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738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貌学复习材料讲解Word文件下载.docx

晚期阶段:

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1)气候条件:

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2)地貌条件:

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

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

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

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6.崩塌:

陡峻斜坡上的巨大的岩土体、石块和碎屑层等,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地向坡下倾倒、崩落,在坡麓形成倒石堆或岩石屑的现象。

7.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8.蠕动:

是指土体、岩层和他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9.简述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

(1)地貌条件:

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

崩塌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强烈切割、地势高差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峻的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河流的上游、河流强烈侧蚀的凹岸,以及海蚀崖、湖蚀崖和水库的库岸等处。

(2)地质条件:

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3)气候条件:

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因而,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

(4)触发因素:

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10.简述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斜坡的地貌特征:

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斜坡的组成物质与地质结构:

滑坡主要发生在由松散堆积层构成的较陡斜坡上。

松散地层中的滑坡,多与粘土夹层有关;

基岩滑坡较少见。

基岩中的滑坡,多发生在页岩、泥质灰岩以及千枚岩、片岩等岩层分布区。

斜坡内的各种地质软弱面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3)地下水的作用:

地下水可使土(岩)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从而产生滑坡,地下水丰富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11.简述蠕动形成的原因

(1)冻融交替、温度变化、干湿变化

(2)一定量的黏土,数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

(3)一定的坡度,15°

-30°

左右的坡地最明显

第四章流水地貌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洪积扇:

沟谷水流在流出山口后,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并形成散流,加之蒸发和下渗,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大大减弱,致使大量物质发生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向山前倾斜的扇状堆积地形。

3.溯源侵蚀作用:

河流在下切过程中所形成的坡折、河流的源头,受到流水的侵蚀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地带推进的侵蚀作用。

4.河床的均衡剖面:

天然河流在水流与河床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发育一定的断面和一定的河床坡降,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这时的河床纵剖面呈现为一条圆滑均匀的凹形剖面,这条凹形剖面称为河床的均衡剖面。

5.截弯取直:

由于弯曲河道侧蚀作用,使河道愈来愈弯曲流颈,在洪水作用下取直。

6.河漫滩:

河谷内,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

7.阶地: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

8.河流袭夺:

是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的水系象。

9.三角洲:

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冲积平原叫三角洲

10.简述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因素

(1)气候因素:

降雨量、降雨强度

(2)地形条件:

坡度、坡长

(3)地表物质组成和植被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①斜坡的物质组成:

松散物质、基岩

②斜坡的植被条件

11.简述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12.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1)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

这些物质主要是由风化、崩塌、滑坡等提供的,在高山地区还有冰川活动所提供的物质。

(2)要有充足的水源:

主要由暴雨、洪水、冰雪大量融化及湖泊、水库溃决时产生。

(3)有利的地形条件:

沟谷的上游为环形洼地,有利于固体物质和水的聚集,中游为沟坡陡峻、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快速下泻。

13.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变化对河流的影响

(1)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

(2)影响: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

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大,下切作用加强,产生溯源侵蚀。

若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小,则堆积作用加强。

14.简述江心洲发育的过程

(1)雏形心滩:

底部辐合型环流主支流汇合的的交流顶托窄河段上游的壅水作用,下游的扩散作用,一般在枯水面下。

(2)心滩阶段:

此时底层流分支,河床横剖面不规则,水流被河床分成两股或多股主流,形成复式环流。

雏形滩具有壅水作用,使河心水位高于两岸附近,在复式环流影响下得到加大,高出枯水期。

(3)江心洲阶段

洪水期心滩被淹没,表面可沉积大量泥沙,高出平水期。

一般来说江心洲是洲头侵蚀,洲尾堆积,使之不断向下游运动,偌河床受侧蚀作用较大,则河床向一侧移动,可使江心洲与河岸合并形成辺滩或河漫滩。

15.简述阶地的成因

(1)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随之而异。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能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的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

海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裂点处消失。

16.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

(1)地貌演化具有明显旋回性质的阶地:

侵蚀阶地(主要由基岩组成)、堆积阶地(①上叠阶地;

②内叠阶地;

③基座阶地;

④埋藏阶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

(2)地貌具有非旋回性阶地:

构造阶地、河曲阶地、河流袭夺阶地、洪积扇阶地等

17.简述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1)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

(2)构造和岩性影响(3)构造运动影响(4)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5)小气候的影响

18.简述河口三角洲的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1)按三角洲的形态特征。

可分为:

①鸟足状三角洲。

如密西西比和三角洲。

②扇形三角洲。

③尖头状三角洲。

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三角洲。

④岛屿状三角洲。

如恒河三角洲;

按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对比关系,可分为:

①高度建设性三角洲;

②高度破坏性三角洲;

按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可分为:

