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922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doc

徐醒民先生大学讲解文字版

《大学》大学这一部书,原来是在礼记里面的一篇,到了宋儒的时候,也是朱子他从礼记里面,把大学还有中庸提出来,再加上论语还有孟子,一共合起来叫四部书,叫四书。

我们过去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的人,从小开始读书,先读了三字经,这一类的儿童书籍。

读了之后就读四书,四书先读论语,然后接着读大学、中庸、孟子。

我们现在开始共同研究大学,大学,古人在儿童时期开始上小学,到了一定的年龄,理解的能力,比儿童时代要好的时候,就开始入大学,在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一类的书了,大学、中庸。

大学这一部书,先我们看看书的名称,叫大学,根据汉儒郑玄,郑玄他的字叫郑康成,我们普通讲书的时候,要尊重先儒,就是不讲他的名,就称呼他的字,是郑康成,他解释大学是什么呢?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他说大学这一部书,记载的很广博的学问,学了这个学问之后,可以从事政治,到宋朝朱熹,就是朱子。

他解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他说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人之学,比如说在位的,古时候作天子、作国君,都要学这部大学,除了天子,各国的诸侯,一般的读书人,也要学这个大学,这是汉儒跟宋儒,两位把大学这个名目解释,我们现在研读这个大学,特别要注重,开头这几句话。

开头这几句话,也可这么说是大学所讲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是个纲领,这一部大学这么重要,是谁做的呢?

一般的说,是孔夫子的大弟子,曾子作的,其余的还有一些注解,认为『经』是孔子,曾子是把它记载转述而已,但是多数的讲,这部经就是曾子作的,当然曾子作这一部经,当然他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而孔圣人自己讲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就是把古代的圣人,所传下来的学术,到孔子的时候把它叙述出来,自己没有创作,根据这个意思来讲,曾子作了大学,这个经文的原意,当然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孔夫子是述而不作,这部经所讲这个道理,从古代圣王,圣人在位的那些古圣先王传下来的,这个学问。

这门学问严格说起来就是一个字,就是『道』字。

大学之道,这个道,这个道字,可以说把这一部大学,用这一个字,把它包含起来。

古代一般读书人,进了大学,当然要学这一部大学,学道,凡是求学的人,都要学道。

在今日之下,我们现在有学校了,学校里当然开设的各种学科,但是每一种学问,讲到根本的地方。

那就必需要学道,明了这个道的时候,对于现在一般在学校里的学生,无论是那一级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研究院,懂得这个道的时候,对于他所研读的那一门学问,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再就一般人来讲,或者是已经从学校毕业了,他要研究学问的话,也要研究大学之道,因为大学之道里面,就前面讲这几句话。

一个是明明德,一个是亲民,后面有八个条目。

分开来讲要学的八个条目,把这些纲领条目研究之后,后面那些经文都是解释的。

全部的可以说,我们研究儒家的学问,也就是学道。

一方面自己学这个道,一方面要教化别人。

再呢,就是从事政治,从事政治就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讲,从事政治就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

因为我们学道,不是凭空坐在家里,在家里学,必得要办很多事情,对天下人都有好处。

这个对于自己才有了很多功德,有了这些功德,就是帮助自己修道,成就这个道。

这是在学的时候,他所以要从事政治,学成功以后,成就了圣人了,怎么办呢?

成就圣人,并不是说我成就圣人了,我就自己安安逸逸,在那里享受了。

不是如此,成就圣人之后,还要在世间来教化一切天下人。

这是我们学大学之道,首先了解的问题。

再说学大学之道,成就圣人,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在过去从唐宋以后,唐朝的韩文公,就是韩愈。

宋朝就是程子、朱子这些人,他们对于佛家的学问不了解,佛家也是讲修道,修道是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要教众生了脱生死。

因为我们任何人在世间,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苦脑,这种苦脑最严重的,就是生死问题。

这个生死问题,不论是有钱的人,或者是有政治地位的人,或者是贫穷的,没有地位的,没有钱财的,都是一律的对于生死问题不能解决,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从唐朝的韩文公,到宋朝的这些儒家。

