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851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docx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

《呼啸山庄》是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之作。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这部小说在刚面世的时候就被斥为“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

[1]小说中随处可见病态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暴力现象。

然而,暴力现象作为作品其中一个组成元素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因为它不仅反映着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生命体验,还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小说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可以加深对整部作品以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理解。

一、《呼啸山庄》中的暴力表现

暴力现象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我们很容易见到凶杀,斗殴,流血等暴力场景。

根据这些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暴力现象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两个方面:

(一)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可以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

[2]《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暴力一共有19处,尤其以辛德莱和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

由于希斯克利夫夺走了辛德莱的父爱,辛德莱自小就对希斯克利夫十分憎恨。

他的语言多数带有恐吓性:

在第四章中,辛徳莱与希斯克利夫争夺一匹马,辛徳莱凶巴巴地对希斯克利夫说“把我的马拿去吧,吉普塞人!

我巴不得它让你摔断脖子。

拿去吧,该死的……我希望这匹马把你的脑浆踢出来!

”[3]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也成了他日后疯狂报复的理由。

自老恩肖死后,辛德莱一直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因而对于仆人耐莉和儿子哈里顿他总是打打骂骂的。

例如在第九章中,辛德莱认为儿子哈里顿欺骗自己,于是要求儿子亲亲自己,可是年幼的哈里顿很被动,辛徳莱便说道:

“该死的,亲一个!

老天爷,我要掐断这小鬼的脖子!

”哈里顿在辛徳莱的怀里害怕极了,使劲地又哭又踢。

在十一章中,希斯克利夫执意要见凯瑟琳,林顿发现后冷静地劝他离开,可是希斯克利夫根本不把林顿放在眼里,还对凯瑟琳说:

“他碰上我的拳头便会有脑袋开花的危险,老天爷!

林顿先生,我真是万分遗憾你简直不堪一击!

”这里希斯克利夫的语言带有嘲笑和恐吓性,林顿害怕了,暗中想唤人把希斯克利夫赶出去。

在第三十三章中,小凯瑟琳试图拉拢哈里顿一起对抗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小凯瑟琳极为不满,他咆哮道:

“如果哈里顿不把你从这间屋赶出去,我就要把他打进地狱!

”“该死的妖婆!

你竟敢教唆他来反对我?

让她滚!

把她扔进厨房里去!

艾伦·丁恩,你要是再让她到我眼前来,我就要杀了她!

”这里希斯克利夫的语言多是恐吓性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他人完全服从自己。

而事实上只有哈里顿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小凯瑟琳由此至终都进行着反抗,这就导致了后来希斯克利夫对她的身体攻击。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凯瑟琳的语言暴力。

在第十一章中,凯瑟琳对丈夫林顿唤人来对付希斯克利夫的做法十分不满,她对林顿说:

“我但愿希斯克利夫好好抽你一顿鞭子,抽得你得病!

”林顿本来对希斯克利夫的到来就感到害怕,经凯瑟琳这样一说,林顿神经质地浑身颤抖起来,脸色苍白,他抵御不了被心爱的人这样刺激,痛苦夹杂着之前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羞辱,林顿只能靠着一张椅背,双手蒙着脸。

(二)行为暴力

与语言暴力相比较,行为暴力主要是指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人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行为暴力不同于语言暴力的地方就是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身体或施害者自身,使受害者或施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呼啸山庄》中人物的行为暴力一共有22处,其中以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

希斯克利夫性格倔强、行为粗野、手段残忍,是个恶魔式的人物。

当辛德莱向他报仇时,他把刀子插进辛德雷的手腕,并使劲地往回拉,把辛德雷手腕上的肉割开一条长口子,他还踢踩已失去知觉的辛德莱,并不断地把他的头往石板地上撞。

自从辛德莱最后一次的报复失败后他就一蹶不振,终日借酒消愁,最后因一次翻船意外死去了。

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妻子伊莎贝拉,自己的儿子小林顿和旧恋人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也不肯放过。

