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98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docx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

体外膜氧合治疗成人重症呼衰临床操作推荐

2014年09月29日17:

25来源: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一、前言

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是持续体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lifesuppofl,ECLS)技术之一,用于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从而为原发病的诊治争取时间。

虽然ECMO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项床旁可及的重要生命支持技术,但在国内则起步较晚,前期主要应用于心脏病领域,在呼吸衰竭领域的应用始于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国内的流行和重症病例的集中出现,目前多家医院已开始将ECMO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的救治。

但考虑到ECMO是一项成本高昂、技术复杂且并发症较多的生命支持技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国内有一定应用经验的单位,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起草了本文件,以期规范ECMO治疗成人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

二、原理

ECMO通过泵(其作用类似人工心脏)将血液从体内引至体外,经膜式氧合器(其作用类似人工肺,简称膜肺)进行气体交换之后再将血回输人体内,完全或部分替代心和(或)肺功能,并使心肺得以充分休息。

按照治疗方式和目的,ECMO主要有静脉-静脉ECMO(VV-ECMO)和静脉一动脉ECMO(VA-ECMO)两种。

VV—ECMO适用于仅需要呼吸支持的患者,VA-ECMO可同时进行呼吸和循环支持。

对于呼吸衰竭,VV方式的并发症和病死率略低于VA方式,故最为常用。

近年来,一种通过动脉-静脉压差驱动的AV—ECMO(pumplessECMO)也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其提供的血流量较低(一般不超过1L/min),对氧合有轻度改善作用,主要用于CO2的清除。

1.VV-ECMO:

ECMO引血端(多为股静脉)及回血端(多为颈内静脉)均位于腔静脉内,相当于人工膜肺与患者肺串联,从而使患者动脉血氧含量得以改善,改善程度与以下因素相关:

(1)ECMO血流量;

(2)静脉回心血量;(3)再循环血流量,即引血端及回血端之间距离过近造成的部分血流再循环至ECMO引血端,这种再循环血流会减少经膜肺充分氧合的血液进入肺循环,从而影响氧合;(4)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5)患者残存肺功能。

尽管VV—ECMO不能提供循环支持,但由于其运行中所需正压通气支持压力的降低及冠状动脉氧供的增加,患者的心功能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2.VA.ECMO:

通过腔静脉(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人工泵将体循环血流引至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经颈动脉或股动脉导管回到体内,相当于膜肺与患者肺进行并联,这种方式与传统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相同。

运行过程中的SaO2受到ECMO和患者自身心脏功能的共同影响:

当左心室不具有射血功能时,患者SaO2完全由ECMO回血端血氧饱和度决定;当左心室具有一定射血功能时,SaO2由来自ECMO和左心室的混合血流血氧含量共同决定。

因此,当肺功能严重障碍且ECMO回血端位于股动脉时,由于左心室射血血流的氧含量很低,因而存在上半身(冠状动脉、颅内血管及上肢血管供血区)缺氧的潜在危险。

如果患者尚有部分残存肺功能,或者ECMO回血端位于主动脉近端,可规避以上风险。

三、适应证

ECMO治疗的基本目的是提供相对于常规呼吸支持更有效、更安全的通气与氧合支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原发病争取更多的时间,在选择患者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多种因素。

1.疾病潜在可逆性:

ECMO作为一种脏器支持治疗手段,对原发病本身没有直接治疗作用,因此在决定是否给患者行ECMO治疗之前,应综合判断原发病的潜在可逆性,同时应综合考虑所在单位及当地对这种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这是决定是否行ECMO治疗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2.原发的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

应对呼吸衰竭严重程度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估,如测定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气道阻力、气道压力以及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等。

如果患者病情确实很重,并有加重的趋势,在优化目前机械通气治疗的情况下仍不能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或)氧合,可考虑行ECMO。

3.合并症与并发症:

如果在严重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再合并严重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及并发症(如多个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将会大大增加治疗的难度,从而显著降低ECMO的成功率。

4.社会一经济因素:

ECMO的成本昂贵,并发症较多,总体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患者家属充分理解治疗的意义、费用及整个过程的困难程度,积极配合,方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率,以避免半途而废或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5.管理经验与团队建设:

一个完整的ECMO团队需包括呼吸、危重症医学、心胸外科、血管外科、超声科、输血科等多个学科的配合,并且能及时到位;而ECMO患者的管理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要求相关人员在呼吸、循环、血液、营养、感染等各个领域均有丰富的经验。

建议在开始临床应用前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与演练,并对每例患者进行总结。

6.禁忌证:

ECMO没有绝对禁忌证。

如患者具有上述不利因素(原发病可逆性小,具有多种严重的合并症与并发症,存在严重影响ECMO操作的社会一经济因素),应视为相对禁忌证。

此外,以下情况应特别注意:

(1)有应用肝素的禁忌或相对禁忌,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有近期颅内出血、对肝素过敏、具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penia,HITT)等;

(2)ECMO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表明原发病处理较为困难,或合并有严重气压伤、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其ECMO的成功率越低,因此高通气支持水平[气道平台压>30cmH2O(1cmH2O=0.098kPa),FiO2>0.8]应用>7~10d的患者行ECMO需谨慎;(3)高龄往往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与ECMO的成功率及病死率相关;(4)对于体重>1kg/cm或BMI>45kg/m2的患者,目前的膜肺所提供的氧供尚不能满足这类患者的需求。

在选择ECMO患者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而不能简单地以生理学指标去筛选患者。

具体病种所致呼吸衰竭的ECMO临床应用指征和现状分述如下:

(1)ARDS:

挽救治疗参考标准:

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6—8ml/kg,PEEP/>10cmH20)并且联合肺复张、俯卧位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等处理,在吸纯氧条件下,氧合指数<100,或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P(A-a)02]>600mmHg(1mmHg=0.133 kPa);通气频率>35次/min时pH值<7.2且平台压>30cmH20;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7d;无抗凝禁忌。

对于具有气压伤高风险或有明显CO:

潴留的患者,可采用AV-ECMO有效降低平台压和潮气量或CO:

水平。

重症肺炎所致严重呼吸衰竭可参考上述标准。

(2)肺移植:

ECMO应用于肺移植一方面可以维持通气与氧合,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气管插管所带来的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保证术前康复锻炼,使患者有足够长的时间等待供肺,并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此外,移植术中在阻断一侧肺动脉或行单肺通气时不易维持通气和氧合,或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时采用ECMO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从而避免了体外循环。

而术后因严重再灌注肺水肿、急性排斥、感染或手术并发症致严重呼吸衰竭时,也可采用ECMO进行支持。

(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ECMO成功率高达79.3%。

对于平台压>35cmH2O同时伴有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H值<7.1),或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者,若无ECMO禁忌,可积极行ECMO或AV—ECMO。

(4)肺栓塞:

对于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又不宜常规溶栓者,或需要手术迅速解除梗阻者,行VA—ECMO以迅速降低右心负荷,稳定血流动力学,并改善氧合Ⅲ。

(5)大气道阻塞:

由于新生物或异物所致大气道阻塞常需要气管切开或气管镜介入治疗,以ECMO支持可以保证上述操作安全进行,大部分报道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AV—ECMO可使大部分需要有创通气的重症慢阻肺患者避免插管,并维持较好的通气与氧合,但与传统有创通气相比,并不改善28d及6个月生存率。

四、ECMO的建立与相关操作

1.血管通路的选择与准备:

VV-ECMO引血端的静脉插管通常经股静脉置入,回血端经颈内静脉置人(优先选择右侧)。

VA-ECMO的引血端静脉插管和VV-ECMO相同,回血端通常选择在同侧或对侧的股动脉。

如患者股动脉较细,为避免下肢缺血,应同时从动脉插管分流一下肢灌注血管。

AV—ECMO的血管通常选择同侧或对侧的股动脉和股静脉。

ECMO插管前的准备与常规的深静脉及大动脉穿刺类似。

通常需要双侧同时准备,在一侧穿刺失败时可更换至对侧。

常备血管切开包,以便在穿刺置管不成功时随时改切开置管。

穿刺前可应用床旁超声定位血管走行,预先标定位置,或在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

颈内静脉导管固定点要延伸至耳后乳突位置,需扩大备皮范围,甚至剪除同侧或全部头发,以便消毒和护理。

而股静脉穿刺的皮肤准备应该要达到膝盖水平。

常规准备800ml悬浮红细胞、400~800ml血浆或相应容量负荷的胶体。

ECMO系统开机运行前,应提前补充悬浮红细胞和胶体,以避免或减少开机后立即出现的低血压状态。

另外,考虑到ECMO穿刺时无菌敷料需完全覆盖床单位,穿刺前应充分吸痰、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延长静脉通路以便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应用肝素、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时不会影响到操作区域。

2.操作要点:

主要步骤包括穿刺、置管、与预充好的ECMO套包的连接、开机试运行、导管位置的确认和固定、连接水箱等。

目前大部分ECMO置管能在床旁通过穿刺方式建立,无需切开。

切开需要外科医生在床旁或手术室进行。

ECMO置管的穿刺方式通常采用Seldinger技术。

应用扩张管沿导丝对置管皮肤和皮下通道进行逐级扩张。

通常情况下颈内静尉股动脉回血端管路的置入深度为14~15cm,而股静脉引血端的置入深度为43~47cm。

可以通过x线胸片了解导管的位置,股静脉引血端开口应在下腔静脉接近右心房开口处,大约在横膈水平、第10胸椎左右,颈内静脉回血端开口应在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开口处,大约以第4胸椎下缘为标记。

置管前根据病情进行全身肝素化,具体剂量参考抗凝节。

将完成预冲、夹闭循环的ECMO系统转移至床旁,接通电源与氧气,连接好提前稳定运行于37℃水温的水箱。

由辅助人员将ECMO系统的引血、回血管路递给穿刺操作者,再由操作者将引血管路和回血管路分别和引血、回血导管切实相连。

连接时,两端连接管路的开口部分可能会有空气,应予以排出。

应注意患者低血容量或自主呼吸较强时可能导致引血困难、空气进入血管内产生气体栓塞。

全面、仔细检查ECMO系统管路,连接无误、牢固可靠后,打开离心泵达到1500r/min,打开管路上的管钳,开通氧气,可见膜肺后血液迅速变为鲜红色,患者氧合逐渐改善。

根据病情需要,将血流量调节至维持基本氧合水平,氧气流量通常与血流量之比为1:

1。

缝扎固定血管内导管于患者皮肤,固定完毕后以无菌敷料覆盖。

五、设备与管路的管理

1.血泵: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泵为离心泵和滚压泵。

离心泵运转时能耗低,不会产生过大的正压或负压,也能捕获少量气体并使其滞留在泵头中,因而安全性能优越;其主要缺点为流量不稳定,低流量时溶血风险增大。

相反,滚压泵能提供稳定的流量,在新生儿低流量运转时,溶血风险低;缺点是无论血容量是否足够、管路压力改变,滚压泵会持续运行,容易出现过大的管路负压或正压,空气栓塞的风险也增加,通过在血泵的引血端和回血端安装伺服控制的压力传感器,可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每台血泵均应配有备用电源,或自带蓄电池。

另一必备的配套设备是手摇柄,保证在血泵故障时启用手摇柄驱动血泵泵头。

增加血泵转速从而提高血流量是改善氧合最重要的手段,应密切监测血泵的转速与流量,通常在ECMO系统稳定运行时二者具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若出现转速不变而流量下降的情况(有时可能是很小的变化),提示整个ECMO系统阻力增加(管路打折、血栓形成等)或血容量不足,应及时排查原因。

2.膜肺:

