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32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docx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

一纸浑厚苍茫满卷正大气象

——读张宏林的焦墨山水画作

独立艺评人陈焱

【题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一个平庸者的区别是在某一天或是某一刻,他突然能够把自己的灵魂揉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个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是灰暗的、沉闷的,但是某种光亮会在深不可测的地方突然闪现,打动那些能够感应的人们。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悟”。

它可能来得很早,也可能在很晚才出现,可是,没有它,一定不能算是艺术家”。

——美国作家林达。

我和张宏林没见过面。

但是我一直在关注他的教学和创作,特别是他的焦墨山水写生创作。

为什么要关注张宏林?

关注他的焦墨山水创作?

这其中原因很多。

这里主要有两个:

一是中国画坛自黄宾虹以后,焦墨山水创作后继乏人,呈式微之势,需要关注。

二是张宏林的焦墨山水创作,走的是一条纯粹学术的路子,有别于江湖上一些草根画家的笔墨范式,且渐成面目,值得关注。

“画画要画人心”

前不久,我跟张宏林有过一次微信对话。

他以自嘲的口吻对我说,“我平时教学工作很忙,能够自由自在创作的时间不多,画画纯粹是出于爱好,自娱自乐,胡乱涂鸦,我的画黑乎乎的,一般人不会喜欢。

在我接触到中国画家群体里面,张宏林是第一个如此自嘲的山水画家。

再看看他的近期作品,果真几乎全是“黑乎乎”的焦墨山水,属于当下大多数画家不愿或者不敢涉足的领域。

而张宏林却乐此不疲,潜心探索,如痴如醉,陶醉其中。

当代中国画坛,像张宏林这样如此自嘲、如此作贱自己的画家,不能说绝无仅有,但肯定是凤毛麟角。

老实说,自我嘲讽不仅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真诚,更需要艺术自信。

没有一点“底气”是万万不行的。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宾翁”。

梅墨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曾谈起过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的话题。

梅先生认为,黄宾虹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绘画里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靚丽,所以欣赏黄宾虹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

仔细思量,此言不虚。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

人生阅历,文化积淀,美学修养。

就是说,缺乏这三个方面的人生积淀,就不太容易看明白黄宾虹的画。

我想说的是,张宏林的焦墨山水同样难以看懂,同样难以被时下大多数人认同,至少现在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张宏林及其焦墨山水创作成就。

相反,我个人非常欣赏张宏林及其作品。

张宏林是一位相信作品会说话的国画家。

其焦墨山水以深厚的传统哲学修养为基础,吸取道家阴阳宇宙观为其艺术观,放笔直取,以笔立骨,注重书写性,注重气韵、气格、气象的表达,属于真正“写出来”的中国画。

特别是他能够通过自己的笔墨语言,把东方意象与西方抽象很好地结合起来,抒发内心感受,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其焦墨山水作品,干而不枯,焦而不燥,浑厚而滋润,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独树一帜,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我们从他的焦墨山水里面,可以读出岁月年轮,读出一种沧桑,读出情与爱,读出山之博大雄强,水之温润深沉。

正可谓一纸浑厚博大,满卷正大气象。

但他同时又是一位从不炒作、十分低调的国画家。

从他的焦墨山水里面,我们读出岁月年轮,读出沧桑,读出情与爱,读出山之博大雄强,水之温润深沉。

正可谓一纸浑厚博大,满卷正大气象。

张宏林的《陇山》、《洮水》、《祁连》、《渭河》等系列,都是以西北山水为表现对象,甚至同一主题、同一题材的作品,他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创作好多遍。

这不仅反映了画家身上有着西北人的执着和坚忍,无疑也反映了画家对于艺术的思考与探索。

应该说,这种思考与探索是非常可贵的。

也许我正在老去。

张宏林饱含深情的焦墨山水作品,总是勾起我诸多人生记忆,引起我的情感共鸣。

这毫不奇怪,因为我们是同龄人。

他笔下那些反反复复吟诵咏叹的山水,其实是一直陪伴他成长的陇山洮水,是对于家山家水的一种亲吻与追忆。

从他的《读山图》系列、《陇山》系列、《洮水》系列,等等一系列焦墨山水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张宏林对于故乡,对于那片生他养他的山山水水,怀有一种多么真诚、多么深厚的情感。