他们不了解佛法,连带的连儒家讲这些生死问题,也避讳不讲。

实际上在论语里面记载,孔夫子的弟子像子路,就问孔子,问孔子怎么样事奉鬼神,怎么样这个生死问题。

季路问孔子问死的问题孔子答复他:

你要研究死的问题,必须要了解生的问题,要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状况,必须了解人从那里来的。

人在生前是什么状况,这就是跟佛家讲三世因果,是同一个意义。

后来因为唐宋这些儒家,他们为了反对佛法,连带儒家孔门,孔圣人跟他弟子,所谈的这个生死问题,他们都避讳不讲。

一直到后来,一直到现在,凡是研究读朱子的四书集注,都不讲这个生死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研究学问,研究这个道,必得要明了这个问题。

所谓大学之道,这个道,就是要我们研究大学的人,必须明了自己有道德、有本性。

这个本性人人都有,本来就有,本性上没有生死问题。

所谓生老病死,就是不懂道的人,自己有这个道,有本性。

可是自己不明了,用不出来,所以才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这些痛苦。

现在学大学之道,就是要明了,自己有本性,本性首先明了,然后一步一步的学习。

知道怎么样的把自己本性用的出来,开发出来。

本性是潜藏在我们心里面,我们普通人,都是被自己自私自利的,以及多生以来的,那种不好的习气,把我们本有的这个道,也就是本性掩盖住了。

我们用不出来,我们学大学之道,就是把本有的这个道,把过去多生以来,多生多世以来,这些恶的习气,自私自利的心理,一步一步的把它破除掉了。

破除掉之后,我们本有的这个性,就能完全显现出来。

本性显现出来,就是成就圣人了,成就圣人,这个生死问题就没有了。

这个在我们中国,三皇五帝,到了夏商周三王时代,那些开国的帝王,以至于到孔夫子。

这些圣人,他们的生死问题早就解决了,尧舜他能够把天下都能让出去,凭的什么?

这就是一丝一毫的自私心没有,完全是为天下人。

孔夫子原来在鲁国做官,官位做的很高,后来因为感觉,这个道行不通了,他官也不做了。

到各国去看看,看有没有机会把道行得出去,所以孔夫子一生,不是为自己,纯粹为天下人学道。

为天下人学道,也就是想教化天下人,学圣人,解决这个生死大苦恼的问题这是我们讲中国文化根本的问题在此。

现在我们就看大学这个经文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讲这部大学的文章,也就是经文,它的章法,经文的祖织。

这几句话,就是全部经里面,一个纲领。

这个纲领,在这里看,大学之道这一句话,是个全部经,提出来一句总的包含,意思的一句话。

后面在明明德在亲民这两句话,两个纲领,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是两个纲领的一个结论。

大学之道这一句话是开头,有开头之后接着两纲,两纲学到成就,学到最究竟的地方,就是止于至善,一个结论。

在宋儒像朱子他们讲,他就列为三纲,就是大学之道是总提出来一句话。

后面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句作为三纲,三个纲领。

这一种分法,在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的看法,不能够照宋儒的那种把他分为三纲,应该是两纲。

雪庐老人研究这个经文的主旨,确定是两纲是什么呢?

因为后面有条目,条目有八个,八个条目正好一纲领四个条目,正好是两纲。

这八个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亲民正好两纲八目。

往下的经文,就解释前面这个纲目的,因此在这里,我学人陪同大家研究,确定这经文前面是两纲,后面是八目。

现在开始讲大学之道研究大学,大学,在古时候进大学,求学也好,我们现在研究这部经也好,都是研究大学。

或者在今天,我们看看在各级学校里面,在校的学生们,他要研究大学的话,都是研究大学。

这部经,它教我们是什么呢?

