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书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733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夜行书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白夜行书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白夜行书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白夜行书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白夜行书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白夜行书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白夜行书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夜行书评.doc

《白夜行书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夜行书评.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夜行书评.doc

如果坠落时也有星光

——读《白夜行》有感

【摘要】两个孩子,一段绝望的爱情。

等待他们可以一起牵手散步在白天的日子。

男孩为了保护被有恋童癖的父亲猥亵的女孩杀了自己的父亲,女孩为了保护男孩杀了自己只为利益不惜出卖女儿的母亲。

为了掩盖罪行,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什么都不说,什么都忘记,从此不见面,等待15年。

等到有一天,能够手牵手在阳光下散步。

男孩拥有一双无与伦比灵巧的手,像剪刀手爱德华,只要有一颗纯洁的心,即使再复杂的图案也迎刃有余。

他的银剪刀创造的,不仅仅是绚丽神奇的花纹,也为少女剪出了太阳和细雪,为她黑暗的生活剪出了一角光明,重新点燃了她绝望的心,然而,这个世界永远不会那么人性,等待他们的不是苦尽甘来的幸福,而是命途多舛的深渊。

【关键词】黑暗;唯一的太阳;沉默;追逐;

一、故事梗概

《白夜行》是关于有着悲惨命运的少年少女的故事。

1991年男主人公铜原亮司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发现在经营当铺的母亲与店员松浦勇有染,察觉到母亲外遇的铜原亮司心事重重,偶遇到家庭贫困的雪穗。

雪穗与母亲西本文代生活在一起,没有人性的母亲出卖雪穗的身体来换钱。

善良的亮司逐渐与雪穗成为了朋友。

某日雪穗与亮司一起回家,途中遇到了亮司的父亲,雪穗看到他后仿佛触电般转身跑开。

连续几日雪穗再没有出现,亮司去找雪穗,雪穗却故意躲开而且表示不愿意再与他来往。

原来亮司的父亲就是那个一直侵犯雪穗的男人,直到亮司跟踪雪穗到烂尾楼里才明白了一切。

少男为了保护自己的恋人,把自己的父亲杀死了,而少女为了不让事情败露,把知道真相的自己的母亲也杀死了,并把罪行推加到自己母亲的身上,随后带着亮司为她剪的纸太阳,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城市……虽然分离,即使见面也要假装不认识,但是亮司和雪穗七年来一直都思念着对方。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少女的母亲由于家庭窘迫,为了钱逼着自己的女儿牺牲肉体,被人拍裸体照,而拍照的恰好就是少男的父亲,结果被少男正好看见,于是就发生了这起惨剧……

法律对案子的追查期为15年。

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少女和少男约定,在今后的15年内,彼此要象陌生人一样生活,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怀疑。

如果不这样做,别人就会想为什么被害人的儿子会和行凶者的女儿这么要好?

那有人可能就会把这个因素关联到这场惨剧中,事情就有可能会败露。

没有了完整家庭的少男和少女,各自生活了7年,渡过了平静的7年之后,突然,少男发现7年前的案子还是有人在查,而且已经开始怀疑到自己和少女身上了……

没有家庭温暖的少男和少女,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被发现,背叛,胁迫,用尽各种手段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一除掉。

但双手粘满罪恶的他们,其实只是想能在太阳底下手牵着手,散步罢了。

二、写作背景与心态

《白夜行》,一部时空跨度大、人物变化多的作品,主案件及其所牵涉到的其它案件,全部是从其他参与者或者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读者对男女主人公的了解和认识几乎全部是从每个相关人员的故事中获得的,看着看着如果单纯看、不思考,一不留神就不知所云了。

《白夜行》时空跨度大,刚好与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经济滑坡形成呼应。

战后的日本是带着战败的创伤和阴影开始发展的,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小时候的形象。

