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43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docx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

复习目标:

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并会运用其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指导人类活动。

2.理解三种地域分异的规律。

3.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分析该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应对措施。

4.结合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要点探究:

一.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

(一)、知识网络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例题

[2010·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

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

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

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

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

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

变化?

为什么?

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解析】第

(1)题,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和黄河、渤海等信息判断图示区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

根据图中不同年代海岸线的分布和推进方向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的特点。

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黄河挟带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地区。

(2)题,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等。

联系黄土高原的土质、植被分布、地形特点及暴雨、洪水对地表的强烈侵蚀等,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泥沙经流水搬运至河口地区沉积。

(三)、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布判断时必须掌握的“三方面”

第一,明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别。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主要比较自然带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延伸方向等,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第二,掌握判定地带性规律的方法。

判定地带性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而言,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第三,掌握山地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同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②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其海拔高度和所处纬度。

山体所在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③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另外,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还有坡向。

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例题

图8-4中左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

读图回答

(1)~

(2)题。

(1)造成这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地势高低       B.纬度高低

C.迎风背风       D.距海远近

(2)图8-4右图中的气候类型,可能出现在左图中的哪种植被类型之中( A )

A.甲B.乙

C.丙D.丁

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一)、我国主要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1.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资源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对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具体分析如下:

(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其对策

(1)特点: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

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

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发展能耗大的工业。

例题

[2011·四川卷]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

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

我国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

据材料二,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答案:

(1)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②酸化;③呼吸

(2)河口为三角形(或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河口受东北信风(或信风)影响,信风顺潮流方向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3)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显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纬度低,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滨海地区昼夜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昼夜更替的风(或海陆风);下垫面平坦(海面平滑),阻力(摩擦力)小,对风力削弱作用小。

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解析】第

(1)题,本题主要考查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的危害。

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废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酸性气体会产生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危害人体健康。

通过分析题干中数码框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2)题,本题主要考查海水运动形式——潮汐。

潮汐潮位的高低与河口形状、风向及河水顶托作用有关。

亚马孙河河口口大内小,涌入河口的海水较多,河口变窄使潮位抬高;亚马孙河河口位于赤道附近,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加剧了潮势;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注入海洋的河水较多,与自东向西流的海水形成顶托之势,从而抬高潮势。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风能资源。

风能资源丰富说明风力强,主要考虑大气运动情况及地形的影响。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冬夏季风、热带气旋影响风力较大;另外,滨海地区海陆风作用明显;东南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对风的阻挡作用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原因

第一,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第二,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第三,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第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例题

读1991—2007年我国各流域某类灾害灾情统计图,回答

(1)~

(2)题。

(1)该类灾害最可能是(  )

A.旱灾B.洪涝C.地震D.泥石流

(2)造成该类南方、北方差异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势起伏

B.雨季长短

C.地质稳定程度

D.植被覆盖率

答案:

(1)A 

(2)B 【解析】第

(1)题,由图示信息知该自然灾害主要发生于华北地区,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干旱。

(2)题,结合上题信息,南方和北方干旱程度不同,主要是二者雨季长短决定的降水量的多少不同。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趋势的主要原因:

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对未来的预测

科学家推测,到2100年,因极地冰川的大量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9~88厘米。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一是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二是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三是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四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4.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一是开辟新能源,尤其发展可再生能源;二是节能降耗;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国际公约,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四是植树种草,保护森林;五是碳截存。

例题

[2011·江苏卷]图9-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1992—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

(1)D 

(2)A 【解析】第

(1)题,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其冰原为极地冰川。

冰原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所致。

(2)题,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会受到更加强烈的海水运动的侵蚀。

但不会影响到全球水量的平衡,海岸线长度也不一定因此而增加。

 

巩固练习: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少、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少、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

读图,回答3~4题。

3.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甲>丁>丙>乙B.丁>甲>丙>乙

C.乙>丁>甲>丙D.丁>乙>丙>甲

4.丙地可能位于(  )

A.天山B.秦岭

C.大兴安岭D.阴山

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

据图完成5~6题。

5.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差逐渐变小B.纬度越来越高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D.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6.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B.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

2008年~2009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6°C,较常年偏高1.7°C,为1951年~1952年冬季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

据此完成7~9题。

7.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

A.降水量减小,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

B.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C.暖冬使地温升高,使农作物抗寒能力增加

D.暖冬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

8.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9.遏制气候变暖,必须(  )

A.缩减经济发展规模

B.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C.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和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2009黑龙江5月)废油排入海洋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据此完成10~11题。

10.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

A.人类生活污染

B.陆地上工业生产排污

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

D.港口建设

11.有关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海洋生物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沿岸地区气候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D.使热带水温降低