最重要就是道字,道根据古人注解,道如同道路,道路,我们一个人要从家里,到那个地方去,要到达那个目的地,必然要按照道路来去走,不从道路上去走,什么时候能够到那个目的地,所以这个道,就是如同一个道路。

在这里讲,这个道就是指的,我们人人本有的一个本性,这个本性在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本来,天是天然,不是学来的,是人人自己心中本有的,这就是性。

大学之道就是教我们开发自己,本有的这个性。

大学之道要开发自己本性的话,有两个,一是明明德,一是亲民。

明明德上面这个明字,就是发明的意思,开发的意思,上面这个明字当动辞讲,下面明德这个明字,指的就是德。

这个德,就是我们本性,所起的作用,本性它是不动的,要起作用的话,那就是德。

这个德起来的时候,还没有用出来,它起了一个现象。

这个德,虽然跟这个本性,是两个名词,一个是性,一个是德。

但是这个明德,就跟那个性是一体的,性是在那里没有动,是静态的。

德在这里是要起来,有所动态了,动了,但是它是明的,我们普通人,这个德一起来的时候,就变成昏了,不是明德,是昏德。

这个昏德怎么起来呢,就是自己自私心,把那个明德,那个明,把它掩盖起来了。

所以我们的德,不是明德。

圣人把自己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以后,他这个德就是明德。

他什么时候,作任何事情,都是明德在那里起作用,所以圣人一丝一毫不为自己,他是平等无私的为天下人。

因此这个明德,就是性德,本性的德。

但是我们一般人,都有不好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自私心在那造成的,应该要明德。

我们要学道,要发明我们自己的本性,那就要明明德,就要用圣人所教的方法,把我们的明德发明出来,这是第一纲,完全自修的。

但是我们学道的人,怎么样开发自己的本性呢?

怎么样使自己的明德,能够发明出来呢?

前面讲的,我们明明德所以不明了,那是因为有自私心,在那里作祟,现在要明德,必须从事利益天下人,这个工作来做起。

这叫亲民,亲民就是一方面,用大学之道明明德,这些道理来劝告天下人,一方面在过去就要从事政治,因为从事政治,借着政治的力量,来教化天下人,这是非常有效果的。

在今日之下我们各行各业,所以普通人讲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都可以亲民,也就是说,你无论从事那个行业,以大家的专业,把这个圣人之道,也就是大学之道,这个道理,劝告你所接触的人,这就是亲民。

但是现在,虽然是各个业都可以亲民,但是就政治这一方面来讲,以政治这种政权的权力,来实行这种教化,更有效果。

现在看起来,无论从事那个行业,或者是从事政治,当然从事政治无论是古时候现代,不是说人人都希望从事政治就可以,那不一定,要看个人的机会,有没有这个机会。

有机会从事政治,当然就借着从事政治,可以为天下人来谋求福利,可以借着政治这种力量,来教化天下人。

这就自己明明德来讲,这就帮助自己明明德。

就是在事情上面,作了很多有利于天下人的事情,这个有利于天下人,不是为自己,那这就是帮助自己明明德,就把自己那一种恶的习气、私心,借着为天下人服务,为天下人谋求福利,不为自己,这就是成究自己学道的这种事业,所以像大学之道,一方面自修是明明德,教化他人就是亲民,这两者缺一不可。

自己不明明德,只是来教化,那我们拿什么东西教化人家,如果说只求自己明明德,而不肯为天下人服务,那明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私心去掉,把自己一切为自己的那种不好的习气,一层一层去掉,我们这样不肯为天下人工作的话,怎么能够去得掉自己私心呢?

怎么能够去掉自己那种恶习气呢?

所以这两者缺一不可。

学成功了,这两者学成功了,生死问题就解决了,就跟佛家所讲的,了生脱死,生死了脱了。

自己了脱生死,成就圣人了,还是回过头来,永久在人世间替天下人教化,来服务。

我们要问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圣人,孔子圣人,他们也有死的时候,现在也不在世间,这个问题?

他们这些圣人,死是怎么死啊!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生死问题,要一个正确的了解,死是我们人的肉体,有死亡的时候,一般人肉体有死亡,但是灵魂没有死,这就是没有成圣人的话,他灵魂并不是说随着身体,身体死了灵魂也就没有了,不是这个道理,不过我们一般人,肉体死的时候,灵魂再转世,转世转到那里去啊?

是不是再转到人间来?

是不是变成畜生了?

或者是升到天上去,这不一定啊!

那就要看这个人,在世间的时候,他作的事情,是不是绝对的自私自利啊!

