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81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8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docx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中考真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20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

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

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

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

那是战争中的夜景:

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

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

“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

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

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噩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

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

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收束全文,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分析】文章从平静的湖水写起,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

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解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文章开头写了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突出了湖水的平静。

从结构上来看,第一段写湖水平静,第二段以后写燃放焰火的热闹景象,第一段的“静”对后文的“动”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作者说火焰之花“象征和平团圆”,作者写湖面上的焰火是为了表达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因此从整篇文章来看,湖水的平静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就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通读全文,找到信息所在区间,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文章第六段说“这样的噩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这个段落承上启下,上文写了作者在观看焰火时产生的联想,作者联想到了战争、灾难;下文作者说炮火“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而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由此可知作者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是因为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再结合结尾段,作者说“为人类的和平祈祷”“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可知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是为了表达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的意思。

(3)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分析。

“炮火,是为……为……为……为……为……”“焰火,是为……为……为……为……”有节奏感又不失厚重深沉,同时自然规范。

(4)本题考查语句作用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这样的烟花”指的是上文写到的庆祝的焰火,也就是“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没有什么花朵能比上“这样的烟花”表达出作者对和平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

从句式特点来看,“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从整篇文章来看,用问句收束全文,则会起到激发人们思考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意蕴深远。

答案:

(1)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2)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

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3)轻灵优美而又不失厚重深沉,同时典雅规范。

(4)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海底两万里(节选)

这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的家伙。

我想,他在采球期到来之前便赶到了这里。

我看到,他的小船便停泊在距他头顶几英尺的海面上。

他不断潜入海水中,(  )又浮上海面。

一块被砸成小面包一样的圆石夹在他的两脚之间,一根绳索一站系着石头,一端系在他的小船上,这样可以使他迅速潜入海底。

这便是他全部的采珠工具。

他潜入海底大约5码深的地方,(  )跪下来,将顺手抓到的珠贝塞入他的网袋。

他浮出海面后,将网袋里的螺贝倒在船上,然后夹起石头,再次潜入海底进行采珠作业。

他的整个采球过程只不过三十秒钟。

……

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工作非常有规律,在半个小时之内,没有任何危险威胁到他。

(  )地,我开始习惯这种有趣的采珠工作。

(  ),当这个印度人正跪在水底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惊恐的姿势,然后站起身,用力向上一跳,试图返回海面。

很快,我便明白了他的恐惧。

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顶。

那是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眼睛放着光,张开大嘴,正斜向采珠人冲来!

我吓得目瞪口呆,甚至一动都不能动。

这个贪婪的猛兽,用力摇了摇尾巴,然后径直向印度人扑去。

采珠人向旁边一躲,避开了鲨鱼的大口,但是却没有躲过鲨鱼的尾巴,因为鱼尾正好打在他的胸部,将他翻倒在海底。

这可怕的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的事情。

鲨鱼转身返回,翻转脊背,准备一口将印度人咬成两段。

正在这时,我察觉到蹲伏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身来,然后手持短刀,奋力向那头怪物冲去,准备迎面与它决战。

正在鲨鱼要将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咬为两段的关键时刻,它发现了新的敌人,因此立刻翻转身体,猛地冲向尼摩船长。

我至今仍能看到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

他蹲伏在那里,带着令人钦佩的冷静等待着那头巨大的鲨鱼。

当鲨鱼冲向他的时候,他异常矫捷地跳到一旁,躲过了鲨鱼的冲击,同时将短刀深深地刺入了鲨鱼的肋部。

不过,一切并没有结束。

一场可怕的战斗在继续进行。

可以说,鲨鱼已经怒吼起来。

鲜血像一道急流从它的伤口喷出。

海水被鲜血染红,在这浑浊的海水中,我什么也看不清了,直到过了片刻,我才看见勇敢的船长抓着鲨鱼的一只鳍,和那头怪物搏斗着,他一刀刀猛刺他的对手,但是却没有刺到致命的地方。

