

直接将药剂施加在昆虫体表(喷粉及喷雾法、浸渍法、浸玻片法)。

局部施药法:

将药剂均匀地施于虫体的合适部位,使其充分发挥触杀作用。

由于药剂不接触昆虫的口器,可以避免胃毒作用的干扰(药膜法、点滴法)。

三、熏蒸作用测定技术的基本原理:

使药剂以气态经呼吸系统进入虫体,在作用部位产生毒力反应,以测定熏蒸毒力的杀虫剂生物测定。

方法:

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进行的。

熏蒸时间一股不超过5小时。

试验昆虫最常用的是米象与杂拟谷盗成虫(羽化后2—3天),也可以用黄粉甲幼虫或麦蛾幼虫(3龄左右)。

四、内吸毒力测定技术的基本原理:

使药剂经根、茎、叶或种子吸收和传导后,通过供试昆虫取食植物带毒组织或汁液产生中毒反应,以衡量内吸毒力的杀虫剂生物测定。

直接测定法:

将试虫置于经杀虫剂处理植株的未施药的部位,隔一定时间后,观察试虫中毒死亡情况,以判断内吸杀虫能力的方法。

间接测定法:

利用敏感水生昆虫(蚊幼虫)对受药植物浸出液的反应,来测定进入植物体内的内吸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

5.简述叶片夹毒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基本原理是用两张叶片,中间均匀地放入一定量的杀虫剂饲喂目标昆虫,然后由被吞服的叶片面积,计算出吞服的药量。

1、夹毒叶片的制备

2、饲喂方法

3、结果检查

4、致死中量的计算

6.何为杀菌剂生物测定。

利用病原菌或感菌生物体对杀菌剂的反应,来确定杀菌剂效力(毒力,药效)的农药生物测定。

7.简述菌种保存的方法?

1)传代培养保藏法:

是将菌株定期的移植到新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保存的方法。

是最基本的保藏法。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

是传代培养保藏法的一种改进,利用在斜面上加注灭菌的液体石蜡使培养物隔绝空气,同时防止培养基干涸而达到延长保藏时间的目的。

本法适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好气细菌的保存。

3)水保藏法:

将细菌或真菌悬浮在无菌水中在室温下保存菌种的方法。

4)冷冻保藏法:

通过冷冻使细胞停止活动进行保存的方法。

ⅰ)、低温冰箱保藏法(冷冻法):

将菌体移入分散剂中,保存在低温冰箱内。

ⅱ)、液氮保藏法:

将菌种用液氮进行超低温(-196℃)处理保存。

本法适用范围最广,适于绝大多数微生物、病毒、人类和动植物组织、原代及传代细胞、杂交瘤、体外质粒、重组DNA、单细胞藻株、原生动物等。

5)干燥保藏法:

将细菌或真菌干燥,停止代谢活动,然后进行冷冻或冷藏的保存方法。

6)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细胞冷冻使代谢活动完全停止,然后在真空下通过冰的升华除去水分并在真空状态下保存。

为防止冷冻干燥过程中细胞受到损伤,要在菌体内加入适当的保护剂,然后进行冷冻干燥。

7)寄主保藏法:

霜霉菌、锈菌、白粉菌等专性寄生菌的保存,一般是在植株幼苗上接种使其发病,隔一定时间后,取其孢子再接种到新的植物幼苗上,如此反复进行菌种保存。

8)基因工程菌的保藏:

基因工程菌最好应保藏在含低浓度选择剂的培养基中。

例如,质粒pBR322。

它除了能将外源DNA 输入E.coli细胞外,还赋予E.coli细胞Ampr和Tetr。

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Amp和Tet,则培养时可选择出含pBR322质粒的细胞。

8.简述孢子萌发试验法、生长速率测定法、附着法、稀释法和抑菌圈测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一、孢子萌发试验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药剂与病菌孢子接触后,根据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多少来判定药剂效力的杀菌剂生物测定方法。

可用于杀菌剂的筛选,药剂抗雨水冲刷的测定,也可用于杀菌剂作用方式的测定。

二、生长速率测定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病菌在含有不同浓度药剂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快慢,来判定药剂毒力大小的杀菌剂生物测定方法。