他逼伊莎贝拉下跪,甚至叫嚷着要一脚踩死她,朝她头上飞刀,让她娇美的脸上留下青紫、裂痕和血迹,最终伊莎贝拉精神崩溃,被迫逃往外地,客死异乡。

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则是多次打骂,又把他关在房间里,致使他性格懦弱胆小。

对于小凯瑟琳,他曾经想强行把小凯瑟琳留在呼啸山庄,小说在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他用空出来的手抓住她,把她拖到他的膝上,另一只手就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狠狠打着她的头部两侧,如果她倒得下去的话,那每一巴掌都足以像他所威胁的那样把她打翻在地。

”希斯克利夫不仅对他人施以暴力,对自己也不温柔。

在第十六章中,当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的死讯后,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把头往有节疤的树干上撞,抬起眼睛向上望着,嚎叫得不像是人,而像一头被刀子和长矛戳得要死的野兽。

”树皮上溅了几处鲜血,希斯克利夫的手和前额都沾满了血迹。

小说除了描写希斯克利夫的行为暴力,在第十章中,还写到伊莎贝拉在一次宴会上用自己尖利的指甲在凯瑟琳的手上抓出了一些红印,凯瑟琳痛得大叫起来,狠狠甩开伊莎贝拉的手。

在第二十四章中,小凯瑟琳正要读书给小林顿听,小哈里顿突然把门推开,抓住小林顿一只胳膊,把他甩下了椅子。

他对着小林顿和小凯瑟琳大骂,不允许小林顿有时间分辨,就几乎把他扔到厨房里去了。

可怜的小林顿脸上刷白,发着抖,瘦脸孔和大眼睛表现出一种疯狂的,软弱的愤怒。

二、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产物,作家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通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

因此,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镜与像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本文尝试从艾米莉·勃朗特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解读作品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哥特手法的继承与突破

据考,哥特一词最初来自于北欧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辉煌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即为其所灭,后来,哥特族也消失在历史进程中。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1000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首次采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

直到18世纪90年代,“哥特”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正式确立。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哥特小说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它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这种文学体裁对19世纪勃朗特姐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

洛克伍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辛徳莱把刀子插入耐莉的牙齿之间,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野上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毛骨悚然。

艾米莉不仅借用了这一系列手法,而且把暴力现象渲染到了极致,与复仇、争夺继承权的主题、“恶魔式”的人物,荒芜阴郁的内外环境融合贯通。

但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暴力现象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哥特传统,而是巧妙地在借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首先,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因为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包括文学的创作都伴随着情感活动。

[4]而艾米莉的成功就在于她在人物的暴力言行中注入了自由放任,甚至是放纵恣肆的情感:

希斯克利夫的内心充满对林顿的憎恨情绪,他扬言“一旦她不再关心他了,我会撕出他的心,痛饮他的血……”在第十一章中,凯瑟琳面对林顿提出的选择无法抑制内心强烈的痛苦,于是把头往沙发的扶手上撞呀碰呀,“磨着牙齿,似乎要把它们碾磨成碎片……”当从耐莉口中证实凯瑟琳的死讯后,希斯克利夫出于自身无法控制的激动,“把头往有节疤的树干上撞,抬起眼睛向上望着,嚎叫得不像是人,而像一头被刀子和长矛戳得要死的野兽……”传统哥特小说语言简单枯燥,人物形象大都平板干瘪,苍白机械,人物对待感情只有个人利益和欲望。

而艾米莉在创作中尽力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并通过暴力言行的刻画让读者体验到人物痛苦,压抑,恐惧,憎恨等强烈的情绪骚动,不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和强度,还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

可以说这种充满暴力的情感折射着艾米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内心体验。

其次,艾米莉在暴力现象中注入了丰富的心理内容。

当凯瑟琳得知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后,凯瑟琳认为伊莎贝拉要抢走希斯克利夫,心里充满忌恨,于是她处处以恶言相向,甚至在一次聚会上把伊莎贝拉的手臂掐出红印来。

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有着强烈的爱情,可是又知道无法和他在一起,内心极度痛苦。

当希斯克利夫最后一次拥抱她时,凯瑟琳揪住他的头发,把他按了下去,口里还说:

“但愿我能抓住你!

