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850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docx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

  【摘要】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领域,高原新构造活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新构造运动对反映高原应力背景、反演高原演化历史、以及探讨深部与浅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选择以研究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近北东向走滑断裂――米巴臧布断裂为对象,该断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它与南北向断裂构成的“菱形块体”在整个青藏高原的新构造运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走滑断裂伴生的褶皱等构造的研究,判断断层的性质、计算断层的走滑距离,为青藏高原新构造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论文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调查、室内剖面制作,先从该断裂地质背景出发,研究其地层组成、形成的力学机制、计算滑移量,再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得出了米巴藏布断裂为左行走滑断裂的属性,且走滑量大约为33.9m。

  【关键词】青藏高原;米巴藏布断裂带;走滑量;左型走滑

  【Abstract】InthefieldofTheTibetanPlateauResearch,Theplateaunewstructureactivityhasalwaysbeentheresearchhottopic.Thenewtectonicmovementtoreflectedthattheplateaustressbackground,theinversionplateauevolutionhistory,aswellasthediscussiondepthportionandthesuperficialpartstructurehavetheimportantsignificance.ThepaperaboutchoiceMibazangbuFaultthatistheareascalebiggestnearnortheasttowalksslidesthebreakzoneasanobjectThisbreaklocatedattheTibetanPlaincenter.It“thediamondblockbody”hascertainrepresentationwiththenorthandsouthtothebreakconstitutionintheentireTibetanPlain’snewtectonicmovement.Judgingthefault’snature,computatingthefaultwalktheslipperydistancethroughtowalksslidesstructureandsoonbreakassociatedfoldresearch,andtotheTibetanPlainnewstructureresearchprovidesthenewmaterial.Thepaperthroughtheoutsidegeologicalinvestigation,theindoorsectionplanemanufacture,embarksfirstonthespotfromthisbreakgeologybackground,studiesmechanicsmechanismwhich,thecomputationslippingquantityitsstratumcomposition,forms,thenthegeneralizedanalysisresearch,hasmadecertainprogress.ObtainedMibaZangbutheclothbreaktowalkforthewritingfromrighttoleftslidesthebreakattribute,andwalkedtheslipperyquantityprobablyis33.9m.

  【Keywords】TibetPlateau;Mibazangbufaultzone;Theamountofstrike-slip;Left-typestrike-slip

  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领域,当今的核心问题主要围绕着特提斯存亡和青藏高原隆升两个方面。

在高原隆升研究领域,高原新构造活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新构造运动对反映高原应力背景、反演高原演化历史、以及探讨深部与浅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位于西藏改则县境内,大地构造处于羌塘地体与冈底斯地体之间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研究区新构造活动记录十分发育,常见的新构造活动记录有断层阶地、地裂缝、泉水、泥火山。

论文选择以研究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近北东向走滑断裂――米巴臧布断裂为对象,通过对走滑断裂伴生的褶皱等构造的研究,判断断层的性质、计算断层的走滑距离,为青藏高原新构造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1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南缘,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隶属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理坐标为:

E84°15′―85°00′,N32°20′―32°40′,平均海拔高度约为5000m。

东与那曲地区的双湖、尼玛县相接,东南与措勤县相连,南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毗邻,西与革吉县、日土县接壤,北以昆仑山为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

地层分区属羌南―保山地层区的多玛地层分区。

  米巴藏布断裂带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北东方向,。

该断裂带放在青藏高原隆升这个大的大的地质背景下,可以看作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断裂构造的一小部分在第四系的表现。

  青藏高原主体部分是冈瓦纳大陆裂解的一系列地体由南向北漂移并相继碰撞增生的结果,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的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阶段,以及伴随的洋盆扩张、俯冲消减、直至闭合的洋盆一造山带一高原的耦合过程。

特提斯洋的闭合形成了青藏高原上的几条WE走向的缝合带,在青藏高原主体部分,从北向南由老到新依次为昆仑一阿尼玛卿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双湖缝合带、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刘增乾等,1990;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图1)。

  研究区以东西走向构造为主,主要发育褶皱,同时伴生有同走向的断层,局部发育近南北向褶皱构造。

  研究区内构造复杂,表层所见的构造形迹以东西或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为主,涵盖澜沧江、班公错―怒江、拉果错―永珠等三条结合带,这种格局反映了特提斯构造域从古特提斯到新特提斯的演变。

