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803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盐化肥Word格式.docx

【知识点的认识】设计与评价实验方案是基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基于对常规实验手段、常见仪器使用熟练掌握;

基于对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

基于对实验手段优劣的辨析.具体说,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考点,它分为实验原理设计和实验操作步骤设计;

而评价是从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上说的,一般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1.能否达到目的.

2.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3.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4.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对环境有无污染.

6.实验误差的大小.

7.有无创意等等.

最佳方案的设计应该符合这七个原则;

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还必须具有快捷而正确的操作步骤设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以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为突破口,考查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

以“双基”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有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等,中考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实验情景,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解题方法点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反应原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而实验方案的评价应是注意的:

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安全环保、节约快捷、效果显著等等;

若有不妥,可参考评价的七原则,给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3.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包含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其二,是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而所谓的常见气体,主要是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等.具体说,它们的检验与吸收的方法如下表:

至于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就是指为了将常见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的科学方法.

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

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

“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选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常用的气体的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吸收法;

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后,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等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中混有的少量的2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浓NaH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2,然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再吸收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即除去的方法)如上表所示.

二是转化法;

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2中混有的少量的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转化为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分析探究后,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推断、选择或填写出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推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

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4.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

【知识点的认识】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l﹣检验方法),就是设法检验出某酸溶液或可溶性盐中含有l﹣.通常的检验方法是,使用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银溶液(即滴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当然,也可以先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检验之.具体方法是,先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当是可溶性盐时,还要加水配成溶液),再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银溶液,振荡,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溶液中含有l﹣.如果待检物是酸溶液(它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需要另外检验之),那就是盐酸;

如果是盐,那一定是可溶性盐酸盐.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探究后,检验出某酸溶液或某盐中含有l﹣;

或者是表达检验时的反应现象;

或者是通过检验时的反应现象与其它物质区分鉴别开;

或者是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或者是根据检验结果反推所滴加的试剂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的能力,以及使用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银溶液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的能力,或者是表达检验时的反应现象的能力,或者是通过检验时的反应现象与其它物质区分鉴别的能力,或者是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或者是根据检验时的反应现象或结果反推所滴加试剂的逆向思维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检验时所用的试剂及其反应的现象等.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检验时的反应现象或结果,反推断所滴加试剂的名称、分析错误及实验误差等.值得注意的是:

当证明是盐酸而又事先不知是酸溶液时,除了检验其中含有l﹣以外,还需要检验其中含有H+(当然,这一步检验可以先进行,也可以后进行),才能证明该溶液是盐酸.还有,在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写、配、标、注”这四个步骤正确的地书写,切不可丢三落四.

.硬水与软水

硬水与软水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如图所示:

,就是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烧杯中产生泡沫的情况(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在日常生活中,鉴别水质软硬,还可以在洗净的容器中把水煮沸,然后倒出水,观察有水垢是硬水,无水垢是软水.

硬水的危害:

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许多麻烦,如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硬水软化的方法:

将硬水软化,实际上就是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之软化成软水.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如图所示:

,采用蒸馏的方法,就可降低水的硬度,使之软化,制取蒸馏水(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而生活中通过煮沸水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分析后,选择、解答与硬水、软水等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硬水的危害、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等联系起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硬水的危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混合物的分离、硬水软化的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或者分析探究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区分方法,以及硬水的危害、硬水软化的方法、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分方法、有关实验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解答与硬水、软水相关的实际问题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区分硬水、软水时,如果能联系到控制变量法,将会是事半功倍.

6.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

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3.变形公式有:

值得注意的是: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

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

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

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

若设浓溶液质量为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g,则等式g×

a%=ng×

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g.

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

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考查学生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

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

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

在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7.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具体如图所示.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

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

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

需要注意的是:

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

2.可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

(2)酸应是盐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4)、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2Na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

3.可用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a、Na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2NaH+H2↑,uS4+2NaH=u(H)2↓+Na2S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

(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反过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

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

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

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

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

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题关联起,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化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