膜肺是ECMO系统的另一核心部件,为进行气体交换的装置。

目前市场上膜肺的材料有固体硅胶膜、微孔中空纤维膜(聚丙烯)或固体中空纤维膜(聚甲基戊烯,PMP)。

与固体硅胶膜相比,微孔中空纤维膜预冲时排气快,气体交换能力强,膜面积小,膜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跨膜压差低,操作简单、高效,同时能有效减少血小板的激活、红细胞的破坏和血栓形成;但这种微孔膜易发生血浆渗漏而失去功能,尤其是静脉输注脂类更容易发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固体中空纤维膜结合以上两种膜的优点,克服了血浆渗漏的缺点,使临床使用时间明显延长。

尽管目前的膜肺大都使用肝素涂层,但血栓形成仍是导致其功能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临床应密切观察,并通过监测膜肺后的血气情况来判断血栓对其功能的影响。

3.氧供气流(sweepgas):

通常情况下,氧供气流为100%的纯氧或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气(含5%二氧化碳及95%氧气)。

常规设置氧供气流流量与血流量相等(1:

1)。

增加氧供气流流量可以增加CO2的清除,但对氧合影响较小。

如果ECMO仅用于清除CO2(如体外CO2清除),可选用较小的膜肺,血流量可低至0.75L·min-1·m-2,氧供气流常选用氧气,气流与血流量之比通常为10:

1。

水蒸气可凝集于膜肺内,间断提高氧供气流的流量,可以避免水蒸气凝集形成“肺水肿”导致的膜肺功能下降。

此外,即使是固体硅胶和固体中空纤维膜肺,也可能因为小的破损而出现气体栓塞。

为避免气体栓塞的形成,应维持膜肺中血流侧的压力高于气流侧,在氧供气流的管路上安装压力释放阀或压力伺服调节控制器,或保持膜肺的水平高度低于患者,可以使气体通过膜肺进入血流的风险降至最低。

4.管路:

患者通过管路与ECMO的主要部件如血泵和膜肺连接。

在充分考虑连接和转运便利等因素下,管路的长度越短越好,管路中的接头越少越好,以尽量减少湍流和血栓的形成。

血管内导管(ECMO插管)是ECMO系统中提供理想血流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通常在给予充分支持时,ECMO系统的血流量为60—120ml·kg-1。

·min-1。

插管口径越大,能够提供的血流量越大,但穿刺时的难度会加大,血管损伤增大;而口径太小则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流量,这种矛盾在引血端尤为明显。

而回血端由血泵提供动力,其阻力大小对血流影响相对较小,但过细的动脉插管将使回血阻力显著增加。

成人患者静脉引血端插管的大小为21—23Fr,动脉插管的大小为15一17Fr。

在VV-ECMO采用双腔静脉插管是一种简单的替代方法。

5.水箱:

由于大量血流持续流经体外,患者热量丢失较大,以水箱维持血温必不可少。

一般水箱水的温度保持在37℃。

若患者出现发热,可以水箱降温。

水箱中的循环水不是无菌的,与血液不发生直接接触。

若循环水中发现少量血细胞或蛋白,或出现无法解释的溶血或感染时,应警惕发生血液与水的混合,这往往与膜肺破损有关,需立即更换。

6.模式与参数调节:

(1)VV.ECMO:

通常将氧供气流和血流量设置于相同水平,使其通气血流比为1:

1。

如需要提高氧合,则增加ECMO血流量,如需降低CO:

水平,则增加氧供气量的流量。

(2)VA-ECMO:

参数调节也包括血流量和氧气流量,但其设置的目标除了要考虑氧合水平,更应该关注心功能。

由于VA—ECMO通常经股动脉回血,患者肺功能较差时仍然由肺循环通过的血流得不到充分氧合,导致氧合较差的血液供应主动脉根部和脑部。

为改善冠状动脉、脑的氧供,此时可考虑在膜肺后的回血管路上分出一支管路(VAV—ECMO),经颈内静脉等大静脉回到右心房,以提高回心血流的氧含量。

7.ECMO系统的更换:

开始ECMO系统运行后,随时间的延长,可能出现氧合器功能下降、血栓形成、溶血等情况,如有必要,需考虑更换除血管内导管外的整套管路(包括泵头和氧合器)或仅更换氧合器。

