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6333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案Word格式.docx

⑵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⑶高中地理课程由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微型课)和选修型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框架(十至十二年级)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⑴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

⑶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⑷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⑴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⑵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⑶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⑷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内容与要求

1.基础型课程

根据实验学校学生的情况,除完成上海市地理课程所列内容外,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延伸和拓展。

如在介绍第一篇时,可增加“地图投影”;

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可增加“日食和月食”、“历法与节气”两个专题;

在学习完“地貌”专题后,可增加“地球的演化史”专题;

在“自然保护区”专题之后,可增加“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专题等。

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说明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绪言

现代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科学,地理科学的视角,高中地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及教材的特点。

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认识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与天体系统

了解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

宇宙的起源;

恒星、星云等天体的差别;

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

能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收集有关宇宙起源的资料;

读图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消除学生对宇宙的神秘感,培养与激发学生为探求宇宙奥秘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念和兴趣。

可增加“天球和星座”

天球仪、星座图片

太阳

知道太阳的概况;

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理解太阳活动的标志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会阅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通过“太阳外部结构”图分析太阳外部结构特点,了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太阳外部圈层图

太阳系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其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其分类,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远日行星的主要特点;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及其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会阅读“太阳系”图,运用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与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过阅读“太阳系”示意图,说明地球等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运用八大行星的数据,分析三类行星的主要特点。

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太阳系模式图

彗星和流星图

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

说出月球的概况;

解释月球自转与绕地球公转同步;

解释月相的成因、一个朔望月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不等长的原因;

说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解释地球上潮汐的形成;

了解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会阅读“月相变化”图、“潮汐形成图”、“日食、月食成因图”。

通过回答“从嫦娥到月球后面临的死亡,可能有几种死法”,了解月球的概况。

通过模拟活动,获取“月球自转和绕地球公转同步”的知识。

通过阅读“月相变化图”以及球体的演示,解释月相的成因。

画图解释月球公转周期和朔望月周期不同的原因。

通过观察课件演示,说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通过古诗和画中与月相有关问题的练习,巩固月相的知识。

通过“潮汐形成图”,解释潮汐的形成。

运用“日食、月食成因图”,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及类型。

通过学习月球的概况,体会“只有一个地球”,从而自觉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2课时

讲月相时,可以拿黑白各半的球体演示。

开学初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了解世界以及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历程,知道太空探索的意义。

通过对“‘阿波罗11号’的发射”、“太空行走”、“太空舱中的生活”等视频的观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通过“中国人飞向太空”等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并献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

专题4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自转的特征;

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能进行地方时、区时的换算。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画示意图,比较不同纬度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通过“时区图”,进行区时的换算。

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具“地球仪”、“世界时区”图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赤交角;

理解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四季的天文含义及划分。

会阅读“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运用“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分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纬度上的周年变化,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四季更替。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可拓展“历法及二十四节气”

“地球仪”、“黄赤交角图”、“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昼夜长短的变化”图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板块运动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及其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影响。

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我国位于交界处。

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

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搜集近年地震、火山喷发的资料,了解其分布规律。

通过对三个学说的了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产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中的自救、互救意识。

第一课时

“世界地形图”、“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全球板块分布图”

第二课时多媒体教学

专题6岩石与矿物

知道岩石圈的范围,按成因岩石的三大分类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知道常见的矿物。

学会鉴别主要岩石与矿物。

多媒体展示常见岩石与矿物,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矿物的鉴别方法。

通过岩石与矿物的学习,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专题7地貌

知道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

阅读地貌图,识别地貌类型并分析地貌成因。

搜集各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进行观察判别,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的影响。

通过对各种地貌图片的观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能够说出大气的物质组成;

理解大气主要成分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

掌握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知道地球大气各层的主要特点,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热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能够说出大气对地球环境及生命的作用,

会阅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了解各层次的主要特征。

通过阅读“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认识大气对于地球的重要性。

“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

专题9行星风系

专题10季风

知道气压的变化与大气运动的形成;

气旋与天气、反气旋与天气。

理解世界主要气压带与行星风系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及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会阅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1月、7月等压线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会画“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能读懂“亚洲季风”图。

边讲边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了解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

边讲边画“全球大气环流图”,使学生了解地球行星风系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以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边讲边画“1月、7月亚洲季风环流”图,理解季风的形成及其对亚洲气候、农业的影响。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课时+1课时练习

“风的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环流”(可自画)、“北半球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一月和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亚洲的一月、七月季风挂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专题11台风、寒潮和梅雨

了解台风、寒潮产生的原因、时间、源地、路径和影响;

知道热带气旋的强度等级和名称。

知道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会画“北半球气旋与天气状况示意图”、“北半球反气旋与天气状况示意图”,会看“登陆我国的台风路径图”、“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图”。

