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978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题.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________朝开始。

________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A.秦,汉B.商,唐C.夏,清D.西周北宋

2.“(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这里的“文”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

A.纹理B.符号C.彩画、装饰D. 人为道德修养

3.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___________被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现象普遍出现。

A.契约制B.均田制C.井田制D.租用调制

4.________出现了象形、会意、形声制字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到成熟阶段。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的枷锁,打破神学势力的垄断;而我国,早在_______时期,人们的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崇拜就已经逐渐淡漠,开始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的是_________。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7.诸子百家当中,主张“兼爱、非攻”的是_______。

A.儒B.墨C.道D.法

8.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_________,成为宋文化发展的标志。

A.玄学B.经学C.理学D.新儒学

9.经考证,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技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_______科技最为突出的结果。

A.魏晋B.隋唐C.两宋D.元明

10.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_________,耶稣会士叩开封闭的中国大门,来华传教,也带来了欧洲文化,包括欧洲古典哲学、逻辑、美学、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对中国影响很大。

A.汉武帝时期B.唐开元天宝年间

C.元忽必烈统治时期D.明万历年间

CACBCBBCCD

1.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的枷锁,打破神学势力的垄断;而我国,早在_______时期,人们的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崇拜就已经逐渐淡漠,开始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至少在________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了。

A.西周B.春秋C.战国D.商

3.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当频繁,规模也很大。

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的主流是_________,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区。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

4.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冲破人类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而被长期保留下来,__________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A.夏B.西周C.东周D.秦

5.中国文化发展到_______时期,文化精神得以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国文化走向大体确定,鉴于此,称此时期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历史上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著名思想家__________。

A.墨翟B.李悝C.管仲D.商鞅

7.马克·波罗到中国旅行期间,正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范围最广、效率最高的________。

A.两汉B.隋唐C.元D.清

8.在_________时期,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打破门阀制度的封锁,大批中下层士子走上仕途,参与和掌握政权,使文化焕发出明朗、高昂、奔放、热烈的气质。

A.两汉B.隋唐C.唐宋D.春秋战国

9.诸子百家当中,主张“兼爱、非攻”的是_______。

A.儒B.墨C.道D.法

10.历史上提出“士农工商”社会分工和“无夺民时,而使天下富”的主张的是春秋时著名思想家__________。

A.管仲B.李悝C.商鞅D.墨翟

CBABDDCBBA

1.《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至少在________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了。

A.西周B.春秋C.战国D.商

2.历史上提出“士农工商”社会分工和“无夺民时,而使天下富”的主张的是春秋时著名思想家__________。

A.墨翟B.李悝C.商鞅D.管仲

3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是在________,我国开始了对西域文化和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引进和吸收。

佛教文化是此时输入我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A.汉代B.隋唐C.魏晋D.元

4.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________朝开始。

________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A.秦,汉B.商,唐C.夏,清D.西周北宋

5.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___________被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现象普遍出现。

A.契约制B.均田制C.井田制D.租用调制

6.________出现了象形、会意、形声制字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到成熟阶段。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的枷锁,打破神学势力的垄断;而我国,早在_______时期,人们的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崇拜就已经逐渐淡漠,开始由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8.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的是_________。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9.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域环境的原因,___________最早形成大片的农业区。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

10.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将国外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部分程度上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但到了________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中断,1840年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A.顺治B.雍正C.康熙D.乾隆

BDACCBCBDB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每题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来。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A.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B.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C.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

E.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与剥削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

________________

A.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B.经济基础稳固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D.人身控制严密

3.能够体现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的发展局面的现象有:

__________

A.玄学的崛起B.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C.儒、玄、佛、道相与激荡D.社会上儒、道、释三教并行

4.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确立的有下列哪些事件:

__________

A.周公治礼作乐B.嫡长子继承制C.封邦建国制

D.宗庙祭祀制度E.家国同构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______________

A.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影响B.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C.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D.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E.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性的影响

1.ABCDE2.ABCD3.ABC4.BCD5.ABCD

1.中国气候有以下几种特点:

A.季风气候明显B.大陆性气候强C.高原、山地气候显著

D.气候类型多种多样E.冬天南北方气温差异大

2.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是:

A.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B.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C.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

E.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与剥削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

A.家天下的延续B.封国制度不断C.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D.家国同构E.重农抑商政策的持续

4.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确立的有下列哪些事件?

A.周公治礼作乐B.嫡长子继承制C.封邦建国制

D.宗庙祭祀制度E.家国同构

5.隋唐科举制有哪些意义:

A.“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B.以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促进了教育大发展D.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

E.促进社会进步、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F.对世界政治文化带来巨大影响

1.ABD2.ABCDE3.ABCD4.BCD5.ABCDEF

1.广义的文化,从文化结构层面上划分,可以分为:

A.物态文化层B.制度文化层C.行为文化层D.心态文化层

2.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是:

A.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B.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C.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

E.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与剥削

3.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确立的有下列哪些事件?