更换过程需反复演练,直至熟练配合,应控制在1min以内。

六、患者管理

(一)机械通气的管理

ECMO时机械通气的主要目标是“肺休息”,降低或避免呼吸机诱导肺损伤(VILI)的发生,因此其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有别于常规机械通气。

1.潮气量:

对于肺部存在大量肺泡实变或不张的重症ARDS患者,即使给予小潮气量通气(6ml/kg,平台压<30cmH2O),仍有33%患者会出现肺组织过度充气的现象发生,同时肺部炎性反应也随之增强。

因此,ECMO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时,需进一步降低潮气量或吸气压,减轻肺组织的应力和应变,对肺组织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性通气策略(“超保护性通气策略”)。

建议实施ECMO后逐渐降低吸气压或潮气量,维持吸气道峰压低于20~25cmH2O。

2.呼气末正压(PEEP):

随着潮气量的显著减低,肺组织可能会出现肺不张或实变加重日,导致肺顺应性降低,增加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右心后负荷。

因此,ECMO机械通气时应该使用较高水平的PEEP以维持呼吸末肺容积。

但具体方法目前尚无定论,推荐使用10~20cmH2O。

3.呼吸频率:

推荐初始呼吸频率设置4~10次/min,以降低呼吸频率过快导致的肺剪切伤的发生。

4.吸氧浓度:

推荐降低吸氧浓度至50%以下,以减少氧中毒的发生。

5.通气模式:

推荐使用定压型的部分通气支持模式,如压力型辅助/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等。

(二)镇静问题

为减少疼痛、降低呼吸氧耗量和避免ECMO导管的脱出,常规给予适度镇静,维持Ramsay评分为3~4分。

应逐渐减少镇静剂的用量,恢复自主呼吸,增加患者活动。

(三)容量管理

对于ECMO患者,因本身心肺功能严重受损,以及早期ECMO所继发的炎症反应,常常会发生毛细血管渗漏,如输人过多液体将会加重全身水肿和心肺衰竭,因此其液体管理的目标是使细胞外液容量恢复并保持在正常水平(干体重)。

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持续使用利尿剂直至达到干体重。

如对利尿剂反应不佳,或者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可加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CRRT可采用单独的血管通路,也可通过在ECMO泵后管路的两条分支管路进行,通常在膜肺后引血、膜肺前回血。

(四)营养支持

与其他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相比,ECMO患者的营养支持在能量需求、营养物质需求、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没有特别的不同。

但考虑到ECMO治疗前的低氧、低血压、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及ECMO期间镇静剂和抗生素的使用,肠道结构与功能往往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此期间考虑短期使用肠外营养(PN)作为ECMO治疗初期的营养途径。

随着通气、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EN)。

研究结果表明,启动VV-ECMO支持治疗的24~36h内开始肠内营养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良好。

虽然多数VA-ECMO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但在适当的管理下肠内营养也是安全的。

由于抗凝要求,无论选择何种营养支持途径,必须在ECMO使用前完成置管等操作。

对于无法进行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者,为减少脂肪乳的输注对膜肺及ECMO管路的不利影响,建议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脂肪乳输注应选择单独的静脉通路。

(五)ECMO相关感染

ECMO支持过程中合并感染将导致ECMO支持时间和ECMO撤离后的机械通气撤离时间明显延长,病死率和并发症显著增加,需高度重视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1.发生率、高危因素及病原学:

因呼吸衰竭接受ECMO支持的成人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44%,53%的患者在ECMO支持超过14d时发生感染。

接受ECMO支持的患者年龄越大,感染发生率越高。

ECMO支持超过1周,发生感染的比值比(OR)增加6倍。

VV模式支持的患者由于多数同时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原发病又多为呼吸道感染,所需ECMO支持时间较长,因而其感染的发生率高于VA模式。

感染部位以血流、下呼吸道和泌尿系最常见,外科手术部位和其他部位感染亦有报道。

常见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此外,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属细菌也有报道。

近年来,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非发酵菌逐渐成为ICU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也可导致CMO患者的院内感染。

