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858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docx

高三语文虹口区二模答案

上海市虹口区

2012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监控(二模)

语文试题

时长: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

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

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

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

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

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

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

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

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

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

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

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

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

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

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

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

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

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

”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

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

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

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1分)

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3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且B.但C.于是D.因此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4分)

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⑴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

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⑵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⑶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

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

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

“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

”就是仅仅怀揣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⑷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

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⑸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

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能收获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⑹一辈子总是待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一辈子总是离不开家的一步之遥,再是严父慈母、娇儿美妻,也会目短光浅,膝软面薄的。

青春时节,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在网络的虚拟中、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酿造自己龙须面一样细腻、细长的日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

⑺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家里不断升级的鸡吵鹅叫、单位里波澜不惊的明争暗斗。

⑻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7岁就曾经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

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岁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

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

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被称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农村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最初漂泊。

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

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

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⑼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①:

“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

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

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

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

中午,你②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

”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注】①诗的前几句是“船夫曼特胡的船只停泊在拉琪根琪码头。

这只船无用地装载着黄麻,无所事事地停泊在那里已经好久了。

”②指“我”的母亲。

7.第⑵段画线处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2分)

8.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⑹段画线句子作赏析。

(3分)

9.第⑼段中“放逐”的意思是。

(2分)

10.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两项是()(6分)

A.在作者眼中,远行、游历也是漂泊的一种。

B.只要有勇气漂泊,就能战胜暂时经济困难。

C.漂泊的痛苦与残酷,也能成为精神的财富。

D.哪怕是被动漂泊,也能让你全面体悟生活。

E.年轻时不漂泊身体就会衰老器官就会退化。

F.漂泊能让你发现世界有虚幻丑陋也有真美。

11.请结合文意,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2分)

12.从全文看,引用泰戈尔《新月集》中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5分)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4)!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

(5)行道迟迟,。

(《诗经·小雅·采薇》)

(6),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7),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辞》)

(8)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②?

【注】①法酒:

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②几杖复何铭:

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

汉代刘向曾有《杖铭》诗:

“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

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14.从体裁上看,本诗是。

(1分)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恬静优雅环境,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颈联借法酒清琴,形神兼备地刻画自已美好情操。

C.“浩然机已息”,作者于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D.“几杖复何铭”,用反问直接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16.颔联“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颇有意味,请简要评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阿寄传

⑴钱塘田豫阳汝成有《阿寄传》。

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

徐氏昆弟别产而居:

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寄。

寄年五十余矣,寡妇泣曰:

“马则乘,牛则耕,踉跄老仆,乃费吾藜羹!

”阿寄叹曰:

“噫!

主谓我力不牛马若耶!

”乃画策营生,示可用状,寡妇悉簪珥之属,得金一十二两畀①寄,寄则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谓寡妇曰:

“主无忧,富可立至矣。

⑵又二十年而致产数万金,为寡妇嫁三女,婚两郎,赍聘皆千金。

又延师教两郎,皆输粟入大学,而寡妇阜然财雄一邑矣。

顷之,阿寄病且革②,谓寡妇曰:

“老奴马牛之报尽矣。

”出枕中二楮③,则家计巨细悉均分之,曰:

“以此遗两郎君!

”言讫而终。

徐氏诸孙或疑寄私蓄者,窃启其箧,无寸丝粒粟之储焉。

一妪一儿,仅敝缊掩体而已。

⑶余盖闻之俞鸣和。

又曰:

“阿寄老矣,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骑而遇诸途,必控勒将数百武④以为常。

见主母不睇视,女虽幼,必传言,不离立⑤也。

”若然,则缙绅读书明礼义者,何以加诸?