鲨鱼奋力挣扎着,它在狂怒中掀起的巨浪几乎要将我掀翻。

我很想冲过去支援船长,但是巨大的恐惧仿佛将我钉在那里,使我迈不开脚步。

我绝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我看见战斗形势开始发生逆转,船长被鲨鱼掀到海底,它那巨大的躯体沉重地压在他的上面。

这时,鲨鱼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仿佛工厂中的大钳对准尼摩船长,准备将他切割成碎片。

可是,正在这危急的时候,尼德•兰手握鱼叉飞快地冲向鲨鱼,然后向它猛力投出了鱼叉。

一大团鲜血染红了海水。

鲨鱼疯狂地搅动着海水,掀起一阵难以形容的狂涛巨浪。

尼德•兰击中了目标。

海怪发出临死前的怒吼,因为鱼叉刺中了它的心脏。

这头怪物令人恐怖地抽搐着,它激起的巨浪掀倒了康赛尔。

可是,尼德•兰这时已经拉起了倒在地上的尼摩船长。

船长没有受伤,他站起身,走到那个印度人的身边,迅速割断束缚着他的石头,然后抱起他,双脚用力一蹬,冲向了海面。

我们三个人也紧紧随着船长冲了出去。

那个奇迹般得救的采珠人,被船长放到了采珠船上。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很运气,由于康塞尔和船长的有力按摩,我看见那不幸的人。

渐渐恢复了知觉。

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他说:

“兰师傅,谢谢您。

8点30分,我们回到了潜艇上。

在潜艇上,我开始思考马纳尔滩发生的事情。

其中有两点印象深刻:

一是尼摩艇长无与伦比的英勇;二是尼摩艇长虽然为了逃避人类逃到了海里,但对一个落难者——人类的一分子仍然表现出了无私的献身精神。

无论尼摩艇长嘴上怎么说,这怪人的善良之心还没到完全泯灭的地步。

我向尼摩艇长谈及此事,他用略带激动的语调回答:

“这个印度人,教授先生,是一个被蹂躏的国家的人民,我不但要站在这个国家一边,而且只要我还有最后一口气,我将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随即

立刻

渐渐

忽然

B.忽然

随即

立刻

渐渐

C.随即

忽然

渐渐

立刻

D.随即

渐渐

立刻

忽然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条身躯巨大的鲨鱼,发亮的眼睛,张开的嘴巴,迎面斜刺地向前冲来了!

我吓得目瞪口呆,甚至一动都不能动。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作简单分析。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 凡尔纳 (填人名)。

在作品中,尼摩船长建造的潜艇名字叫 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 。

文中“我”的名字叫 阿龙纳斯 。

(5)《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书中有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分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解答】

(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第一段描写的是采珠人采珠的情景,从最后一句“他的整个采球过程只不过三十秒钟”可知,动作迅速,所以本段需填写的两个词,应是表示动作的衔接词。

“忽然”表示意外,与动作迅速无关,排除B;“渐渐”表示渐进或较迟缓,排除D;从第二段“我仔细观察着他,他的工作非常有规律,在半个小时之内”说明我观察他很长时间了,从第三段“我开始习惯这种有趣的采珠工作”可知,“我”有一个逐渐的习惯过程,所以不能填“立刻”,进一步坚定排除BD;从“当这个印度人正跪在水底的时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个惊恐的姿势,然后站起身,用力向上一跳,试图返回海面”可知情况突变,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所选句子是两句话,一句写鲨鱼,一句写“我”。

写鲨鱼,从“巨大的身躯”“发亮的眼睛,张开的嘴巴”可知是外貌描写,从“迎面”“冲”看出动作描写;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表现的内容是鲨鱼的巨大与凶猛。

写“我”“目瞪口呆”是外貌,“一动不动”是动作,鲨鱼是主角,因而写“我”是侧面烘托鲨鱼;“我”的表现与下文尼摩船长截然不同,因而,还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尼摩船长从第六段才出场,因此,从第六段开始找出相关描写,分析出人物形象,答题时再结合情节分析。