”尤其当林顿要求她作出选择时,凯瑟琳无法割舍,内心极度矛盾,“她用牙齿咬着枕头,从咬开的枕头中将一片一片的羽毛拉出来……”由此可见艾米莉在哥特人物的暴力言行中加入了深层次的心理内容,弱化了暴力本身的残酷性,令读者在体验恐怖感的同时能对作品人物进行更复杂更成熟的思考,这大大加强了哥特小说在展现暴力时的思想深度。

(二)自由精神的宣泄

艾米莉·勃朗特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苏格兰边界民谣的重大影响,追求自由是苏格兰人民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天性。

而艾米莉从小生活的地方约克郡在19世纪中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阴郁凄凉,荒凉不毛。

只有石楠如火如荼地开放着,在荒凉的荒原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一种放任自流,自由自在,完全合乎天性的模样,给予了她精神上极大的影响。

在艾米莉早期的诗歌中自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我惟一的祈求,那使我双唇启动的便是,还给我我的平常心,给予我真正的自由。

”[5]就连不太理解她的姐姐夏洛蒂也不得不承认:

“而她胜过一切,最挚爱的是——自由。

自由是艾米莉的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

”[6]

艾米莉的写作纯粹为了宣泄,自娱,因而怎么想就怎么写,根本不顾别人的好恶,自己完全是写作的主人。

[7]在她的笔下,不管是专横跋扈的辛徳莱,精神分裂的凯瑟琳,还是疯狂复仇的希斯克利夫,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都非常极端,自由放任,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的束缚。

在艾米莉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自由的丧失。

艾米莉短暂的一生几乎全是在约克郡地区的牧师住宅里度过的,但她内心对亲情、爱情的渴望与女性的自尊、矜持之间的矛盾无时不在继续。

与外界社会的长期隔绝及情欲的长期压抑,使艾米莉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把她所有的郁闷、压抑与失去自由的愤怒都发泄在她虚幻的世界——《呼啸山庄》里:

年轻的凯瑟琳非常粗暴,又肆意妄为,当小哈里顿称呼她为“坏姑姑”时,她一把抓住他的双肩,使劲地摇撼,“摇得那可怜的孩子脸色青灰”,林顿想去抓住她的手来搭救这孩子,凯瑟琳竟然一下子挣脱出一只手来,“年轻人猛然一惊,感到这只手打在了他自己的脸上。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中心人物,希斯克利夫的暴力言行也反映出艾米莉心中对自由的强烈渴求。

希斯克利夫心中的自由是与凯瑟琳无拘无束地生活在一起。

凯瑟琳的背叛并嫁给林顿的残酷现实毁灭了希斯克利夫的生存希望,他对林顿无比憎恨:

“我现在若不把他打翻在地,我总有一天要杀了他……”当凯瑟琳死去后,便从真正意义上剥夺了希斯克利夫追求自由的所有希望。

失去生存动力的希斯克利夫心里只有恨,于是他便随心所欲地使用暴力来发泄对自由丧失的愤怒,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很自然地,她在小说中融进了自己渴求自由,向往自由的思想和情感,艾米莉所追求的自由是心灵的一种无拘无束,希斯克利夫在讲究门当户对、充满繁文缛节的文明世界中所感受的压抑感和艾米莉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压抑感是相呼应的,希斯克利夫需要宣泄,艾米莉也需要宣泄,她借人物的暴力言行在循规蹈矩的维多利亚时代发出了精神自由的呐喊。

总而言之,《呼啸山庄》通过对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林顿之间,以及小凯瑟琳与小林顿、哈里顿之间感情纠葛的描写,暗示着对自由的不断追求,不断失败,最后抛弃生命获得自由这一过程。

而其中人物暴力的行为和语言是对自由受到束缚所作出的强烈反应,也是艾米莉追求自由精神最强烈的宣泄。

(三)荒原情结的影响

1820年,艾米莉随全家搬迁到豪渥斯地区。

19世纪的豪渥斯基本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艾米莉住所附近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荒原,荒原里的石楠天然生成,生命力顽强。