是不是也作一些善事情,作一些善事情,那么他可以再到人间来,作了更多的善事情,可以生到天上去,相反的,这个脑筋所想的,鬼头鬼脑的,那就堕落到鬼道里去。

贪心太重,自己作出的事情,只求利益自己,不求利益他人,大概都是堕落到畜生道里去。

这在孔夫子作的易经,系辞传讲的很清楚。

孔子在系辞传里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人死了以后,他的灵魂到处游荡,遇到父母之缘的话,他就转世投胎了。

这个人他一生不作好是情,他那个灵魂,遇不到人的父母,遇的话,都是遇到畜生道的父母。

那就危险了,这是我们普通人这样的。

圣人呢?

他的身体当然也有死的时候,圣人身体死的时候,他知道身体不要了,他再到人世间来,他可以知道,再到那一家去投胎转世,清清楚楚的。

所以这样看起来,圣人啊!

我们现在不能说孔夫子、尧、舜、禹、汤这些圣人啊!

死了就没有了,不是那回事情。

他们这些圣人,随时都可以到人世间来,成了圣人的话,永久要到世间来教化众生。

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就知到我们中国文化,讲的儒家学术思想,它是纯粹利他,从开始学圣人的时候,就要抛弃了自我,自我就是我们的身体,这种有生有死的这个小我,到了成就圣人之后,还是要亲民,永久的在世间亲民。

这一层,我们研究大学的时候,在开始必得明了这个道理,然后才能够实实在在的,来为天下人服务。

所以在这里讲,大学之道,一方面在明明德,要开发自己的明德。

再呢?

在亲民,自己明德也教他人来明德,就是亲民。

教他人来明德,就是借着我们在世间,作各行各业,一种功德机会,对天下人服务。

这两者作到最彻底,到了最高的境内,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两者都作到完备,最完了,到了家了,成就圣人了,叫止于至善。

这是一个开头,一个总句,两纲一结论,讲到这里。

各位儒学朋友,我们继续研读大学,大学开始两纲,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现在接着下面,前面讲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后面接着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前面讲一方面明明德,一方面要亲民,两者,我们开始学大学之道的时候,就要用工夫来学习了。

用工夫来学习方法呢?

就是刚才念的这几句。

知止而后有定,知止就是接着在止于至善,这个「在」字重要。

大学前面两纲,一是在明明德,在亲民。

这个「在」字,明明德在那里呢?

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

最后第三句,在止于至善。

知止接着,止于至善那一句话。

那就是说,学大学之道,就把我们这个心,止在哪里呢?

止在明明德,止在亲民。

这两网之上面,那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学大学之道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一直放在明明德、亲民,这上面,这叫知止。

知道我们这个心,止在这上面。

止在这个上面有什么好处呢?

他就能够定,能够定得下来。

要能够定得下来,必须知止,能够定在止在,自己要发明自己明德,要作很多有利于人的事情,亲民。

心就定住了,那虽然人家说你有一个好发财的机会,可以发大财,或者人家请你去作大官,你的心不为所动。

人家请你作大,就儒家来讲从事政治可以,但是你要自己考虑一下,是什么人请你作大官,他请你作大官,他的动机如?

他为了什么目的?

来请你去作大官。

这要考察清楚,你要去作官的时候,你想能够实行这个大学之道,那就可以。

如果说是请你作大官,不能够由你去实行大学之道,而是要你配合他,为他的自私自利的,那种政治。

那你就不能够去,不但不能去,心理念头动都不动一下,这叫定。

再说人家邀你去参加他那一分事业,可以发大财的。

那你要衡量衡量,发这个财,合乎不合乎这个道义,不合乎道义,再多的钱财你心理也动念都不动念。

都不动。

其它事情很多,就拿这两桩事情来作个例子。

有再好的发财的机会,有再好的,再高的官位,你都不动心,这叫定。

这个定是由于你知道止,止在明明德与亲民,这两者道业上面。

这是有了定功了,定而后能静,定的时候刚才举的例子,世间任何名利,任何发财的机会,任何作官的机会,你的心都不会为它动,不动心,这叫定。

定,为什么要这个定呢?

你的「志」,立下了,立下来志愿,这个志你的心就放在这个明明德,亲民这一方面。

这个定之后能够静,静是什么呢?

