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089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doc

周逊富教案设计

陕西省丹凤中学

周逊富

必修4《哲学与生活》说在前面的话

生活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基本的观点。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

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探索世界的一般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生命的灵魂,它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说:

“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

【本书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教材的设计思路】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

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三、《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教学重点: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是对自、社、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关系。

第一课时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

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

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

这两名鞋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一个只看到了表面,而另一个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且会发展地看问题。

这说明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

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是我们生活的智慧。

推进新课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情境:

如何看待排名?

“既不张扬名,也不简单否定。

如因排在前面沾沾自喜,排在后面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排名了解自己同别人差距,做到扬长避短,就会发展自己。

(1)在排名问题,人们看法不同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条件限制。

也就是说,立场和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2)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事物。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注意:

(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3)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刚出生的婴儿,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不会说话;稍大一点,就会问一些不可思议问题,比如:

为什么会天黑呢?

人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人会死?

哲学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追问和思考这些问题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过渡)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情境: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

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

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年轻时为光速问题而惊异,后来提出了让人“惊讶”的狭义相对论,使物理学家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中“惊醒”过来,所以,相对论不单是物理学,同时也是爱因斯坦的哲学观。

邓小平提出极具新意的“一国两制”,给世人解决难题开辟出一条新思路的“思想创新”,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其次才是政治学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

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探究: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惊讶”“惊醒”等与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总结: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探究: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分析讨论略。

总结:

正常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问题,如小时候常问我从哪儿来的?

为什么你们结婚照上没有我?

等令父母为难的问题。

“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迸发出哲学的火花。

“杞人忧天”启示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结论: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情境: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还是罗素学生时,常在罗素房里踱来踱去。

一次,他突然停下来对罗素说:

“你是否认为我是十足的白痴?

”罗素不解地反问:

“为什么你想要知道?

”维特根斯坦回答说:

“如果我是的话,我就去当飞艇驾驶员;如果不是,我将成为一名哲学家。

”罗素倒也坦率:

“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十足白痴,但如果假期里你给我写一篇哲学文章,我读了后就告诉你。

”一个月后,文章送到了罗素手里。

罗素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一个天才,并向他担保:

“你无论如何不应成为一名飞艇驾驶员。

”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在古希腊和英文中是“philosophy”=philo+sophy(爱+智慧),所以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总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拓展:

能列举生活中人们合理运用哲学知识的事例或故事。

学生:

司马光砸缸事。

司马光善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发挥了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哲学的智慧。

说明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任务: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拓展:

哲学的指导作用

(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例:

英哲学家斯宾塞终身未娶。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

“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斯宾塞愉快地答道:

“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作出的决定。

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3)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例:

“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

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

“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

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伏尔泰说道。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产生、功能。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板书设计

练习提升: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情景:

一七十多岁老太太冒雪爬上一千米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因为小孙子的病看了医生也不见痊愈,同时,她也希望神灵能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

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用来“修庙宇、塑神像”的。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

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着她一家人的命运。

命运乃由上天、神灵主宰,这是老奶奶的世界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呢?

推进新课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不是人人都有?

世界观人人都有。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会对世界有所认识,形成一些看法和观点,也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

只不过没有论证和系统化,我们称它为朴素的世界观。

注意:

(1)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2)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故而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3)研究的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练习:

下列哪些属世界观?

()

A.闻鸡起舞B.张三5点起床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D.太阳东升西落

探究: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对整个世界及人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特点

零散、自发形成的

系统化、理论化

存在

人人都有

不是人人都有

联系

A.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错误

倾向

A.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B.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提示

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那么,哲学和世界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过渡)

板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板书: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探究:

一开始讲到那位老奶奶,把治病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是什么支配着她这么做呢?

世界观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方法论:

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哲学研整个世界最一般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2)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情境:

牛顿是古典力学奠基人。

但他在解决太阳系最初怎样运动时,认为除了万有引力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即“第一推动力”。

从而坠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后30年为了证明上帝存在,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

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

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

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哲学概念,对哲学概念应这样理解:

(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

训练提升: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目标1.识记哲学基本问题;唯物、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2.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运用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

2.唯物和唯心根本分歧。

难点1.唯物和唯心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一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2.1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不同。

意识与物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问题。

而意识与物质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哲的命题,它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情境: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精神不灭。

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把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肖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

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违背潮流的言论?

范缜听后,哈哈大笑:

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探究:

范缜指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神”指什么?

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

范缜认为,精神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

因此,先有“形”,后有“神”。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

哲学就依此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哲学上讲的第一、二性问题,就是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认为思维(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不可知论者。

例:

庄子。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

“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

1.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认识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如:

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活动对象的真实存在,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探讨人与世界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导入:

中国科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

不少人相信算命。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文化和科学旗号迷惑欺骗公众。

“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计算机算命”“星座算命”,认为由神或某种力量决定自己命运。

属于什么观点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推进新课2.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