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762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篇中考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文档格式.docx

15.①在雨水严重妨碍农事的时刻,观音菩萨应该是要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可他却高高在上,漠不关心。

②作者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是指“身为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

③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言外有意,含而不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余地。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D项,“情感直接明白”错,采用了讽刺手法,表达含蓄,言而不尽。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要求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的含义,实际是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白衣仙”指观音菩萨,“在高堂”指“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再结合前面的“山前山后水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分析作者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是指“身为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15.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4.C 

(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 

15. 

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

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前一点2分,后一点中两方面各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①志》

柳宗元

先夫人姓卢氏,世家涿郡,寿止六十有八,元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弃代于永州零陵佛寺。

明年某月日,安祔于先侍御史府君之墓。

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以尽其志。

呜呼天乎!

太夫人有子不令而陷于大僇,徙播厉土,医巫药膳之不具,以速天祸。

又今无适主②以葬,天地有穷,此冤无穷。

拟述先德,且志其酷焉。

尝逮事伯舅,闻其称太夫人之行以教曰:

“七岁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斟酌而行。

汝宗大家也,既事舅姑,周睦姻族,柳氏之孝仁益闻。

岁恶少食,不自足而饱孤幼,是良难也。

”又尝侍先君,有闻如舅氏之谓,且曰:

“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

”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先君之仕也,伯母叔母姑姊妹子侄虽远在数千里之外,必奉迎以来。

太夫人之承之也:

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

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

敌己者,友之如兄弟。

诸姑之有归,必废寝食,礼既备,尝有劳疾。

先君将改葬王父母③,太夫人泣以莅事。

事既具,而大故及焉,不得成礼。

既得命于朝,祗奉教曰:

“汝忘大事乎?

吾冢妇也,今也宜老,而唯是则不敢暇。

抑将任焉,苟有日,吾其行也。

”及命为邵州,又喜曰:

“吾愿得矣。

”竟不至官而及于罪。

是岁之初,天子加恩群臣,以宗元任御史尚书郎,封太夫人河东县太君。

既至永州,又奉教曰:

“汝唯不恭宪度,既获戾矣,今将大儆于后,以敬惧而已。

苟能是,吾何恨哉!

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窜穷徼,人多疾殃,炎暑熇蒸,其下卑湿,非所以养也。

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遂遘大罚。

天乎神乎,其忍是乎!

而独生者谁也?

为祸为逆,又顽狠而不得死,以至于今。

灵车远去而身独止。

已矣,已矣!

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矣。

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

刻之坚石,措之幽阴。

(有删改)

【注】①祔:

合葬。

②适主:

主持丧事的嫡长子。

③王父母:

母亲的父母。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速天祸 

    速:

招致

B.皆讽传之 

    讽:

用含蓄的话劝告

C.今将大儆于后 

    儆:

警醒,不犯过错

D. 

窜穷徼 

    窜:

被放逐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代:

文中指抛弃后代。

B.舅姑:

公婆,义同翁姑、姑嫜,指丈夫的父母。

C.有归:

有了归宿。

古代称女子出嫁。

D.药石:

药剂和砭石。

泛指中医药物。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能是,吾何恨哉!

(4分)

8.作者写此文是“拟述先德”,文中二、三两段写了太夫人的哪些品行?

试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B(讽:

背书、背诵)

6. 

A(弃代:

去世)

7. 

(1)辈分比自己高的人,她就像臣子侍奉君主一样恭敬;

辈分比自己低的人,她就像抚养子女一样慈爱;

辈分和自己一样的人,她就像兄弟一样友爱。

(2)如果能这样,我遗憾什么呢!

明智的人不悲怀过去的事,我(对此)不曾有过忧伤啊。

8. 

①知书达理;

②施仁行孝;

③相夫教子;

④睦亲悦人。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先母姓卢,世代家住涿州,寿命只有六十八岁,元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在永州零陵佛寺去世。

第二年的某月某日,合葬在侍御史先父的墓中。

她的儿子有罪,心含悲哀,等待判罪,不能回来操办丧事来满足我的意愿。

唉,老天爷呀!

母亲有儿子不肖且身陷大辱之中,被流放到瘴疠之地,没有医生和药膳,从而招来天祸。

又无长子主持丧事来安葬,天地有尽头,此冤无尽头。

(现)打算叙述母亲的大德,并且记下这种悲苦。

曾经侍奉伯舅,听他称赞母亲的品行并教诲我说“(你母亲)七岁通晓《毛诗》和刘向的《列女传》,(对此)反复思考,决定取舍而行事。

你祖上是世家望族,(你母亲)一心侍奉公婆,和所有有姻亲关系的人都很亲近,柳家的孝道仁义更加出名。

年成不好,缺少粮食,自己吃不饱,也要让年幼丧父的孩子吃饱,这的确是很难的事。

”(我)又曾经侍奉过先父,听到了像舅舅说的赞美母亲一类的话,父亲并且说:

“我读的旧史以及诸子百家的书,你母亲听了就能明了并且没有遗漏。

”我四岁时,居住在京城西面的农舍中,先父在吴地(任职),家中没有书,母亲教我古赋十四首,都让我背诵记取。

先父做官时,伯母叔母姑姊妹子侄,即使远在几千里之外,但都一定把他们接过来。

母亲承办这些事:

辈分比自己高的人,她就像臣子侍奉君主一样恭敬;

姑姑们出嫁,母亲一定废寝忘食,婚礼备办后,常常因累生病。

先父将重新安葬外祖父母,母亲哭着来办理事情。

此事已准备好了,但大的变故到了(父亲去世),没有能够完成改葬的仪节。

已经得到朝廷的任命,(我)恭敬地接受母亲教诲:

“你忘记了大事了吗?