85年前的日本身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经济到达繁荣巅峰。

然而物极必反,随后的20年,日本开始了衰退,经济泡沫严重,民生维艰,讽刺的是,在这个时期日本奢侈品却卖得比任何地区都要好。

小说中刻画的铜原弥生子,就是那个时代某些迷恋物质、不负责任的女性典型,铜原雪穗刻意习得的优雅与高贵,也是一种畸形的虚荣心。

铜原高中时期做起给拉皮条的生意,也反映了当时许多日本中产家庭已婚妇女心灵空虚的状态。

铜原从此时起开始介入计算机领域,靠盗版游戏发家,到后来参与的一系列“盗窃”的手段,侧面反映了计算机时代的逐步到来,以及银行电子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时代的发展紧紧地牵引着人物的命运,警官笹垣也在书中感叹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假如十九年前就有那么先进的技术,案件也不至于拖到如今。

从某种角度来说,《白夜行》完全可归于社会小说的范畴。

它在提醒读者思考:

一味追求高速发展到了丧失理智的程度,一定会有悲剧发生。

纵向来看,整个小说刻意保留了明确的时代感,甚至用当时一些知名的新闻报道来暗示时代背景,包括日本的教育体系,也在对主人公从小学到大学经历的描绘中展现出来。

横向来看,小说对于人物的刻画,也堪称八九十年代日本浮世绘,最开始进入小说的是底层民众,如当铺老板、面店女工,还特别描绘了当时因为日用品涨价出现的超市哄抢局面。

小说中段开始出现中产阶级,茶道老师唐泽礼子、世家子弟筱冢一成、私人侦探今枝直巳、普通公司中层高宫诚等人就是这个阶层的代表;到了后半部分,随着唐泽雪穗的生活逐渐变化,她嫁给了世家子弟筱冢康晴,自己也开了服装店,小说中又出现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

这本书的作者东野圭吾曾说,自己是相信人性本恶的,他热衷于描写犯罪的人,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最狂野和最难以表达的想象力,他往往惊叹于他们的离奇思维。

但并非说他们不会写爱,因为恰恰相反,在他们的小说中,最阴暗的罪恶背后往往是最绝望、最彻底的爱和奉献。

这种观点就是对比法,称托法。

在《白夜行》中,这种手法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东野圭吾说自己十分自信于自己的写作技巧,他相信读者一定会跟着他的思路走,不会失去耐心。

的确他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随着剧情的网铺得越来越大,犯罪案件出现得越来越多,一个个小悬念出其不意地冒了出来。

由于结构的宏大,人物变化越来越多,第一次看到200多页的时候,我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了:

这些零散的一个个案件,牵涉其中的人都各有不同,跟最初的案件似乎偏离得越来越远,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继续看,看到最后,你会恍然大悟,怪不得…

可以说,作者在设计每个诡计时都展示出其非凡的功力,令每一个细节无不呈现出雕花玉器般繁复的精美,而这些表面独立的案件,却都跟核心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这本小说就像小时候做拼图益智游戏,打散的拼图看似无规则,最后拼凑出来的完整图形却显示出令人惊叹的深刻涵义。

关于“视点”问题,东野圭吾大胆地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即让男女主人公始终处于“被注视”的状态。

比如雪穗是如何在母亲死去后被唐泽礼子收养这段历史,是通过川岛江利子与雪穗的对话以及雪穗的家教正晴与礼子的交谈来表现的;铜原亮司的高中时代如何维持生计,则是在有彦以及奈美江的故事中得以展现;典子的故事中包含了铜原杀死今枝这一重大线索。

三、主人公解析

桐原角色的性格很复杂,从一开始的懦弱,胆小,杀了自己的父亲的罪恶感以及失去父亲后的那种孤独感在之后的4年里一直陪着他,刑警在桐原房间里书架上看到了百科全书之类的书,虽然桐原那时就是个阴沉的孩子,但还是让人觉得这是个有点奇怪的好孩子。