①河流型,②波浪型,③潮汐型。

(2)丰富的泥沙来源;

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

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19.试述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

又称地理循环学说,就是着重分析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地貌演化理论。

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其假定地壳抬升后再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及大的气候变化,由流水逐渐夷平地表,先从以下蚀为主的V型河谷的河流幼年期开始,经过侧蚀为主的壮年期,最后进入侵蚀微弱、谷地间地面降低成缓坡的老年期,整个地表被磨蚀成几乎是起伏不大的平原,即准平原。

然后地壳再上升进入第二个轮回,往复下去。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试述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喀斯特作用: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

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过程。

(2)影响因素:

①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

②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以及可溶性岩石本身的岩溶化程度。

③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以及水中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含量。

水的溶蚀力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④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2.简述对大河深切喀斯特地块的喀斯特水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

位于地面至地下水高水位之间,大多情况下这里没有水流,只在降雨或融雪时期,水沿裂隙或落水洞从地表向下流动时,这里才有水流;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位于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

位于地下水低水位以下,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近于水平方向,在接近河谷底部处,水流流向河谷;

(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

该带的地下水位置较深,有承压性,地下水运动极为缓慢,以至停滞,因此在这一带中岩溶作用也非常微弱。

以上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简述地上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2)溶斗与落水洞:

溶斗又称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几十米至数百米;

(3)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

(4)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

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流沿落水洞流入地下,种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

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5)峰丛、峰林和孤峰:

一般自山地的中部向山地的边缘依次出现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与溶蚀谷地、孤峰与溶蚀平原。

4.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1)早期当石灰岩上的非溶性盖层被剥除后,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

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

(2)中期随着地下岩溶作用的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

地表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盲谷、溶斗等,地表非常干旱,地面呈蜂窝状。

以后,许多地下河和溶洞顶部崩陷,地下水系又开始向地表水系转化,地面上出现许多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峰丛和峰林等地貌。

这一时期是岩溶地貌发育最盛、地下水作用占优势的时期。

(3)晚期当地下河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下的非溶性岩层广泛出露时,又广泛发育地表水系。

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1.石窝(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其直径大多约20cm,深达10~15cm,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2.雅丹地貌(风蚀垄槽):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风蚀雅丹(雅丹地貌)。

3.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受风蚀作用后而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岩石,称为风蚀蘑菇。

4.简述荒漠的类型

按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荒漠可分为: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前二者属于剥蚀地貌,后二者属于堆积地貌。

5.简述黄土地貌的类型

(1)黄土沟谷地貌

①纹沟②细沟③切沟④冲沟

(2)黄土沟间地地貌

①黄土塬②黄土墚③黄土峁④黄土涧

(3)黄土潜蚀地貌

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

1.羊背石:

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石质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2.纹泥:

又称季候泥,是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3.冻融作用: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

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是冰缘地貌发育的最活跃因素。

4.构造土:

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

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5.试述冰蚀地貌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1)冰斗、刃脊和角锋;

冰川谷和峡湾;

羊背石

(2)形成原因:

冰川侵蚀破坏作用,又分为挖蚀与磨蚀作用。

6.简述冻土地貌的类型石海、石环、石河、石流坡、冻胀丘、热融滑塌

第八章海岸地貌

1.简述海蚀地貌的类型

(1)海蚀穴、海蚀洞:

在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的凹槽,叫海蚀穴;

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

(2)海蚀崖:

在海浪长期冲蚀下,基岩不断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

(3)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4)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

(5)海蚀柱:

如果海蚀拱桥崩塌,留下的岩柱或坚硬岩脉被侵蚀残留成突立的岩柱,都称之为海蚀柱。

2.简述海岸的分类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以下几种

(1)基岩海岸类型

(2)沙质海岸类型(海滩海岸、沙堤——潟湖海岸和沙丘海岸等)(3)淤泥质海岸类型(4)生物海岸类型(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为全球构造地貌;

第二级为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貌。

研究意义

1. 

解释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

2.根据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特征,为找矿找水服务;

3. 

根据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质,揭示新构造活动和活动断层的活动规律,预报地震和地震危险区。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

造成地球表面最大一级地貌形态差异,也称为星体地貌。

它主要由宇宙性的动力作用形成。

大地构造地貌 

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和地貌单元,如陆地上的山系,高原,平原等,海洋中的大洋中脊,洋盆等。

它们是由大地构造作用形成和控制的,是大陆、海洋内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也称为巨地貌。

大陆上最为显著的大地构造地貌:

构造山系和大陆裂谷。

海洋中有大陆边缘和洋底。

青藏高原的作用

西南季风气流将不存在

青藏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将越加明显,气候会变得更加单调,这一地区将处于亚热带、温带的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地带中。

独特的高原季风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冷热源作用的季节变化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现象,对东亚季风起着维持和加强作用。

造成西风气流的分支

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质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褶曲构造地貌

单斜构造地貌

穹窿构造地貌

火山地貌、熔岩地貌.

