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490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雨霖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多篇Word格式.docx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

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

在调查中了解到,雨霖村贫困户26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6户,占贫困户的62%;

缺劳力5户,占贫困户的19%。

比如贫困户杨保炎患有重病,其子又有精神疾病,目前生活困难,无钱治病;

贫困户王明平因病生活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

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力,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

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雨霖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

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

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

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大棚蔬菜和特色养殖。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

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

根据对雨霖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

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雨霖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木兰乡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雨霖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进一步弄清情况。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

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

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进一步完善规划。

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进一步突出重点。

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

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

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

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

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

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

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

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

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

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

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

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

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

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进一步创新方式。

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

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

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

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

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

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

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

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

村内无集体企业,2014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道路交通条件差。

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

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

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

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

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

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

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

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

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进一步弄清情况。

  进一步完善规划。

  进一步突出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

  进一步创新方式。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

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

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

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

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

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

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

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

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

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

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

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和猪牛羊鸡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

四是强化劳务输出。

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

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

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

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

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

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

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

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

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

“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

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

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

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

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

从2014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

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

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

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

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

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

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

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

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

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

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

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

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

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

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

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

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