适用于不产孢子或产生孢子缓慢,而菌丝生长迅速、整齐、平伏于培养基上呈放射状生长的病菌。

三、附着法的基本原理:

将病菌孢子附着于灭菌的种子、滤纸片、果皮或其它保护材料上,使其接触药剂,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有无菌丝生长,以比较药剂效果。

常用于杀真菌剂的生物测定。

四、稀释法的基本原理:

又称最低抑制浓度测定法。

通过测定能完全抑制病菌生长的药剂最低浓度,来衡量药剂毒力的杀菌剂生物测定方法。

此法可用于多种化合物对真菌、细菌和酵母药效筛选的毒力测定。

五、抑菌圈测定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药剂在含菌培养基平面上水平扩散,形成大小不同的抑菌圈来比较毒力的杀菌剂生物测定方法。

9.简述温室盆栽试验中接菌施药方法及药效调查方法?

接菌方法:

喷洒法:

是将病原菌的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喷洒于植物表面。

喷粉法:

是直接用孢子粉(用滑石粉稀释)喷撒于植物叶片上。

涂抹法:

是用手指或纱布将孢子悬浮液涂抹于叶片表面,或在孢子悬浮液中加适量金刚砂,用手指涂抹于叶片表面。

注射法:

是将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用注射针注入寄主的生长点或幼嫩部分。

针刺法:

用灭菌的针刺伤寄主组织,然后将病菌接种在伤口内。

拌种法:

将病原菌的孢子拌在植物种子中。

浸种法:

将孢子悬浮液与种子浸泡在一起,然后播种。

土壤接种法:

将病菌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拌在土壤中。

蘸根接种法:

将幼苗的根部稍加损伤,在孢子或菌丝体悬浮液中浸过以后移植。

根部切伤接种法:

是移植铲或其他器具在植株的附近插入土壤中,使植株的根部部分受到损伤,然后将孢子或菌丝体的悬浮液灌注在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最好从移植铲插入的空隙中灌入。

施药方法:

1)测定药剂的保护效果:

先喷药,后接菌。

2)测定药剂的治疗效果:

先接菌,待病菌入侵后(1-2天)再施药。

3)测定药剂的内吸作用:

先喷药,后接菌。

4)测定药剂的持效期:

一次施药后,间隔1天,2天,4天,6天,8天或更长时间分期接种病原菌。

5)测定抗雨淋作用:

先喷药,用喷雾装置降水淋洗一定时间以模拟降雨,然后接菌。

效果调查:

1)调查发病普遍率:

以病害发生的普遍与否表示药剂的效果,计算调查总株(或总叶)数中发病百分率。

适用于某些土壤和种子传染的苗期病害,也适用于全株性病害。

2)计数法:

适用于叶斑类病害。

调查每一叶上的病斑数,求得平均每叶病斑数,并以此比较发病情况,计算防治效果。

3)分级计数法:

将病害分级调查后,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10.什么是除草剂生物测定?

度量除草剂对杂草生物效应大小和对作物安全性的农药生物测定。

通常采用不同剂量的除草剂对供试杂草(或作物)产生效应强度的相对比较方法,以评价一种或多种除草剂的相对效力(或安全性)。

11.简述除草剂生物测定的分类及原理(除草剂生物活性测定参数有哪些)。

一、整株水平测定

(1)植株生长量:

通过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量或形态特征变化的大小,来测定除草剂效力高低。

以鲜重或株高为指标。

(2)症状:

有些除草剂可引起试材的典型症状,可以利用此种反应来鉴定除草剂。

二、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

种子发芽:

通过种子萌发率或对胚芽、胚根伸长长度的受抑制程度,来测定除草剂效力。

三、细胞或细胞器水平、酶水平测定

1)生理生化指标:

通过对植物生理过程(二氧化碳交换量、水分消耗、黄化反应、根系活力)的抑制效应,来测定除草剂的活性和效力。

2)植物的部分细胞或细胞器:

如愈伤组织、线粒体、叶绿体等。

3)藻类的应用:

浊度计测定生长量、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含量、氧气释放、抑制面积的测定、直观观察

4)新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

12.简述除草剂生物测定的测定方法。

种子发芽测定法、植株生长量测定法、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症状鉴定法、愈伤组织鉴定法

13.列举至少5种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去胚乳小麦幼苗法、番茄水培法、浮萍法、圆叶片漂浮法、叶片内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光合速率测定法、叶圆片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法、离体叶绿体测定法

14.何为植物激素的生物测定?

