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930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华师在线期末考试资料.doc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家是A.陶渊明

《三国演义》的通行本是D.毛宗岗评本

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最高峰的诗人是B.李白

“乌台诗案”发生于。

C.元丰二年

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吏”、“三别”的作者是诗人C.杜甫

《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以()为主。

C.全知全能

元代杂剧的奠基人是B.关汉卿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的作者是C.陆游

杜甫的诗作被称为。

B.诗史

《剑南诗稿》的作者是A.陆游

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现实主义最高峰的诗人是A.杜甫

《红楼梦》的艺术描写特色是A.自然、精深

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D.杜甫的《登高》

《乐府诗集》作者的朝代与姓名A.宋代?

郭茂倩

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吏”、“三别”的作者是诗人C.杜甫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B.平淡自然

“以文为词”的是。

C.辛弃疾词

《乐府诗集》中的下列哪类作品现实性最强,是乐府中的精华。

C.《相和歌辞》

关汉卿塑造的悲剧形象之一是C.窦娥

下列《氓》中的诗句,反喻女主人公内心痛苦的是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豳风•七月》是C.农事诗

下列作品属于《世说新语》的是。

D.《阮光禄车》

最早提到“小说”这一概念的是C.《庄子》

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吏”、“三别”的作者是诗人C.杜甫

目前我国最为通行的《红楼梦》本子是A.程乙本

下列汤显祖《牡丹亭》唱词中,暗喻青春蹉跎之意的是C.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下列陶渊明的诗句中含有比喻的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诗B.《春夜喜雨》

在《九章》的下列作品中,一般认为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C.《橘颂》

唐传奇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是D.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

杜甫《兵车行》一诗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聊斋志异》虽以神鬼怪异为主要内容,但却是一部充满现实生活血肉的抒发孤愤之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于陆游《关山月》。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中国的古典小说起源于神话。

汉代乐府民歌作品的一个共同特色就是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所说的: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唐代的传奇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成熟的小说作品。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以诗为词”,到辛弃疾则发展为“以文为词”。

《莺莺传》的作者是元稹。

《诗经》中的作品创作年代现在都已经无法考定。

错误

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作者这时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出自李白的《北风行》正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柳毅传》的作者是白行简。

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载歌载舞,加上诸宫调的曲白结合和丰富多彩的曲调组合,就促成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走向成熟,产生了元杂剧。

赋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特殊文体,由“楚辞”发展而来。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写的是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和盼望在外服兵役的丈夫归来。

中国古代大量的成熟的小说作品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演义》是不知名的群众作者同文人作家相结合的成果,写定者一般认为是元末罗贯中。

《离骚》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

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

《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

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

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

《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举例说明《诗经》的文学成就。

答: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

3、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答: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突破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趋向五言;汉代乐府民歌产生于辞赋和散文兴盛,而文人诗相对消沉的时代,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赋比兴的手法,而叙事艺术前所未有,开启了后世乐府叙事诗的先河,影响到魏晋建安文人诗、南北朝乐府诗和唐代文人乐府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水调歌头》

答: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

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

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

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

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

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

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

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

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

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

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

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陆游《关山月》答:

此诗用乐府旧题,1.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2.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3.此诗的艺术特点:

(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杜诗集大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杜诗集大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其爱国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

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

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取众人之长。

不仅学曹植、陶渊明之古体,而且学阴铿、何逊、庚信等人的讲究对仗声律,不仅学习古人,而且推当代的初唐四杰。

2、兼备众体,风格多样。

五古、五排、七古、七律等均有突出成就,风格以浓郁顿挫为主导,另有平淡简易、含蓄委婉等多种变化。

3、锤炼语言,炼字炼句。

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

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陆游《入蜀记》:

翻译: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

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杜甫《登高》:

答: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陆游《入蜀记》:

翻译: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

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苏轼《日喻》:

翻译: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日喻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苏先生说:

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

孙武说:

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

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

七岁就能涉水,十岁就能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

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还是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