他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这种浓浓的乡情,被张宏林用枯笔竭墨宣泄在生宣纸上,幻化成淡淡的乡愁。

这种乡情,其实是人类伟大而纯洁的情感,就好比剪断了脐带的婴儿,虽然离开了母体,但婴儿无论长到多大,走有多远,都带有生命的印记,并且会永远陪伴他的一生。

无论张宏林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陇山洮水都会永远陪伴他,跟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然,一个艺术家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和题材进行创作,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这并不等于说,要求艺术家对生活去做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式的被动的描摹,而是要求艺术家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做人文、文化上的观照。

张宏林生长在渭水之滨、洮河岸边,对这片生于滋、养于滋的土地,怀有一种天然朴素的情感。

这种情感让他在完成哲学与艺术专业博士学业后,毅然决然把目光投放到那片雄奇的西北山水,回望家山,品味洮水,并用手中的画笔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咏诵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他的《陇山》系列、《洮水》系列、《渭河》系列、《祁连》系列等山水写生小品,就是在对故乡一遍又一遍的凝视与回望中创作完成的。

这种凝视与回望,仿佛即将远行游子的一步三回头,既有依依不舍,又有殷殷期盼。

应该说,对于故乡的这种情愫,是人类一种非常美好而复杂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张宏林山水作品里面不时流露出来,并让细心的读者品出了个中滋味。

正是这种赤子情怀,赋予张宏林山水一种博大而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生命观照,与那些无病呻吟的庸俗之作拉开了思想与情感上的距离,其山水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因此而凸显出来。

“人格就是画格”

作为一位山水画家,张宏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有意识的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家山家水,作为创作具象,通过焦墨技法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心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是缅怀逝去的青春,或是一段陈年岁月,或是一桩难忘往事。

这种生活阅历,特别是这种文化上的自觉,恰恰是许多当代青年画家所不具备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除了热爱、学养、觉悟、天份之外,生活阅历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人学黄宾虹,可是他并不明白黄宾虹的生活阅历对于黄宾虹山水画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往往只是学到黄宾虹的一点皮毛而已。

作为山水画家,张宏林自然推崇黄宾虹。

这从他的笔法、墨法运用等方面便可略窥一斑。

但是,张宏林学习黄宾虹,重在钻研黄宾虹先生的表现形式,运用黄宾虹的笔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意愿。

当然,黄老先生的绘画艺术何其博大,何其精深,把张宏林与黄宾虹相提并论,并非帖切,这里只是表达张宏林的一种愿望和艺术追求。

但是,张宏林对中国画的文化精神、表现形式、语言关系、审美方法以及审美取向,的确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这与他国家画院10多年的学习、教学工作不无关系。

所以,张宏林的焦墨山水,并不是黄宾虹山水的当代版本。

他在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笔墨思考与情感,从而让他的作品在保持学术品格的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

所以,看张宏林的画作,“气息非常端正,非常浑厚,满卷是浩然正气,是正大气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国家画院前院长龙瑞评语)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山水领域,张宏林的焦墨山水以其浑厚苍茫和博大气象,而别具一格,卓然自立。

换言之,张宏林的焦墨山水,不是虚情假意,不是装腔作势,更不是媚俗迎奉,他画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是张宏林焦墨山水画作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地方,也是他的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跟当下画坛常见的曲意迎合市场、一味追求“润格”大相径庭。

殊不知,一些画家“润格”是上去了,可人格、画格却下来了。

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

前世今生说焦墨

我们不必去谈论张宏林绘画的笔墨线条这样的技术性问题,因为面对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如果再去评判他的技法问题,就等于跟一位哲学家去探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一样幼稚可笑。

作为已毕业10余年的哲学与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朱耀奎先生的博士生,著名画家李宝林、贾又福、于復千、刘牧等诸先生的弟子,张宏林焦墨山水的学术品格毋庸置疑;作为在国家画院从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张宏林作品的笔墨水准与自在谨严更是毫无疑问。

中国画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中国画的认识问题。

可以说,中国画创作水平的高低,全在于对中国画的认识水准。

这个所谓认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画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和艺术观问题。