曲霉感染在ECMO患者中亦有报道,且多为非经典免疫抑制患者。

2.诊断:

如下原因使ECMO相关感染的诊断十分困难:

(1)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ECMO相关操作和治疗,以及同时接受其他多种有创监测和支持,均可增加感染的风险,极难判断感染是来源于原发病抑或继发于ECMO或其他的操作与治疗;

(2)环境温度可降低体外循环管路内的血温,而血液在回到体内之前又被水箱加热至相对正常水平,因此患者实际的体温不能反映患者的感染状态;(3)ECMO系统诱发的炎症反应使诊断感染常用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在ECMO支持的患者中受到极大限制。

①体温:

如患者发热超过38.3℃时需要仔细寻找患者的感染征象并给予治疗。

部分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在撤离ECMO后可表现为急骤高热,但并不能提示新发的感染。

②白细胞:

在ECMO治疗后,尤其是早期,白细胞多黏附于体外循环表面,可出现白细胞计数下降。

而在治疗的后期,氧合器或其他管路成分老化导致血液成分消耗增加,亦可出现白细胞计数下降。

相反,部分患者的初始反应可激起广泛的白细胞入血,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当ECMO支持数日且状态稳定的患者出现白细胞的骤然升高时不应忽视感染的可能,但如果ECMO患者的白细胞仅呈中等程度的升高或降低时,不能轻易将其视为感染的征象。

③C反应蛋白(CRP)、ESR与降钙素原(PCT):

由于每个患者对不同病原体和ECMO管路的炎症反应不同,难以在ECMO患者中应用CRP或ESR来判断感染。

PCT可能有助于判断ECMO患者是否发生感染,与CRP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感染的敏感度。

监测PCT的动态变化趋势更具有诊断和判断抗生素疗效的价值。

④床旁X线胸片:

在ECMO治疗早期,由于ECMO所致炎症反应和呼吸机参数设置为“休息”状态,患者的X线胸片常表现为肺实变或双肺弥漫渗出影。

因此,在x线胸片助益不大的情况下,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性状和量,也可行气管镜检查协助诊断。

⑤其他:

发现脓尿、气道脓性分泌物和开放伤口引流出脓液往往是最可靠的感染证据。

当患者出现低灌注或氧输送不足的变化时,往往提示感染中毒症的存在。

ECMO可保证患者安全的转运,CT检查对寻找隐匿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性穿刺因抗凝需特别谨慎,如有必要,最好有超声等定位或引导。

3.治疗:

明确存在感染的ECMO患者与普通感染患者的治疗原则相同。

需注意ECMO患者体内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药物浓度。

除硅胶膜管路外,其他ECMO管路不会对抗生素造成明显影响。

近年来使用PMP氧合器增加,可按照常规剂量应用抗生素。

如果同时需要CRRT,则需根据现有资料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在完善的手术方案保障下,ECMO患者可安全接受多种外科手术,如果感染灶或脓肿需要手术干预,应积极手术。

4.ECMO管路预冲、管路管理与感染预防:

提前预冲管路与紧急情况下预冲相比可降低感染发生率,但预冲好的管路存放时间不宜超过30d。

若立即使用,可用含电解的盐水、血液成分或白蛋白预冲管路。

若不能确定使用时间,可常规使用含电解质的盐水作为预冲液。

为最大限度避免管路污染,应尽量减少在所有管路接口处进行任何操作。

避免通过ECMO管路输注静脉营养。

5.预防感染中毒症(sepsis)的措施:

尽量选用外周静脉间断推注药物和输血。

在ECMO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拔除所有不必要的输液管路和血管内导管。

严格执行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操作,包括抬高床头、口腔护理、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等。

气管切开有利于气道管理,但切口易污染ECMO颈内静脉导管,需结合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

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以维持肠道黏膜功能,防止菌群移位,避免静脉高营养及相关感染。

七、抗凝与出血的处理

1.抗凝药物的选择:

普通肝素为ECMO最常用抗凝药物。

在置入ECMO导管前应以冲击剂量给药(50~100U/kg),此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