然而初中包括之后的桐原,残忍、阴险、不择手段、多多少少让人有点心痛。

他一直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到后来的坚强、残酷,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让雪穗一个人被警察抓走。

他对自己说要坚强起来,然后他把一切能败露的证据和人统统毁灭。

亮司曾说过:

“为了雪穗,我把自己仅存的一点良心也丢弃了,为了她而奉献自己的一生,甚至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男主角在一次次害人的过程中面对被害人的眼泪,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怀疑,他也清楚女主角这样做是在毁掉两个人的未来,但他一心只想保护女主角,因为他觉得,女主角遭遇的,比他杀害的哪些人比起来,要痛苦的多,不杀掉这些人,就等于从来没有将女主角从被他父亲侵犯的泥淖中解脱出来。

他们商议着如何假装成陌生人,之后铜原发现雪穗竟然爱上了筱冢一成。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桐原是这么希望的,即使要牺牲别人的生命,即使永远不能回头,即使变得狂乱暴戾,桐原简单的希望从来没有变过。

可是桐原错了,在刺向父亲的那一瞬间就彻底地错了,在他爬回通风管的同时他也在爬向黑暗的深渊。

只是桐原不明白,如果周围的人不幸福,你也不会幸福。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桐原至死都没有明白。

所以说,桐原的付出,为雪穗的付出,是一厢情愿的,甚至是愚蠢的。

少女雪穗才11岁的时候,就被自己的亲身母亲逼迫卖淫,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每天还要像没事似的到学校上学,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在认识亮司以前,雪穗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虽然亮司家庭环境也不好,但是亮司性格很开朗,认识了亮司的雪穗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生活里有了太阳,这个太阳就是亮司。

当然,对亮司来说,在自己的父亲死后,雪穗也是他唯一的太阳,对自己的母亲亮司没有什么感情。

长大后的雪穗,生活环境很好,有个善良的太太领养了雪穗,但对雪穗来说,自己的过去就象是一场噩梦,一直伴随着她。

平时的雪穗看上去很开朗,在高中和同学有说有笑,但在内心深处,过去受到的创伤仍然在不断溢血。

唐泽雪穗第一次出场时她还姓西本,面对门外前来询问的刑警们,她要求看一下他们的警察证,可见这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孩的戒备心有多强。

当时对雪穗的印象是一个文文弱弱的女孩子,安静地心无旁骛地坐在矮桌边看着《飘》。

但她却注意到刑警看到了垃圾桶里的蛋糕包装,从而意识到隐瞒桐原来过会有所败露,真是个有心计的女孩。

是啊,如果是简单的女孩,怎么会双手沾满罪恶还能将高贵优雅纯洁表现得如此完美!

另外,那个好事的警察很有推理能力,性格也很执着,要抓的人就一定要抓到。

亮司怕看见他,他感觉自己的内心就像被他看穿一样忐忑不安。

正是由于这位警察的坚持或者说固执,他对雪穗和亮司一直紧追不舍,故事才得以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下去……

表面上纯洁美丽的雪穗是罪恶的,但她黑暗的童年阴影无法去除,所以她的生命中没有太阳。

桐原亮司表面上是神秘而且阴暗的,但他承受了父亲罪行的后果,卒之成为献身者,为雪穗不惜一切,他代替了太阳,成为雪穗的亮光,她便可以在白夜中行走。

《飘》作为亮司与雪穂建立联系的重要道具,其中之一就是光艳夺目的人物塑造给罪恶的蓄奴制涂上了美丽光晕。

雪穗与亮司初遇时捧着的正是这本书,无论流落到何方,他们都随身携带着《飘》,图书馆中的那一套是他们互通信息的载体,书本本身也是识破二人关联的线索之一。

小男孩亲手杀死恋童癖的父亲,不会只是因为爱情,应该还有对整个世界的失望,对光明希望之类的绝望,玷污纯洁的人不配活着,而这个女孩是唯一纯洁的,是不可以被侵犯的……所以男孩自愿维护这世界上唯一的光明。