陨石地貌等

构造地貌:

全球构造地貌 

海洋和陆地

构造山系、大陆裂谷 

大洋盆地、中脊

地质构造地貌 

水平、褶皱、单斜 

穹隆、断层、火山熔岩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和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也称为残积物。

也有人把风化后被搬运再堆积的风化产物称为堆积风化壳。

地表的土壤实际上也是一种风化壳。

岩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运动。

块体运动类型分为崩落、滑落和蠕动三类。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15-30°

的坡度最适宜蠕动的发生。

崩塌 

 

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

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暴雨 

强烈的融冰化雪 

爆破 

地震 

人类活动等 

崩塌一般形成两种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后者也称为倒石堆。

滑坡 

由岩石、土体和碎屑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

影响滑坡的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和地下水等。

促发因素:

坡地形态的改变:

侵蚀或开挖坡脚降水:

滑坡与气候的关系表现为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

通常90%以上的滑坡都与降雨有关。

山区河流水位变化:

高水位的浸润降低抗滑力,水位下降,坡体动压力增大,下部静压力减小,导致滑坡。

震动:

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的结构,减少粘结力,导致滑坡;

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滑坡。

滑坡地貌包括滑坡壁和滑坡体

泥石流:

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等。

(各种灾难的防治)

中国西北干旱气候的成因

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缺乏气压扰动

缺乏潮湿气流

局地下沉气流

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

(1)高原的屏障作用

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

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

(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作用和对气流的扰动

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

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

(3)西风气流分支绕流

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

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

沙漠形成条件

气候:

干旱、半干旱,地表径流缺乏,风化作用强烈;

植被:

植物生长稀疏;

风:

风沙作用活跃;

物质基础:

丰富的砂源;

地形:

封闭的盆地、内陆和海滨。

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质地均一 

,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其含量可达60%以上,多分布在干旱沙漠区的外围;

黄土在空间上由物源区向外围,在时间上由新到老,其粒度由粗变细;

黄土厚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

结构疏松,多孔隙(40-50%),透水性较强 

,易沉陷

黄土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碎屑矿物以石英、长石和云母占优势(>

80%);

富含碳酸钙(最高可达30%以上),有丰富的钙结核 

含生物化石,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旱动物化石为主,并含有丰富陆生软体动物(蜗牛)化石。

?

新雪 

粒雪 

冰川冰 

冰川

冰川的侵蚀作用简称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方式:

有挖蚀和磨蚀两种。

挖蚀作用:

是冰川运动时,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磨蚀作用:

是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力研磨、刻削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冰斗:

是山岳冰川上游的一种围椅状盆地,它由陡峭的冰斗壁、凹陷的冰斗底部和在冰川出口处高起的冰槛等三部分组成。

冰川形成后,其运动对底床产生侵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形成与坡向相反的岩槛,冰斗形成。

如果山岭的二坡发育了冰斗,而且后壁互相靠拢时,山岭就变成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称为刃脊。

冰川谷:

它是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横剖面呈槽形或“U”形,故又称槽谷或U谷。

特点:

谷底宽平,两坡高陡,高度可达数十至数百米。

宽平的谷底与冰下冰质点运动有关。

羊背石 

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羊背石。

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坡缓,以磨蚀作用为主,岩面上常有磨光面、刻槽或擦痕;

背冰面挖蚀作用较强,坡度急陡,表面坎坷不平。

鼓丘

它是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丘陵,平面呈椭圆形。

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

高数米至数十米,长数百米。

在多种冰碛中只有底碛和终碛二种才具有较明显的磨蚀现象,砾石呈熨斗形或扁平形,表面有擦痕、压坑和磨光面。

细颗粒成分如泥、沙等较多。

其他种类的冰碛颗粒较粗,以砾石为主,磨蚀痕迹很少见到。

冰碛物特征;

缺乏分选,大小混杂;

没有层理;

组成的成分为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混合物;

冰碛物中常有擦痕石和具有微弱擦痕的颗粒;

长条形碎屑物定向排列,扁平面倾向上游;

岩屑磨圆度较差,形状以次棱角、棱角状占优势;

通常和其他冰川地形相伴出现。

波浪是海岸地貌作用的主要力量。

可分为深水波浪、浅水波浪变形、波浪破碎和波浪折射

1深水波 

深水波的水质点呈圆形运动,产生的波形对称。

在垂直方向随水深增加,半径减小。

波高按等比级数减少。

2浅水波浪变形当波浪传播入浅水区,发生变形后就转变为浅水波浪。

一般认为1/2波长的海底深度是波浪变形的临界深度。

当海底深度大于1/2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