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972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度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度

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一)

历史试题

2017.11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題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顼中,只有一顼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东征,周人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周初广建诸侯国(  )

A.扩大了王畿区域B.推动了文化交流

C.削弱了周王权威D.解决了内部矛盾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王畿是指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因而周初广建诸侯国并不会扩大王畿区域,故A项错误;周初广建诸侯国,通过分封制将周文化传播到受封之地,因而推动了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周王权威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因而不可能解决了内部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B

2.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  )

A.巩固统治秩序B.安抚商代贵族阶级

C.确保分封实施D.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答案:

A

3.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

秦王政的做法(  )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B.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解析】“皇帝”称号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此时已不存在战国君主,故A项错误;秦王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是制度创新,非延续之前的秦国统治,故B项错误;秦王更改名“皇帝”无关丞相权力的形使,故C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因而皇帝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4.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关于郡县制优劣的马拉松式论战中,秦始皇是持肯定观点的第一位专制统治者。

秦始皇持肯定观点主要在于郡县制(  )

A.在秦国有坚实基础B.比分封制度更优越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在新兼并地区设郡县,但大部分原统治区域依然实行分封制,因而郡县制在秦国并未有坚实基础,故A项错误;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不能说郡县制一定比分封制优越,故B项错误;秦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郡县制要优于分封制,故C项正确;郡县制对民族融合无明显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5.“它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

”材料评价的是(  )

A.郡国并行制B.节度使制C.行省制度D.内阁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解析】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蒙元不符,故A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与材料中蒙元不符,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时间相符,且行省制度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内阁制是明朝中央管理制度,与材料中蒙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6.

表1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表1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

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来源B.得到了不断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D.解决了考试弊端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选拔的范围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科举制从隋文帝时开始出现,历经多位皇帝的发展,到唐玄宗时逐步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选拔的标准,因而无法得出科举制提升人才素质的结论,故C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本身不可能解决考试弊端,故D项错误。

【答案】B

7.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

这说明明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内阁

【解析】由材料中明代内阁凡行移各衙门的文书均用翰林院印,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阁臣权力大小,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政府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8.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

这一变化表明(  )

A.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军机处地位的上升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军机处

【解析】材料体现了清朝雍正年间谕旨的发布途径发生变化,军机处发布谕旨的次数逐渐超过内阁,不能说明清政府内部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军机处更多地发布谕旨,不能说明军机处发布谕旨就能更好地执行皇帝决策,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军机处更多地发布谕旨,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力量对比,故C项错误;材料中军机处发布谕旨的次数逐渐超过内阁,说明军机处在政治机构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故D项正确。

【答案】D

9.梭伦规定,所有雅典公民(包括因定居雅典而获得公民权的部分原外邦人)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同等的表决权。

这一规定(  )

A.扩大了雅典公民队伍B.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

C.赋予了平民政治权利D.遏制了贵族对平民的欺压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解析】梭伦改革中废除债务奴隶制,使债务奴隶成为平民,扩大了公民队伍,材料内容非废除债务奴隶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所有雅典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未体现公民大会在政治机构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所有雅典公民(包括因定居雅典而获得公民权的部分原外邦人)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同等的表决权,说明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赋予了平民政治权利,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所有雅典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且梭伦改革时仍为贵族政治,平民参加公民大会并不遏制贵族对平民的欺压,故D项错误。

【答案】C

10.自伯利克里时代开始,雅典实行公职给薪制,出席公民大会者每次给薪1个奥波尔,至公元前327年,每次给薪6个奥波尔,参加重要会议者领取9个奥波尔。

这表明当时雅典(  )

A.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城邦经济繁荣发达

C.重视消除贫富差距D.民主已发展到顶峰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

【解析】材料中伯利克里时代实行公职业给薪,意在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伯利克里实行公职给薪制,不能体现城邦经济繁荣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发给薪水,并不是通过此措施来消除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伯利克里实行公职给薪制,未体现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A

11.经过两年的工作,10人法典编著委员会将成文法刻在十二个铜表上,立于广场,公布于众(图1)。

该成文法的颁布(  )

A.废除了野蛮法律B.保护了平民利益

C.实现了社会稳定D.消除了贵族特权

【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解析】《十二铜表法》中依然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将法律雕刻在铜表上,使法律有据可循,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作为第一部成文法的颁布只能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不能实现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只能限制贵族特权,并不能消除贵族特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12.有人指出,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形成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标志的体系。

这一言论(  )

A.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B.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指出了罗马法得到不断的完善D.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考点】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解析】由材料可知欧洲大陆法系以罗马法为基础,这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罗马法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影响,未说明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罗马法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影响,未说明罗马法完善的过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罗马法对欧洲大陆法系的影响,未说明罗马法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13.英国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改变了下议院由贵族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说明1832年改革(  )

A.解决了不同集团权益之争B.强化了议会至上理念

C.推动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扩大了下院选民基础

答案:

D

14.1710—1714年间,为尽快结束长期战争,英国安妮女王先后罢免内阁中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建立起托利党的一党制内阁。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B.国王掌握着国家大权

C.政党受到了国王控制D.责任内阁制尚未完善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解析】《权利法案》将国王的财政权、立法权转移到议会,国王依然保留行政权,材料中安妮女王建立托利党的一党制内阁属于国王保留的行政权,不能说明《权利法案》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1710—1714年间,国王的财政权、立法权已经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因而国王并未掌握国家大权,故B项错误;材料仅能体现国王对内阁的控制,不能体现国王对政党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王控制内阁,说明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尚未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D

15.—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参议院此举(  )

A.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B.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C.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D.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与制衡