雪穗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也就是说,桐原在她黑暗的生命中代替了太阳的那份光。

桐原只是光,对于唐泽雪穗来说。

而对于桐原来说,雪穗是他的太阳。

桐原为雪穗付出了一生,他铤而走险,制作假卡投钱,制作盗版游戏赚钱,为了不让私人侦探更深一步查到雪穗的资料甚至去杀人,最后被那把剪过无数灵巧图案的剪刀刺穿胸膛。

四、社会反响与作用

《白夜行》我已经看过至少5次了,每次都会有细小的发现以及新的感悟。

《白夜行》中的两位主人公那种始终向上的坚强斗志与不懈努力,其实是在不断向下的堕落中完成的。

虽然他们都无比强悍地地扫清一个个障碍,成就自己的梦想,但是为此而身负的罪孽却早已万劫不复。

有时候也会怀疑两个主人公,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就为了爱?

这个世界都疯了么?

起码要坚持一点点做人的底线,不管怎么样,那些人中有他们的父亲、母亲啊!

在这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坏人!

怎么能那么轻易地就把人给杀掉了呢?

看这种灰暗的变态的心理剧,我感觉自己好像都要窒息了。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再有钱之后不选择逃离这个伤心之地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却选择了留在原地继续故事的悲剧,自虐啊!

所谓人性,人的不可替代性,人性的美好,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爱是用来救赎的,不是用来杀人的,世界上还是好心人多的,行善行做善事,用爱心感化而不能一味以暴制暴,否则就只能回归原点。

在死刑的适用上,战后日本法院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

首先,在适用标准上极为慎重。

在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之后,法院对于死刑适用采取了极为克制的态度,死刑判决大为减少。

现在可以说,杀死一人是不可能判处死刑的。

即便有的话,也是非常非常恶劣的犯罪情节。

在犯罪情节一般的场合下,即便杀死了两个人,通常也不会被判处死刑,而是判处无期徒刑。

因此,从日本的实际情况来看,《白夜行》中11岁的主人公杀害其父母们逃亡,是作者虚构的情节,可能是为促进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男主角和女主角再三的犯案来隐瞒罪行打下了铺垫。

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日本虽然是一个法治的国家,但称不上法制。

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是国会的事情,法律的执行是公检法以及律师的事情,而在社会上根本不存在法律教育和普法宣传等类似的活动。

因此,人们往往到了必须打官司时再去找律师。

这是日本社会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

五、手牵手在阳光下散步

《白夜行》,现在它仍旧摆在我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第一次看到结局的时候,我不寒而栗,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知该同情他们的遭遇还是谴责他们的恶行,不知该感动还是该齿冷。

有很多读者痛斥男女主角的罪恶,可是谁也无法透彻地了解他人,试问:

假如你也遇到了那样的痛苦,你会怎么做?

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想不出来,因为,我们终究不是他们。

实话实说,在看完《白夜行》的两天内,我一直处在小说的影响下,十分沉迷,然而逐渐地清醒过来之后,却时常有问号跳入脑海:

“为什么他俩在幼年时期这么倒霉,任人宰割,但自从成功杀人一次以后,便从此每次犯案都成功隐身?

”任凭智商再高的案犯,也很难想像会一直斗胆不断犯罪而不惧被人发现。

一个人的伪装能达到连自己都相信的地步,那就已经自我催眠了,那又怎能同时有条不紊地策划犯罪活动呢?

如果她自己知道是在伪装,那么每天的扮演竟然没能让她发疯,反而装得异常亢奋,将犯罪行动越演越烈,这是与基本的人性自相矛盾的。

铜原亮司更是如此,每次犯罪都能成功地摆脱警察的纠缠,显得智商超出常人,那又怎么可能在最后的紧要关头送给一个小女孩剪纸,从而暴露身份?