(2009·山西运城5月)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竹地板正成为一种时尚。

据此完成12~13题。

12.我国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

(  )

A.适宜竹子生长,原料丰富

B.人们喜欢竹地板,市场需求量大

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D.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成本低

13.南方地区合理发展竹地板生产的积极意义是

(  )

①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②缓解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 ③促进生物多样性利用向单一性利用转化 ④促进竹产品的系列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9·重庆5月)下图表示“中国的大庆油田,俄罗斯的罗马什金油田、杜玛兹油田和土库曼斯坦的古姆达格油田采油速度与最大采油速度之间的比值随投产时间的变化曲线图”(比值为“1”时,即达到“巅峰时刻”)。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曲线反映了

(  )

A.古姆达格油田开采时间最晚

B.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时间最长

C.罗马什金油田储油量最大

D.杜玛兹油田的开采率最高

15.有关石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目前世界上利用的石油资源主要来自中亚地区的油田

B.近年来中国石油产量保持平稳增加的态势,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C.应对石油危机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石油价格

D.中国石油利用的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油潜力很大

下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

A.北半球、气旋B.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

17.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09·海淀5月)2006年7月14~15日,受蒙古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宁夏北部地区出现区域性暴雨。

下图表示的是7月14日8时至15日8时各测站降水量的分布(单位:

毫米),读图回答18~20题。

18.青铜峡市当日降水量为

(  )

A.10~20毫米      B.20~30毫米

C.30~40毫米D.40~50毫米

19.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可能是

(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0.关于此次强降水过程对宁夏北部地区产生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流水位迅速上涨,形成凌汛

B.地下水位升高,加剧土壤盐碱化

C.地表土壤大量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

D.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0·湖南十二校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下图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分析完成21~23题。

21.关于图中南极地区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为大气输送,②和⑤为降雨

B.④为蒸发,⑤为降雪

C.③为蒸发,④为升华,⑤为降雪

D.图中水循环为逆时针方向

22.科学工作者生活在南极洲,必然需要能源,而从其他大洲带入运输费用较高。

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适开发利用的能源是

(  )

A.地热能  B.风能  C.煤炭  D.太阳能

23.下列关于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北极地区的主要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

B.冰的反射率强

C.高原大陆且地势高

D.受西风漂流影响,与外海区热量交换弱

24.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

2007年6月27日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正式入人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开展“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小课题研究。

请你帮助完成。

(11分)

(一)确定课题:

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

(二)提出设想: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结论:

(1)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分别是:

(2分)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结论:

(2)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2分)

 

(四)拓展应用:

(3)我国北方有些地区也有深厚的石灰岩广布,根据上述结论,结合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试分析我国北方为什么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典型的山水?

(3分)

(4)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简述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地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

(4分)

 

25.(2009·江苏启东5月)(10分)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图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中C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2010年2月20日凌晨开始,持续数小时的暴风雨猛烈袭击马德拉岛,这是马德拉岛自1993年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强暴风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座号

(1)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此季节马德拉岛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此次暴风雨引发了、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导致图中甲处等温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有、

(3)欧洲大陆50°N附近地区自西向东自然带由过渡到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长江流域水系图

 

材料二:

汉江流域海拔以及汉江、湘江过程流量示意图

 

材料三:

1956年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年修建了丹江口水利工程。

(1)汉江是长江最长支流,且流域面积比湘江大,但径流总量却比湘江小。

据图及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分)

 

(3)汉江在历史上曾经是长江支流中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近几十年,汉江水患已基本解除,据图说出治理汉江的主要措施。

(3分)

 

(3)试分析导致洞庭湖7-9月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

(3分

 

 

专题三答案

 

1-5BBDBD6-10BACBC11-15DADBD16-20ACBAC21-23CBA

 

24.

(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越高,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好;坡度越小,发育程度越好。

(3)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4)充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培育等方面的资源价值;注意避免出现地基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量的不良现象。

25.【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了我国雨涝与干旱分布规律、成因,对调用相关知识阐释事物能力要求较高。

(1)题,雨涝必然与“雨”多有关,同时“涝”与地势低、雨不易排出有关;第

(2)题,B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3)题,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地区地表水不易留存而缺水。

【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原因:

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

上游地区乱砍乱伐,陟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

措施:

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26.(8分)

(1)受西风带影响(1分)滑坡(1分)泥石流(1分)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同纬度海水温度高于陆地温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水温度升高(2分)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降水自西向东递减(水分条件差异)(3分)

27.(8分)

(1)湘江纬度比汉江低;雨季长(或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河水补给量大。

(2分)

(2)措施:

干流上兴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支流上建设了大量水库;修建了杜家台分洪区,基本解除了汉江下游的洪水威胁。

(3分)

(3)降水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干、支流入湖水量少。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