【解析】美国参议院可以否决总统签订的外交协议,材料中参议院的做法属于宪法赋予议会的正当权力,并未加强国会的立法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参议院的做法属于宪法赋予议会的正当权力,因而不能反映立法权超越行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参议院的做法属于宪法赋予议会的正当权力,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参议院的做法属于宪法赋予议会的正当权力,并没有越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16.图2是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美国(  )

A.中央与地方势力均衡B.两大政党的对立竞争

C.参众两院间矛盾重重D.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两党制

【解析】材料中“驴”、“象”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因而图片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由图片中驴象对弈,及驴象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因而图片体现了两大政党的对立竞争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驴”、“象”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因而图片不能体现参众两院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驴”、“象”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因而不能体现总统权力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17.法国1875年宪法对于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人们可以指出它的缺陷,谴责它的弊端,但无法否认它的进步意义。

法国1875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A.确立共和主义道路B.强调总统不得连任

C.铲除封建保守势力D.赋予议会制约总统的权力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1875年宪法

【解析】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法国从此走上了共和主义道路,故A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故B项错误;法国通过大革命铲除封建保守势力,这并非法国1875年宪法的作用,故C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中议会可以制约总统,但这并非法国1875年宪法最重要的进步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18.容克贵族俾斯麦完成了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伟业,从而确立了俾斯麦在德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这里的“伟业”主要是(  )

A.制定民主宪法B.赋予人民选举权C.实现德国统一D.镇压了工人运动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

【解析】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而资产阶级无力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容克贵族俾斯麦完成了这一任务,因而题干中俾斯麦完成的“伟业”是指实现德国统一。

A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19.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

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南京条约》

【解析】题干强调《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影响之一,但并非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深刻影响,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太平天国运动,但这不能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未受大的冲击与影响,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853年,英国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美国、法国也积极活动修约。

西方列强积极修约意在(  )

A.改变不利的贸易局面B.获取更多的通商口岸

C.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D.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望厦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商品大量进入中国,贸易处于有利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中西方列强修约的要求并不是扩大通商口岸,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英国利用最惠国待遇要求享有其他国家享有的利益,其它国家也积极效仿英国修约,说明西方列强积极修约旨在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故C项正确;西方列强积极修约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可是为了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故D项错误。

【答案】C

21.学者方之光指出,洪秀全“虽犯了这样那样的甚至严重的错误”,仍不愧为近代历史上伟大的农民革命家。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洪秀全(  )

A.制定了反映农民要求平等的纲领B.大力借助西方宗教思想

C.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D.将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材料认识洪秀全仍不愧为近代历史上伟大的农民革命家,说明学者主要肯定洪秀全对农民革命的作用。

洪秀全制定反映农民要求平等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大力借助西方宗教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是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因而洪秀全不愧为近代历史上伟大的农民革命家,故D项正确。

【答案】D

22.《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

这说明《资政新篇》(  )

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D.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资政新篇》

【解析】由材料中《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商业与资本主义经济,因而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阶级运动,《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在太平天国行不通,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改革方略不可能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故C项错误;材料中《资政新篇》的内容没有体现其注重广大民众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A

23.图3为某同学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采用的材料。

该图片可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日本蓄谋已久B.中国失败原因C.日本军力强大D.中国政府腐畋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日两国军舰在吨位、马力与航速上的差距,不能反映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军舰队在吨位、马力与航速上均与日本军舰存在差距,说明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于日本,因而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日本舰队的优势,不能体现日本军力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中日两国军舰的差距,不能反映中国政府腐败,故D项错误。

【答案】B

24.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解析】阐述的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

【答案】D

25.《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

”这里的“条约”是(  )

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解析】由材料“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可知此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

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

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

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

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为闲职。

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

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

——摘编自魏晓巍、钟丑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

——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持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宰相制度演变

【解析】

(1)由宰相由秦朝开始设立的史实可知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由隋唐建立三省体制可知相权的非独占性;从秦朝到明朝丞相设置及相权大小来看,可知相权的逐渐削弱及宰相机构和名称的不固定性;从整个宰相制度来看,宰相的设置始终围绕皇权进行。

(2)由材料“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

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可知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有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加强君权的需要;相权的相对弱小;统治者提高统治效率的考虑。

【答案】

(1)特征:

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相权的非独占性;相权的逐渐削弱;宰相机构和名称的不固定性;始终围绕皇权进行。

(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

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加强君权的需要;相权的相对弱小;统治者提高统治效率的考虑。

(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I4分)

材料一雅典宪政代表了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高峰,但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存在诸多缺陷。

它是19世纪以前世界史上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是原始而简陋的。

它赋予了公民以充分的积极自由,但却忽视、压制了消极自由。

它构建了多元主义的权力结构和严密的权力监控机制,但权力交叉现象明显,分权制衡机制既不健全,更不科学。

它是以大量金钱和时间投入为代价的,运行成本昂贵。

——摘编自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材料二独立自主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共和国。

美国人民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确立美国的民主制度。

结果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建立起有一定权力的并对各州有约束力的中夬政府。

美国人民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发现,缺失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是年轻共和国的致命弱点。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主张中央政府相对集权,反对主权在州的人几乎都强调人民主权原则,主张把制定和批准宪法的权力从各州议会手中转交给民选代表。

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原则。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宪政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87年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原则,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原则确立的背景。

【考点】

(1)雅典民主政治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是原始而简陋的”可知民主实现形式原始简陋;由材料一“它赋予了公民以充分的积极自由,但却忽视、压制了消极自由”可知忽视、压制消极自由,自由残缺不全;由材料一“它构建了多元主义的权力结构和严密的权力监控机制,但权力交叉现象明显,分权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