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可能是铜原亮司会犯的。

想来想去,我想应该是“作者希望如此吧”,草草了结了。

与其说《白夜行》是侦探推理小说,还不如说是社会伦理小说。

与其说是书中透出巨大无形的绝望,倒不如说是那渐渐被逼入绝境的希望。

他们就像是在兽道中生存的人,只能在黑暗的气息下舔舐着彼此的伤口。

东野圭吾在这本书里,丝毫没有想要救赎男女主人公的意思,也不想在最后给故事黑暗的基调染上暖意,哪怕暖意只有一丝。

作者没有为了讨好读者写出美满结局的心思,而我却又偏偏喜好大团圆结局。

所以看完书之后,我的心情是纠葛的,直到如今每每回味起来还是会耿耿于怀。

当雪穗的亲妈死后,隐隐约约中大致就可以猜想出他们背后复杂的关系。

只是其中的原因,一直等到雪穗告诉她的继女自己的惨痛童年时,才恍然大悟,天哪,雪穗自从被自己的母亲卖了之后,就开始了这个计划。

杀了所有强暴过自己的人,杀了背叛自己的母亲,最后成为礼子的养女。

然而这一切,需要一个道具,就是亮。

雪穗从一开始在图书馆里接近亮就是一切计划的开端。

雪穗爱的不是任何人,是她自己,一直都是只有自己。

她所作的一切只不过是从别人痛苦之中,找回她所失去的一切,这个才是她心中的太阳,指引她走下去的唯一动力。

我看过多多少少数量可观的日剧,对于描写人性的恶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小感触。

首先,我觉得恶一定不是消灭的东西,就像灭掉了所有的狼以后兔子会繁殖失控一样,失去了恶以后善也会变得无处安身。

另外一个方面,每个人的身体里面一定是善恶的交织体,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

所以现实中看到有人落水你会想救他但真正下水的人并不多,想中500万彩票的人多但真正去抢银行的人口比例小。

因为爱情,把剪刀捅向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了两个人的永生厮守,十四年来不断铲除掉可能破坏这种幸福的人;因为相爱,男主人公这么多年来看起来残忍毁灭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守护心中的这个女孩。

绕了一大圈,《白夜行》不过是一个残忍版的爱情故事,什么悬疑推理的躯壳,什么人性黑暗面的描写,都不过是爱情的外衣,而这种对于爱情的认识,也实在是太恐怖了。

我始终觉得:

虽然爱情很美好,但它一定不是所有现实的出口。

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让自己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

有时候,我会在思考: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部小说的话,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性,就是女主角根本没有逼迫男主角?

在小说中,警察也有提到:

第一次见到小亮司的时候,两人眼神交会,被男孩眼里蕴含的阴沉黑暗所冲击。

男主角如果是自愿的,他不断了解女主角的生活,然后干掉他觉得有妨害的人。

从而最后就像他自己希望的那样:

两个人牵手在阳光下散步。

六、从来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或许很多人始终无法谅解雪穗,但在尘埃落定后,很少有人完全不同情亮司的遭遇。

十九年来,他牺牲了太多东西,得到的却又太少。

在他死后,甚至无法换来雪穗的一次回顾,而这竟正是他所希望的结局。

聪明如雪穗,又怎能不懂得他最后的苦心。

所以她也只能不回头,无论她心中对他究竟是怎样的感情。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作者东野圭吾的另一部力作《嫌疑人X的献身》。