静是安静,心理非常安然,能够清净,安然清净的。

这就是心理一点都不浮躁,有定而后能够静,静而后能安,安是什么?

安是心理,一切是心理坦然,坦然是心理很平坦的,没有得失这些个念头。

这样的话心理、身体都轻松自在,这个安叫作轻安,不像那些不学道的人,在世间忙忙碌碌的,无非为的自己的,私人的利益来忙,忙得身体很疲倦,心理也不轻松。

心理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念头,把自己压得很沉重,所以这一些人,身心都很沉重,谈不上是轻安。

这里静而后能安,心理平静,身心都是轻安自在。

有了这种轻安,再就是安而后能虑,虑就是研究,就是思虑,用心思研究这个大学之道。

研究大学之道,前面讲有两网,一是明明德,一是亲民。

明明德就是研究,怎么样?

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思放下去,怎么样的?

在世间办一些完全有利于天下人的事情,这就是虑。

就是研究。

能够虑必须前面有安,心理轻安,他才能够研究、思虑,研究才有成果。

不然的话,一个人一天到晚,为自己升官发财,怎么样的创造有利于自己的事业。

就是作学问,也希望把这个学问研究好了,将来得了学术奖,得那个诺贝尔奖,这个还是为自己。

这种「虑」谈不上是学道,都不是有利于人,在这里讲,安而后能虑,心理一片轻安不为自己,然后思虑的事情他自然有智慧,研究的事情一定有成就。

所以虑而后能得,他就能得,得的是什么?

得的道,大学之道,得的就是明明德 亲民,这两者就是大学之道,最后虑而后能得,就能够得到明德、亲民,这个大学之道。

前面讲两纲一结论,从那个结论止于至善,引出来这个方法,从知止然后有定有静安 然后得,定 静 安 虑 得这就是学道的一个方法的程序,后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个物 一个事我们研究大学之道的话,必得把这两个字要辨别楚,古人注解把这物与事混为一谈。

雪庐老人特别在这里,告诉我们跟他学的人,物不同于事,所谓物有本末,有本有末,事是事情,有终有始。

物有本末,一般讲这个物是外面的,世间一切这些物品。

但是雪庐老人在这里找出来了,找出这个根据,就易经里面所讲,这个物是,阴阳二气交感的。

阴阳二气发生交流感应,才有这个物。

再说,这个物,只是一种记号,比如说在左传里面,左传里鲁定公十年那里记载,记载什么呢?

他说叔孙氏之甲有物,叔孙就是孟孙 仲孙叔孙那个叔孙氏,他这个甲,甲是戴的盔甲的甲,有物,物就是物有本末那个物,所谓叔孙氏之甲有物,那物指的一种记号,作一个记号而已。

因为这样看起来,物不是具体的,有形状的东西,而是一种记号,而是一种阴阳二气,交感的作用。

再往里面深入的研究,物就是一种动机,这是雪庐老人讲的,动机就是说,我们人的心理这个念头一动,这就是物。

后面这两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所先后,这就是开下面的文字,知所先后这一句话,承上接下,承着上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开下面的治天下治国 修身齐家后面这经文,就是由知所先后来,在这里是一个伏笔,伏笔就是埋伏的伏,后面的经文就是从这里埋伏下来的,这个脉络就是从这里开下来,开出来。

则近道矣,能够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怎么样的,观察自己的念头,怎么样的在世间,作那些有利于天下人的事业。

要知道有先有后,先作的不能摆在后面,后作的不能提前来作,这下面就会提到了,能够如此,则近道矣。

近道矣,近什么道?

开头那句话重要,大学之道,与大学之道接近了。

下面这个经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上面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一段,那一段讲完了以后,由知所先后这一句开出下面一段的经文,这一段经文一开始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之,这两个字,过去雪庐老人就说了,这两个字不简单。

这两个字,是下面这一段经文的总枢纽,为什么呢?