以此心也,奉君亲,虽谓之大忠纯孝可也。

【注】①畀:

bì,给与。

②革:

jí,通“亟”。

(病情)危急。

③楮:

chǔ,纸的代称。

④控勒:

勒住马缰。

武:

半步,泛指脚步。

⑤离立:

并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季寡妇得寄

(2)寡妇悉簪珥之属

(3)又延师教两郎(4)以此遗两郎君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⑴别产而居⑵言讫而终B.⑴顷之⑵则家计巨细悉均分之

C.⑴而寡妇阜然财雄一邑矣⑵若然D.⑴必控勒将数百武以为常⑵何以加诸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主谓我力不牛马若耶!

(2)寄则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

20.选文用阿寄一事表现其“忠”。

(2分)

21.作者评价阿寄为“大忠纯孝”。

你怎样看这个评价?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廉耻

顾炎武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

“行己有耻。

②”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

“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呼!

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

②行己有耻:

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

③三代:

指夏、商、周。

④顷:

最近。

《颜氏家训》:

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22.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的关系。

(2分)

23.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24.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

25.《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⑶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

26.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

(3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阅读下面一组关于梯子的名言——

●要想上梯子必须从底下爬起。

(英国作家狄更斯)

●梯子总要一节一节地爬。

(欧洲民谚)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请根据上述文字,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一)

1.(1分)《项脊轩志》

2.(3分)一个社团世代延续

3.(2分)B

4.(3分)B

5.(4分)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研究它,能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

6.(5分)。

其中,例(2分),分析或评价(2分),语言(1分)。

(二)

7.(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飘泊能够走得远、见识多的肯定。

8.运用反复(“总是……再是……也会……”),突出强调了年轻时去远方漂泊的重要性,也使表意全面而有力;长短句式结合,使表达既抒情典雅又灵动活泼;整句散句结合,既使句子整齐、有力地表达了年轻时去远方漂泊的重要性,又灵动活泼。

(写出一点即可。

手法1分,赏析2分,共3分)

9.(2分)让……离开优越环境到恶劣环境中吃苦头(尝艰辛)。

10.(6分)D错,未提及被动漂泊。

E错,指精神未老先衰。

11.(2分)趁着年轻去漂泊(年轻时应该去远方)(年轻时就该去远方漂泊)

12.作者引用诗句,形象地鼓励年轻人只要抛弃急功近利的物质营谋,只要肯切实行动起来追求美好理想,就可以有和诗中儿童一样的诱人未来。

(使文章主旨的表达更加形象、富有感染力)

引诗使作品充满童话色彩,能使年轻人的漂泊增添浪漫色彩,强化了文章主旨。

引诗增强了文学韵味,使作者的(文章的)情感更加饱满、热切;

(说出其中两点得5分,意思相近即可,言之有理也可——答对其中一点2分,语言1分)

(三)

13.

(1)却话巴山夜雨时

(2)又恐琼楼玉宇(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贤哉回也(5)载渴载饥(6)何时倚虚幌(7)万里赴戎机(8)并怡然自乐

(四)

14.(1分)五言律诗(近体诗)

15.(3分)D

16.(4分)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

诗人从峰、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可见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

(五)

17.(4分)

(1)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

(2)类(3)请(4)赠送

18.(2分)A

19.(5分)

(1)女主人认为我力气比不上牛马呀!

(句式,若)

(2)阿寄就进山贩卖漆,一整年就得到三倍利钱。

(期年,三,息)

20.(2分)毫无私心地为主人画策营生(毫无保留地让主人发财致富)。

21.阿寄遵守的是当时的主仆礼义,其称扬表明作者非常认同上下尊卑的等级礼义、人身依附关系,这反映了作者认识上的时代局限性。

或:

阿寄对主人毫无私心地尽忠竭智,又能始终恪守尊卑等级规矩敬重处于弱势的大小主人,符合当时臣子对君王应当“大忠纯孝”的君臣规范。

因此作者对阿寄的高度好评既是恰如其分的,也是别有深寄的。

(可以对阿寄的言行或作者的观点表示赞同或异议,言之有理即可。

)(3分)

(六)

22.国运兴衰(2分)

23.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

(2分)

24.D(2分)

25.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

(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或:

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

(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26.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