A.周公治礼作乐B.嫡长子继承制C.封邦建国制

D.宗庙祭祀制度E.家国同构

4.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

A.家天下的延续B.封国制度不断C.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D.家国同构E.重农抑商政策的持续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______________

A.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影响B.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C.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D.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E.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性的影响

1.ABCD2.ABCDE3.BCD4.ABCD5.ABC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

中国政区划分的历史沿革是这样的,商和西周实行_________,秦统一后推行__________,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2.在我国历史上,除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 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礼、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不传,因此后来变成了“五经”。

1.分封制郡县制2.蒙古满族3.诗书易乐春秋乐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我国__________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______________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的标志。

2.在我国历史上,除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 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3.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

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

4.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私有制产生,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

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在《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版)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尧、虞舜。

1.土地土地所有制2.蒙古满族3.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4.黄帝颛顼帝喾

1.在我国历史上,除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 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2.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私有制产生,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

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在《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唐尧、虞舜。

3.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方面的充足证据。

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4.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

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

1.蒙古满族2.黄帝颛顼帝喾3.华夏东夷4.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较,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结构。

2.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多元特征,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不能产生中国文化的持续性结果的。

3.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颧骨高凸、铲形门齿、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4.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

具体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家国同构制度等。

5.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时期,出现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许多名家名篇。

√×√×√

1.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2.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3.玄学思想是汉末魏晋时产生的,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形成的哲学体系,是当时士人用以反抗儒家礼教的思想武器。

4.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多元特征,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不能产生中国文化的持续性结果的。

5.中国社会结构的宗法性特征,带来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带来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其结果是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

1.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

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为第二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

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

2.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理学体系的构建,是唐文化发展的标志。

3.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捷。

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比游牧更有利于人的生存。

4.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和佛教从西方舶来,关心的是人死后如何的问题,迎合乱世中人们自保的心理,也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因此很快流行起来。

5.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文化

答: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2.血缘宗法制度

答:

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

1.玄学

答:

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观念的哲学体系,糅合儒道而成。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

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2.嫡长子继承制

答:

嫡长子继承制,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

继承天子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如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如此,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免兄弟间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

六、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共15分)

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2.“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世界。

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

自东西路线开通,汉朝的丝帛、漆器、铁具、兵器及制造术,传往西域各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并对欧洲的历史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第二,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其他文明体系的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包括中亚、西亚的许多农牧土特产品,如黄瓜、胡瓜、毛皮、马匹、香料等特产从西域传来。

西域的音乐、舞蹈、杂技如琵琶、箜篌、笛子、笳、角等大量乐器被乐队采用,促进了中国音乐、歌舞的发展。

佛教也是通过这条路线从西方舶来的,不仅深刻影响中国文化,而且,又使中国成为日本、朝鲜等国传播佛教的基地。

3.为什么说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虫鸟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为何能够长期延续?

第一,从外部的自然环境来说,中国内地相对较为封闭,很难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

第二,从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私有制不发展,作为补充的工商业不发达,这使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延续。

第三,从内在调节机制上说,君主的能力与拥有的无限权力不对称,构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这种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

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某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了其狭隘性、封闭性与非理性因素,降低、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速度。

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第二,经济基础稳固;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6.试述佛教对宋理学影响.

公元前3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西方传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宋理学的影响极大。

宋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就其思想本身而论,受佛教思想影响比较深刻:

第一,理学的宗教禁欲倾向受佛教修持论的影响。

佛教的修持目标是“六根清净”,朱熹则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

显然程宋理学的修持目标正是佛教修持目标。

第二,理学体系对佛教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的借鉴。

第三,对佛教禅悟修持方法的吸收。

七、论述题(15分)

1.试述科举意义

第一,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从制度上确立了儒家至尊的地位,从此大一统的政治形态与儒家独尊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这无疑是政治的进步。

第三,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备,调动全社会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力地推动了唐以后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四,使一些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学习只为博取功名,不为获得真才实学,应试教育限制人才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社会性的重文轻理的失衡现象。

尽管如此,科举制的实施特别是在隋唐等早期是利大于弊,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2.如何理解玄学的历史功过?

积极影响:

玄学兴起,文人、朋友之间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探求真理、弘扬智慧的活动,极大地激活了人们的思辨潜能,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唤起了文人们探求真理的热情。

不仅如此,玄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义理高妙,让人在一种不可言说的审美情趣中获得理趣的美感。

永嘉之后,玄学文理更加诗意化,辩难的双方更加重视表达技巧和辞采,这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

玄学的蔚然成风,造成了权贵的放荡不羁,使世风发生改变,达官贵人生活穷奢极欲,通过享乐、摆阔、逞奇,玩味人生。

如太尉何曾一餐万钱,还说无可口的饭菜;王凯与石崇斗富,击碎价值千金的玉树等。

他们颓废避世的情绪,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