这里的天空和大地苍茫广阔,可以容纳任何一种奔跑和思想的狂放不羁。

勃朗特姐妹几人无比热爱大自然,这片十分冷酷的,风声呼啸的荒原给她们带来了许多的欣喜和欢乐。

她们喜欢荒原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每天的散步,每天投入荒原的怀抱。

长期的荒原生活形成了艾米莉解不开的荒原情结,艾米莉对生活着的约克郡荒原产生了狂热的迷恋,一旦离开了荒原,投入到新环境,她就会觉得生活让人窒息,痛苦万分。

夏洛蒂在《呼啸山庄》序中写道:

“那莽莽草原,一如其他山山水水,只不过是人们能够看到和感觉到的原材料罢了。

如果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头脑进入这个区域,它就会运用这个环境为某个目的服务,艾米莉·勃朗特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8]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开篇就描写了这样的场景:

“猛烈的暴风雪扑面而来,呼啸山庄坐落在约克郡长着金雀花和岩石的荒野上,这里远远高于海平面,完全暴露在恶劣的气候中。

”小说中还多次描述了带有荒原气质的天气变化:

老恩萧去世的那个晚上,“大风绕屋咆哮,并在烟囱里怒吼,听起来狂暴猛烈;在凯瑟琳下葬的那个夜晚,原来晴朗的天变得风雪交加。

这些都是作者荒原情结的反映与明证。

在这种荒原情结的影响下,小说里的人物也染有荒原的狂暴气质。

凯瑟琳的哥哥辛德莱暴虐而专横,如小说所言,他对希斯克利夫的无情虐待,“足以使一切圣徒变成恶魔”。

凯瑟琳则是一个任性而执拗暴烈的女孩,只要别人稍不顺其意,她就会使用暴力加以教训。

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更是一个行为粗野、手段残忍的恶魔,他不但对辛德莱和林顿致以毁灭性的打击,还用暴力把小凯瑟琳等几个孩子都控制在手中。

辛德莱的儿子哈里顿在希斯克利夫的影响下不仅经常打骂小林顿,对牧师和洛克伍德先生还以恶言恶行相向。

即使是生长于画眉山庄的林顿,艾米莉也刻画出其暴力的一面:

“我的主人一跃而起,一拳正击中他(希斯克利夫)的喉头……”艾米莉是一个荒原哺育长大的孩子,荒原那冰冷坚硬的岩石,呼啸而过的秋风,磅礴的气势在艾米莉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些生活经验都被她运用到小说中。

荒原的变化无常和生存条件的残酷是自然中最原始,最真实的一面。

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荒原上,荒原气质深深渗透进他们的灵魂深处。

一旦遭遇爱与恨的冲突,他们就难免爆发出自身的野性和激情,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自由洒脱,放荡不羁的天性的激烈释放。

这种人的天性与拥有山呼海啸,狂风暴雨特质,原始的,真实的荒原是相呼应的。

艾米莉从没有像她姐姐那样离开荒原的生活去观察外边的世界。

“由于她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她也没有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那样为了讨好它而写作。

因此这个世界的传统,偏见,道德上的好恶在她所创造的世界上留下的痕迹少得就好像她是生活和老死在中国一样。

”[9]由此可见“荒原”的确在艾米莉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深深地影响着艾米莉对《呼啸山庄》中人物暴力言行的创作。

三、暴力现象的现实意义

早在1896年,艾米莉·勃朗特就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界之谜,其作品显示出的特殊情感和艺术魅力一再掀起学术界的研究热潮,许多评论家都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它的艺术魅力进行详尽的诠释。

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暴力现象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它充满着传统的哥特色彩,另一方面它又是艾米莉·勃朗特真实的自由精神和荒原情结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然而,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不仅是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暴力,还表现在这种暴力现象存在于小说中所投射出的深刻意义。

(一)批判19世纪的父权社会制度

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女性和无产者一样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她们总是被当作财产和地位的标志,被关在家中,终生依靠男人,成为男人的玩偶。