通过对“北半球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状况示意图”的演示,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对“登陆我国的台风路径”、“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图”的阅读,了解台风、寒潮对我国及上海天气的影响。

通过锋面的形成,了解梅雨的成因。

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习惯,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防范意识、生命保护的意识。

多媒体教学。

引入新课可以用最新的资料。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

知道温室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了解城市热岛效应、酸雨和臭氧洞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采取对策。

学会获取网络信息、图表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所收集的资料,说明“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其中一课时可用来进行“气象观测”的介绍。

第四篇水环境

专题13水循环

知道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水循环的概念;

理解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能运用图表说出地球上水体的构成;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来想象、思考、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图表了解河流补给的类型,理解河流径流的变化及原因。

了解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专题14珍贵的淡水资源

知道水资源的含义,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和时间分配;

理解世界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能针对所出现的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

通过对全球水资源情况的了解,提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树立节水意识,培养节水习惯。

专题15海洋

知道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知道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海洋权益。

能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等的影响。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讨论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海洋利用的特点及其开发现状。

通过对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新进展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世界洋流分布图”

第五篇

人口

专题16人口增长

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采取的人口政策;

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会阅读“人口增长”、“人口发展模式”、“人口金字塔”等图表。

读“世界人口增长”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读“人口发展模式”图,了解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情况;

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提高宣传、执行我国人口政策的自觉性。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自然环境是决定人口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树立人口分布受多种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的观念。

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会计算人口密度,学会阅读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图。

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图,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讨论人口迁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正确看待人口迁移问题。

专题18人口素质

知道人口素质的含义、构成,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材中的图表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理解提高人口素质,科教兴国的意义。

第六篇

城市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知道城市的基本特征;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

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布的基本规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城市常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能读图比较城市内部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

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一系列直观图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

以所在城市或较熟悉城市为例,讨论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及其主要特点。

通过城市土地的空间差异性,树立珍惜城市土地资源,高效科学利用土地的正确观念。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了解中心地理论,知道世界和中国城市体系,并会判断主要城市所属城市体系级别;

知道世界和中国主要城市群及其分布。

通过地图熟悉世界和中国城市体系、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

专题21城市化

了解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辨别郊区化与逆城市化过程,识别相应的示意图。

读图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过程,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结合生活实际,就城市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根据资料及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对“中国应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展开讨论。

了解城市问题,体会城市问题解决的复杂性、迫切性,通过对城市问题解决的讨论,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环境生态意识和城市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

第七篇

产业区位与分布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了解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了解城郊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能够说出水田农业等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能归纳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说明成因,并进一步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理解生态农业的内涵,能说出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区别,了解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阅读农业地域类型图,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影响。

搜集有关现代农业的资料,分析现代农业的特点。

认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认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作用。

3课时

专题23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初步认识资源、环境、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等基本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发展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发展。

通过结合实例,阅读相关图表,分析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了解世界主要工业带的分布,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了解我国工业的现状和前景,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商业区位与国际贸易

认识产业的基本分类,三大产业在社会就业、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徐家汇商业区案例,说出商业区位的条件,从商业区的变化和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商业区位的影响作用。

了解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

认识并理解国际贸易不平衡的格局及其原因,知道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比较的方法,逐步加深对商业区位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学习从各种资讯中概括、归纳自己所需的论据的方法,能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研究身边的地理。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深化对国情、国策的认识,增加社会的责任感。

可调查某一地区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的布局状况,讨论其布局的合理性。

现代交通运输与通信

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运输方式和运输对象的特点,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理解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际海洋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能说明国际海洋运输发展的关键是海港建设及港口的经济价值。

了解现代通信的重要性。

通过读图,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特征;

读图说出世界主要海港和主要航线。

通过学习了解上海港在世界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认识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认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分析引起产业转移的原因,初步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图表解读和案例的分析中,认识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和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提高对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地理案例的综合分析能力。

获得根据区域环境实际,因地制宜布局生产,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地理思想。

第八篇地域文化

专题25文化与环境

掌握文化的概念,并能区分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分析、归纳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辩证地看待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掌握文化的概念,区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认识文化的多样性,重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通过对文化碰撞的认识,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不同文化带来的矛盾。

自主学习

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

了解文化整合的含义、影响因素;

世界文化圈的涵义、划分及各大文化圈的分布与特点。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获取各大文化圈的特点。

辩证地看待世界文化的差异。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

掌握各地域文化区的划分,了解各地域文化区的特点,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获取各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通过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理解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

第九篇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28地理信息技术

知道RS、GPS、GIS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GPS基本的工作原理,了解3S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学会判读简单RS影像的方法,能表述“3S”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之间的联系。

形成对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