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72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docx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DOC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1.劳动社会学:

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

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

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

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

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

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

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

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

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

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

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

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

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

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一一’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

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

(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

(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

(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

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

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

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5.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

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6.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7.基本研究类型(简答题)

(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8.具体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要

求:

(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

(2)经过交

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

(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社会化:

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职业:

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4.劳动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5.群体的正式结构:

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

6.劳动士气:

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多选或简答题:

1.劳动的社会职能: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

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

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3.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试简要回答。

答:

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4.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答: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它包括:

(1)劳动安全

和健康保护,那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内容。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

的保护。

6.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答: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

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7.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哪些类型?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

8.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答:

(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

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2)非正式结构

的消极功能。

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体现在:

第一,当非正式结构的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里,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

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劳动者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者:

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劳动者的素质:

包括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劳动者的自然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发育、体质和健康等体力方面状况,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治理方面状况和心理状况三者的总和。

社会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劳动态度和心态,它是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教育和灌输所具备的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属性。

3.企业文化:

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文化的特征:

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

4•劳动者行为:

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5.劳动效用:

劳动者以劳动交换得到能使自己欲望满足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概念,用来指以劳动者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6.劳动者社会化:

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

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

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7.劳动时间:

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

8.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2.

技术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仓U

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趋于同质化;

(3)使得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使人的生命物化。

3.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或论述)

答:

企业文件主要包含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式六方面。

(1)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念

是企业全体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是否有价值的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

(2)企业

意识:

企业意识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的看法。

企业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

(3)管理方式:

企业文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演变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最新管理思想,首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或管理风格。

(4)企业规范:

反映了为全体企

业人员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习俗礼仪、文化网络和规章制度三方面的内容。

(5)企业英雄人物:

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品质化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希望。

对企业英英,我们分为企业英雄个体、企业英雄群众两种,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柱的作用。

(6)

企业形象:

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长期以来企业给公众留下的可以信赖的印象。

4.企业文化功能:

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

5.简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

(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6.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家庭教化、学校教化、

社会教化、网络互动、劳动组织教化。

论述:

1.如何进行劳动者社会化?

劳动者社会化的进

答:

一、劳动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教化。

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权担负着生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同时又在教化后人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劳动者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

(2)学校教化。

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开始到学校上学,学校继家庭之后,成为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

学校教化是一种现代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规教育。

(3)社会教化。

是社会环境对劳动者成长的影响。

(4)

网络互动。

大量事实证明,家庭、学校教化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社会化权威在减弱,网络在青少年(劳动者)社会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劳动组织教化。

当青少年离开学习,踏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劳动者后,还要接受劳动组织的教化,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作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

(1)预期社会化。

指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之前,在他并不属于某一职业或工作群体时,他由于希望加入这一职业或工作群体,从而在心里上认周于该职业或群体,并在行为上也以该职业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已,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

(2)劳动者的

初始社会化。

劳动者正式进入劳动场所、开始工作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完成了劳动者的初期社会化后,就开始了劳动者基础社会化的过程。

包括:

①学习、掌握与劳动角色相关的生产知识和工作技能;②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③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

(4)劳

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是指由劳动者的年龄、地位、技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的重新调节和调整。

第四章职业生涯

单选或名词解释:

1、职业:

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为职业。

第二,职业是实现劳动者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职业生涯:

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职业生涯是个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寓意着个人具体的职业内容和工作职务的发展和变化,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讲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3、职业生涯管理:

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

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4、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5、职业生涯设计:

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张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多选或简答:

1.职业的特征:

(1)社会性

(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

2.简述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

答:

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有:

健康情况、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

(1)健康。

健康为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

健康对于职业的选择特别

重要,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2)

社会阶层:

人类社会确实存有严格的层次划分。

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平等,会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

(3)教

育。

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4)性别:

虽然男女平等

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年龄:

工作生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

(6)负担:

这是对另人,对社会

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

(7)自我观。

人们对自

我能力及性格的定议,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8)

地理因素,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其中之一是地理因素。

3.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

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3)可以

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4.简述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

答:

(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5.什么是职业锚’理论?

答:

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施恩认为,这种自我观有

三个部件:

(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

(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

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

6.职业锚的五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

(2)

管理能力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有效的退休方案和津贴等。

(4)创造型职业锚”,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

(5)处主、

独立型职业锚”,自主型个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7.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有哪些?

(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第五章:

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名词解释:

1、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

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2、职业分层:

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3、职业流动:

使之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多选或简答:

1、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职业的社会功能。

(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

(2)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善等各方

面的条件要求。

(3)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项利益。

(4)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

2.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

P148

(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

(3)人们具有不同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

(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3.社会分层的意义(简答或论述)P153

(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4.职业流动的决策步骤?

(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

(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

5.简述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

(一)职业流动趋势:

(1)从产业的角度看,当

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2)从

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国外发达国家。

(3)从企业的性质

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二)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的引导:

1.要为青年就业

创造良好的条件,2.要从青年人才的客观条件出发,给他们以正确有力的引导。

第六章劳动组织

名词解释:

1、组织: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2、组织文化:

这里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

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3、劳动组织:

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存过程中的关系。

4、正式组织:

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与力量的体系。

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

5、非正式组织:

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

6、劳动组合:

是西方企业内部进行劳动组织的主要理论。

劳动组合或作业组合是由共同持有某些准则的雇员(管理与非管理)所组成的集合体。

多选或简答:

1.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

一个有效能的组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

最基本的观点是企业组织的要素是由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构成的。

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2.简述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方法。

答:

(1)按产品设置。

在许多企业中,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着眼点。

因此,生产经营业务按产品的类别来进行。

(2)按客户设置。

职务内容也可以按所服务的客户类别组织起来,这样更有利于生产经营业务的组织与进行。

(3)按地区设置。

有引起企业往往按地理位置来组织生产经营。

因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地区的布置往往是选在接近客户的所在地区。

(4)按职能

设置。

以人们在其工作单位中所从事的职能为依据来组织生产经营,这是组织工作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

(5)按计划项目设置。

为完成某一特定使命而设计制造的产品所组成机构。

3.正式组织的特点

(1)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2)有正式的

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

(3)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4、非正式组织具有特点

(1)较强的凝聚力

(2)规模小结构松散(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5)信息沟通灵

5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信息通道。

D、维护个人你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2)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

B、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

C、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6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法约尔、韦伯、厄威尔及幕尼.

7、韦伯的三种权力:

A传统权力B超凡权力C

法定权力

&简述劳动组合的类型。

答:

(1)指令组合。

(2)任务组合。

(3)利益组合。

(4)友谊组合。

(5)委员会。

论述: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作用以及区别对待非正式组

织的作用?

P179—182

答:

一、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客观存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