对她们来说,婚姻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但是在婚姻中,妇女往往是一种筹码,用来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增进家族的财富。

相反,男性则掌握着经济、政治、军事、意识等权力。

男性借助于他们对女性作为丈夫或父亲的关系,对女性进行直接剥削。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当老恩肖去世后,哥哥辛德莱作为父权制继承人不仅接管了对凯瑟琳的控制,还设法阻止凯瑟琳与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来往。

他憎恨出身低微的希斯克利夫,对他百般虐待和侮辱:

“把我的马拿去吧,吉普塞人!

拿去吧,该死的…….我希望这匹马把你的脑浆踢出来!

”在第九章中辛德莱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不通人性的小崽子,想要教训他:

“老天爷,我要掐断这小鬼的脖子!

”仆人耐利把哈里顿藏起来,辛徳莱发现后强迫她张开口,想把刀子往她的两排牙齿缝里塞。

作为一名中产阶级妇女,凯瑟琳唯一的出路就是遵从传统,本本分分地嫁一个与她身份地位相当的男子,做一个贤妻良母。

她与希斯克利夫的恋情是根本不为社会所接受的。

凯瑟琳最后选择嫁给了林顿,彻底背叛了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

但是她的心里根本放不下希斯克利夫,凯瑟琳曾经说:

“我就是希斯克利夫。

他时时刻刻在我心中,不是作为一种愉快的乐趣……而是作为我自己的存在。

”当林顿要求她在希斯克利夫和他之间选一个时,凯瑟琳无法做出选择,她拼命把头往沙发扶手上撞呀碰呀,磨着牙齿……直到嘴巴沾满了血。

而失去爱人的希斯克利夫在外面闯荡回来变成了一个有钱人,立即利用自己在父权社会的权力进行复仇计划。

他重返呼啸山庄后,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残酷地虐待她:

“他抓住我两肩,拼命地摇我,把我摇得牙齿碰得格格作响,然后把我摔倒在约瑟夫身边。

”“他在桌上拿起一把餐刀向我头上扔来。

刀子击中了我耳朵下方……”他蔑视林顿:

“碰上我的拳头便会有脑袋开花的危险,林顿先生,我真是遗憾你如此不堪一击!

”希斯克利夫不仅报复林顿一家,而且还把仇恨延续到下一代:

他经常打骂小林顿和哈里顿,又把林顿的女儿小凯瑟琳骗到家中,小凯瑟琳试图反抗,希斯克利夫就抓住她,把她拖到自己的膝上,狠狠地抽打她的头部。

在艾米莉人生短暂的三十年间,英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

种族主义抬头,劳资矛盾尖锐,处于底层的大众贫困交加。

艾米莉诞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经济相当拮据。

无论是谋生经历还是在曲折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她都饱受女性身份所带来的歧视和挫折。

因而艾米莉塑造了呼啸山庄,一个父系王国,充满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种族斗争。

在父权制等级观念和性别观念的腐蚀下,处于社会边缘的凯瑟琳饱受痛苦,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处于家长地位的辛徳莱疯狂地使用暴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以暴欺弱。

在暴力的环境影响下原本善良的希斯克利夫也充当起资产阶级的施暴者,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掠夺一切。

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通过对这样的父权制社会畸形图景的勾勒来表达对父权社会制度的批判,表达自己对男女平等社会的向往。

(二)揭示人的精神困境

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里面的一个典型的恶魔人物,艾米莉·勃朗特运用了大量的章节来详细刻画其暴力言行。

分析这些暴力言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的一种精神困境。

首先,希斯克利夫一生都迷恋着凯瑟琳,但是这种爱没有丝毫的温情和幸福。

凯瑟琳会撕扯希斯克利夫的头发,希斯克利夫又会在凯瑟琳的手臂上留下淤青。

他甚至会如同“疯狗一般,带着贪婪妒忌一把把她拽到身边。

凯瑟琳死后,她就如同希斯克利夫的猎物一般,我们只能听到他的怒吼:

“凯瑟琳恩肖,你说是我害死了你,那你的鬼魂快来找我报仇啊!