我是长媳,现在也应该老了,但因为这一点,我不敢有一丝空闲。

或许你将赴任,如果有这一天,我可要同行。

”等到被任命为邵州刺史,(母亲)又高兴地说:

“我的心愿实现了。

”最终没有到官署就获罪。

这年年初,天子对大臣施恩,让我任御史尚书郎,封母亲为河东县太君。

我已经到永州,又接受教诲:

“你只是对法度不恭敬,已经获罪了,今后将要警醒不犯过错,恭敬、畏惧(法度)罢了。

如果能这样,我遗憾什么呢!

(我)被流放到荒远的边境,人多患病遭殃,炎热的夏天,天气酷热,(永州)地势低并潮湿,不是用来养生的地方。

检查病情无处寻医,药物无处寻求,于是遭到大的惩罚(母亲病逝)。

老天啊!

神灵啊!

怎么能忍受这样的情状!

而独自活着的是谁?

我闯下祸并忤逆不孝,又愚昧固执并且求死不得,从而活到了今天。

(先母的)灵车远去而我独自留在世上。

罢了罢了!

用尽天下的声音,也无法抒发我内心的悲哀。

用尽天下的语言,也无法记载这种悲惨。

(把这篇墓志)刻在硬石上,放在幽深的地下。

5、戴名世《与余生书》 

余生足下。

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余至 

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

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 

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

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

盖两人之 

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

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 

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

而其事渐以灭没。

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 

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 

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

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 

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 

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 

实。

嗟乎!

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

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 

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 

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

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

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馆②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甚矣其难也!

,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

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 

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

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 

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

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

《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 

狱,不久病死狱中。

②潜德幽光:

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揆.以《春秋》之义 

揆:

衡量 

B.有廑.廑.志其梗概 

廑廑:

只,才 

C.相继澌尽 

澌:

老去 

D.而世所流布.诸书 

布:

散布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A.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昔者宋之.亡也 

凌万顷之.茫然 

C.窃有志焉. 

则将焉.用彼相 

D.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本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第二段阐明编写南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写搜集南明史料 

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志愿与决心。

B.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历史意义不低于蜀汉和崖州的南宋政权,但因为清政府的文字 

禁忌严厉,所以南明政权的史实已经湮没无闻,令人悲叹。

C.作者有感于世无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于是慨然以修明史为己任,但又感慨 

于自己一生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搜集史料。

D.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又首尾照应,显得极有法度。

且善用曲笔,貌似恭 

敬,其实是极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近 

日 

方 

宽 

文 

字 

之 

禁 

而 

天 

下 

所 

以 

避 

忌 

讳 

者 

万 

端 

其 

或 

菰 

芦 

泽 

间 

有 

廑 

志 

梗 

概所谓存什一于千 

百 

而其书未出又无好 

事 

者为之掇拾流传不 

久 

而已荡为清风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 

(1)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2)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答案] 

14.(3 

分)C(澌:

尽) 

15.(3 

分)D(A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

助词,取独/助词,定后标;

兼词,于此 

/副词,怎么,哪里;

连词,表修饰 

16.(3 

分)B 

“已经湮没无闻”错。

17.(3 

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 

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 

18.(8 

(1)(4 

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 

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

(“浮屠”“足下”“载笔”各 

分,语句通顺 

分。

(2)(4 

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 

有办法写成一个朝代的较为全面的史书。

(定后句式 

分,“稗官”“无以”各 

分,语句通 

顺 

[参考译文] 

余生足下:

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 

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

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 

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

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

我的家乡方学 

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 

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

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

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

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 

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 

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

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 

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

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昭烈称帝于巴蜀,帝 

昺残喘于崖州?

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

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 

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 

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

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 

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

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 

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 

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

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

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

而社会上 

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

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 

地执笔写史。

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被饥 

寒交迫所困扰,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

这样,明代强盛时期 

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 

闻逸事呢。

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

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 

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

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 

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 

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

实在是困难啊!

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

只是 

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 

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

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 

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旧游·

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

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

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

  9.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

(5分)

  10.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9.别友;

伤春;

多病;

怀人;

思归。

  10.①用典(1分),虚写(1分)

  ②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诗意(1分),

  ③想象友人此去杭州景象(1分),

  ④借探问离巢孤燕以求杭姬踪迹(1分),

  ⑤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牵挂(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下落的殷切之情)。

(1分)

七、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

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

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②遗直:

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

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15.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6分) 

14.B(并非嘱托友人去拜访位高权重之人,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15.①表达诗人醉心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之情。

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②表达了对仕途得失一笑置之、不屑追求的态度。

词人说自己不善逄迎钻营,不会做官,而且得罪权贵,遭到排斥,但那又何妨?

在历史上,终将被肯定为能直道而行,留直节于后世。

③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高尚的节操。

功名富贵,怎能屈膝相求!

④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

“狂谈欲吐”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

但是只能被人视作狂谈,惊动世俗,横遭飞祸。

还是不再谈论吧!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

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