根据区内的不同地质实体以及发育部位和活动时代,研究区北域无疑是“古特提斯”的事件组成―即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域是“新特提斯”范畴的事件―班公错―怒江结合带和冈底斯板片。

  2米巴藏布断裂特征

  米巴藏布断裂位于西藏改则县境内,该断裂带上新构造活动记录十分发育,常见的新构造活动的记录有断层阶地、地裂缝、泉水的带状展布、断层三角面、水系的错断和褶皱构造。

区内第四纪河流谷地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展布,北西向主干河流与北东向支流构成网格状水系网络。

  2.1地理位置

  该断裂(见图2F1)地理坐标为:

N32°38′14″―N32°38′18″,E84°16′19″―84°25′26″,海拔高度H=4728±5m,长约20km,主要沿米巴藏布河流呈现北东东向分布,遥感影像见图3。

从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出米巴藏布断裂位于米巴藏布的南岸,呈北东向展布,与米巴藏布流向相同,空间上延展性较好,地貌影像特征清楚,断裂主要发育在康托组和第四系之间:

断裂南侧发育康托组,断裂北侧发育第四系冲积堆积。

  图1米巴藏布的遥感影像(ETM)

  2.2地貌标志及构造标志

  米巴藏布断裂在空间上的构造地貌特征标志明显,地貌标志上沿河流流向可依次见断层三角面、断层阶地、泉水的带状展布和地裂缝。

  构造标志上有地层沿走向正断层(图2)和与走滑断裂构造伴生的褶皱构造――主要是在河流上游出露一段露头极好的褶皱构造(图3),论文重点对这段长264m的褶皱构造进行主要研究。

  图2米巴藏布断裂伴生的正断层(镜向北东)

  图3褶皱构造露头特征(镜向南西)

  3米巴藏布断裂成因分析

  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北东向(见图4F1断裂)和北西向断裂(见图4F2断裂),它们的断裂作用在宏观上将高原“切割”成多个大小不等的菱形“块体”,在新构造运动阶段的高原隆升过程中,“老断裂”乘势复活,这些“块体”差异升降,形成菱形断块山地,并形成北东向、北西向展布的大断裂复活之羽状断裂(见徐平等2009)。

在同样的背景下,高原中南部还发育有南北向地堑构造,这些大型的宏观新构造一直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领域,新构造活动特征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Harrison等(1992)、Coleman等(1995)从高原变形动力学角度,提出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堑盆地的正断层或藏北双峰式、钾质火山岩活动的起始年代与高原隆升到一定海拔高度后产生的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

Molnar等(1993)提出岩石圈下部上地幔“对流剥离”(covectiveremoval)模式,来解释晚中新世以来高原岩石圈突然减薄、局部火山活动和地壳引张变形,并根据正断层年代测试数据推断在7―8Ma前青藏高原已经隆升到现今海拔高度。

  3.1褶皱产状分析

  表1

  由表1计算结果可知该段褶皱轴面走向的平均值为67°,因而米巴藏布断裂的总体走向为N67°E,投点结果见图4,从褶皱轴向与走滑断裂的交接角度分析,米巴藏布断裂在北东段的性质为左行走滑断裂,该结论与米巴藏布南西段依据冲沟错断所得出的左行走滑性质一致。

经综合分析,其性质为左行走滑性质断裂。

  3.2断裂的形成

  新生代,尤其是早更新世以来,高原南北两侧的陆内俯冲继续强烈进行,致使高原整体隆升仍较强烈。

研究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其新构造运动特征自然与整个青藏高原的新构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区内活动断裂发育,断块差异升降强烈,同时各地块沿主要活动断裂带走向滑动,并且在张应力集中的地带出现北东向或北西向断陷盆地。

因此,陆内俯冲是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高原上升、水平滑动和局部断陷)的基本动力。

该断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而成的左行走滑断裂带。

  关于3、4Ma以来高原的快速隆起,用岩石圈底部发生突然的构造拆离和滑脱的观点来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而青藏高原现今的构造面貌,是在基底形成之后,经过青藏高原的新构造运动,即青藏特提斯开合演化和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这两个不同性质、不同尺度的构造过程叠加而成。

前者是以板块运动、洋壳转换、碰撞造陆为核心的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后者是以盆地耦合、圈层作用、板内造山为核心的大陆动力学过程。

