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27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docx

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

南京师大附中

2019届高三学情调研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

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

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且符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分明的礼制  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中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作品,体现了“以形写神“的风格

B.图二体现唐代阎立本兼收井蓄,吸取外来美术的风格

C.图三描绘了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具有写实风格

D.图四表现了元代画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的艺术特征

3.《都城纪胜》记载:

“酒楼歌馆,直至四股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梦梁录》记载: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4.王夫之是明清之石遥步的思想家下列舰点中目于他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劫.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5.1862年7月7日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

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天国运动与此材料的观点不符的是()

A.动摇了封建统治    B.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C.造成了社会动荡    D.未提出建设性方案

6.张謇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7.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8.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

“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均是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该战役是指()

 A.淞护会战      B.太原会战    C.怡州会战       D.武汉会战

9.美国经济学家佛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10.据统计:

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

C.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  D.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

 

11.下列有关新中国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①1964年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劝

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劝

③1992年“神舟”飞船取得首次试验成功

④2003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13.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

“(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服与现实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

14.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

“本宪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该条款体现了()

①宪法至上 ②主权在民 ③中央集权 ④三权分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5.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说: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       ②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

③打击了对理胜王国的憧憬   ④加剧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

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右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

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18.俄国作家契可夫说:

“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

”下列文学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一致的有()

①《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②《大卫·科波菲尔》

③《安娜·卡列尼娜》④《约翰·克里斯朵夫》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右侧《最新型的美国汽车》漫画,形象的反映了二战后

美国对欧洲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美元贬值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刺激汽车工业发展

D.推行杜鲁门主义 

20.1979年,欧洲共同体9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8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234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

同时,在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中,欧共体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了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

表明欧共体当时()

A.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美国

B.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

C.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D.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题12分,第22、23小题各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

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

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

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有何重要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

别有哪些?

(5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井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

材料二

材料三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用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请回答:

(1)材科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并结合所学,指出

当时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4分〕

 

(2)材科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些重大成就?

对中国外交产生什么影响?

(5分)

 

 

(3)材料三与材材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

〔2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坚持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你有何认识?

(3分)

 

 

 

23.阅该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

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

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衬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拱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材料三表面看布雷顿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

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砂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故争与美元霸权》

诸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所福放弃金本位的背景和目的。

当时中国“意外”

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4分)

 

 

(2)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

它有何

积极作用?

(5分)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美元能够拥有“黄金的生命”?

〔2分)

 

 

(4)据材料二、三,指出二战以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概括影响美国货

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4.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事件对日本政治、经挤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分)

 

 

(2)图三中日本政府大型使节团的出访对其改革有何作用?

指出图四谈判的最终结果。

(4分)

 

 

(3)图四与图一相比,你有什么启示?

(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三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四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的主张.(2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D

A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D

D

B

B

B

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小题12分,第22、23小题各14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21.

(1)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1分)影响:

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1分)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5分)

(3)特点:

现代化启蒙(1分)

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此处答“国情”、“社会性质”等不给分。

(2分)

(4)作用:

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每点1分,共2分)

22.

(1)方针:

“一边倒”。

(1分)

目的:

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团结友谊。

(每点1分,共2分)

特点: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1分)

(2)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3分)

影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打破了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分)

(3)新变化:

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

(2分)

(4)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分,答案不完整不得分)

认识:

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核心;外交政策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2分)

23.

(1)背景:

1929—1933经济大危机。

(1分)

目的: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恢复经济。

(2分)

说明: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1分)

(2)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国保持固定汇率。

(2分)

作用:

促进了贸易自由;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分)

(3)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2分)

(4)变化:

美元与黄金从挂钩到脱钩。

(2分)

认识:

美国经济实力;对外经济政策。

(2分)

24.

(1)政治上:

使日本主权丧失成为半殖民地;加剧幕府统治的危机激化阶级矛盾。

(2分)

经济上:

进一步瓦解了日本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2分)。

(2)作用:

进一步认识日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2分)

结果:

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分)

(3)启示:

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每点1分,共2分)

25.

(1)主张:

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每点1分,共2分)

(2)变化:

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

(2分)

(3)措施:

设羁縻府州。

(1分)

策略:

“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

(3分)

(4)影响:

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每点1分,共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