从“我身旁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身来,然后手持短刀,奋力向那头怪物冲去,准备迎面与它决战”看出船长很勇敢;从“船长被鲨鱼掀到海底,它那巨大的躯体沉重地压在他的上面。

这时,鲨鱼张开它的血盆大口,仿佛工厂中的大钳对准尼摩船长,准备将他切割成碎片”和“但对一个落难者——人类的一分子仍然表现出了无私的献身精神”看出船长有牺牲精神;从“在这浑浊的海水中,我什么也看不清了,直到过了片刻,我才看见勇敢的船长抓着鲨鱼的一只鳍,和那头怪物搏斗着,他一刀刀猛剌他的对手,但是却没有刺到致命的地方”看出船长沉着与鲨鱼搏斗;从“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他说:

‘兰师傅,谢谢您。

’”看出船长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这个印度人,教授先生,是一个被蹂躏的国家的人民,我不但要站在这个国家一边,而且只要我还有最后一口气,我将一直和他们在一起”看出船长富有爱心。

(4)本题考查名著作者和人物的识记。

选段明确是《海底两万里》(节选)可知作者是凡尔纳,或儒勒•凡尔纳,本书是以阿龙纳斯的见闻形式展开的,所以“我”就是阿龙纳斯;游览海底两万里,他们乘坐的工具是潜艇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

(5)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评价和表达见解的能力。

第一问需从这本书的显著特点来谈,如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等等。

第二问,需要思考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所谓科幻,不是胡幻,它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推理和想象,是建立在已有科学和科学发展方向上的幻想,因而许多科幻成为了现实,如小说中潜艇等,因此,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

相互促进、相互提供素材和灵感、相互印证。

所以我们应该大胆进行科学幻想以促进科技的进步。

答案:

(1)A

(2)通过对鲨鱼的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鲨鱼的巨大与凶恶,同时又用“我”的神态描写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鲨鱼的凶狠,也为下文写尼摩船长奋不顾身地救采珠人做铺垫。

(3)(任选三点)勇敢:

在印度人遇到危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鲨鱼搏斗。

有牺牲精神:

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印度人的生命。

沉着:

在与鲨鱼的搏斗中,毫不慌乱,而是冷静地选择进攻的时机。

富有爱心: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关爱被压迫国家的人民。

有感恩之心:

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尼德兰表示感谢。

(4)凡尔纳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阿龙纳斯

(5)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科幻小说往往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的推理和预言,可以说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上的科学的幻想。

科幻小说又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启发思考,使人们大胆幻想未来远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的发展。

【点评】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螺旋井

张金豹

①泰山以东几十里,有个掌平洼村。

村外有口老井,井口是圆的,直径约18米,井台距水面26米。

井壁上的台阶呈螺旋状,一圈一圈向下盘旋。

台阶用乱石砌成,但严丝合缝,自成格局,仔细端详,有点像毕加索的画。

台阶两侧有不规则的洞口,岩层中暗暗涌动着细如游丝的水,慢慢汇成细流,顺着洞口流进井里。

当地人称之为“螺旋井”。

②老井像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盘坐在那里,闲看花开花落、雁去雁归,静听风声雨声、鸟叫蝉鸣。

③我与这口老井相遇,纯属偶然。

那天,我结束了一天的调研行程,在返城途中,见许多人围在那里游览拍照。

我近前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各种各样的水井我见过不少,但像这样的螺旋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④这时,一位大爷提着水桶,顺着石阶走下去,用水瓢将井水舀进桶里。

老大爷家有自来水,但他说这井里的水甜,喝着舒服:

“当年,全村几百口人豁出命来才把它打成,反过来,它又养活了全村几百口人。

现在井虽然不怎么用了,但喝进肚里的水早已和身上的血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⑤攀谈中得知,这位人称“老榆木”的大爷,见证了老井的诞生。

原来,干旱缺水一直是掌平洼村人的心病。

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

村民们种地吃饭全看老天的脸色。

雨多点的年景,倒也说得过去,遇到大旱就麻烦了,轻则减收,重则绝产。

到上世纪60年代,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坐不住了,深感这个“家”当得有愧,当得无光。

他们反复商量,提出在村子周围凿石打井。

想法一传开,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

村党支部书记是个硬汉子,他黑下脸:

“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

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⑥他们请来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寻找水源。

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

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

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为了吃上水,再难也得干!