  4小结

  本文通过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对米巴藏布断裂的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及青藏高原北东向构造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

  

(1)通过开展米巴藏布断裂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空间分布,识别出与米巴藏布断裂相伴生的冲沟错位、断层三角面、伴生褶皱等构造。

通过褶皱构造和和一系列地貌标志,认识了断裂带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恢复该断裂的受力分析。

  

(2)研究区发育北东向、北西向两组共轭断裂为主,断裂作用将地质体切割成菱形断块,在新构造运动阶段的高原隆升过程中,老断裂乘势复活,断块差异升降,形成菱形断块山地,并形成北东向、北西向展布的大断裂复活之羽状断裂。

  (3)研究发现,北东向(新构造)米巴藏布断裂为左行走滑断裂的属性,且走滑量大约为33.9m。

  【参考文献】

  [1]HarrisonTM,CopelandP,KiddWSF,etal.RaisingTibet[J].Science,1992,255:

1663-1670.  [2]ColemanM.EvidenceforTibetanupliftbefore14Myragofromanewminimumagefroeast-westextension[J].Nature,1995,374:

49-52.

  [3]MolnarP,EnglandP,MartinodJ.Mantledunamics,upliftoftheTibetanPlateau,andtheIndianmonsoon[J].ReviewofGeophysics,1993,31:

357-396.

  [4]TapponierP,XuZ,RogerF,etal.ObliquestepwiseriseandgrowthoftheTibetPlateau[J].Science,2001,294:

1671-1677.

  [5]SylvesterAG.Strike-slipfaults.CentennialArticles.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J].1988,100:

206-242.

  [6]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2版.地质出版社,1989:

75-100.

  [7]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郯庐断裂[M].地震出版社,1987.

  [8]梁慧社,张建珍,夏义平.平衡剖面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M].地震出版社,2002,12.

  [9]NicholasB.Woodward,StevenE.BoyerandJohnSuppe.平衡地质剖面[M].贾维民,杜秀霞,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06.

  [10]徐嘉炜.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5,2(1-2):

125-136.

  [11]劳雄.班公湖―怒江断裂带的形成――二论大陆地壳层波运动[J].地质力学学报,2000,03,6

(1):

70-76.

  [12]劳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缝合线的置疑[C]//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6).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13]劳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形成[J].地质力学学报,1995,1

(1):

53-59.

  [14]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影响[J].地质论评,1998,44

(1).

  [15]徐平,张然,侯婷婷,朱晓君.藏北西部鲁玛江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J].地质学刊,2009,33(3):

225-229.

  [16]韩同林.关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混杂堆积的新认识[J].中国区域地质,1993(4).

  [17]陈杰,ScharerKM,BurbankDW,王昌盛.利用河流阶地限定活动褶皱的类型和生长机制:

运动学模型[J].地震地质,2005,12,27(4):

513-524.

  [18]戴传固,李硕,边申武.青藏高原北缘昆仑―羊湖地区构造演化特征[J].贵州地质,2006,23

(1):

1-4.

  [19]肖序常,王军.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J].地质评论,1998,7,44(4):

372-379.

  [20]李廷栋.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J].地球学报,1995

(1):

1-8.

  [21]王成善,丁学林.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8,12,13(6):

526-531.

  [22]张东宁,袁松涌,沈正康.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关系的模拟实验[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

(1):

153-162.

  [23]郑炳华.青藏高原线性构造及其活动特征[J].地震地质,1986,3,8

(1):

25-31.

  [24]程捷,万天丰.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演化[J].地质科技情报,1996,9,15(3):

35-41.

  [25]刘志飞,王成善,李祥辉.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J].同济大学学报,2000,10,28(5):

537-541.

  [26]侯康明.利用滑动速率、古地震资料估算走滑断裂的粘滑及蠕滑量的方法[J].内陆地震,1999,9,13(3):

215-220.

  [27]王志才.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

以陇西一武山地区为例[J].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11:

45-54.

  [28]贺日政.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7:

2-6,8-103.

  [29]郭秀峰.燕山期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构造特征[D].西北大学,2009,6:

43-48.

  [30]张玉修.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构造演化[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6:

4-26.

  [31]朱利东.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04,5:

27-36.

  [32]李传友.青藏高原东北部几条主要断裂带的定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12:

114-118,193-203.

  [33]宋春辉.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兰州大学,2006,12:

20-24.

  [责任编辑:

汤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