”对于自己的妻子伊莎贝拉,他先把吊死的狗崽子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她,婚后他更是残忍地折磨和虐待她。

而对于小林顿和小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多次动过杀机,恨不得“把这两个拿来不急不忙地做个活体解剖,作为一个晚上的消遣!

”他还剥夺了小哈里顿的受教育权,使他变成了一个带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其次,希斯克利夫的暴力言行反映了其病态的自卑情绪支配下的精神困境。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强调在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卑感,这可以从每个婴儿柔弱和无能为力中找到根据,因为或迟或早每个儿童都会意识到自己不能单枪匹马地应付生活的挑战。

但是自卑感的最终形成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有关,尤其是童年经历的影响。

希斯克利夫在童年时代一直被侮辱和虐待,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

看到有权有势的林顿,他极其羡慕,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像林顿那样打扮得漂漂亮亮”。

凯瑟琳尝试把他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可是当希斯克利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时”,他感到自己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因而无法面对如此尴尬的环境,选择了出走。

由此可见希斯克利夫的成长环境没有消除他从小存在的自卑感,反而加剧了他的受辱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绪会使个体产生追求优越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优越的需求,个体会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

一个关心社会的正常人,通过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益的事业,就会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从而得到补偿,就能有效地克服自卑感。

而一个有病态倾向的人,只会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寻求补偿的倾向必然会恶性膨胀,对权力和优越的过分追求必然显示出对他人的攻击性,而在遭到他人的抵制或反对时,这种人不是致力于征服他人,便是倾向于毁灭自己。

[10]从希斯克利夫极端暴力而没有节制,超越道德理性范围的复仇可以反映其存在病态的自卑情绪。

希斯克利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得不到爱和尊重,其自卑感越来越强烈。

在病态自卑感的支配下,他在精神上陷入了困境:

总是向着一个病态的目标发展,就是主宰一切,控制一切,无法停止或退缩,必须通过复仇来获得心理补偿。

正如阿德勒所言,“自卑感是儿童拼搏奋争的驱策力,它决定着他的生活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扫清前进中的障碍。

”[11]希斯克利夫在精神上不断病态地前进,可是这种前进并没有到达他理想的境地,他整天像生活在地狱一般,精神总是极度紧张,还出现可怕的幻想和幻觉:

“十八年来,(凯瑟琳)用一点点希望的影子这么逗弄着我,这是一种奇怪的杀人办法,不是一寸一寸地千刀万剐,而是一丝一缕地撕扯切割!

”可见这种在病态自卑感控制下的暴力复仇并没有消解希斯克利夫心中的痛苦和仇恨,反而使他产生了精神上的空虚和焦虑,最终走向自我灭亡。

这种由病态的自卑情绪所产生的逼迫感,精神的空虚和焦虑不只是发生在希斯克利夫身上,也可能发生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因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当我们无法排解这些错误的,病态的情绪时就很容易会陷入与希斯克利夫同样的精神困境。

阿德勒说:

“精神生活的发展与运动密不可分。

精神获得的一切发展与进步都以生物的自由运动性为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将人的精神想象为一个静止的整体。

我们只能将它想象为一个运动力量的综合体。

”[12]这就说明了人的外部行为运动能反映出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以暴力言行作为反映个体内在精神的外部运动形式,不仅揭示了希斯克利夫的精神困境,还进一步揭示了普遍人所可能遭遇的精神困境。

结语

  综上所述,《呼啸山庄》中暴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不仅与艾米莉•勃朗特自身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而且它是艾米莉·勃朗特用以批判父权社会制度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精神困境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通过全文对人物暴力言行的分析可以加深读者对整部作品的理解,窥探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命体验,体味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注释:

[1]转引自臧华.论《呼啸山庄》中的暴虐现象[J].科技信息,2008,(17):

301.

[2]转引自刁晏斌.试论当今的语言暴力现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周定之译.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36.(以下引文均出自此版本)

[4]张秀岩.谈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18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