⑦1967年,打井工程开工了,全村男女老少但凡有劳动能力的都上了工地。

“老榆木”当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媳妇刚生儿子,他二话没说,拿着铁锤加入了打井的队伍。

⑧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

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

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炸药用光了。

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

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

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

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

⑨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⑩终于有一天,钢钎下面开始湿润,接着汩汩冒水,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朝思暮盼的井——打成了。

⑪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土石3千多方。

⑫属于老井的那个时代渐行渐远,许多人和事已化为烟云随风而去。

但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根还在,魂还在,凝结在它身上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⑬“老榆木”很健谈,他看了看几个正在嬉戏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说:

“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只知道甜,哪知道苦?

事不经过不知难。

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是甜的,汗水是咸的。

⑭此时,风过绿野,辽阔的天空碧蓝如洗,一团团棉絮一样的白云,轻盈地变换着不同形状。

老井依然盘坐在那里,像一只天眼,凝望着风云变幻、岁月沧桑、人间百态,又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选自2021年04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介绍了井所处的位置、规模、形状、构造,暗示凿石挖井要费很大功夫。

B.“老榆木”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均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的代表。

C.结尾写老井依然“盘坐”,与第②段照应,表达作者对老井的喜爱赞美之情。

D.本文以螺旋井为线索,叙事生动,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富有生活气息。

(2)文中村民挖井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他黑下脸:

“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

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赏析加点词语)

②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是甜的,汗水是咸的。

(赏析句子)

(4)“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属于老井的时代渐行渐远,但作者为什么说“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文章介绍了井所处的位置、规模、形状、构造,暗示凿石挖井要费很大功夫,人称“老榆木”的大爷介绍即使当时遇到重重困难,如地理条件恶劣、物质匮乏、工程量大,他们也坚持完成,老井凝结了自强、担当、坚韧、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品格。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

改为:

结尾写老井依然“盘坐”,与第②段照应,表达作者对老井的喜爱之情,对掌平洼人自强、担当、坚韧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选:

C。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第⑤段“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和第⑥段“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

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概括得出:

地理条件恶劣;根据第⑧段“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

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

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炸药用光了。

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

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

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

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得出:

物质匮乏(工具简陋);根据第⑩段“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士石3千多方”概括得出:

工程量大(工期长)。

(3)①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黑”像煤或墨的颜色。

根据“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分析,“他黑下脸”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他面对别人嘲讽时的愤怒(生气);结合“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

不试怎么知道不行”分析,写出了他想要带领大家凿石打井的坚定决心。

②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联系文本内容分析。

根据“终于有一天,钢钎下面开始湿润,接着汨汨冒水,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朝思暮盼的井——打成了”分析,“甜”写出了凿井成功的喜悦,根据“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

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

一把把铁锤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

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分析,“咸”写出了凿井过程的艰辛;“甜”和“咸”形成对比,突出经过艰苦劳动后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4)本题考查对句段作用。

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

根据“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分析,“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极言时间之漫长。

根据“日子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炸药用光了。

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

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

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

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分析,突出凿石打井的艰难,体现村民的坚持。

(5)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第⑥段“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第⑧段“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

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第⑪段“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土石3千多方”分析,凿石打井过程艰难;根据第④段“当年,全村几百口人豁出命来才把它打成,反过来,它又养活了全村几百口人。

现在井虽然不怎么用了,但喝进肚里的水早已和身上的血混在一起,分不开了”得出:

老井养活了全村人;根据第⑫段“根还在,魂还在,凝结在它身上的精神永远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