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708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解答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中国文明的实质

  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

  C.奴化心态

  D.中国历史的可怕

  【解析】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yan)宴”为喻是为了揭示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

中国文明就是给殖民者预备的“人肉筵(yan)席”,所谓的中国就是安排这一筵席的厨房这一实质。

因此选择A项“中国文明的实质”。

  7.《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san)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  )

  A.参加国之一

  B.三个国家中的一个

  C.三个国都中的一个

  D.国都的三分之一

【答案】D

  【解析】参国之一:

国都的三分之一。

参:

同“三”。

  8.“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  )

  A.《史记》  B.《论语》  C.《左传》 D.《资治通鉴》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论语》,所引四句见《论语·

子路篇》。

  【错误分析与防范】此题首先容易误选A项。

此句话是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用来评价李广的,同学们对此应该记得很清楚,因此凭借第一印象会选择A项。

其次容易误选C项,因为《李将军列传》中有“太史公日:

《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仅从字面分析,就会望文生义,从而误选。

  9.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ji)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  )

  A.博闻强记

  B.拔刀断指

  C.义不忍食

  D.射塔明志

【答案】A

【解析】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ji)云性格的细节描写无关的是A项“博闻强记”。

文章补叙南霁云的事迹写得极其精彩,但是并没有全面叙述南霁云的一生,而是选取了抽刀断指、义不忍食、以箭射佛寺浮图以为记等具体的场景,把南霁云威武雄壮,疾恶如仇,忠肝义胆的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

  【错误分析与防范】“博闻强记”是《张中丞传后叙》中张巡这一形象的特点。

 10.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白居易

  B.刘禹锡

  C.柳宗元

  D.李白

【答案】C

  【解析】唐宋八大家为古文名家,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四项选一,首先想到的应是他。

  11.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  )

  A.《幻灭》

  B.《子夜》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虹》

  【解析】牢记著名作家的相关知识。

茅盾原名沈雁冰,茅盾是他l92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幻灭》时开始用的笔名。

他因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因发表著名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而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

茅盾的散文名篇有《香市》《风景谈》和《白杨礼赞》等。

  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  )

  A.《蚀》三部曲

  B.“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巴金主要长篇代表作是两个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其中“激流三部曲”最为著名,《家》是奠定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巴金的长篇代表作。

  1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zhuan)臾》《庄子·

秋水》《陈情表》

  B.《寡人之于国也》《庄子·

  C.《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

秋水》

  D.《陈情表》《庄子·

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解析】掌握成语的出处,尤其是文言文中的成语。

“分崩离析”出自《论语·

季氏将伐颛(zhuan)臾》: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贻笑大方”出自《庄子·

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形影相吊”出自《陈情表》:

“茕茕(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

  14.《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A.崇奉国粹

  B.热心复古

  C.创造第三样时代

  D.赞颂固有精神文明

  【解析】作者发出了“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yan)席,毁坏这厨房,则是青年的使命”的号召,这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号召青年创建“第三样时代”,指出青年要“无须反顾”向前看。

  15.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是(  )

  A.淇水汤汤,渐车帷(wei)裳。

渐:

浸湿。

  B.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

抵挡。

  C.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放:

释放。

  D.中石没镞(zu)。

镞:

箭头。

【解析】放:

驱逐,流放

16.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

  A.中秋词  B.端午词  C.重阳词  D.清明词

【答案】A。

  【解析】《水调歌头》这首词由中秋赏月进而抒发人生感慨。

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17.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  )

  A.小令

  B.大令

  C.慢词

  D.杂剧

  【解析】天净沙:

曲牌名。

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这首《天净沙》是小令。

  18.《选择与安排》中,作者以“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为喻来说明(  )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19.《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的散文集(  )

  A.《雅舍谈吃》

  B.《槐园梦忆》

  C.《雅舍小品》

  D.《实秋杂文》

  20.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

  A.茅盾

  B.巴金

  C.鲁迅

  D.曹禺

  【解析】鲁迅于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接连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因此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二、文言文阅读:

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zhuan)臾(sou)》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1~23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日: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 孔子说:

“冉有!