应该说,张宏林的绘画创作路子是十分纯正的。

这些年来,张宏林在学习、教学和创作中,对中国画的体悟、观察、认识和把握的气息是得体的、准确的。

而这种对于中国画气息的体悟、观察、认识和把握,毫无疑问,得益于张宏林的哲学与艺术学的专业背景。

正是由于对中国画气息、气格、气韵的一种准确把握,张宏林对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关系,把握、运用得比较好。

特别是他娴熟地继承、掌握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线的艺术。

线,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在张宏林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和表达。

他的绘画线条十分活跃,十分生动,而且很有力度,富有表现性和表现力。

而说到线,就不能不说说传统焦墨画。

焦墨,或称枯笔、渴笔、竭墨。

焦墨山水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彩陶。

可是能在美术史上留下印记的画家却是屈指可数,寥若星辰。

黄宾虹晚期作品多有枯笔山水,画风浑厚华滋,笔墨深沉而浓黑,当为焦墨画者之楷模。

后者有张仃、王镛、崔振宽等,皆擅以焦墨作画。

焦墨画是采用干笔浓墨而不借助于水的渗化作用的一种画法,也是一种最古老的画法,比如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画法,隋唐时期兴盛起来的壁画,也基本上是焦墨。

到了北宋,虽有了水墨的浓淡变化,但与后世在生宣纸上那种水墨淋漓的丰富变化相比,也还是以浓墨为主,所以黄宾虹先生题画有“北宋多用焦墨”之说。

明末清初的程邃喜欢画焦墨,也多半是以枯笔渴墨为主,水墨辅之。

纯用焦墨作画,大概从当代的张仃先生之后才慢慢多了起来,但是相对于水墨,国内纯用焦墨作画也仅有崔振宽、王镛等为数不多的一批焦墨画家,在传承焦墨这一难度较大的古老绘画方法。

明陶宗仪《辍耕录·写山水诀》:

“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

”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唐子畏《溪山秀远》绢本……焦墨皴擦,极似马远、夏珪。

”王颂余《中国画技法述要·墨法》:

“用干笔蘸浓墨,传统叫‘焦墨’,焦墨可以说是最干的浓墨。

唐宋以后随着宣纸的日渐普及,利用水在生宣纸上的洇化作用,水墨画法遂日益盛行。

文人画家更崇尚水墨,以水墨为“戏”,大大推进了中国画技法的发展和成熟。

可以说水墨的“韵味”,水晕墨彰的雅致效果,全归功于“水”。

宋元以后的历代文人画家都极力在用水之法上下功夫,所谓“用墨之法全在用水”。

明末清初是文人画的高峰期,正当程邃的上代画家徐渭把水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程邃却突然用起了焦墨。

所有艺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新求变。

也许程老先生正是对当时的潮流反其道而行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焦墨来体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和其他画家拉开距离。

张仃先生钟爱焦墨,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有重要的一点,他说:

焦墨更能发挥“用笔”。

水墨作画,要着意于把握笔头蘸水量的多少,熟练地掌握运笔的快慢疾徐、轻重强弱,既有感情的充分宣泄,又要有高度的技术技巧。

把握得好则氤氲洇润,浑厚华滋,弄得不好则散漫糊涂,形如“墨猪”。

而焦墨作画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放笔直取,不受用水多少的干扰限制,一心一意在虚实刚柔的尽情表现中发挥“用笔”,既可痛快恣肆地表达情绪,又可使笔型笔意得以充分张扬。

画得好则铿铿锵锵,刚健有力,弄得不好则枯燥乏味,形同柴槁。

郎绍君先生在谈张仃先生焦墨画时就说:

“焦墨就等于一个人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再找一条活路。

其实,画画就是给自己找难题,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置之绝地而后生。

在这一点上,水墨、焦墨都一样。

为什么是焦墨?