如果说《白夜行》是一部不那么令人亲近的艰涩书籍,《X》则无疑是它通俗简化之后的版本。

《X》更像一本纯粹通透的推理小说,主线单一,悬念集中,主人公间的互动也更加直白,至少我们可以确信那是出于爱情。

而《白夜行》中,一切都透不过茫茫迷雾。

主人公听不到表白,甚至无法从童年时光的追述中得到日久生情的证据。

它不是合谋,又不是单纯的陪伴,共生两个字,同样不足以描述出背后那些人情味的存在。

在第一章结束后,故事就偏离了本格推理的谋篇轨道,反而变成无数破碎片断的罗列。

作者精心选择繁杂的视点,在恰当时机抛出一个个令主人公露出马脚的细节,读者反而比书中的侦探更早得到真相。

这些碎片彼此勾连,分散在看似独立的案件内,互相印证而又推翻,一步步颠覆或证实既有的疑惑。

在整个格局之内,“凶手是谁”其实早就昭然若揭,在老辣推理小说读者眼中,连“手法如何做到”或“核心线索何在”都无需争论。

对作品的阅读快感,纯粹寄托在一种超然观赏的格局上,——读者们已不是华生,而是法官,只需静静地等待罪人自白,“为什么这么做”。

每晚日落之刻,都会有短暂的时分,太阳刚刚以一个微小的角度没入地平线,西方天空中依然泛着青白色的微光。

那是大气层对日光的最后折射,也正是所谓的“白夜”。

在临近结尾之际,雪穗的那段难得一见的坦白: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似乎是对全文主旨的阐述,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对她来说,与其相信亮司照亮了世界,还不如说他们是在联手抵挡黑夜的降临。

他们都是心存恐惧的孩子,只懂得掠夺他人光热,来燃烧自己天空一角,仿佛向无底洞中倾泻水流,妄图将它填满。

读者冷眼旁观之时,似乎能够亲眼看见他们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重,攫取光热的源泉也几近枯竭。

直到亮司松手而去,太阳才终于轰然坠落。

这样一场钢丝上的舞蹈,凭着两个人过早的成熟,居然坚持了十九年之久。

如果不是事出凑巧,或许亮司永远都能继续他异想天开的守护,而不必面临法律的威胁。

可他们牺牲了太多无辜者手中的幸福,就算能瞒过警察和旁人的耳目,毕竟还是逃不出天谴。

平心而论,结局对于“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并不能令所有人坦然信服。

再怎么青梅竹马的深厚感情,也未必值得整个后半生的牺牲,更无法抵消旁人们为此而遭受的伤害。

哪怕东野一贯擅长结尾翻盘,在此也不得不遭遇到尴尬困境,使他无法给予两人一个光明圆满的结尾。

然而,至少亮司的愿望终究是实现了,这一点上他幸运许多。

用死亡得到解脱,比起永无休止地遥望下去,或许已是一种另类的仁慈。

日系作家往往具有细腻的人生体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露出感伤悲悯的情调。

不论《白夜行》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都充满了作者内心深处喷薄欲出的表达欲望,因而更不可能用圆满结局去冲淡整部作品的现实力量。

——你们看吧,人性中的确存在某种成份,是可以让人做到如此地步而依然义无反顾的。

它会带来不容于世的罪行,或导致个人的悲剧,却仍可具有荣光与尊严。

通过私家侦探今枝的口,作者告诉所有人,唐泽雪穗最爱的人并不是她的丈夫。

终其一书,同样不曾听到她亲口表白,承认这个人就是今枝所猜测的筱冢一成。

这是《白夜行》书中遗留于世的最后悬念。

我们不妨相信,雪穗心中的名字其实是桐原亮司,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

这只是私心中无法忽略的一种可能,却微妙地被作者交待过的所有线索容忍和默许。

绵延无尽的白夜之行,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到终点。

雪穗和亮司的一生,从没得到过救赎的希望。

一点出于同情的温暖揣测,已是读者所能做到的唯一宽恕了。

请成全这段无望的爱吧!

参考文献:

[1]东野圭吾.白夜行[M].南海出版社,2008年

[2]姜文革.试论推理在推理小说中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3]马天.马普尔的午茶会东野圭吾的魅力[J].青少年文学,2008年08期

[4]柯森耀.忧愁•悲伤•怨恨---水上勉和其推理小说《耳朵》[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2期

[5]张蓉.日本名家推理小说精粹出版[J].北京日报,2000年

[6]http: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