利用敏感植物某些性状反应作指标,对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农药生物测定。

15.简述植物激素生物测定技术的分类,各常用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生长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燕麦弯曲法、小麦胚芽鞘伸长法、绿豆生根法

赤霉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水稻幼苗叶鞘伸长“点滴”法、大麦胚乳法矮生玉米叶鞘法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测定法:

萝卜子叶增重法苋红素合成法组织培养鉴定法小麦叶片保绿法

脱落酸的生物测定:

小麦胚芽鞘伸长法棉花外植体脱落法

乙烯的生物测定法:

乙烯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下胚轴的伸长;使下胚轴细胞横向扩大,下胚轴短粗;偏向上生长,从而使下胚轴横向生长。

黄化幼苗对乙烯的这三种反应被称为“三重反应”。

16.如何利用豌豆、绿豆、萝卜、棉花、燕麦来鉴别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或者:

大麦、小麦、绿豆、豌豆、萝卜)

生长素:

绿豆生根法、

赤霉素:

矮生豌豆下胚轴试法、大麦胚乳法

细胞分裂素:

萝卜子叶增重法、

脱落酸:

棉花外植体脱落法、小麦胚芽鞘伸长法

乙烯:

黄化豌豆幼苗、

17.论述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类型及测定技术。

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2)亚急性(subacutetoxicity)或亚慢性(subchronictoxicity)毒性:

化学物对生物体多次重复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合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所谓较大剂量,是指小于急性LD50的剂量。

两者的区别在于给药剂量和给药期限的不同,亚急性给药期限一般为14-28天,而亚慢性则为3-6个月。

3)慢性毒性(chronictoxicity):

化学物长期低剂量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给予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测定包括急性毒性测定、亚急性毒性测定、亚慢性毒性测定、慢性毒性测定。

18.农药对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测定试验中,染毒的途径有哪些?

1)经口(胃肠道)接触:

灌胃:

是将化合物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量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在每一试验系列中,同物种实验动物灌胃体积应一致,以单位体重计算所给予的毫升数,即ml/kg或ml/g。

吞咽胶囊:

将一定剂量受试化合物装入药用胶囊内,强制放到动物的舌后后咽部迫使动物咽下。

此种方式剂量准确,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合物。

家兔及猫、狗等大动物可用此法。

2)经呼吸道接触(吸入接触)

静式吸入:

系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加入定量的易挥发的液态化合物或一定体积的气态化合物,在容器内形成所需要的受试化合物浓度的空气环境。

动式吸入:

是指实验动物处于空气流动的染毒柜中,染毒柜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入与含受试化合物空气排出的动力系统和随时补充受试化合物的配气系统。

3)经皮肤接触

经皮肤吸收:

目前多选用家兔、豚鼠和大鼠。

定性试验:

考察一个外来化合物能否经皮吸收引起中毒。

小鼠或大鼠的浸尾试验是常用的定性试验方法。

定量试验:

是在实验动物已脱好毛的部位定量涂布受试化合物,以求该化合物经皮吸收的剂量-反应关系,求经皮LD50。

局部作用试验:

常用皮肤斑贴法或兔耳法。

4)注射途径接触受试物:

采用注射途径进行外来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比较毒性研究,以及化合物的代谢、毒物动力学和急救药物筛选等研究。

19.何为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在田间条件下评价农药对靶标生物(病、虫、草等)效应的试验技术。

是一种综合评价药剂使用价值的多因子综合试验。

20.论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要求、原则、试验方法、农药施用方法及药效调查方法。

要求:

试验目的明确、试验条件有代表性、试验结果可靠并具有可重复性

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并设置重复、运用局部控制、采用随机排列

试验方法:

顺序排列或随机排列

农药施用方法:

喷雾法、喷粉法、熏蒸法、撒施法、涂抹法、土壤深层施药及土壤施药法、拌种法、种苗浸渍法、毒饵法、注射法

药效调查方法:

21.试验方案设计:

以水稻纹枯病为试验对象,设计一套筛选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活性化合物的快速,简便的室内活性测定筛选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