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2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粗字的含义。

(4分)

 答:

无乃:

岂不,恐怕。

  是:

复指前置宾语“尔”。

  过:

责备。

  以为:

把……作为。

  

22.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

举例说明。

答:

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3.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2分)

属于演绎论证法。

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暗含大前提:

伐邦域中之国非礼;

小前提:

颛臾为邦域中之国;

结论:

伐颛臾非礼。

“是社稷之臣也”,暗含大前提:

伐社稷之臣非礼;

颛臾是社稷之臣;

伐社稷之臣颛臾非礼。

  

(二)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6小题: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ian)叔于宋,来丕(pi)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ying);

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jian)叔,在晋国招来丕(pi)豹、公孙支。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

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

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ying);

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ju),废掉了穰(rang)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

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

国家大的,人民必众;

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

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

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

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

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24.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答:

来:

使动用法:

使……来。

  举:

攻取。

  治:

治理。

  施:

延续。

2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归纳法,由四君个案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客何负于秦哉!

”对比法,任用客卿与驱逐客卿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准确了解归纳论证法的含义,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比论证法。

  【错误分析与防范】一般情况下,对比论证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

考生容易将归纳论证法与演绎论证法混淆。

《谏逐客书》中列举秦历史上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民强的史实,进而得出结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典型例子。

考生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则极容易错答成演绎论证法。

如果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就会影响对问题的理解,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因此考生除了牢记教材中基础知识要点之外,还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6.这段文字所列举的秦国四位国君任用客卿建立功业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任用客卿建立功业各自侧重的是:

秦穆公争霸,秦孝公变法,秦惠王扩张,秦昭王安内。

运用秦国历史上明君的事例作论据,对秦王来说,最熟悉、最亲切、最有说服力并且暗含深意的是:

逐客是违背列祖列宗的做法,是不孝的;

任用客卿建功各有侧重,有利于突出强调客卿的多种作用。

  (三)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7~29小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choucho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yu)?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yu)?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7.请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_____________。

  答: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

  组:

丝绳,此泛指绳索。

  函:

木匣,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用木匣装起来。

  抑:

或是。

  本:

考察。

28.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这段话主要论证了国家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人事的观点。

  29.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段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即将后唐庄宗兴国之盛与亡国之衰进行对比,从而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

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题: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

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

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

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

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

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30.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昔日“香市”的热闹场面和它给幼年的作者留下的难忘记忆。

  31.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场面描写;

昔日“香市”的热闹场面。

  32.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也是作者对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不满情绪的反映。

这与下文描写的今日“香市”的萧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二)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3~35小题: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

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

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

不传!

  33.这段文字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34.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主人公宁肯珍藏绝技也不肯比武传人,以这种自我隔绝、消极退避的抗争方式反抗社会。

  35.沙子龙“叹一口气”的原因是什么?

沙子龙昨日显赫一时的声名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他感到时代变化却又无可奈何,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哀戚感,因此自我叹息。

  (三)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6~38小题:

  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

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

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

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36.文中“麦琪”的含义是什么?

原意是为基督诞生而来送礼的三位贤人。

作品中用来比喻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夫妇。

  37.分析“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语意递进,语意转换。

  38.怎样理解“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只要双方的感情是深厚的、美好的,不管送什么礼物,怎样送礼物,那都将是最值得珍惜,值得回味的。

  四、作文:

50分。

  39.题目:

诚信

  要求:

A.必须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B.不能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

类别

A内容

B语言

C篇章

评分标准

一类卷

(45~50)

中心突出

见解深刻

行文流畅

语言准确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以4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a.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

b.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突出的,获得满分);

c.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7~44)

中心明确

内容充分

文从字顺

语言基本准确

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

以40基准分,适当浮动:

a.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

b.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

c.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30~36)

内容尚充实

语言通顺

有个别语病

层次清楚

以33基准分,适当浮动:

a.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

b.其中B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

c.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1~29)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泛

语言不通顺

病句较多

结构不完整

层次不清

以25基准分,适当浮动:

a.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

b.另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

c.另两项稍差一点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

(20分以下)

文不对题

内容贫乏

文理不通

结构层次混乱

以17基准分,适当浮动:

a.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

b.另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

c.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