如果从另一个维度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艺术面貌的形成,是受到地域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

这种影响对于艺术家来说,如同基因根植于血液骨髓毛发,无异于艺术家的“胎记”。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域特点和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差异很大。

南方气候湿润,景色秀丽,山水画面目多为水墨淋漓,烟云缭绕,秀润柔美。

北方则高原大漠,旷达辽阔,苍茫壮观,绘画风格多为厚重浓郁,坚实深沉,苍凉悲壮。

由此看来,张宏林选择焦墨表现西北的自然风貌似乎就有了依据,也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张宏林选择焦墨技法的原因。

因为自然生态不是艺术生态。

当代画家已远非古人画画那样,要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有不少南方画家已在他们的先辈无法涉足的黄土高原、戈壁大漠上印上了自己的足印,或在作品中表达出雄强壮美的情怀。

也有不少北方画家,纷纷到江南水乡体验生活,捕捉创作灵感,或在水墨韵味上大做文章。

地域影响对画家个体来说,只是一种“无意识”,而画家着意追求的则是艺术风格的自觉和艺术个性的张扬。

进入近代,随着中西绘画的交流,中国画家又通过吸收西洋画的工具和方法,推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但在绘画材料选择方面,能利用的基本都用了,大概已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多半只能在已有的材料工具和形式技法上轮回翻新。

艺术家在这个“翻新”过程中发现,“旧”的往往会变为“新”的,古老的也会变为“现代的”。

焦墨画法大致也是如此。

值得指出的是,在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时代格局中,用什么画法都是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偏好,无论使用何种画法,都有各自的欣赏者,关键还是要画得好。

如果把焦墨画得“枯而不润,刚而不柔,即入野狐”。

这也大概就是黄宾虹先生说的“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之笔墨精神吧。

应该说,独辟蹊径,放胆探索,选择鲜有人涉足的西北山水作为创作对象和题材,是张宏林创作方向上的一个大胆而明智的选择。

作为一位来自西北的画家,张宏林希望能够创作出无愧于这片雄奇山水的作品,画出西北山水的风骨与气质,寻找属于西部的独特的笔墨语言,画出属于西北的文化感觉来。

这份追求与执着,让张宏林坚守了十几年,而且还在继续探索,一往无前,大有“一条巷子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式。

“用什么样的笔墨和方法更能表现西部的山川气象,这是个探索。

”张宏林说。

古往今来,西北山水少有人涉足,能画出西北山水风骨与气质的更是少见。

用什么样的笔墨和方法更能表现西部的山川气象,对张宏林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全新领域。

作为探索者,大多不乏文化担当和艺术创新精神。

如同喜欢画自己喜欢的山水一样,张宏林喜欢使用焦墨绘画。

他说,“我选择焦墨,因为我喜欢。

是的,绘画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和技法,其实并不重要,充其量只是一种表现的道具。

重要的是,你要通过这个表现“道具”,或者说这种表现形式和手段,去表达什么内容、思想,或者情感,传达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气息和信息。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张宏林和他的创作,那么,要恭喜张宏林,他基本做到了。

张宏林的焦墨山水画创作实践,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我们知道,在中国美术史上,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大振的大家不在少数。

远的不说,就拿近现代来说,黄宾虹、陈子庄就是两个最好的例证。

“浑厚质朴意苍茫,年过八十始沧桑。

身后笔墨受追捧,世上几人识宾虹?

”这是本人在研读张宏林焦墨山水作品时,联想到黄宾虹老先生一生的坎坷和人生际遇,突发狂想,写下的几句歪诗,用以表达对这位中国山水画大师的敬意和叹息。

相信张宏林不会重蹈覆辙。

毕竟时代不同,人生际遇一定不同。

最后,我只想送张宏林一句唐代诗人高适的诗词: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16/11/21凌晨,初稿于五龙山。

【张宏林简历】

张宏林(洪霖),1963年10月24日出生,甘肃临洮人,哲学与艺术专业博士,博导为清华大学朱耀奎先生,受教于著名画家李宝林、贾又福、于復千、刘牧等诸先生。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于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李宝林工作室,为著名画家张步先生入室弟子。

200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当代美术家《张宏林画集》,2007年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画精品集》,2008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张宏林画集》,2009年入编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出版《十大领军人物》,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宏林画集》。

2015年10月20日,由甘肃省文化厅和中国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主办,“陇山情怀——张宏林画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

临洮画院副院长,现就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

【作者简介】

陈焱,原为资深媒体人,新华社记者,国家机关干部;现主要从事艺术品品鉴及艺术品市场研究,专栏作家,独立艺评人,策展人。

【张宏林评论-《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