古之就是指的大学之道,这个大学之道不是曾子来创作的,也不是孔夫子创作的,在前面一开始,我学人就讲了,孔子述而不作,他是把古圣先王传下来这个道,加以叙述叙述。

因此在这里我们讲到古之,雪庐老人就教我们了解,大学之道,古时候就有,古时候就有,我们从历史浅近一点来讲,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是述而不作。

是叙述尧舜的那个道,宪章文武、周文王、周武王、以至于周公。

这是讲孔夫子的述而不作他的道,他有这个根据的。

根据尧舜、这个当中有三王,有禹王、成汤王到周文王,再往上推,推到伏羲氏。

孔子研究周易,作了那个系辞传里面,就把伏羲氏那个道,讲得非常清楚,那个道里面讲性,本性。

孔夫子在系辞传里讲,这个性就是太极,孔夫子把伏羲氏易经的本体就是性,伏羲氏没有把它安上一个名字,文王、周公虽然是把伏羲氏画的卦,用文字说明,但是也没有把这个本性,定出一个名称来,孔子定出一个名称叫作太极,太极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明德,就是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

孔夫子替这个太极,替这个性解释什么呢?

寂然不动,太极是非常寂,寂就是寂寞的寂,安安静静的,在那寂然不动,虽是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下万事万物一有感,它就能应,天下之故,就能有感应了。

这就是解释太极,也就是解释本性,所以孔夫子讲这个道,源至伏羲氏,以至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个道是有来历的,所以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古就是讲从那个时候,一直到孔夫子,所叙述的这个道,到了曾子讲这个大学之道,在这是讲古之这两个字,现在讲到这里,下面经文时间到了,下次再继续再研究。

各位儒学朋友,我们现在,继续研究大学。

上一次把大学,开头那一段,讲到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今天就接着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着,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前面把大学之道,两个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再加以一个结论,在止于至善。

然后讲学习的,这种程序,知止而后有定,一直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后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要知道先后。

这样就能够近乎道了,修这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这两方面,向这上面去学,就接近了。

现在就是讲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之是古时候。

这个意思就是说,大学是曾子著作的,但是大学讲的道理,不是曾子发明的,曾子是跟孔子学来的。

孔子是述而不作,大学里面的道理,也不是孔子发明。

孔子是什么呢?

孔子是祖述尧舜。

尧舜之道,是孔子把他们这个道,加以叙述。

叙述是以这个尧舜之道为来源,所以尧舜是古之。

但是不仅如此,尧舜之道从那来的,尧舜之道推到还没有文字的时候,那就是伏羲氏,发明了易经。

用阴阳两个符号,画出卦出来,先画八卦,然后把八卦重迭起来,成为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里面,含有明明德,亲民这个道,这就是曾子,所讲的大学之道。

因此在这里讲古之,古时候,真正说起来,是从伏羲氏开始。

到黄帝,轩辕黄帝,尧舜,三代的夏商周三王,到了孔子是述而不作。

孔子把这个先王之道,古时候帝王之道,把它祖述起来,集为大成,就是集大成的一个圣人。

因此在这里说明明德,这就先解释前面两网,第一网就是明明德。

明明德于天下者,加上于天下者,前面讲明明德,是把自己本有的性德,这叫明德,要把它发明出来。

在这里讲自伏羲氏,轩辕黄帝,唐尧,虞舜一直到,夏商周三代,三王,到孔子。

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教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

要教天下人明明德,必须先治其国。

你教天下人明明德,先把自己的,国家治好了。

把自己国家行政,教育都治得很好,一切都上了轨道。

最重要的在这里,就是利用教育,教育你这个国家,国内的国民,都能够知道明明德。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你想把自己的国家,治得一切都上了轨道了,行政、教育都治得一切都好。

这有个先决条件,你必得自己在明明德,这一方面修持得很好。

所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治国必须,先把自己的家,齐家就是把家里,治得整整齐齐的。

怎么个整整齐齐的呢?

家里的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相尊敬。

这就把家里,治得一切都有条理,条理就是伦理,人伦的一切都有理,都有条理。

所以先齐其家,要把国家治好,先把自己家治得很好,治得很整齐。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比如说家庭里面,就拿家庭最基本的结构来讲,就是夫妻。

夫妻就丈夫,这一方面来讲,要想把这个家,治得好的话,自己就作一个,示范出来。

在妻子这一方面,要想把家庭治得很好,妻子也要,作一个示范出来。

这就是无论是丈夫、是妻子,都要修其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