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07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3 大小:19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3页
亲,该文档总共1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我爱这土地

【导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我研学。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内心汹涌着激情的灵魂。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名片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资料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交流点拨】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学法指导一:

针对步骤三中的(质疑问难)

【如何赏析现当代诗歌】

第一,熟悉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

现当代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鲜明的韵律,欣赏诗歌时必须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进而赏析诗歌的情感与技法。

第二,把握主旨意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

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给人看。

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第三,展开合理想象,分析形象美。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而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必须借助于想象。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调动积累,在想象中体会形象,才能感受诗中的形象美。

第四,咀嚼分析,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

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交流点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们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

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

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教学札记:

 

步骤四 精读诗歌 品析语言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好不好?

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

(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2.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联系当今时代,依照示例仿写。

【交流点拨】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

这精准扶贫,全民共创小康的和谐社会……

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

现代化大都市流光溢彩,高瞻远瞩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

新“社保”,百姓受益;农村城镇化建设,惠及百姓……

【附: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 风——抗争精神

黎明——胜利的曙光意象朴实

象征深远

常含泪水

爱得深沉直抒胸臆

热情澎湃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

 

2 现代诗二首

【导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乡愁”是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柳永梦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乡愁”是李清照的浅吟低唱;“乡愁”是苏轼的慷慨悲歌;“乡愁”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剪不断的情结;“乡愁”是一坛海外赤子饮不尽的烈酒;“乡愁”是梦里的“长城”;“乡愁”是“一片槐树叶”,载着诗人浓浓的情思,漂洋过海……

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长城图片,配以《长城谣》歌曲。

学生对长城产生直观感受,营造思乡爱国氛围,引出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jù)

山巅(diān)焚起(fén)槐树(huái)

(2)词义

隘口:

狭窄的山口。

荒莽:

荒僻的莽原。

蝉翼:

蝉的翅膀,形容物体很薄,文中形容树叶很薄。

2.作者名片

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现居台湾,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大江河。

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

其中《一棵开花的树》《山路》《出塞曲》《悲歌》《渡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纪弦(1919~2013),祖籍陕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摘星的少年》等。

3.背景资料

《长城谣》选自《无怨的青春》。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家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心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谱写出了这首海外游子萦怀祖国,思念故乡的衷肠之曲。

 

学法指导

文章中人称的运用及其作用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一、精读《长城谣》

(一)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重音和快慢,初步体会情意。

2.学生自由朗诵,读准读通顺,读出情意。

3.理清结构,每节诗都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意?

【交流点拨】

长城谣审视长城——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心系故国

思恋故乡

(二)深层研讨

1.第一节主要写什么?

用“无情”“蹲踞”“冷眼”修饰长城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写了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无情”“蹲踞”“冷眼”三个词从表面上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

它们形象生动地凸显了历史的本来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似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能成声,写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交流点拨】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

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等共同构成一幅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

这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因此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3.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交流点拨】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国民族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

她要诉说的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4.诗人为什么要借长城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交流点拨】长城饱经沧桑,历史悠久,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另外,诗人曾生活在长城脚下,长城又是诗人寄托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二、精读《一片槐树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思乡曲》)或者播放朗读磁带,学生聆听,尝试进入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意。

(二)整体感知

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1.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2.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交流点拨】一片槐树叶。

(三)深层研讨

1.第一节其实就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但诗人却用了大量繁复的修饰性定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繁复的修饰性定语,表现了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

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乡,赞叹、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

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变为伤感。

这种大幅度的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2.第二节提到“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不变追求。

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园,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之门。

3.《一片槐树叶》的第二节,诗人用了五个“最”作修饰性定语,说一说这五个“最”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五个“最”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那片槐树叶的极复杂矛盾的感情。

前两句抒发了诗人强烈的赞叹、喜悦之情,这种心情随着诗人回到现实,转而变为伤感,第三句诗让人感慨万千,读者仿佛见到了诗人的无奈的神情,这节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连用五个“最”来表达感情,非常富有感染力。

4.“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

【交流点拨】“我”回到故国,就是想去享受这样一个美的季节,这里槐树叶和槐花香成了作者的一种思乡的情结,当作者想到槐树叶和那淡淡的香,那便是思乡的情怀在涌动,在流淌……而这里“享受”和“淡淡的”都带有作者的情感倾向,正因为思念,正因为依恋,正因为这是寄托,所以一切在作者眼中都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动容。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文总结】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土、故园的思念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根永远在故乡。

【拓展延伸】

阅读席慕蓉的《乡愁》,深入感受席慕蓉的诗歌特色。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附:

板书设计】

谣审视长城——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心系故国

思恋故乡

一片槐树叶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

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声声含泪

字字泣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

 

3 *星星变奏曲

【导学目标】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重点)

【能力目标】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难点)

【情感目标】

体味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一: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在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找到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

我们要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找到两种感觉之间的相似点,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读者的感觉,让人觉得真实可感。

2.巧妙运用声音和色彩。

在五官感觉的沟通中,由于听觉和视觉的活动能力最强,因此运用通感时把其他感觉向听觉、视觉挪移是最常见的。

3.注重独创性。

运用通感修辞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才会使表达更新颖更有感染力。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方法一: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充满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

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方法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

(板书课题)朦胧诗萌芽于动乱的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到80年代开始开花结果,蔚为大观,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诗潮。

许多人对朦胧诗感到很陌生,觉得它隐晦难懂,但我却觉得它很亲切。

这节课就让我引领大家走进朦胧诗。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背景介绍

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3.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静谧(mì) 闪烁(shuò) 朦胧(ménɡlónɡ) 憧憬(chōnɡjǐnɡ)

劫难(jié)凝望(nínɡ)颤动(chàn)覆盖(fù)

(2)词语解释:

弥足珍贵:

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

安静。

憧憬:

向往。

浪漫:

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

灾难,灾祸。

朦胧:

不清楚,模糊。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自读课文,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语言优美、意象精美、韵律和美……的诗。

2.自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读才好。

(确定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朗读基调:

深沉而热烈,含蓄地表达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

情感处理:

第一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

3.深情朗读。

背景音乐:

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

学法指导二:

【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恰当的意象组合,能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

考查诗歌的意象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分析诗歌意象,首先要抓主要意象;其次要准确把握意象的意义,既要联系全篇,对诗歌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诗中意象的内涵。

1.诗中“××”意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一般要结合意象的意义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回答。

答题格式为:

“××”的特征是……)

2.诗中“××”句写了哪些景物?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首先在句子中找出景物,再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为:

“这句诗”写了“××”“××”等景物,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诗中“××”“××”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综合所给词语的共同特点分析作答。

答题格式为:

描绘了一幅……景象/图/画面。

学法指导三:

对“自我研学”中两个模块进行交流展示。

模块一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来完成;模块二中“把握意象”可以采用画图(结构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探究写法”与“体会情感”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或问题采访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札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一)把握意象

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第一小节出现的意象有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它们营造出了一个光明美好的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美好的热爱与追求。

2.第二小节出现的意象有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等,他们营造出了一个黑暗冰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寒冷和残酷的否定。

(二)探究方法

两小节诗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交流点拨】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

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

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三)体会情感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